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二十七课 |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二十七课
总的来说,藏地和汉地的净土法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要对阿弥陀佛生信心、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在具体修持方法上,藏传净土法有不共的窍诀,所以大家既要学习汉传净土法,也要学习藏传净土法。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任何对净土法门有信心的人,只要具足了往生净土的四种因,都有往生净土的缘分。大家应诚信此理,不能认为:往生极乐世界者都具足神通、等持等无量功德,像我这样业惑深重的人怎么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呢?麦彭仁波切曾说:“佛陀的金刚句根本不会有任何欺惑,既然承认佛说的往生极乐世界者具有如是功德,那为什么不承认佛说的往生极乐世界之因呢?”所以大家要对往生极乐世界充满信心。当然,要真正往生极乐世界,平时的积资净障非常重要。凡夫人经常造各种罪业,甚至是违犯戒律的严重罪业,如果这些罪业在临终前没有忏悔清净,就会对往生净土构成障碍。现在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虽然很多,但明白往生的顺缘和违缘的人却不多,希望佛友们搞清楚这些关键的道理。 下面继续宣讲正论——应当发愿出家之理。 在家人对家室非常贪执,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气,希望居士们不要紧抓着家室至死不放,在子女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之时,最好出家为僧、受持戒律。除了少数具善缘者外,要让所有的人在年轻时就放下一切而出家为僧,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那些已经到了晚年的人则要考虑:你们为子女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他们已经成家立业了,你们应该选择出家的光明大道,为什么还放不下狗窝[13]一样的家呢? 藏地自古以来有人老出家的传统。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讲《贤愚经》时说:“今后学院要成立居士林,我们要鼓励居士林的老居士们出家,虽然他们人老了,不一定有闻思修行的能力,但如果能以出家的身份离开人间,这也有无量的功德。”大家也清楚,自从喇荣居士林成立后,许多一辈子埋头造业的在家人有了出家行持善法的机会。在学院的影响下,现在藏地许多地方都成立了居士林,很多居士林的老菩萨在临终前都出家了。今后,汉地的老居士们也没有必要一直耽著子女,能出家就应尽量出家,而且老年人不会活很久,要出家更得抓紧时间。本来我们学院要求对发心出家者观察四个月,但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人,看到他满头的白发,我总是想:不知道这个人还能活几天,还是赶紧让他出家吧。不要说观察四个月,有时候我连四天都不观察,马上就给他剃度。(不过有些老年人出家后,在家的习气还是比较重。以前有一对老居士发心出家,出家后也受了戒,但那个女的见到男的还喊:“老公!老公!”男的很不好意思:“不要这样喊!不要这样喊!”虽然这些老人的言行不是很如法,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了解脱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 出家后最好住在清净的寺院里,但现在许多寺院不愿意收留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想住山也不一定能住得下去,如果实在没地方,住在自己家里也是可以的。有些老人可能有这种顾虑:出家后还呆在家里,子女会不会在人前不好意思?其实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谁家有出家人,这是他们家的福气,这家人应该感到自豪。 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有出家的缘分,只要能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14],也会今生幸福、后世安乐,在弥勒佛出世时一定会获得圣果。有些论典中说,若在迦叶佛时代守持过戒律,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按照根霍堪布的教言,如果在迦叶佛时代闻思修行过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也就是说,若在前佛的教法下种过解脱因,则在后佛的教法下必定能得解脱果,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所以大家应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现在有些人认为,在家人跟出家人的区别只是有头发和没头发,其他方面都一样,他们经常说:“出不出家都无所谓,只要做个好人就可以了。”还有些人认为,守戒只是外在的形式,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这些人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这些都是不懂佛法的愚痴说法,在家与出家绝对是不同的,在家人根本无法与出家人相比;守不守戒的差别也很大,对济公和尚那样的大成就者来说,喝酒吃肉确实是“佛祖心中留”,但对凡夫人来说,喝酒吃肉则是“贪嗔心中留”。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这方面的差别。 由于所依的身份不同,即使是做同样的善法,在家人的功德根本比不上出家人。《宝蕴经》云:“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根据这个教证,一个清贫的出家人花五毛钱供一盏灯,一个富裕的在家人花五万块钱供成千上万盏灯,前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后者。 在家人虽然能作广大的财施,但这远远比不上出家人修持清净妙法的功德。《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意思是,假使以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出家修持清净妙法的功德大。尤其末法时代出家持戒的功德更大,《三摩地王经》云:“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净心以饮食,幢幡以及油灯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谁于正法极衰败,佛教即将灭尽时,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说得也很清楚,于无量漫长的时间中,以种种上妙资具供养无量如来,这个功德远远不如末法时代一天出家受持一分戒律的功德。 总之,在家居士虽然在世间法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这根本无法与出家人的功德相比。《大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就像孔雀虽有美丽的羽毛来庄严身体,却比不上能自在高飞的鸿雁;同样,在家白衣虽然拥有富贵权势,却不如出家人的功德超胜。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一再呵责在家的过患,赞叹出家的功德。世尊曾说:“诸在家众如住于火坑。诸出家众如住于凉室。”《文殊师利问经》云:“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是黑暗,出家者是光明……住家者多散乱,出家者无散乱……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 与在家人终日忙于养家糊口相比,清净戒律的出家人根本不必为生活操劳,这是一种无欺的世俗缘起。佛陀曾说:“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如今,全世界都处于金融风暴后的大萧条中,许多企业停产、倒闭,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许多世间人痛苦万分。在座的道友如果没出家,可能现在每天也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处于患得患失中,但现在大家根本不用感受这些痛苦。上个世纪50年代末,藏地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每天都有人饿死,但法王如意宝说,就是在那样的困难时期,出家人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经常有信士提供生活顺缘。 看到佛经中的教言,再联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深深地感到出家人的生活太快乐了。一个人是否快乐,主要取决于内心。如果贪心很大,始终处于渴求的状态中,即使有再多的财产,内心也不会快乐。如果贪欲微薄,恒时知足少欲,自然会活得快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在家人去商场,这个也想买、那个也想买,贪心不断滋生;而出家人到了商场,什么都不需要买,不会产生贪心。世间有一个半杯水的比喻:在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一个乐观主义者面前放半杯水,悲观主义者会很伤心:杯子里有一半是空的!而乐观主义者会很欢喜:杯子里有一半是满的!在家人就像悲观主义者一样,总是看空的那一部分,觉得这也没有、那也没有,自然活得痛苦;而出家人就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总能看到满的那一部分,对一切都很知足,自然活得快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人的内心恒时痛苦,他的身心是不健康的,如果人的内心恒时快乐,他的身心是健康的。在家人和出家人的身心状态存在如是差别,所以很少能见到长寿的在家人,即使有些在家人能活到高寿,但也是老眼昏花,一副老态龙钟之相,相比之下,出家人中却有许多精神矍铄的老寿星。 当今时代,有些人见到出家人活得快乐自在,他们不理解这是佛陀的加持和出家人自身的功德所致,反而认为出家人只会享受,从来不回馈社会,就像寄生虫一样。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邪见。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个别人虽然出了家,但他们既不闻思修行,也不利益众生,只是肆无忌惮地享用信财,这种人也算不上真正的出家人,佛陀在戒律中也遮止这种人享用信财。但如果是一个戒律清净、精进闻思修行的出家人,则根本不是社会的寄生虫,他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 实际上,某个地方有出家人是当地众生的福气,一个国家的出家人越多,对这个国家越有利。当一个出家人安住在修行境界中时,无形中会对维护世界和平、增上众生的福报带来无穷的利益。即便不谈以内在的功德默默地利益众生,仅从外在的利他行为来看,出家人的杰出表现也是在家人无法企及的。一般来讲,不管是弘扬佛法还是作慈善事业,真正为众生付出一切的大多数是出家人;而有些在家人虽然有利益众生的心,但因为不得不考虑家人和亲友的利益,所以要把精力和钱财完全用于其他众生是很困难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个别真正发了菩提心的在家菩萨,这些菩萨确实在无私地利益众生,不过这毕竟是少数。 现在不少人对出家人有种种说法,其实如果站在公正的立场,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出家人都理当值得尊重。我在《佛教科学论》里专门阐述了出家人对世间的贡献,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大量资料说明这个道理,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总之,看看在家的过患与出家的利益,每个人就应当明白,出家确实是件值得欢喜的事,尤其是有过世间生活经验的出家人更能体会这一点。当然,个别福报不够的人虽然出了家,但他们不但体会不到出家的快乐,反而觉得出家生活很寂寞,不如在家人活得潇洒,总觉得自己的选择错了,甚至想脱下现在的衣服,换上在家的衣服,把头发重新蓄起来,这些人真的是着魔了。除了此类颠倒者以外,我想所有的人只要稍微分析一下,肯定都会厌离在家、欢喜出家。下面我们看一则这方面的公案。 从前,舍卫城有一个叫得洛的婆罗门,他有一个妻子和七个已出嫁的女儿。婆罗门的妻子像魔女一样恶劣,每当女儿和女婿们回来时,她总是以粗言恶语骂他们,平时她对婆罗门也经常生嗔恨心,百般折磨。这些女儿和女婿们也憎恨损恼这对婆罗门夫妇。 得洛婆罗门和妻子的关系很不好。其实在家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刚开始夫妻之间有一种好感,但一段时间后好感就消失了,甚至将对方视为怨敌,见到对方的身影、听到对方的声音都不舒服,想分手已经晚了,不分手又很痛苦,这样的家真比监狱还痛苦。以前有一个老人对我说:“我家那两个人要闹离婚,我不想让他们离,怎么办呢?”我开玩笑说:“如果你实在不想让他们离,我倒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您教教我!”我说:“用一根绳子把他们捆起来。”她认为我在讲窍诀,急忙问:“怎么捆啊?您给我解释一下。”(众笑) 许多家庭不但没有亲情可言,甚至经常爆发战争,有些是热战,有些是冷战。热战是公开的吵架打架,冷战则是长时间互不理睬。相比之下,冷战比热战更可怕,因为热战只是当时有点“发热”,吵完打完了也就过去了,而冷战那种冷漠的态度带来的伤害才是最大的。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准备三个苹果,对第一个苹果称扬赞美,对第二个苹果讥讽挖苦,对第三个苹果不闻不问。一个星期后,第一个苹果没有腐烂,第二个苹果有一点腐烂,第三个苹果腐烂得最严重。冷漠无情的态度对无情法都有这样大的伤害,对具有心识的人的伤害更是可想而知了。有的家庭长期处于冷战状态,连吃一顿饭都没气氛——每个人闷头吃自己的饭,吃完后站起来就走,那种冷冰冰的气氛实在难以描述。我觉得,一方面他们在感情上确实有疙瘩,另一方面可能与这些人的素质也有关系。有些人没有受过人规教育,根本不懂怎么和他人相处,对别人连起码的尊重和爱护都没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就应该容忍自己的傲慢无礼,这种人的家庭关系肯定会很糟糕。 一个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痛苦都是很容易的。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贤善,他在任何团体都会给别人带来快乐,甚至他离开时,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恶劣,也会给整个团体带来许多麻烦。我们学院的有些发心部门用餐时,个别人到了餐厅后谁都不理,好像对谁都特别不满,吃完饭后使劲一撂碗就走,搞得其他人都心神不安:“他怎么了?”“是不是你得罪他了?”“没有啊。”这样非常不好。今后道友们要注意这个问题,在一些部门发心时,除了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与其他人和睦相处。 到了耕地时,因为老婆罗门家没有牛,于是向邻居借了一头牛,结果不幸将牛丢了。婆罗门十分沮丧,心想:我造了什么恶业,今生遭受这样的果报?回家会受妻子折磨,女儿、女婿们也不让我住,现在又把邻居的牛丢了,我该怎么办呢?他悲伤地坐在田里。这时,他看到佛陀坐在远处的一棵树下,威仪寂静、诸根调柔,于是他走了过去,倚着手杖一边观察一边想:这位沙门真是安乐,他既没有恶劣妻子的嗔恼,也没有坏女儿、坏女婿的折磨,到了耕地时又不需要借牛,他真是无忧无虑呀!佛陀对他的心思一清二楚,于是对他说:“婆罗门,正如你想的那样,我的确没有任何烦恼。如果没有恶劣的妻子,怎么会遭受她的损害呢?也不会有七个女儿、七个女婿的损恼。如果无有要耕的田,也就不会有丢失牛的痛苦。婆罗门,你愿意出家吗?”婆罗门对佛陀说:“我现在把家当作尸陀林一样,妻子、女儿、女婿看成怨敌一样,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如果您开许,我为什么不出家呢?”佛陀开许之后,得洛婆罗门出了家,最终他获得了阿罗汉果。 在这个公案里,得洛婆罗门苦不堪言,而佛陀则寂静快乐,在家出家的苦乐差别可谓一目了然。其实不要说佛陀,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也没有得洛婆罗门的痛苦。出家人的生活自由自在,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束缚,而在家人的生活没有自由,始终生活在亲人的束缚中。本来,生活在束缚之网中是很痛苦的,但有些在家人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认为依靠亲人能得到幸福和快乐,结果他们的痛苦永无了期。 得洛婆罗门最初并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他因为讨厌自己的家人,为了摆脱家人的折磨才出家的。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痛苦,为了摆脱这些暂时的痛苦而出家。严格来讲,这样的发心不是出离心,而是一种逃避心。当然,这种心态若能转变为出离心,也有机会趣入真正的解脱道。以前难陀尊者刚出家时也没有出离心,但在佛陀的加持下,他产生了真正的出离心,最终也获得了圣者的果位。 思维正反两方面的道理后,高低、强弱的所有人都要尽量出家,并且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以便在相续中播下出家和受持律藏的种子。这样的功德非常大,不要说终身出家持戒,即便一天出家持戒也有巨大的功德。《本缘经》中说:“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佛说出家功德经》中记载:一天,佛陀和阿难到毗舍离城乞食,有位王子和一群宫女正在高楼上娱乐,佛陀听到音乐声后,对阿难说:“再过七天,这个王子就会死去,如果他不出家,死后会堕入地狱。”阿难便到王子那里劝他出家,王子接受了阿难的劝告。在前六天中,王子依然尽情享受,到了第七天,他来到世尊面前请求出家,并在一日一夜中修持净戒,之后就命终了。佛告阿难:“这位王子以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因缘,死后转生到四天王天,成为毗沙门天王之子;于此命终后又生到忉利天,成为帝释天之子;于此命终后又生到夜摩天,成为夜摩天王之子;……如此上下七次往返于六个欲天,都是成为天王之子。最后他会投生到人间,享尽荣华富贵,晚年生起厌离心,出家修道而成就辟支佛果。”从这个教证可以了知,一日出家持戒,不仅免堕地狱,反而超生天界,最终还能获得道果,可见出家与不出家的差别有多大。 《佛说出家功德经》中还说,对出家制造违缘有巨大的过患,对出家制造顺缘有巨大的功德。因此,如果有人发心出家,大家千万不能制造违缘,要尽量成全他们。为人子女的要明白,如果想报答父母的恩德,衣食和钱财不一定能报答得了,而且意义也不大,只有让父母趋入佛门,最好是能成全他们出家,这才能真正回报父母的深恩厚德。 总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应厌离在家生活,要把俗家看作牢狱一样。《本生传》里有一句话,“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所以,一个真正有出离心的出家人,一旦离开了俗家,走上了解脱的大道,就永远不会再羡慕在家的生活,因为他知道已经找到了永久的归宿。希望各位在家佛友认识到出家的高尚,对出家要有希求心,即使今生没有出家的缘分,也要发愿来世成为清净的出家人。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