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四十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四十课

 

  在宣说供养支时,我们引用了许多公案,虽然这些公案字面上不难,但每一个公案都有甚深的意义。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为什么要引用这个公案?这个公案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如果自己有信心,并且反复、深入分析,就会领悟其中的甚深道理,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当然,有些人可能是希求的法太高了,觉得这些公案太简单了,好像学了之后没有什么大的利益。其实,如果从这些“简单”的公案中都得不到利益,那高深的大法对他们也不会有利益。

  下面我们继续介绍这方面的公案。

  从前有一个贫女,她没有任何供品,于是将卖草得到的两枚金币供养佛陀,以此供养的功德,她生生世世手中能出现金币,而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作上供下施不一定非要有丰厚的财产。有些人认为:我是穷人,我根本作不了上供下施。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要有作上供下施的心,无论富贵还是贫穷,甚至“穷得叮当响”的人也能积累福德,不一定要拿出多少万元钱才是作上供下施,即使一毛钱、一分钱都可以作上供下施。

  在作上供下施的过程中,关键是心要清净,不能掺杂傲慢、吝啬等烦恼,这才有功德。比如,你遇到一个乞丐,本来想给他五元钱,但如果觉得有点舍不得,为了避免在布施时夹杂吝啬心,布施他一元钱也可以。而且,作上供下施也不要仅限于在特定的日子去作,要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去作,这样日积月累方能积累大福德。

  我曾经再三强调过,作供养虽然有功德,但要选择好对境,最好是供养佛陀和僧众,而对个人的供养则要慎重。虽然供养个人完全是可以的,佛经中曾说,凡是穿着红黄色袈裟的人都值得恭敬供养,但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供养佛和僧众(四个以上的比丘),这样不容易产生后悔心。如果你遇到了真正的圣者,供养他当然有很大的功德,但在末法时代,真正的圣者不那么容易遇到,如果你不幸遇到了一个持有邪见、戒律不清净、行为不如法的人,供养他有没有功德也不好说。

  从前,来自印度南方的五百个仙人前往印度中部地区,因为途中得不到水,仙人们口干舌燥,他们来到一棵树下向树神祈求:“请赐给我们水吧!”从树中出来了一位右臂佩带珍宝装饰品、手拿金瓶的天人,他以八功德水使仙人们得以满足,之后便重新融入树中。仙人们问:“您是谁呀?以什么业力转生于此?”从树中发出声音说:“你们南赡部洲的人很难相信,所以还是不说为好。”仙人们说:“我们已经现量见到了,怎么会不相信呢?请您一定要说。”树神说:“既然如此,就请你们听好。往昔我曾转生为舍卫城的陶师,有一次来自各地的乞女们问我给孤独施主的家在哪里,当时我以善心伸出右手为她们指点,她们因此而获得了财食并生起了欢喜心。以此善业,我转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现在住在这棵树中为疲惫干渴的人们提供净水,并且我的手臂也成了以珍宝饰品装饰的。”仙人们听后赞叹而去。

  这个树神前世是个陶师,那时他并没有许多财富,但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在乞女们找不到施主家时,他仅仅以善心为她们指点,结果就转生为具有福报的天人。

  汉地有一部《佛说阿鸠留经》,内容与这个故事非常类似。经中讲到:以前有五百个商人去取宝,途经一处旷野,他们在数日之中没有找到任何饮食。在接近死亡之际,商人们见到在一棵树下有一位面目端正的男子,商人们祈求他布施饮食,这个男子从右手的指端变化出水、饭食和各种珍宝,商人们享用饮食后问:“您是天、龙、鬼还是人?”这个人说:“我是饿鬼。迦叶佛时代,我是个穷人,经常坐在城门下,虽然我很穷,但心很清净,见到他人布施,就生起欢喜心。诸比丘来向我乞食,我虽然没有供养的饮食,但以好心伸手为比丘们指点:这家人心善,可以化到斋饭;那家人心不善,化不到斋饭。当比丘们回来时,我见到他们有所得,内心就生起欢喜心。以此善业,现在我的指端能够随意流出饮食和珍宝。但因为我当时不受持斋戒,饮食无度,而且喜欢饮酒,所以现在成为旷野中的饿鬼。”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这个男子前世造下了杂业:以曾经为比丘们指点化缘之处的白业,感得面目端正无比,而且右手能变化出饮食财宝;以不持斋戒、饮酒的黑业,转生为旷野中的饿鬼。

  如今有些人虽然很富裕,但是相貌不好,有些人虽然相貌好,却很贫穷,这也是由于往昔的杂业所致。当然有些人的宿业是纯粹的白业,所以今生既富裕又相貌好;而有些人的宿业是纯粹的黑业,今生既贫穷又相貌丑陋。所以善恶果报是毫厘不爽的。有些人觉得:既然无法做到彻底断恶行善,那索性一点善事都不做了,干脆当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这种想法非常愚痴,即使现在不能断除一切恶业,也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善事,这样的话,将来恶业成熟之后,虽然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但是善业成熟后,也会相应地感受快乐的果报。

  我们要诚信这些因果之理,如果连这些道理都不相信,那即使修再高深的法,也不会有真实的利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讲起道理来高深莫测,可是真正观察时,连因果都半信半疑。还有些佛教徒,虽然口头上说相信因果,但与他们深入交谈后就知道,他们内心并不相信因果,只是人云亦云而已。甚至有些出家人也是这样,虽然头发剃得光光的,身披如来的袈裟,可是从言谈举止上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业因果的道理。在佛教中,因果正见是根本,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有,学佛就只是一种形象而已,其他的修行根本谈不上,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好好下工夫。

  佛在世时,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相貌丑陋、遍体疤痕的女孩,父母秘密地把她抚养大,之后便将她逐出家门。这个女孩流浪到一个地方,悲伤地坐在那里,阿难见到后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悲伤?”女孩叙述了自己的经历。于是阿难给了她一些香并说:“你将这些香涂在如来的舍利塔上,就可以治愈你的麻风病,净除你的罪障。”这个女孩依照阿难的说法去做了,结果身体的疾病和丑相全部消失了,变得像天女般美丽。

  在《百业经》中,有一个金色比丘尼的公案,与这个故事非常类似。当年佛陀在舍卫城时,一个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了一个具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父亲说:“这样丑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她溺死喂狗。”母亲说:“这毕竟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暂时养着她,等生活能自理时再把她赶出去。”丈夫思虑再三也同意了。此后父母把她关在家中悄悄抚养,不让任何人看见。等这个丑女刚能独自行走,就被逐出家门。从此她流浪街头、四处行乞,每天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后来她又染上了麻风病,更是痛苦难忍,在街道上辗转呻吟。阿难尊者见此情景后,对丑女生起了悲心,问她:“你是谁呀?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丑女悲伤地说:“尊者,这是我前世的业力所感,求求您消除我的恶业吧。”阿难安慰道:“不要伤心,我来教你行善,以善业之力一定能消尽你的恶业。”阿难找来芝麻油、妙香等供物,并把她带到佛陀的头发和指甲塔前作供养。这时,给孤独长者刚好路经此处,他怜悯丑女无衣蔽体,就布施给她一件衣服。此时佛陀知道度化丑女的因缘成熟了,也亲自降临到塔前。丑女见到世尊的相好和威仪,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她脱下自己的衣服供养世尊,并在佛陀前欢喜地合掌祈祷,然后在对佛陀的清净心中去世了。

  她死后转生为一个商主之女,生下来就相貌端庄、身色金黄,父母给她取名“金色”,后来出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众比丘问世尊:“金色比丘尼为什么生在富贵家,而且相貌庄严、身色金黄?”佛问:“你们还记得舍卫城有个具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吗?”众比丘说:“记得。”佛说:“因为她前世以妙香供养佛塔,以妙衣供养我,所以能投生到大商主家,并且身色金黄。”(用妙香供佛的功德很大,但现在许多人不用香供佛,却供养自己——成天在身上喷各种香水,也许这些人是把自己观想为佛来作供养吧。)又有比丘问佛:“世尊,她以前造了什么业,成为具有十八种丑相的贱女呢?”佛说:“迦叶佛出世时,她是一个比丘尼,由于个性刚强,时常恶口骂人为‘贱人’、‘丑人’等。在临终前她发愿:我今生出家修持虽无成就,但以我出家的功德,唯愿于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获证阿罗汉果,愿我恶口骂人的恶业不要成熟。但是因果不虚,因为往昔骂人的恶业成熟了,所以成为具十八种丑相的劣种女;又因为出家修行的善业成熟了,所以她能够值遇我并生起信心,出家后获证阿罗汉果位。”

  有些人经常用“笨蛋”、“青蛙”、“老猪”等字眼来骂别人,还有些人喜欢给别人取外号,像“大胖子”、“大个子”、“小矮子”、“大鼻子”、“小眼睛”等,其实我们说一次恶口,自己至少会感受五百次这样的果报。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百业经》时曾经反复叮嘱:千万不要给别人取外号,否则因果不虚,自己将来也会感受这样的果报。法王如意宝教诫之后,全学院的人再也没有互相取外号。我希望在座的道友们今后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尽量不要恶口骂人,也不要给别人取外号。

  在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中,舍利子尊者是智慧第一,他之所以拥有超胜的智慧,也是由于前世在殊胜的对境面前作供养所致。佛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个人和妹妹在山中修行,有一次兄妹俩下山化缘,他们来到了一个婆罗门家,婆罗门见到他俩,便向哥哥提出想娶妹妹为妻。妹妹由于受不了山中的清苦,对哥哥说:“我现在不想和你回去,山里什么吃的都没有,我愿意嫁给这个婆罗门,如果你获得圣者的果位,一定要回来看我。”哥哥听妹妹如此说,只好答应她的要求,之后就独自回山修行了。后来,哥哥通过精进修行获得了独觉果位,他想起以前与妹妹的约定,便到婆罗门家去看望妹妹。找到妹妹后,他在空中显示了各种神变,妹妹见后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供养哥哥三个月丰美的饮食,还供养他一根针和一把剪刀。独觉用那把剪刀割布,因为剪刀非常锋利,裁割布匹非常迅速,妹妹见后便发愿:愿我的根性像剪刀一样锐利,能成就锐利的智慧。独觉又用针来缝补法衣,妹妹见到针能无碍地缝刺,又发愿:愿我的智慧像这根针一样深远,能够无碍通达一切。以此因缘,后来她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成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56]。

  如果像佛陀在因地那样,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老虎、罗刹,对许多人来讲是很困难的,但像舍利子尊者前世那样,遇到殊胜的对境时供养一把剪刀、一根针,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想获得智慧的人也应该这样作供养。当然现在许多出家人的衣服很漂亮,尤其是汉地有些大和尚穿得特别好,他们用不着缝补法衣,如果供养针和剪刀,可能他们会说:“我的法衣这么好,你为什么要供养这些东西?”(开玩笑)

  关于舍利子尊者为什么拥有殊胜的智慧,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不同的说法:久远之前,胜伏如来出现于世。有一天如来与两大弟子及菩萨、梵天众眷属去皇宫化缘,途中遇到三个童子,这三个童子一见到佛陀立刻生起信心。一个童子提议说:“值遇了殊胜福田,我们应当尽心供养。”另外两位则为难地说:“此处没有鲜花等供品,拿什么作供养呢?”倡议的孩童从颈上取下双股珍珠项链,准备以此供养佛陀,两位伙伴见后效仿他,也各自取下双股珍珠项链准备作供养。这时,倡议的童子问:“你们俩供养后欲发何愿?”一个童子说:“我愿成为如来右边智慧第一那样的人。”另一个童子说:“我愿成为如来左边神变第一那样的人。”这两个童子反过来问他:“你欲发何愿?”他则坚定地说:“我愿成就与佛陀无二无别之果。”当时的这三个孩童,就是后来的舍利子、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

  看到这些不同的说法,大家不要觉得矛盾,其实一个人的成就,常常是以前发过很多次愿的结果,也就是说,舍利子在往昔的不同生世中,在不同的环境下,多次发下要拥有殊胜智慧的愿。所以佛经中有不同的公案完全是合理的。

  在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拥有不忘陀罗尼,通达三藏,佛经中曾赞叹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之所以有超常的记忆力,是因为前世曾供养一位阿罗汉一钵食物,并且发愿:犹如此钵盛满食物一样,愿我的相续充满正法;犹如此钵纹丝不动、稳固置于垫上一般,愿我的相续牢记不忘所闻之法。

  与阿难相比,许多人恰恰相反:本该牢记的善法一点都记不住,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不该记住的恶法却记得清清楚楚,过了许多年都忘不掉。有些人辛辛苦苦背了一个偈颂,过了九个小时就全忘了,而听到别人说自己一句坏话,过了九年都忘不了,这是非常颠倒的。今后大家要像阿难那样,要牢牢记住善法,尽快忘掉恶法。

  在这几堂课里,我们介绍了佛陀的大弟子们往昔以何等因缘,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各自获得了不共的功德(如阿那律的天眼、舍利子的智慧、阿难的不忘陀罗尼)。其实这些圣者最初造的善法很简单,像供养一盏灯、一把剪刀、一根针、一钵斋饭这样的善法,任何人都能做得到。如今我们生在南赡部洲,值遇了三宝福田,正是培植福德的大好时机,大家要像这些圣者从前一样,及时在福田中播下善法的种子,以后一定会丰收福德的庄稼。

  不仅如此,在作完供养后还要回向发愿,现在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发愿,其实发愿很简单,只要心里想:以此善法的功德,愿我变成如何如何,这就是所谓的发愿。只要在作完供养后,这样想一想就可以了,这最多是几分钟的事情,并没有要求从此以后,内心永远不离这种念头。此外,发愿的内容也要慎重,佛经中说:“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所以,如果作功德后发了善愿,以后会现前善果,如果发了恶愿,也会现前恶果。我看到在汉地的很多寺院里,有些人供上花果、点上香后,一直闭目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很难说他们发的是善愿还是恶愿。道友们一定要发善愿,千万不要发恶愿,否则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总的来讲,我们应当发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愿,如果能以清净心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就是非常好的发愿;分别来讲,我们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如果能往生极乐世界,自然而然会具足一切福德妙相,并能成办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事业。所以大家今后作完任何善法,不管是上供下施、闻思修行还是讲经说法、著书造论,都要将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前的许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发愿的。如世亲论师在《往生论》中说:“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意思是,以我造《往生论》的功德,愿我能面见阿弥陀佛,并与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宋代的永明延寿禅师日诵十万遍弥陀圣号[57],平时为众人传菩萨戒、施食放生,一切功德也都回向众生,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我们每天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同时观想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时间,也可以念“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以这个偈颂来发愿。

  在佛教的历史上,以上供下施而获大福德的人非常多,上面讲的公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像这些人一样精勤上供下施,也会成为具足福德之人。有了福德,就会像如意宝那样,无勤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历史上有许多具大福报者,如福力王子、善义王子、大施商主(这三位都是佛陀的前世)以及阿育王。福力王子的福报非常圆满,当他还在母胎中时,就能加持母亲说出“积福得安乐,故人当造福,精勤常积累,对福生信解”的偈颂。善义王子为了遣除众生的贫穷,曾经和弟弟恶义一起到大海中取宝,在回来的路上,恶义用木条刺瞎了善义的双眼,并抢走了如意宝,还骗父母说善义被淹死了,但善义依靠自己的福德力,后来不仅双目复明,而且重新获得了如意宝。大施商主为了遣除众生的贫穷,到大海中的龙宫取宝,结果以他的福德力,取到了三枚如意宝,并在南赡部洲降下了珍宝雨。阿育王是佛涅槃一百年后出世的一位国王,他役使鬼神一夜之间造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据传记中记载,阿育王的福报超过龙王,当他来到大海边时,龙王都亲自出来恭敬承事他。此外,许多高僧大德也有巨大的福报,像法王如意宝就是有大福报的人,许多人见到他老人家的尊容就胆战心惊。

  福报确实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和没福报的人差别非常大,有福报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做许多善事,而没有福报的人费尽力气却连一件善事也无法成办。《因缘品》中对此也有比较:“诸福真奇妙,其果极善妙,无似福解脱,是故当积福……福德浅薄者,难化堕恶趣,如沙中无油,彼者岂有乐。”讲得非常清楚:福德非常奇妙,它的果报极其善妙,没有像福德那样能令众生获得解脱的,因此希求解脱的人应当积累福德……而福德浅薄的人很难度化,即使给他们宣说再多的佛法也没用,这些人的前途只有堕入三恶趣,就像沙子里榨不出油一样,福德浅薄者不可能拥有安乐。此外,《毗奈耶经》中说:“福应常修造,无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现受当安乐。”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应当经常造福德,如果没有福德,就会遭受各种苦厄,若能修造福德,今生来世都会获得快乐。

  总而言之,道友们要想尽办法来积累福德。在一切积累福德中,最殊胜的方便法就是供养三宝。唐代的法照大师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对他说:“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佛经中说:“一切世间诸安乐,皆由供养三宝生,故当恒勤供三宝。”《地藏十轮经》中也说:“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如果能精勤供养三宝,广积福德,不但能获得今生来世的安乐,而且能远离诸魔的境界,很快成就无上菩提,如《华严经》中说:“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所以供养三宝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但关键是要长期去行持,即使供一盏灯、一杯水、一支香,也要在有生之年长期坚持,不能今天高兴了就供养,过两天不高兴了就不供养。现在有些人行持善法只是图新鲜,等新鲜感一过去,就舍弃原来的行为,另换一种新的行为,这种人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捡起新的丢了旧的。这种习惯非常不好,大家应该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

  本来,没有一个众生不希求今生来世的幸福安乐、受用圆满,而幸福安乐、受用圆满必须通过上供下施才能获得。如《入中论》中云:“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58]。”可是有的人甚至连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却奢望获得一切所想的东西,这种贪心将毁灭一切希求,结果一无所得。

  藏地有一种说法,“未曾击鼓无成就,未经摇头无本尊”,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否则不可能成功,就像没有击鼓就不会发出声音,或者连摇头动身的勤作都没有就不会成就本尊一样。以发心建一座经堂为例,自己事先就要明白,这肯定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觉得自己无法付出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干脆就不要去建这座经堂。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是,有些人虽然想拥有福德,但在实际行动中连一把青稞的供施都舍不得,这怎么可能拥有福德呢?

  还有些人更过分,从来没有为积资净障而努力过,却妄想获得高深的修行境界,甚至增上慢地认为已经开悟了。在金刚萨埵法会期间,我问一个人:“你念金刚萨埵心咒没有?”他说:“不用念,我已经开悟了!”他对自己的开悟深信不疑,但我有点怀疑,因为我遇到过许多藏地、印度公认的高僧大德,他们每天都要不断地行持善法。在汉传佛教的历史上,许多公认的开悟者每天也不断地行持善法,像永明延寿大师每天要念十万遍佛号。与这些大德相比,有些人没有做过任何积资净障,就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到底他们悟了什么也不好说。《教王经》中说,人死的时候,一切财产受用、亲友眷属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生前造的善恶业会跟随自己。如果自己本来没有证悟,却自欺欺人,不精进积累善业、忏悔罪业,到死亡的时候,该跟随自己的善业一点也没有,而不该跟随的恶业却紧随身后,这样的“开悟者”是不是有点奇怪。

  因此,希望道友们不要说大话,要老老实实地积累资粮,尤其要以三宝为对境来积累福德。

  现在我们能够见到供养处的佛像,这说明自己往昔曾经积资净障,如果能把它们观为真佛来作供养,则与供养真正的佛没有任何差别。如《右绕佛塔经》云:“谁以等信心,供养在世佛,与其舍利塔,福德无有别。”作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从一方面看,我们无缘见到佛陀的真容,可以说福德浅薄,但从另一方面看,佛法还没有彻底隐没,还能见到三宝所依和佛陀般的传承上师,我们还算是有福报的。

  有些出家人说:“我真是没有福报,还不如当初不出家修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其实,没有生在边地、能见到三宝,这就是巨大的福报。有些人脖子上挂着一大串像章——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士……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响,这也是有福报的象征,如果没有福报,连这些像章也见不到。所以,现在值遇这些殊胜对境之时,大家千万不要错过机会,应该以这些对境来积累资粮,只要自己的心清净,就可以积累巨大的福德。

  为了方便积累资粮,今后大家无论到哪里,最好随身携带一尊佛像,每天在佛像前磕头、供水、供灯。这样每天都可以作许多功德,依靠这些功德,暂时自己会获得广大的福禄,死后将转生于善趣或往生清净刹土。这些供养不是凡夫无法企及的玄妙境界,只要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只要自己有供养的心,谁都能做到这些事。

  在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引用了许多教证,这些教证的道理非常殊胜,大家在学习时不要囫囵吞枣、泛泛了解,一定要通达其中的意义。要把这些教证牢牢地记在心里,最好能花时间背下来,以便随时忆念其中的道理。现在我们刚刚讲完课,许多人都能记住这些道理,但是过几年以后,有些人也许会忘得一干二净,这是非常可惜的。有智慧的人每学一个道理,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最后的收获非常大;而愚者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最后所剩无几。我们要成为牢记佛法的智者,不要当忘失佛法的愚者。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四十一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四十二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四十三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四十四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四十五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三十九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三十八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三十七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三十六课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讲记 第三十五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