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宗与华严的综合倡导者——从应慈老法师到真禅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宗与华严的综合倡导者
  ——从应慈老法师到真禅法师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夏金华
  近代以来,立足禅宗、极力弘扬华严者,以一代宗师应慈老法师及其门人真禅法师为代表。尽管真禅法师一生行脚诸方,历事多师,如震华、虚云、圆瑛等大德,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三译华严座主----应慈老法师1。
  应慈老法师(一八七三———一九六五),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东台一个富有的盐商之家。中年披剃,原与其法兄月霞法师共同得法于常州天宁寺禅宗大德冶开门下,传临济宗第四十二世。自习华严教法后,应慈随侍月霞左右十二载之久,敬事如师,始终不懈。当月霞在上海创办华严大学时,他充任副手,襄助其事。一九一七年月霞示寂前,尝握其手,嘱咐道:“善弘《华严》,莫作方丈”。从此,应慈一生恪守法兄遗训,未尝少改,以云游海内,广宣《华严》为业。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零八年开始,到一九五八年为止,他共讲经三十余次2。其中大都是一次讲多部经典,但始终不曾担任住持之职,并且分别于常州、南京、上海等地兴建华严速成师范学院、清凉学院、华严学院,培育弘法人才。
  其次,应慈老法师在华严方面所做的一件大事是,领导编印《华严经疏钞》。《华严疏钞》,是唐代澄观发挥《华严经》要旨的一部巨著。除此《疏钞》外,他还撰写了《华严3经疏科文》十卷,惟有将《疏钞》与《科文》对照解读,才会起落分明,不致茫无头绪。因此,研究八十卷《华严经》,须将《疏》、《钞》和《科文》三者网罗齐备,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由于《疏钞》出世不久,“会昌法难”即起,故而失传。直至宋代,始从高丽(今朝鲜)取回,净源法师将《疏》录在《华严经》文下面,题名《华严经疏注》,《钞》文依旧别行。到了明朝的妙明,才将《钞》文与净源所录《经疏》合为一处,具名《华严经疏钞》。由于《科文》久佚,妙明仅据自己臆测分配《疏》、《钞》之文,故《疏钞》之文多有不妥之处。后来,又有人对《疏钞》作了删节处理,结果错谬更甚,以致上下文互有不衔接者。清代所出《龙藏》一仍其旧。一九一二年,徐蔚如据明朝《嘉兴藏》的并行本《华严经疏钞》与原本对勘,发现原本错谬太多,非重编不可。遂与蒋维乔、黄幼希等人商量重编事宜,且将日本御井寺所藏中国久佚的十卷《华严经科文》进行整理,以订正原《疏钞》之缺失。一九三九年春,应慈老法师抵沪开办华严学院,宣讲六十华严,闻知此事,竭力赞助,蒋维乔等相约召集同人发起组织“华严疏钞编印会”,公推应慈老法师为理事长,叶公绰、蒋维乔、李圆净副之,黄幼希主持编印会工作(此时徐蔚如已病逝)。同时,广泛搜集各种藏本及其他流通本,参照同异,考订得失。一九四一年冬,全稿校竣。因议定分组募印办法,依《华严经》中普贤十大愿王,分为十组,推选组长进行劝募工作。一九四四年,全书校印完成。应慈等人主持重编《华严敬疏钞》,恢复了澄观此著之原貌,这对于古籍整理及佛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此外,应慈老法师还襄助乃师冶开老和尚,创办毗陵刻经处。曾与江味农居士募刻《普贤行愿品》,并增刊此品的别行本,出版六十华严,刊行《妄尽还原观疏钞》补解会本、《华严法界观门》等书,进一步扩大了华严宗的影响。
  与先辈们一样,应慈老法师也是“禅教一致”的倡导者。虽其一生少有著述,却特别编印《正法眼藏》一书,将华严教义与禅宗思想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勘,阐述二者的一致性。再按其《遗嘱》所说,也是“宗承临济,教秉华严”4。他每年参加禅七,拜“华严忏”,虽说法诸方,却以禅为先,讲经之前必坐香参禅5。其中多半是继承了月霞佛学思想的传统,而在弘扬《华严》本经方面,比其法兄不独愿力宏深,而且成效显著。
  其实,从应慈老法师的所作所为来看,实际是古代华严诸祖与禅宗祖师们的言行相一致的,也就是所谓的“华严禅”。且不说华严一宗的开基就是出于禅观的结果,如杜顺的《华严五教止观》、智俨的《华严一乘十玄门》等都是以自身禅观的修持之力,所获得的“华严三昧”来印证《华严经》所说,智俨还撰写过《入道禅门秘要》,据说其中还有“壁观”二字6,只是到了三祖以后,由于受法相宗崇尚名相之学风气的熏习,才开始走向重视义学之途。也不谈学界熟悉的宗密极力提倡的“禅教一致”说,只要提到将华严教义推至顶峰的澄观大师,在他的晚年,也感觉到华严宗存在严重的失偏倾向,所以在《华严经疏钞》中特别指出禅定之学的重要性。他说:
  以经虽通诠三学,正醛于定,皆是如来定心所演。故经云:汝所说者,文语非义;我所说者,义语非文。……昔人不贵宗通,唯攻言说,不能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不能以自心为智灯,照径幽旨。……不知万行令了自心,一生区区,但数他宝;或年事衰迈,方欲废教求禅。岂唯抑乎佛心,实乃翻误后学。今皆反此,故制此疏。……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言,心同诸佛之心,……7
  在澄观看来,《华严经》虽全面阐述戒、定、慧三学,但还是从正面来论“定”的。他指出,以往有些学人不重视经中的“宗通”8,而专在文字上下工夫,不以经教为“明镜”去“照见自心”,以致于到年老才“废教求禅”,不但为时已晚,也殆误“后学”。因此,澄观主张,学习《华严经》应当会通禅宗南北二宗的禅法,吸收天台教观并举的思想,最终达到“教合亡言之言,心同诸佛之心”的觉悟境地。由此可见,华严宗思想与禅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再说,从禅宗方面看,自六祖惠能之后,华严的色彩越来越浓,禅籍里有华严的味道,甚至马祖的语录与“妄尽还原观”相类似。这是因为禅宗的发展壮大,尤其是马祖禅、曹洞禅和临济禅等,他们不求开悟,无须造作,实际是讲当体是佛,肯定人生和现实,如同华严从佛的角度来看众生,烦恼、菩提无非是佛性的表现,禅宗的行为,一方面肯定了华严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补救了华严的实践性的缺失。或者换句话说,是禅宗的行为,华严的思想,这是唐宋的禅师们看重华严的道理所在。应慈老法师的言行也同样印证了华严禅的渊源有自。
  真禅法师(一九一六———一九九五)曾长期追随应慈老法师。早在一九三三年他十八岁时,就慕名到扬州福缘寺聆听应慈老法师讲经。迨及一九三九年,应慈老法师抵达上海小浜湾筹办华严学院,他又前往亲近。在他移居沉香阁(慈云禅寺)的一九四三年,真禅法师更是经常登门请益,几成家常便饭。时过三载,真禅法师赴南京,进入应慈老法师创办的华严速成师范学院攻读华严教义。从此,随侍老法师左右,前后达十六个春秋,直至老法师圆寂,未曾少离。听讲四十卷、八十卷《华严经》全本,浸润甚深,还每年参加禅七,拜“华严忏”,深受器重。在应慈老法师的极力栽培下,真禅法师没有辜负乃师的期望,在承继禅宗临济一脉精髓的同时,深究《华严》一经的玄旨,了如指掌,忝为老法师的入室弟子,实现了“宗承临济,教弘华严”的悲心宏愿。9
  在接识应慈老法师之前,真禅法师已受江苏镇江竹林寺住持震华法师的记莂,为禅宗临济法脉第四十七世。但在应慈老法师的影响之下,真禅法师在日后的弘法生涯中,又始终坚持宣扬《华严经》的甚深玄义,不遗余力,成为当代弘宗演教的高僧。
  对于禅宗,真禅法师的所作所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传统,发扬禅宗原有的精神和思想精髓;还有,就是将禅学生活化,加以灵活运用。
  在承继传统方面,真禅法师除了经常带领僧众定期参禅打坐和冬季“打七”之外,还对禅宗的历代祖师逐个进行研究,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后来的神会,甚至近代的虚云老法师等,多有涉及。先后撰写了十几篇文章,汇编成《禅宗佛教思想论集》一书。其中不乏有自己的见地。如对于禅宗第三祖僧璨,是否实有其人,学界曾有怀疑,真禅法师利用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判断,力主其真。其中说:
  僧璨当年确实曾隐居于皖公山,道信奉之为师。如近代考古发现之砖铭一块,上书“大隋开皇十二年(五九二)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结塔供养,道信为记”。10
  而对于学界同样有疑问的《信心铭》一文,真禅法师根据其中的思想内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信心铭》中所阐发的远离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等思想,可说是继承了二祖慧可的禅学思想。因为在《续高僧传·慧可传》中,曾记载了一段慧可与向居士的对话。在慧可回答向居士的问话中说:“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这里把愚与智、迷与悟、众生和佛身的对立和差别都取消了。《信心铭》中所说的要把大、小和有、无等等观念都平等一如看待的思想,就是继承了慧可的这些思想。从这一点上来说,《信心铭》完全有可能是僧璨所撰的著作。11
  平心而论,这样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将禅学生活化,并加以灵活运用,真禅法师也是下过一番工夫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将禅学思想看作是人间佛教思想。他引用《六祖坛经》的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也说:“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又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利益人群”。意思是说,佛法与世间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禅法也是如此,它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从此意义上说,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在宣传华严玄义方面,真禅法师的突出表现主要是,继承应慈老法师的遗志,继续不懈地宣讲华严大经和撰写有关的著作。
  自从宗教政策落实、佛教寺院恢复开放以来,真禅法师将讲经作为自己弘扬佛法的主要方式之一。他几乎每年都要“开大座”(讲经)数次,其中讲的最多的,就是《华严经》中各品的内容以及与本经相关的经论。比如,一九八四年春末,他在玉佛寺初讲《华严经》中《普贤行愿品》;一九八六年春,讲述唐代澄观大师所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次年则讲《华严经·妙严品》,一九八八年开讲《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提要》。同年孟秋月,在静安寺宣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一九八九年仲春,在玉佛寺宣讲《华严经·十地品》,十月在静安寺讲《华严经·三昧品》,年底,在江苏常熟兴福寺复讲《三昧品》。一九九一年四月,应邀至安徽安庆迎江寺再度讲说《华严经·行愿品》;十月,在静安寺《华严经与华严宗》;第二年初夏,又讲《普贤菩萨行愿品》;同年秋日,再次弘宣《华严经与华严宗》,一九九三年夏天,又一次讲《行愿品》于玉佛寺。上述讲经相对于乃师应慈老法师来说,并不算多,但在当时还是有着相当的影响的。
  真禅法师撰写的有关华严经论的著作与文章,主要有《华严宗简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浅释》、《华严经与华严宗》、《缅怀华严座主应慈老法师》、《普贤精神与上海佛教》等。对华严宗的历史、教义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前文已述及的《僧璨与他的信心铭》和《希迁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响》两文。
  在《僧璨与他的信心铭》中,真禅法师认为,《信心铭》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远离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等妄念,而住于平等自在的境地。其中提倡“一即一切”,相互融通的华严思想,是为禅宗祖师中倡导华严禅的先驱12。而在《希迁禅教一致思想在近代的影响》一文中,真禅法师以讨论“禅教一致”为中心问题,阐述了希迁与宗密之间对于禅、教相互关系的理论中有着共通性。同时,他还指出禅教一致思想对近代佛学的影响:“石头希迁的禅教一致思想,特别是禅宗和华严宗融通的思想,对后来禅宗和华严宗思想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宋明以来,禅教一致的思想,更成为佛教发展的一种主流。许多佛教大德都主张禅教一致。直到近代,禅教一致,禅宗思想与华严宗思想的共同弘扬,仍然为一些禅宗大德所继承和发扬”。13这里所指的是主要有冶开老和尚、月霞法师和应慈老法师。
  还有,华严宗与净土说的关系也值得一提,其历史由来已久。真禅法师在此问题上亦用力甚多。华严类经论中极富净土教义,不独有经典的依据,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普贤愿王以讽诵功德,即得阿弥陀佛引导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例。而且历代华严宗师皆有阐述净土思想之言行,初祖杜顺依《华严经》立观,但每游历诸方,则劝人念阿弥陀佛。还曾著《五悔文》赞咏净土思想。二祖智俨撰《华严经搜玄记》、《五十要问答》、《孔目章》,其中即有《十种净土章》、《往生章》等文字,他还判摄弥陀净土为报佛报土,与当时宣扬净土教的昙鸾、道绰等人所说是一致的。而集华严宗学说之大成的法藏,是华严的第三代祖师,也是该宗的实际创立者。他所著之《华严经探玄记》,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篇章之一,其中也同样涉及净土观的思想,与智俨的说法大同小异。四祖澄观在其巨著《华严疏钞》中,尝列举五种念佛法门:(1)称名往生念佛门,(2)观像灭罪念佛门,(3)摄境唯心念佛门,(4)心境无碍念佛门,(5)缘起圆通念佛门。至于五祖宗密,也认为阿弥陀佛大悲深重,与此界众生因缘深厚,《华严经》里即有劝修极乐净土之根据。其他的,如精演华严而愿生安养的高僧道昂,通晓华严而精修净业的师安,由华严得度而于定中见弥陀佛显示金身的善本等人,都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因此,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师说“华严所秉,却在弥陀”,并非虚语。
  再说,净土门中受持、读诵及研究华严者亦复不少。省常曾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并改“莲社” 为“净行社”,凡与会者皆称为“净行弟子”。莲池祩宏则撰写《华严感应略记》一卷,其中说道:“龙树于龙宫诵出《华严》,而愿生极乐;普贤为华严长子,而愿生极乐;文殊与普贤同佐遮那,号'华严三圣',而愿生极乐,咸有明据”。德清尝血书《华严经》,每下一笔,念佛一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华严与净土宗派虽二,而归趣则一,融会贯通,很有必要。
  在《华严经》里,与净土关系最密切者,无过于《普贤行愿品》。此品内容不但涵摄八十卷的经文,而且在一九三六年被近代净土宗大德印光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原因在于普贤引导众生归于极乐,其功德之不可思议,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真禅法师因袭前辈先贤之思想学说,不但屡次讲述此品内容,而且汲取历代注疏之精华,撰述《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浅释》一书,收入《玉佛丈室集》第三册中。针对末法众生少闻佛法的实际情况,他采取逐字逐句诠释的方式,尤其对“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十大行愿,颇费笔墨。比如,对“礼敬诸佛”一段经文,他是如此解释的:
  所谓礼敬诸佛,就是要对于所有法界、虚空界中的十方三世无量无边佛国中的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世尊,都要以普贤行愿之力,深心信解,犹如在眼前一样。而且都要以自己的清净身、语、意三业恭敬礼拜,念念恭敬,心心不忘。在常修礼敬时,以一身礼敬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尘数佛,又以一一身礼敬微尘数佛,如是展转无穷无尽。直至虚空界尽,我礼敬诸佛才尽。但虚空界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礼敬诸佛也没有穷尽。不仅如此,还要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敬诸佛才尽。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也是永无穷尽的,所以我礼敬亦永无穷尽。应该这样礼敬诸佛,而且这种思想在心念中一刹那一刹那连续不断,用清净的身、语、意三业,恭敬礼拜,无有疲倦和厌足之时。14
  同时,真禅还征引《金刚经》、《法华经》、《涅槃经》、《法句经》、《大宝积经》、《俱舍论》、《成实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法华玄赞》、《瑜伽师地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钞》、《大乘义章》等大小乘经论,诠解《行愿品》之妙义,内容涉及中国华严、净土、天台、唯识等诸宗派的思想理论,表现出综合融通的特征。虽说会通融合,诸宗并弘,是明末以来中土佛教发展演变的大趋势,但就华严与净土关系而论,或以立足华严性海思想,以净土学说为依傍,如华严诸祖即是;或以净土理论为主,以华严教观辅之,如省常、祩宏、德清等皆是。而应慈老法师则以禅宗为根基,走教弘华严之路。真禅法师在乃师基础上,更进一步,以禅修为根本,以华严教观为主干,以净土思想为增上,交互融贯,是他佛学思想理论的一大特色。这是与他长期以来历事多师,尤其是亲近震华、应慈、圆瑛诸大德分不开的。
  此外,真禅法师还于一九八五年在应慈老法师当年的弘法道场———沉香阁成立了“应慈法师纪念堂”,陈列老法师生前的著述、论佛法的开示、用过的法器、法物、生活用品以及所研读的佛教书籍、与信徒来往的信件等,同时还重印老法师所集的《正法眼藏》一书,并与《普贤菩萨行愿品》一起作为上海佛学院学僧必修的佛学教材之一,不但以此表达对应慈老法师一生弘扬临济、光大华严的不朽功业的无限崇敬之情,更希望年轻的下一代僧人继续他老人家未竟的事业,将佛教推向更大更宽广的发展道路。
  注释:
  1真禅法师曾《在应慈老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上致开幕词》说过:“综观应慈老法师的一生,他苦学《华严》十二年,宣讲《华严》三十九年,刻印三译《华严》(即晋译六十、唐译八十和四十三部《华严经》)及其疏钞多种。如此弘扬华严,常年不懈,三译华严座主的尊称,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玉佛丈室集》第10册,第507页,百家出版社,1996)
  2参阅拙作《近代以来华严宗之流传》,真禅主编《应慈老法师圆寂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第290-294页,百家出版社,1995。
  3
  4应慈老法师在《遗嘱》中说:“老衲游化十方,‘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宗承临济,教秉华严。”又说:“自入佛门,常思弘宗演教,念报法恩。出家六十余年,不做方丈,不贪名利,每年打七,每日坐香,念念不舍。分科三译《华严》及《疏钞》并余经。”(沈去疾《应慈法师年谱》第12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此外,他还自称“教演《华严》三译,禅绵临济一宗。赞扬正法,开示佛之知见;弘宣大教,胥令解入悟入。唯言行歧异,讵入不二法门?宗说兼通,始获一贯大道。所以每于四众之前,恒标‘教遵般若,行在禅那’八字,互相勉励宗风。”(同上)亦可作为证明。
  5这是应慈老法师自己的规定,即所谓“不坐禅则不说法之规约。”(《虞山兴福寺华严座主慈本师和尚六秩颂言》,沈去疾《应慈法师年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又强调说:“不论何地何时何人,若离开禅定,绝非真正佛道,乃自欺欺人之魔道也。”(《致妙庄、妙净、妙辩居士》,同上书)
  6曾普信《华严与禅》,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3《华严思想论集》第362页,台湾大乘出版社,1978。
  7《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大正藏》第36卷,第16-17页。
  8“宗通”之说,出自《楞伽经》。指与言教相对的佛性、真如和内心的觉悟等义。
  9真禅法师曾说过:“应慈老法师早年得法于常州天宁寺冶开老和尚,为临济宗第四十二世。后又专弘华严数十年,成为三译华严座主。因此,他可说是近代以来禅宗、华严宗并弘的重要人物之一。我作为他的传人继承他的这一传统,因而也是既弘华严宗,又弘禅宗的。”(《禅宗佛学思想论集·后记》,上海玉佛寺法物流通处流通本,第115页,1995)又说:“我即继承应师传统,一生以弘扬华严为己任,多次宣讲《华严经》中《行愿品》、《十地品》、《三昧品》等。1986年,玉佛寺举行清明华严佛七法会,我宣讲了唐代澄观法师所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真禅《灶脉渊源记》,《玉佛丈室集》第5 册,第403页,百家出版社,1995)可以为证。
  10《僧璨和他的信心铭》,《禅宗佛学思想论集》第37页,上海玉佛寺法物流通处流通本,1995。
  11《禅宗佛学思想论集》第39页,上海玉佛寺法物流通处流通本,1995。
  12《禅宗佛学思想论集》第38页,上海玉佛寺法物流通处流通本,1995。
  13《玉佛丈室集》第10 册,第464-465页,百家出版社,1996。
  14《玉佛丈室集》第3册,第 页,xx出版社,1996。

 
 
 
前五篇文章

净土第五代祖师------少康大师

“三朝公主清修地禅宗尼僧之祖庭”———永泰寺

真禅法师与玉佛寺的佛教文化事业

上海沉香阁导游词(慈云禅寺)

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后五篇文章

“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

无尽的追思 玉佛寺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

日本律宗初祖鉴真

律学大师鉴真和尚

过海传戒的鉴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