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学大师鉴真和尚 《唐大和尚东征传》是根据随同鉴真赴日的弟子思托所作的鉴真和尚传记写成的,思托的传记早佚,仅其它书中间有片断引录。鉴真圆寂时,淡水已二十一岁,所以《东征传》是今存的离鉴真和尚年代最近、最可信的传记。 《东征传》说是鉴真和尚十四岁那年出家,应当是可靠的。 大云寺当时是扬州最为宏伟的寺院。上文已经叙及,它原称长乐寺,——隋炀帝时改称长乐道场。寺院的规模本来可容三百多僧侣,已经不小。隋开皇十三年又由有营建经验的住力和尚加造了一座塔,而且楼阁也续有扩增。……这个住力和尚,后来还在隋亡兵乱时,引火自焚,以保全寺院。经过他二十年的经营,长乐寺即大云寺已成为扬州最大的寺院。 因为鉴真和尚的父亲是智满禅师的徒弟,所以鉴真出家,就跟智满当沙弥。至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中宗复辟、武则天死去的一年),他虚岁十八岁时,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鉴真和尚的授戒师道岸律师,是号称“南山律宗”的开宗祖师,与玄奘大师一同开场译经,又是著名的《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大师的再传弟子;道宣的授法弟子、密令掌护“佛牙”的文纲律师的高足。这祖孙三人都是著作繁富的律学大家。 “南山律宗”所弘扬的是《四分律》。所谓《四分律》,据佛经典籍记载,是释迦牟尼寂灭后百年,由昙无德尊者从律藏中辑录而成的一部戒律。因为其中区分为(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争)法等四部分,故称《四分律》。《四分律》又是佛教早期的“五部律”中的一部。所谓“五部律”,是对于律藏见解不同的五大派别。据说,西天二十八祖中的第四祖优婆曲多之下,有弟子五人,对戒律各抱异见。昙无德所编制的称“昙无德部”(以部主的名字命名),即《四分律》。二是“萨婆多部”,梵文“萨婆多”的意思是“一切皆有”,律本称为《十诵律》。三是“弥沙塞部”,意译是“不着有无观”,律本名曰《五分律》。四是“迦叶遗部”,意译是“重空观”,律本名曰《解脱戒经》,它的戒律项目(即所谓“戒相”)大致与《五分律》相同;这是因为三、四两派宇宙观上都重“空”,宗旨相近之故;同时,也和‘萨婆多部”的主张“有”者恰好相反。五是“婆粗富罗部”(意译是“犊子”,这也是以部主的名字为部名),律本失传(以上五部律的区分,见《大集经》)。隋、唐间,四分律和十诵律两派并行。长江流域一带的僧侣大多行十诵律。道岸是坚持《四分律》的,他曾请求中宗,下“墨敕”命令僧侣执行“南山律宗”,《四分律》才大盛于江淮一带。 据《宋僧传》卷十四的《道岸传》,道岸本来是常居会稽龙兴寺的,中宗复辟后,因为他负有重名,多次征召他到长安去说法,并主持营建为高宗、武后追荐的荐福寺。他大概是在神龙元年道经扬州时,为鉴真和尚授戒的。鉴真和尚受菩萨戒后,于神龙三年(即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由扬州西经洛阳到长安。此行如果不是与道岸和尚偕行,至少和道岸的晋京有关。鉴真和尚到长安后的第二年,即景龙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在长安实际寺,从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师受具足戒,具足戒是僧侣的最高戒律,表示各种修行的戒条均已十足具备之意。具足戒又名大戒,据《四分律》的规定,比丘(男僧)有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尼姑)有五百(按律实有五百四十八戒)条戒律。授具足戒时,要有三师七证,仪式十分隆重。弘景律师,宋赞宁的《高僧传》卷五和宋志盘的《佛祖统纪》卷九均有传(《宋僧传》作“恒景”,系避太祖匡胤的父亲弘殷的讳而改)。他曾从文纲律师学“昆尼”(“律藏”的梵文音译),和鉴真和尚菩萨戒的授戒者道岸有同门之谊,鉴真从他受戒,可能就是道岸介绍的。弘景以后曾随天台宗的第四祖智者大师(智颉)习“止观门”(即以坐禅入定和内省功夫进行修炼的法门,《佛祖统纪》说他受业于天台五祖章安尊者灌顶),因此,他既是律宗的名僧,又是天台宗的大师。他在武后、中宗时代,曾三次被召入内庭供养,作皇室的授戒师,并奉诏与实叉那陀重译《华严经》;他并着有《顺了义论》、《摄正法论》、《佛性论》等论着共十一卷。景龙二年他为鉴真和尚授具足戒时,已是七十五岁的高年老僧了。次年,即景龙三年,他就告老回山,中宗亲自赋诗送行,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义等都曾有和章赠行。回荆州以后不久,就于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以七十九岁的高龄圆寂。所以,鉴真和尚的两位授戒师,道岸和弘景,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师。 长安、洛阳两京当时寺院林立,高僧荟萃,鉴真和尚在两京滞留时期,曾历访丛林,潜心钻研经典。先从济融律师习《南山律钞》(即律宗、也名“南山宗”的创始人道宣所弘扬的《四分律行事钞》)、《业疏》(授戒法的解释)、《轻重仪》(修行的规矩仪式);又随长安禅定寺义威律师,听讲法砺律师的《四分律疏》,从西明寺远智律师听讲《律疏》一遍,在洛阳又再听授记寺金修律师、慧策律师各讲《律疏》一遍;然后又在长安听观音寺大亮律师再讲“砺疏”(即法砺的《四分律疏》)五遍。以上几位律师,都是当时负有盛名的高僧。例如大亮律师;是长安崇福寺满意大师的传法弟子;满意大师直接师承法砺,曾在长安讲授《四分律疏》三十多年。鉴真和尚在这些名师的讲授指点下,旁参经籍,潜心研几,等他学成回到扬州时,已是一位律学造诣极高的大师了。 唐代长安是外国僧俗聚集的城市,鉴真和尚在长安游学期中,直接间接地都可以接触到许多外国僧侣,对他们那种为了佛教事业不辞艰辛,万里跋涉的献身精神,定然有所感受,这对他以后甘愿重渡重洋,赴日传法,不能说没有影响。至于因此而获得各方面的政治、文化、风俗各方面的知识,那就更不消说了。 因此,当鉴真和尚由长安回到扬州时,已是一个精通律学,兼具各方面知识的饱学高僧了。 宗教徒之间最重宗派师承,宗派的所由生,乃是由于对于修行宗旨的不同。唐初的律学,可分为三家,亦即律宗中的三个派别,其中以道宣律师所开创的南山宗为主流。另外两派,是以法砺律师为首的旧疏派和以怀素律师为首的新疏派。法砺和怀素,从根本上说来,都是崇奉《十诵律》(属于一切有部)的,他们疏解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实质上是以《十诵律》的涵义来加以发挥。 不论主流南山宗和支流新、旧两疏派,在修行宗旨上,大前提是一样的。佛教认为成佛之法,千言万语,可以分为三路,一曰“戒”,二曰“定”,三曰“慧”。律宗认为路虽有三,但进入佛境的无上法门,却只有“戒”。所以禁律是度世的首要一着。又认为戒如捉贼(贼是指妨碍修行成佛的业障),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必须先捉住贼,然后能谈缚和杀。是以修行必须从戒律入手并以此为依归。唐代的律宗三派,虽互有门户,但终以道宣弘扬的《四分律》为教义,旧、新两疏亦只是以《四分律》的基本原则为主而参以《十诵律》的内涵而已。鉴真和尚的师承,为道宣——文纲——道岸;而又参照法砺和怀素的旧、新疏义,醇而又博,既是南山宗的嫡传,又是律宗三派的集大成者。 鉴真和尚出家的授戒师道岸,当时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授戒师,曾经宫廷供养,画图像于林光宫,中宗李显御制图赞;多次主持皇家的法事,担任过许多东西两京及天下名山大寺的方丈。道岸于开元五年圆寂后,他的弟子杭州义威律师继他为全国宗奉的授戒师。义威之后,鉴真和尚就成为全国众望所归的授戒宗主,他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四十六岁起,就是名满天下的律学权威,前后宣讲大律和疏义四十遍,宣讲《律抄》七十遍,宣讲《轻重仪》和《羯磨疏》各十遍。多年以来,登坛授戒,度人四万余。他的优秀弟子,如西京安国寺瑞璇光,扬州兴云寺惠琮,江州大林寺志恩,苏州开元寺辩秀,天台国清寺法云等三十五人,都是各地著名僧寺的律师,在佛教界享有极大的声誉。鉴真和尚是名符其实的桃李满天下的律宗高僧。鉴真和尚又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宗教事业家,他一面授戒讲道,一面大力筹款、规划并亲自主持营建了八十多处寺院僧舍,指导塑造,绘制了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创设了救济贫病的悲田院和供养三宝的敬田院;抄写了一万一千多卷经典;监制了施送僧众的彩、帛袈裟三千余领;至于他所主持的道场法事,则更难以数计。全国各地前来扬州向他顶礼问道的僧侣和在家信徒,长年络绎不绝。他以后发心去日本时,广大僧俗的劝阻挽留,也可以反证他的为大众所爱戴依慕的程度之深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