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的“两弹一星” |
 
据测算, 2004年,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5%, 相当于损失5118亿顿;此外,按照2006年全国用水经济的统计结果,每立方米用水可以产生176元的GDP,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亿524.5亿吨;水专项实施并发挥带动作用后,即使按废水可用于经济发展的最保守估计, 每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在1000亿元以上……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实施方案公开版》 2009年2月19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实施启动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环境保护的领导和专家, 在分得水专项这个庞大课题集群的“一杯羹”的同时, 他们也肩负着解决我国水环境科技难题改善当地水环境质量的期望和重任。筹备两年多、论证数次、十二易其稿的水专项实施方案将如何落实?推进它与以往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项目有什么不同?它能为中国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带来怎样的改变?带着这些问题,我刊记者来到国家环保部,对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进行了专访。 水污染治理, 已是刻不容缓 水专项设立的背景: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二是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是其中之一。这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地位就像新中国当年的“两弹一星”项目,赵英民谈到“水专项是建国以来环境领域投入最大的科研项目,它能够被列入十六个重大专项,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尤其是水体污染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牵涉到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技术等方面, 是一个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水专项的目标就是为我国的水体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围绕这个目标和当前最急需解决的水污染问题, 水专项共设置了6个主题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河流水环境整治、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与管理、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究等问题。6个主题下设33个项目, 项目又分设238个课题, 总经费达多亿元,涉及科研人员上万名。并在“三河、三湖、一江(松花江)、一库(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开展示范工程, 分三个阶段一年(2006-2020)予以实施。 从“科研项目” 到“科技工程” 据赵英民介绍, 国家高度重视水专项的实施工作, 专门成立了水专项领导小组, 环保部长周生贤任组长,环保部、建设部、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十部委通力协作, 并充分整合了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以及国际合作的科技资源,从为我国水环境管理和质量改善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设计。水专项实施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了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体系, 行政管理体系主要侧重于组织管理和行政协调, 解决非技术层面的问题, 如示范工程、配套工程和依托工程的建设及运行, 工程治理规划的落实, 污染物减排措施的落实, 技术的推广应用, 控制减排长效机制的建立等。技术管理主要侧重专项技术总负责和把关, 结合国家目标, 注重解决地方政府提出的具体科技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市政管网的配套等, 所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为了此次的水专项牵头部门之一。这也就意味着, 在水专项开展的这十几年,我国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支撑将得到全面的推动。据估计, 在未来五年内, 我国将投资3000亿元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利用。 先进的考核评估机制是水专项成功实施的关键。在2月19号的启动会上,有领导反复提到,拿一两篇论文来应付课题交差将受到严厉的通报批评。那么,水专项的考核评估机制将实施怎样的新标准和新方式?对于这个问题, 赵英民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说明“水专项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矛了赔拉切成项目,而是一项集科学研究与工程示范于一体的科技工程, 水专项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技术研发, 将成果应用到国家的重点流域, 实现水专项示范区的水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水专项中的科研工作虽然主要是科研人员在做, 但考核的是示范区的水质是否得到改善, 而且是明显改善。所以这就要求科研单位要与当地政府结合起来,将研发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示范工程中。”项目的监督评估将聘请独立第三方, 分别组织财务评估机构对经费的规范使用进行审查, 组织技术专家对项目的研究进度、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示范项目的可持续运行、配套工程的落实等方面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并组织水质监测机构对示范区水质进行检测, 核算水体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 作为年度考核的基本依据。第三方独立监督的结果将公开通报并接受公众媒体的监督。 流域管理,水污染治理新思路 回顾以往的水污染科技项目和所取得的成果,我们不禁疑问,为什么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水污染形势却依然严峻, 尤其是湖泊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太湖蓝藻频发、滇池至今“重病”……这次的水专项, 又能在众人关注的湖泊治理方面带来怎样的不同, 取得怎样的实质性的进步? 关于这个问题,赵英民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大型湖泊、河流的污染治理工作不可能一跳而就。尤其是湖泊污染的治理, 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面临沉重的压力。一方面是人类对湖泊污染的很多控制机理都还没有完全了解,相应的控制技术和方法也就缺乏足够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湖泊承载了上游太多的排污, 源头不被控制,末端治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同时,他也提到,我们需要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尤其是管理体制造成的“分段治水”,各省环境规划与环境治理仅以河流断面达到要求为目标。而现行环境标准大多为全国统一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没有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接纳地的环境容量和环境功能的区别, 所以也就出现河道两边企业都达标,水环境质量依然很差的情况。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水专项的设计思路更强调流域管理,强调从确保水质目标倒推整个流域,流域内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工矿企业的排放标准和环境监管的实施手段都是围绕着这个水质目标来制定和执行。这样的思路和方式需要大量的科技支撑, 比如标准体系的构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水专项就是致力于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 从而支撑我国的环境管理。 水专项, 可望迎来环保产业的春天 除了明显改善示范区水环境质量和健全我国环境管理的科技支撑,水专项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在于为新兴的环保产业市场进行前期培育。水专项的各个课题承担单位中,企业已经占到相当比例,主要承担对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伴随水专项的实施, 政府一方面会继续加大执法力度,为企业增加投入开展环境治理而创造外部政策压力, 带来环保技术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 政府也会在技术管理和投资渠道方面开展政策研究, 解决企业研发环保技术面临的资金问题。赵英民讲到“随着政府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强和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 环保技术、环保产业将会面临广阔的市场需求所以在金融危机、市场低迷的现状下, 许多有眼光的风险投资家都看好了中国的环保市场, 愿意将资金投到这个领域。”这将为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带来契机。据估计,环保产业“十一五”期间可望保持15%一17%的增速, 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000~1万亿元。 虽然水专项解决的主要是科技问题, 但水专项的整个实施过程伴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它是我国水污染治理历程中的里程碑, 更是中国环保的“两弹一星”,它的成功实施将为我国的环境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