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五)

 

  上堂课讲到“发菩提心”的涵义,其中引用《安乐集》做详细阐述。这里继续讲第四点,以问答解释。

  有人引《诸法无行经》问:“既然佛经说:‘求菩提的心,与大菩提相违。’为何还要发求取无上菩提的心?”

  以下对此继续回答:

  “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道绰大师又引用《往生论》,进一步解释什么是“顺菩提”和“违菩提”: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说(《净土论》即《往生论》):凡是发心要会取无上菩提的人,都要遵循两种义。”其中“会”指契会,也就是你要合得上它。正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在因上没有符合,那就绝对没有得果的道理。

  所以,因上首先必须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的法:

  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即依止智慧门,不求自身得安乐,远离以计执“我”的心贪著自身的缘故。意思就是,求自乐与菩提相违,因为计执有“我”,贪著自身的缘故。

  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即依止慈悲门,也就是要拔济一切众生苦,远离不安立众生的心。因为不利益众生的心和大菩提相违。

  三、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即依止方便门,要有一种想方设法救度众生、利益众生的心。远离以往恭敬、供养自身心的做法。

  三种与菩提门相违的法就是:我心贪著自身、无安众生心,以及恭敬供养自身心。必须远离这三种。

  “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

  远离了三种与菩提门相违的法,就能得到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法。“顺菩提门法”指什么呢?

  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已经不再为自身求安乐的缘故,获得了无染清净心。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如果你为自己求安乐,那就违背了菩提门。所以,无染清净心就是顺菩提门。

  二、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由于心里已经发誓拔济一切众生苦,因此获得了安清净心。

  菩提是让一切众生得安乐的本源,是安稳一切众生的清净处。如果不发心救拔一切众生,远离生死苦恼,那就违背了菩提。因此,发心拔一切众生苦就是顺菩提门。知道这一点后,你不要再想:“是不是我不必救度众生也能成佛?”根本没有这种道理,必须在因上修随顺门,才能证得大菩提。

  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由于想让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把他们安置在究竟安乐当中,以这个缘故,发心把一切众生都摄取到极乐国土,这样就得到了乐清净心。(意思就是,让众生得大菩提、得大安乐的捷径,就是把他们全部摄取到阿弥陀佛的国土。)

  菩提是毕竟常乐之处,如果不发心让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那就违背了菩提。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已经发心让众生得毕竟常乐,那么,应当以什么途径来得?要依大义门。什么是大义门?就是彼阿弥陀佛的安乐国土,这叫做“大义门”。也就是说,把众生送往极乐佛国,就是进入了大义门。把他们都送往极乐世界,就是真正落实了“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应当以这种方式让众生得毕竟常乐。

  或者说,要想让众生都得大安乐,就要依靠一种直捷的方便。那就是——让他们一心专注在“愿生阿弥陀佛国土”这一个目标上,就能使他早日会取无上菩提。

  以上所说的三种顺菩提门和违菩提门,正显示了发心违、顺的差异。在发心上什么是违菩提,什么是顺菩提,对此要善加辨别。辨别好了就知道,发什么心能得菩提,发什么心与菩提背道而驰。总之,“求菩提的心”并不违菩提。以上对于对方的提问已经回答完毕。

  总之,对于我们已经发菩提心,立誓修净业的人来说,知道了这些之后,就应当常常去体会这件事。常常在自身上去检查,在念念的心行当中去纠正,切莫让自己违背菩提门,违失本愿,障碍往生。这一点相当重要。

  以上讲完上辈往生的前两门——舍俗出家和发菩提心,下面讲第三门:

  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为什么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样有什么利益呢?对此你一定要有很深的体会,否则就不肯去做。

  对此,首先引教说明: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最初就讲到:“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诸佛怜悯众生,随众生的根机施设教化。虽然会归的本元无二,但能成办的方便多种多样。在这一切方便当中,我们要求得一个最直捷,一个最圆顿的方便,这就莫过于你去念佛,直接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这样极其直捷、圆顿。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也有很多,其中最简易,最稳当的,就是具足信愿,专门持念佛的名号。

  又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称一名就召来万德,没有什么剩余,没有什么不够的。因此,唯一以持执名号做为正行,不必再增加观想、参究等等。只须一心持念六字或四字洪名,所以是最简易,最直接的。(当然如果是修密法的道友,有自己本门的修法,也有观想等等,但不是这里讨论的范围。)

  《圆中钞》说:“今经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称,有信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简至易之法门也。”

  经文(指《阿弥陀经》)指示,一个初心凡夫,只要有口能够称名,有信能够忆念,就都可以修。所以本经所开示的是一个至简至易的法门。

  又说:“若执持名号,不间闲忙,不拘动静,行住坐卧,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捷至径之法门也。”

  如果执持名号,那么不论你是忙还是闲,也不管你身体在活动还是静坐,总之行住坐卧、时时处处都可以修。所以本经所指示的是一种非常直接,非常快捷的法门。

  又说:“称名之法,不择贤愚,不拣男女,若贫若富,若贵若贱,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摄机极广之法门也。”

  称名的法门,不论你是贤是愚,是男是女,也不管你是贫贱还是富贵,都可以修。所以本经所指示的是涉机最广的法门。也就是说,天下没有人不能修,谁都可以修。这就体现它摄受面极广。其他的一些法,很多人都修不上去,而此法谁都可以。只要自己愿意,一心持名就可以了。

  《游心安乐道》说:“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之中总念万德。”

  念名即是念德,一念持名即是念了佛的万德。

  又说:“无始恶业,从妄心生;念佛功德,从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如暗。真心暂起,妄念即除;如日始出,众暗悉除。”

  无始以来的恶业都是从妄心中生。而念佛的功德从真心起现。真心就像太阳,妄心像是黑暗,真心暂时能发得起,妄念则立即消除,就像太阳一出来,黑暗就没有了一样。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引用《观佛三昧经》,讲到佛劝父亲行念佛三昧的事:

  当时佛让父王行念佛三昧,但父王并不满足,他说:“佛地的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让弟子修呢?”

  佛对父王说:“诸佛果位的功德,无量无边,称说不尽,那些甚深微妙的境界,神通解脱等等,不是凡夫所能行持,所以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意思就是,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等等,虽然极其殊胜,但你暂时还没办法直接修。而念佛法门现在能修,又非常殊胜,所以劝父亲修念佛三昧。

  父王对佛说:“念佛的功德,具体如何?”

  佛先以譬喻告诉父王:“伊兰林方圆四十由旬(一由旬最少有四十里,四十乘四十,也就是一千六百平方里),面积非常大。那里有一棵牛头栴檀,具有无比的芳香。虽然有根芽,但暂时埋在地下,还没有出土。

  整个伊兰林都是臭的,每一棵树都在不断地散发出恶臭,一点香气也没有。如果有人到了树林里,实在饿极了,吃了那里的树果或者树花,立即会发狂而死。所以,这个树林不仅恶臭,而且有致命的危险,非常不吉祥。

  后来,刚才说的栴檀根苗出土了,树苗慢慢长大,它刚刚长成树,顿时芳香四溢,弥漫整个伊兰林。这颗牛头栴檀树完全改变了整个树林的气氛,从此,过去的那些恶臭彻底消失了,整个树林变得香美无比。众生见到后,都感到这种情形极其稀有。

  佛告诉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里,念佛的心就是这样。只要你能够系念不止,一念接着一念,等到它成熟了,就决定往生到清净刹土,生在佛前。一往生,从此就摆脱了生死苦海,一切恶事都转成大慈悲,就像旃檀香树改变了伊兰林一样。”意思就是,修念佛三昧,现在一向专念,专一地念佛,就好比让旃檀种子相续不断地生长,等到它成熟了,就能消灭一切生死恶毒,转成香美的净土,那里什么惑业苦都没有了。

  道绰大师解释说:“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伊兰林”指众生身内的三毒、三障,无边的重罪;“栴檀”,指众生念佛的心;“刚刚成为树”,表示众生一向系念的业道刚一成办,也就是净业成熟。

  “其伊兰林,唯臭无香”,是说我们心里不断地发出各种的贪、嗔、痴三毒,充满了业障、报障、烦恼障等等,整个生死园林充满了烦恼、业障等的臭气,恶秽不堪,没有丝毫清净善法的香气,气氛很不好。

  “若有噉其花果,发狂而死”,意思是说,在生死当中,看上去美妙、诱人的那些境界的果子,你尝了就必定发狂而死。像什么爱情的美酒、事业的美酒、名誉的光环……这些东西一旦尝到,内心就会迷醉、癫狂,最终必定堕落。

  虽然如此恶劣恐怖,但是我们也不用怕。为什么呢?

  “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只要牛头栴檀破土而出,逐渐长大,之后一切面貌都会改变。同样道理,就在这臭腐的生死浊秽当中,我们只要让自己内心里面发出念佛的心,让它一念一念地出来,当它的势力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净业一成熟,就能立即往生清净佛土,往后,生死里的一切惑业苦就全都没有了。

  《称扬诸佛功德经》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剎土。”意思就是,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后,一心信乐,持诵系念,就能得无量福,并且永远离开三恶道,命终之后决定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净修捷要》里说:“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当中统摄了万法,一切法都含摄在内;通过念佛这一门,就能够打开一切门。

  又说:“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全事即理”是说,不要在事相之外去单独找一种理体,全体事相就是理性,就像不必离开水去找湿,全水即湿。也因此我们心里念“阿弥陀佛”,其实就是理体法界。“全妄归真”,看起来是妄,但实际上全部的妄都归于真实。“全性起修”,“性”指真如本性,就是由本性而起修行。所以,念佛是从本性中发出来的。“全修在性”,整个的修持都在性里面,从没有出过自性。就像从珠子里发光,光还照着珠子。我们平常穿衣吃饭等等都没离开过自性,没有一件事不是从它出来的。古德也说:“运水与搬柴,神通及妙用。”所以,念佛也是不离本性。

  有人说:“念佛是著相,不要著相而修。”其实,念佛是全性起修,它本身就是从我们的自性里出来的。著不著相,关键在你的心。如果你说念佛是著相,所以不肯念,那你为什么每天还要吃饭?难道你吃饭不是著相吗?既然你可以吃饭走路,那念阿弥陀佛有什么不可以?念了有什么障碍吗?

  而且,全修在性。修行也不是别的,无非是不要迷掉。到底是不是修行的障碍,都在于你自身。如果你穿衣就著在衣上,吃饭就粘在饭上,那都是你自己发生的错误,不关事物本身。所以,照样可以吃饭、说话、走路等等。念佛更是如此。念的时候,就是全修在性,不要离开觉照就可以,都是在自性上修。所以不要这么认为。修持全是归在本性上,一句佛号就是本性,念佛是全修在性。

  又说:“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

  广学就是为了深入。学的时候不广一点,很多人就没办法深入。这就是我们心的特点。就像挖地,挖得开一些就能深一点,同样学得广,就能深入。对专修净土的人来说,学很多经论等等,就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净土法门,更好地念阿弥陀佛。因为,理上越明,理解得越深,信就越深;信得越深,愿就越切;而愿越恳切,心就越专一,念佛的质量就越高。而且“专修即是总持”,在专修阿弥陀佛这一法当中,总摄了一切法,叫做“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叫做“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就是能治一切病),又叫“宝王三昧”,普雨一切诸三昧宝。又像《大集经》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总之,解门上就是广学,目的是为了深入;行门上强调专修,因为专修就是总持。

  又说:“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

  一声声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唤醒你自己:“别睡了,别迷惑了,不要再贪,不要再瞋……”就好像一个人睡着了,另外一个人一直对他说:“醒来,醒来。”所以,念佛就是在唤醒自性。“本尊”就是指阿弥陀佛,“念念不离”,就是说念念都有阿弥陀佛,一切时候都在,也就是念念不离自性无量光寿,这些话无论从事从理都可以解释。

  那么,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就是唤醒自己呢?

  《净修捷要》又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无量光、无量寿,这既是名号,也是我的本觉。本觉遍一切处,就是无量光;不生不灭,就是无量寿。起心念这句阿弥陀佛才叫始觉——发起了觉悟。这也就像《弥陀要解》所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所以无量光、寿不是指别的,就是我们的本性。

  我们的本性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一点也不缺。不要认为现在的身体就是自己。身体有方分,它只是有限空间里的一些粒子。同样,思想、意识等也不是自己。那只是刹那生灭的法。一刹那就没有了。而我们的本性永远不会灭。

  那么,我们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

  我们众生的本觉理性就是无量光、寿。光是遍到十方,没有一处不是;寿指穷尽三际,没有一刻不是。你念“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就是在唤醒你的自性,不断地在提醒自己:“我是佛,我是无量光寿,不要再陷在无明里了”,一执著“我”,就又是在做梦,又是迷惑。

  所以,你起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始觉,即开始觉悟了。这话都是很圆的,事上也可以理解,理上也可以理解,自上也可以理解,他佛上也可以理解,方方面面都解释得通。

  《净修捷要》又说:“托彼依正,显我自心。”

  依靠彼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的万德庄严,来显发、显示我们的本心。其实,净土无量的依报、正报功德庄严,那里的一切清净境界,像是光明、妙色、法音、德香等,显示的就是你的本心。

  又说:“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

  始觉和本觉不要离开,你的心不离开,就会直趋究竟觉。意思是这样就能成佛。暂时离开,就是违背了真理,违背了本性,就又堕入无明,继续做迷梦了。

  要知道,在迷梦里呆多长时间,还要迷惑多久,这事主动权在你。你一直不肯觉悟,还想在迷梦里沉沦,也没人能勉强。所以“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自己不愿觉悟,甘愿做小人,做庸人,做违背本性的事,那就继续打妄想,尽情地造业,就还会无限地堕在无明里。所以,这事你要想清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既可以体会得浅,也可以体会为深。

  《无量寿经起信论》说:“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

  要知道,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最简单,也最为关要。

  “简单”,就说明谁都会念。太复杂的,我们很多人都修不来,那只是少数人的事,而简单的大家都可以。所以,没文化的,不会做加减乘除的,也都会持名。因为它简易,就可以时时上手,躺着、走着、吃饭、做杂事都可以念。比方说,讲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没几个人会,但开口说“爸爸、妈妈”,每个人都会;演杂技开飞车很少有人会,但用两只脚走路,没有人不会。像这样,它最简单,所以全天下的人都能修。

  “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

  最开始每天要有定课,要固定地念一定数量的佛号,一直坚持到临死的那一天。你能这样坚持,符合“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条件,每天记得这么念,到临终的时候也会记得这么念。因为每天都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所以临终就不会忘记。也因此,阿弥陀佛会来接你,你不忘记佛,佛也不会把你落下。

  “每日或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从少至多,由散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

  每一天或者念一千声,或者念一万声,或者十万声,都看你自己。总之,从少念到多,从散乱念到入定,无论念力深浅,只要符合“一向专念”的条件,都可以往生。

  《安乐集》说:“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称名就是这样,如果你能够专心致志,相续不断地念,决定能生在佛前。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

  现在劝后代的学者,如果你想会到二谛,该怎么做呢?我们天天谈世俗谛、胜义谛,关键就是你要怎么会到二谛?其实也很简单,知道念念不可得,就是智慧门;能够一心系念,相续不断,就是功德门。

  如果有人问:“你学了那么多年中观,天天讲二谛,那它到底怎么用啊?”这里说得非常简单明了:念念不可得就是智慧门,意思是,你明白胜义谛的真相,做一切事都知道本不可得,就是智慧门。虽然不可得,但你还是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功德门。这样你就在实际运用上契会了二谛。

  “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佛经上说:菩萨摩诃萨,恒时以功德、智慧修自己的心。

  功德和智慧这两个法,叫做真俗二谛,菩萨懂得这事,所以恒时以功德和智慧来修自己的心。意思就是,他有胜义智慧,所以心里没有挂碍,但同时不废世俗功德,勤修一切善法。就像《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菩萨修行的轨则。也就是你懂了二谛之后,怎么来会归?讨论起来一大堆,但用起来就这么回事。

  “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如果是初学的人,还不能破相,那也没关系。现在你就依着相,专心致志地念它,也是没有一个不往生,这一点不用怀疑。

  你不要想,为什么说“这也空那也空的”?我理解不了。其实,暂时不理解空性也没关系,就是你只要口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念接一念,一直这么念下去,就一定能走到极乐世界,对此完全不必怀疑。

  所以,大家只要谛信这个道理,不必一定先求离相,只须老实持名,依相专至,无不往生。这实在是普度众生同出苦海的慈航。所以,你不要吓唬老爷爷、老奶奶,说今生一定要证悟空性才能了生死,不必吓唬他。你就告诉他,好好念这六个字,一直坚持念下去,就生到净土了,很快就能解脱成佛。

  总之,以上引用诸多经论,显示了持名念佛的殊胜利益。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六)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七)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八)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九)

恶搞唐僧之殇 修复敬畏从抵制《西游记》开始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四)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三)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一)

能救世间苦,无刹不现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要义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