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28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28课

 

  丑二、受用不可靠:

  除忆昔经历,今吾复何余?

  然因执著彼,屡违上师教。

  颂词讲到,实际上受用完全不可靠。“除忆昔经历”:忆的是什么呢?就是回忆以前曾经享受的情景。按照佛经的观点,现在我们虽有一点财富,但是在我们前世的再前世,从无始以来,没有不曾享受过的财富,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转生为梵天、帝释、大长者、大富豪,享尽了世间中所有的荣华富贵。但是随着业力转生之后,以前的受用除了回忆之外,一点也不剩了。这些经历,有的是通过禅定或宿命通能回忆,有的是通过催眠、上师或佛的加持能回忆,有的是通过有神通的人告诉。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都只剩下回忆,受用完全不存在了,一点不剩。而在享受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正法摄持,往往受用越多,越容易生烦恼,造下很多罪业。当然这方面在颂词中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说受用不可靠。

  “然因执著彼,屡违上师教”:我们因为执著这些终究会抛弃的财富,屡屡违反了上师和佛陀的教言。为了根本不值得贪著的受用而违背上师的教言,实在是不合理,因为财富受用等都是不可靠的,会逐渐消亡。我们有时会想:痛苦也是有限的,也会过去。的确如此,今生中快乐会过去,痛苦会过去,随着时间的消逝,一切快乐和痛苦都会成为回忆。但是当痛苦发生的时候,的确很难受,我们一点都不愿承受。有时仅为今生的一点受用,还会导致后世更严重的痛苦。有些不相信前生后世的人,认为反正就此一生,不会觉得死亡之后还有更大的痛苦,因果观仅在短暂的一生中安立,认为虽然现在有些执著、烦恼和痛苦,但是死后就一了百了了。经由佛陀的智慧眼观察,世间的客观规律是:人死并不如灯灭,生命还会延续。因果规律通三世,今生中自己的种种执著、烦恼和行为,都会导致后世更大的痛苦。

  为了今生少许的快乐,换来后世漫长的痛苦,的确是不值得。佛经中比喻为“犹如舔食刃上蜜[1]”:锋利的宝剑刃口上有一点点蜂蜜,贪著美味的人,为得到一点点甜味而去舔食,结果舌头当即被割断了。为了不可靠的无常受用,违背上师的教言,实在是不值得。上师教导我们断恶修善,趋向解脱,违背上师的教言,就是违背因果道理,违背善恶取舍,相当于背弃了解脱道,从而失去解脱的机会,还会因颠倒因果造业而感受痛苦。

  当我们牢牢执著受用不愿意精进时,应当通过学习颂词反复思考,放下对受用的执著,用更多的精力对治恶业,修持善法,可是我们往往十分耽著受用而不愿意精进。正在享受时无法修持善法,去追求受用时也没有时间修持善法,过度耽著受用荒废了时间。当然欲界众生如果一点受用也没有,也无法生活、修行。但是,对受用的希求应该有个限度,要知道最主要的事情是修持佛法。其次,为了修佛法而寻找一些受用也未尝不可;或者因为前世福报,自然显现的受用也不必刻意制止。关键是:不要因执著受用而成为修行的障碍,为了追求受用而不精进,那就本末倒置了。

  以上宣讲了受用不可靠的道理。了知受用不可靠之后,不论是否拥有财富受用,都会处在知足的状态中,不会因过度耽著受用而忘失了精进修行。

  丑三、亲友不可靠:

  此生若须舍,亲友亦如是,

  独行无定所,何须结亲仇?

  有时我们因为耽著亲友而不愿意当下就精进修行,我们需要了知一个事实:亲友不可靠。如果因为执著亲友而放弃了精进,除了带来违缘,对修行无有任何益处,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安乐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有时我们会想:不修行也可以,只要与亲友生活得幸福,还是有快乐的。实际上所有的快乐都是通过修善而来,现在我们是在坐享过去种下的果,如果现在不修行,以后如何还能再得到安乐?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修行目标有深有浅,有人修行是求人天善报,有人修行是求解脱圣道,但不论如何,都需要精进于善法才能获得。如果因为耽著亲友而不能精进修行,就会失去解脱道,也会失去世间的安乐。

  因此,此颂引导我们了知:“此生若须舍”——现在的身体都是需要舍弃的,“亲友亦如是”——所有亲友在死亡的时候也要和自己分开。“独行无定所”:死后要抛弃一切亲友,孤零零地前往后世。自己非常执著的亲友,为之奋斗了一生,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分离,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地去往后世。而且最可悲的是,我在耽著亲友的过程中,没有修行任何善法,这是最不值得的事情。我们了知这样的情形之后,“何须结亲仇?”——有什么必要结下亲仇的因缘呢?的确没有必要。

  亲仇不过是因缘的暂时显现,不必过多执著,清楚这个情况之后,对于亲人是应该爱护,对于仇人就应尽量地宽恕,把精力主要用在修行解脱道、帮助众生方面,这也是发起精进的殊胜修行方式。

  “理当精进”和“迅速精进”的道理讲完之后,接下来宣讲第三个科判:如何精进,这就牵涉到究竟如何修持现行对治力,如何忏悔罪业等内容。

  子三(如何精进)分二:一、意乐;二、加行。

  第一、意乐就是想法,内心中的作意,我们修忏悔、修善法的时候,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态来修行。第二、加行就是实践。就是说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开始修持忏悔。

  丑一、意乐: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我们忏悔的意乐从何而来呢?我们怎样能够脱离这种痛苦呢?必须去观察、分析:我们所经历的苦苦、变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等痛苦,都是通过不善业产生的。“云何得脱除”?既然痛苦都是通过不善业产生的,所以我们如果想要离开痛苦,必须要通过善法来断除不善业、清净不善业。后面讲“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所以应当一心一意地、日日夜夜思维除苦的方法。

  世间的众生认为除苦的方法就是:疾病的痛苦通过治疗可以消除;贫穷的痛苦通过挣钱可以消除等等,都只是在表面上消除痛苦。实际上,只有彻底铲除不善业,才能够从根本上断除痛苦。当然在凡夫阶段,要彻底断除粗大的烦恼和现行的痛苦还是很困难的,首先要通过忏悔的方式清净罪业,然后不断修持让善法的力量增上,通过善法压制恶业而使后世转生善趣,继续保持修行的身份;或者通过修持善业清净罪业,往生极乐世界,获得不退转的把握,再修持永远解脱轮回的殊胜了义的佛法。

  所以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来精进修行呢?应该日日夜夜为了断除痛苦,不断修持断除不善业的殊胜解脱道。

  丑二、加行:

  加行就是真实的修行,此处宣讲了具备正确的心态之后,怎样修持忏悔。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

  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

  无明愚痴是造罪的因,我因为无明愚痴犯了自性罪和佛制罪。自性罪是指不论是否受戒,有些行为造作之后就会成为罪业,比如杀生、偷盗等。佛制罪是指佛陀将某些行为界定为一种罪业,其中一部分也属于自性罪,比如说杀人首先是自性罪,同时佛陀规定不可做,所以也属于佛制罪,违犯佛制罪还有违背佛陀教言的罪过。

  “如是众过罪”是指我们的相续中有很多过失和罪业。如果不详细分析,会觉得自己相续中的罪业很少。但在听闻十不善业等自性罪或学习戒律时,越学越会觉得自己身上具足众多过失,好像解脱已经没有希望了,甚至连人身都难以保住。粗看自己像是个修行人,但真正详细观察,似乎这些罪业与自己都一一对应,这说明相续中肯定有众多的过失和应当忏悔的罪业,但也不能坐以待毙,了知罪业之后就应当忏悔。

  接下来讲究竟如何忏悔: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在怙主上师三宝面前恭敬合掌,内心发起害怕痛苦、想要清净罪业的心态,再三礼拜诸佛,通过礼佛的方式忏除所有的罪业。

  此处宣讲现行对治力只提到了礼佛,这只是一种忏悔方式,其他经论如《前行》当中,还宣讲了通过礼拜菩萨、佛塔、上师善知识等殊胜对境来忏除罪业。其次,还可以通过转绕寺庙、佛的舍利塔、具有加持力的佛经等进行忏悔,也可以清净罪业。另外,念诵具有殊胜加持力的大乘经典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华严经》等也可以忏罪。除此之外,观修金刚萨埵念诵百字明或金刚萨埵心咒、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等都可以忏悔。总的来说,只要是修持善法,都可以成为现行对治力。

  忏悔最殊胜的方式是念修金刚萨埵,因为金刚萨埵佛尊发过誓愿:赐予造罪者清净。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一心一意观修祈祷金刚萨埵,就可以非常快速地清净罪业。其他诸佛菩萨如: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三十五佛、八十八佛等也发过这样的誓愿,因此在他们面前忏悔,绝对具有清净罪业的作用。我们要用一切方法进行忏悔,当然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修法会有偏好,有些人喜欢念诵金刚萨埵,有些人喜欢礼拜,有些人喜欢抄经,各种方式都可以选择,善法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空性见,以具足四对治力进行忏悔。

  以上以礼拜为例,宣讲了现行对治力的殊胜修法,以及如何精进。所以我们平时通过顶礼诸佛,发心为自他一切众生忏悔相续中的所有罪业,如是罪业可逐渐得以清净。

  癸四、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就是决定不再造恶的一种誓愿。比如服了毒药之后通过看医生、吃解药已经把毒素清理干净,恢复健康之后,我们再再发誓要时刻注意,不管有意无意,决不能再去碰毒药,否则永远没有彻底清净的机会。最严格的方式就是发誓:“即使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不再造同样的罪业!”有了这样的誓愿力,就能够帮助自己清净罪障。在《大圆满前行》当中讲到,有人忏悔时这样思维:“我现在造一点罪也无所谓,反正可以忏悔。”如果有这种心态,即便修忏悔也不能完全清净罪业,所以第四力返回对治力很重要。

  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首先祈祷诸佛宽恕我以前所造的罪业。佛陀一定会宽恕的,因为佛来世间就是为了度化众生,绝不会因为我们违犯了佛陀制定的戒律而不予宽恕。佛陀制定戒律、宣讲因果,就是为了让众生从最初开始,对不该做的事情就有所防护,如果自己仍旧造作了恶业,佛陀还是会宽恕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忏悔令罪业彻底清净。所以,对于以前所造的罪业,先在佛面前祈求宽恕。

  恶业既然不是善行,不是令佛欢喜的事情,我就发誓以后绝不再造。如果有这样的决心,罪业很容易清净;如果在忏悔时稍有犹豫,没有决心,效果就不明显。我接触过一些人,他们在忏悔时,前三种力都可以具足,惟有最后发誓:“乃至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再造罪业”这一条做不到,因为无法具足这样的心态。虽然念了很多忏悔文和咒语,但始终没有出现罪业清净的验相。因为因不具足,果也很难产生。对于修行者而言,如果真想彻底地清净罪业,或者真正认识到今生的种种受用并不重要,无穷的后世乃至解脱道才最重要,内心就会非常想马上清净罪业,那么一切要求都愿意做到,具足返回对治力就不是很难。既想获得清净又想有所保留,心态就会自相矛盾,很难真正产生返回对治力。同样,忏悔时不愿意发露,很难具足厌患对治力,会障碍自己的忏悔。所以,如果真正想要快速清净罪业,具足四种对治力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讲完了第二品忏悔品,我们共同将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1]《四十二章经》:“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29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30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31课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32课

佛法基础:一、佛陀的缘起 1.佛陀不是神

 

后五篇文章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27课

净界法师:大乘佛法分成两个重点,一个谈空性一个谈缘起!

净土宗文集:佛教移民学(妙莲法师)

净土宗文集:佛教振兴的栋梁净土修行的导师——追思净土高

净土宗文集:也说净土宗之“一心不乱”(释本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