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A1 一、念身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A1 一、念身经

 

  漫说《中阿含》(二十)

  (卷二十)

  一、念身经

  说法地点:鸯伽国阿惒那村林中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说十八念身之法。所谓有念身的话,善法就尽在其中,就不会被魔波旬有机可乘。反之,就会被魔波旬所乘;最后赞叹念身的十八功德。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念身”之义。“念身”实际上就是“身念”,它属于四念处之一。有关四念处的话题,我们已经谈得很多。被列为四念处首位的身念处,无疑是修习四念处的基础和前提。而这部《念身经》将“念身”作为一个单独的选题来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身念处在四念处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当众多比丘在一起谈论这个问题时,便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即“修习念身,分别广布,极知极观,极修习,极护治,善具善行,在一心中”,便会产生“大果报,得眼、有目,见第一义”。就是说,通过身念处的修习,可以最终证得第一义——即最高的究竟的真理。

  为了让比丘们搞清有关念身的问题,佛陀分别讲述了十八念身之法,以及十八念身功德。下面分别略释。

  一、十八念身之法

  世尊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就是比丘为什么要修习身念处呢?或者说,修习身念处有哪些具体的利益呢?

  1、“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就是说,比丘在行、往、坐、卧以及睡眠之中,都要讲究一个法度,做到心中不迷惑。在接下来的每一念身法之后,都会有这样的经句:“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2、“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秩序),善着僧伽梨(大衣)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这里所讲的是比丘在行为举止以及穿戴上,都不能随便大意,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即注重威仪教相。

  3、“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处以墨绳为比喻,强调比丘要时时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止恶行善。

  4、“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颚,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颚,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这里指的是习禅的一个基本的坐姿,即上牙床和下牙床要自然合为一体,然后舌尖轻轻地顶上口内上颚,这种姿式大约是有利于口内生津,并调整我们的呼吸与心态,对于养生祛病大约很有帮助。但对于经中的“以心治心,治断灭止”二句,并用力士捉体虚之人来比喻,倒需要仔细推敲一番。

  5、“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所谓“入息”、“出息”,实际上就是为了调整我们的呼吸。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对治我们散乱的心态,借助于调整呼吸状态而将心意内敛,专注于内,不为外境所染著。其与习禅中的“数息观”,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6、“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所谓“由离而生喜乐”,是指远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二种感受,即初禅之境。

  7、“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极净澄清,充满盈流,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盈流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所谓“定生喜乐”,即离开“寻伺”而由定生出喜乐,此为二禅的境界。其中寻为粗,伺为细,概指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观察。

  8、“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经中的“无喜生乐”,即离开喜妙乐地,达到三禅的境界。

  9、“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淨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此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淨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处即指舍念清净地而抵达四禅之境界。

  10、“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无论是前念后念,还是后念前念,均为光明之心,心中充满着光明,心中已没有丝毫的缠缚,得到了究竟的解脱。

  11、“比丘者,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所谓“观相”,即善于记住与意念所观察的相貌,通过观察,然后再层层分解,以对治自己的贪著心。

  12、“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淨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犹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大麦、小麦、大小麻豆、菘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髮、毛、爪、齿……小便,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处即通过对自身各组成部分的细化分解,从而产生厌离之心,即我们常说的不净观。

  13、“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处分析色界一切有情无情的组成要素,即我们自身乃至一切有形体,皆由地、水、火、风以及空、识等六界组成。

  14、“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狗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通过对死尸的观察,从而观照自己的死后情况,也是属于不净观的一种。

  15、“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腐烂食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此处所述大体如上。

  16、“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17、“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臗骨、嵴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18、“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

  世尊在讲完了十八念身之法后,对此进行了总结,即“若有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彼诸善法尽在其中,谓道品法也。若彼有心意解遍满,犹如大海,彼诸小河尽在海中。若有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彼诸善法尽在其中,谓道品法也”。就是说,通过修行身念处,可以将一切善法悉数包含在内,因为它既是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过涅槃之路的密钥之一。这是从正面予以回答修习身念处的利益。如果比丘不去认真修习身念处,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然是为魔王波旬的入侵提供了绝佳的时机,即“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佛陀在这里作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一只空瓶子,如果有人往瓶子里注水,因为瓶中本身没有水,因此水肯定会注进去的;但如果瓶子本身就水源充满,我们就再也注不进去水了。这个“瓶”就比喻我们,而这个“水”就比作身念处,再朝瓶里注水,就表示魔王。如果我们把身念处修习得很到位,魔王自然就无机可趁了。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A2 修习念身的十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1 二、支离弥梨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2 支离弥梨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C 三、长老上尊睡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A 一、长寿王品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九)~C 三、迦絺那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九)~B 二、有胜天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九)~A 一、梵天请佛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九)~E 五、娑鸡帝三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八)~D 四、郁伽支罗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