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二)~B 二、求法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二)~B 二、求法经

 

  二、求法经

  说法地点:拘萨罗国舍卫城附近的娑罗村

  主讲人员:佛陀、舍利弗

  参加人员:诸上座比丘与大弟子们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应当行求法.不可行求饮食;并说上、中、下弟子随师不随师的功与过。舍梨子乃广说三可毁,和三可称之法,也说可得涅槃的中道。

  本经的主题实际上也很鲜明,就是论述了“求法”与“求食”二者的关系。从经中我们似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原始佛教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给弱。在此种情况下,出家的比丘们,我想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无外乎就是如何修行,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其次,就是如何填饱肚子的问题。在原始佛教经典中,我们不止一次地见到比丘们一大早就忙着外出乞食,而且佛陀还为乞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定如何乞食是如法的,什么样的乞食是不如法的。而这些现象对于我们当代所处的衣食无忧的社会背景下来看,觉得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当今出家的比丘们根本就用不着为衣食问题而操心,施主们都把师付们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准备妥当了。当然,我们有时会见到某某地方的寺院僧人崇行古风,开始外出乞食。这种乞食,只能作为一种修行实践,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在乞食过程中,比丘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从被乞食的对象上讲,当然是城市比乡村更加容易得到满足;从乞食所接触的人群数量上说,在城市里乞食,所接触的人群会远远大于在乡村的人群数量。无论如何,比丘们在乞食时,总要与人打交道;而且打交道时间长了,比丘们往往就会形成比较固定的乞食对象。比如说比丘到某家去乞食,如果此家对比丘印象很好,就会很客气地邀请他下次再来,比丘有时在乞食后,还会给该施主讲些佛法道理。如此一来二往,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了,就慢慢形成固定的护法群体。长期以往,就会有一部分比丘因为乞食而忘却了自己的乞食本意,即为求法而乞食,决不是为了乞食而求法,二者排列次序决不可以颠倒。有些人因为乞食的缘故,聚积了相当的人气。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乐于群居而不愿意远离人群到山林静处去独修。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部《求法经》中,世尊开门见山地对弟子们说:“汝等当行求法,莫行求饮食。”如果弟子们不愿这么做,只愿意求饮食,而不行求法,那样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就是“汝等既自恶,我亦无名称”,意思是说,如此这样的话,既不利于大家自己的修行,对于佛陀来说,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因为弟子们只求饮食的行径,损害了佛陀的声誉,自然是很不好的。

  对于只求饮食,不为求法的弟子,佛陀表述他们的形象是:这些人见到好吃的,便会毫不犹豫上前,哪怕是这些饮食已经不是十分地洁净,他们也毫不在乎。像这样的比丘,虽说饱食终日,然而他们并不用功修行,他们“不得少欲,不知厌足,不得易养,不得易满,不得知时,不知节限,不得精进,不得宴坐,不得净行,不得远离,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亦不得涅槃”。为什么?因为这些比丘“不可佛意”,即不能领会佛陀的真正用意,也不懂得出家修道的真正含义。

  那么,什么样的弟子,才能被称作“只为求法,不求饮食”的弟子呢?就是宁可让自己饿着肚子,也不愿吃那些残羹剩菜,因为它们是不洁净的。这些人在身体上虽说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些而丧失道心,反而更加精进用功办道。因此这样的弟子,才是真正领会佛陀用心的求法弟子。

  接下来,佛陀又根据上面的经义,再次谈到了远离之事。他说,对于“法”和“律”很重视的尊师,都是乐意远离人群而到山林之中去静修的。而另一部分,则是不愿意远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远离人群,去选择僻静的山林作为自己的修行场地呢?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早日明心见道。那么,明心见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解脱,而更为重要的却是让更多的人得到安乐,得到饶益,是为了愍伤世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行是为了大家为了众生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不愿意远离喧闹,那么就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从而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利益众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若细心留意一下历史上的高僧大德,绝大多数都是掩关数载,潜心修行的经历。这样做用意何在?就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为自己培福培德培植智慧资粮。我们都在呼喊着要广度众生,利益有情。自己对于佛法要义都一无所知,我们又拿什么去利益众生呢?要想学生样样优秀,就必须要有出色的老师去训导。在这个世间,无师自通的天才毕竟是极少数的一小部分而已。

  佛陀在宣说了上述内容之后,感觉到身体不太舒服,经中说他患有“背痛”,需要休息一下。佛陀在休息期间,就把讲经的任务交给了舍利弗。舍利弗在佛陀说法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上、中、下弟子随师不随师的功与过,以及如何证涅槃之法。

  1、上、中、下弟子三事可毁:

  A、尊师乐住远离,弟子不学舍离;

  B、尊师若说可断法,弟子不断彼法;

  C、所可受证,弟子而舍方便。

  2、上、中、下弟子三事可称:

  A、尊师乐住远离,弟子亦学舍离;

  B、尊师若说可断法,弟子便断彼法;

  C、所可受证,弟子精进勤学,不舍方便。

  3、如何证得涅槃之法——行中道。

  “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

  方法一:“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如是恚、怨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诸贤!贪亦恶,著亦恶,彼断贪,亦断著。诸贤!是谓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

  方法二:行八支圣道。 (2009.04.13)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A 一、比丘请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B 二、知法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C 三、周那问见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D 四、青白莲华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E 五、水净梵志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二)~A 一、秽品经

净慧法师法语问答录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C 三、说处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B 二、真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A 一、长寿王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