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C 三、智经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C 三、智经
三、智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舍利弗、黑齿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尊者舍利弗回答黑齿比丘之问。黑齿则以此禀告佛陀。佛陀乃设种种之间,舍梨子尊者都能一一善于回答,佛乃赞其深达法界。 这部《智经》之所以叫《智经》,其主要的用意,是赞叹舍利弗所拥有的甚深的智慧。但是每人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我所看到的,就是在原始佛教或者说在佛教创立的最初时期,其实僧团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般和谐。我有时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佛教的出家僧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戒条?一般而言,所谓戒律,就是起着“防非止恶”的目的。那么,防什么“非”,止什么“恶”呢?这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种种“非”与种种“恶”。一般而言,戒律是佛陀亲手制定的,学过印度佛教史的人都知道,佛陀的制戒过程可以说是十分漫长的;而每一个戒条的制定,都有它的理论及事实依据,而且这种事实依据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比如说出家人要“戒YIN”,这说明比丘们虽然身体出家了,显示了比丘相,但并不是说从此以后就脱胎换骨,一洗纤尘了。而与生俱来的种种欲求(七情六欲),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初出家的师付们来说,仍是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比如说“YIN”,见到好看的美人,总是要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候光看了不算完,还会在脑子过滤几次,想着这个美人是如何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些非份之想。如果条件具备,说不定就会从身体上去亲密接触美人了。这种现象奇怪吗?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人之常情”而已,毕竟圣人就那么几个,而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凡人,不会有那么好的思想境界。但是既然已经出家,师付们总不能不讲修行,因此就需要按照戒条上所规定的去做,这些戒条的一些最主要的部分,是必须要遵守的,否则就不能称作比丘了。再者,出家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解脱——问题是很多人把这一条都给忘记了。大家口号都喊得很响亮,什么广度众生、利乐有情啊,什么普济群灵、慈悲济世啊,有的还发了一些诸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地藏王菩萨的那种大愿。发愿好不好呢?当然是好事啦。“信、愿、行”是证道的三资粮。但问题是,很多人愿是发了一箩筐,可是却不见行动,没有实际修行。我在凤凰博客上见到有位师付说了一句话,令我很是惊讶。他在谈到戒定慧三学时说:“戒,总的来说,念念为众生就是持戒”、“慧,持戒的目的就是生定,因定生出智慧”。我私下里想,他讲的对不对呢?当然,从四宏誓愿角度上讲,“念念为众生就是持戒”也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话说得有些过了,甚至有吹嘘之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持戒首先为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众生。打个比方来说,关于YIN,从大乘佛教上讲,应该区分为身YIN(通常意义上讲的犯YIN戒)、口YIN(也就是口中言说YIN秽之语)以及意YIN(心中有不干净的念头)。假如一个比丘,他犯了意YIN,就是在胡思乱想,那么对其他人甚至是他意念之中的女子,可谓一点影响都没有,但事实上他却着实地犯戒了,这究竟对众生有妨碍呢还是对自己的修行有妨碍呢?答案很显然,意YIN是一种障道法,它对自身以外的物体(或思想)基本上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可是它对自身的修行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说持戒是为众生之辞,是在说大话。其次,说“持戒的目的就是生定”,这句话更有问题。如果我们“持戒”就是为了“生定”,那么你就有所求,既然有所求,你所修的就是有漏之法,这与大乘佛教所主张的“缘起性空”就是背道而驰的。说得难听点,这就是一种外道的修法,它是明确为佛陀所呵斥。我们若看看原始佛教时期的经典,就会明白其中的玄机。因为持戒若持得好了,自然会生出定来。但是持戒的目的决不是为了生定,这是颠倒之论。 有些人或许有些奇怪,现在的出家人怎么这么“世俗”啊,违反戒律的事情都开始做啦!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讲,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佛制戒律时,可以说在原始佛教时代,所有与戒律相违背的事情,都曾经发生过,只是现代与古代所犯戒的频率不同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 而且我有时还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在读经时,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在原始佛教时期,那些比丘们乃至居家檀信们,闻佛说法,很多在当下就能“心开意解”,成就斯陀洹或须陀含果位。难道古印度人真的比我们当代人聪明吗?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飞船登月球,发射宇宙探测器,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千亿次计算机的问世……凡此种种,从进化论上讲,现在人应该比古代人聪明才是。但是为什么当代人闻法开悟者少,而过去开悟的人多呢?我觉得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联系到特定时代以及思想、文化背景,而且要联系到古人与今人所处的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当然,这是个大题目,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清。若有机会,愿意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主观想法。 在上面我已经说了,佛制戒律,是有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也就是说,这些违犯戒律的事情,在佛陀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佛陀为了制止这些行为,于是就制定了相关戒条。比如说舍戒还俗,现代有,佛陀时代也是有的。比如说这部《智经》,它就是由一个由牟利破群妙(音)的比丘舍戒罢道事件而引起。这位牟利破群妙的比丘是什么原因还俗的呢?我还没有查到相关的记载,但是还俗这件事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舍戒罢道,我在这里说“还俗”,只是方便之说,因为在那时候比丘有时候改习外道,也是有的。比如说我们在《长阿含经》中,就有个别比丘对于尼乾子趴在地上舔食狗粪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结果被佛陀呵斥为“愚痴”。 对于牟利比丘舍戒罢道这件事,大众比丘对此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牟利比丘的这种极端行为。有个叫黑齿的比丘——可能是牙齿很黑,也许是他母亲怀他的时候四环素吃得太多的缘故吧(善意的微笑)。佛经中有关黑齿比丘的记载有好几处,我们在后面的诸阿含经典中,可能会进一步了解到有关黑齿比丘的一些情况。关于黑齿比丘这个人的人品我不能乱说,但是从这部经中,我觉得这个人喜欢打小报告,而且有时候还会添油加醋,我觉得作为比丘,这点很不好。这也可以说明在佛陀时代,僧团也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般纯洁无瑕,有些现代存在的问题,在古代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位黑齿比丘当然也听到了牟利比丘舍戒罢道的事情,他很想弄得究竟,于是就请教了尊者舍利弗。他到了舍利弗的居所,对尊者也很客气,“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等坐稳当了,他就开始说话:“尊者舍梨子!当知牟利破群妙比丘舍戒罢道。”——尊者您者牟利比丘舍戒的事情一定知道了啦! 舍利弗可能对这件事情知道得并不是很清楚,于是他就反问了黑齿比丘:“那个牟利比丘,难道不爱乐佛法吗?” 这位黑齿比丘很是聪明,他见舍利弗反问了他,于是就话锋一转,把话头引向了舍利弗:“尊者,你是否爱乐佛法呢?” 舍利弗回答说:“黑齿,我对佛法是非常地爱乐,而且我对佛法是深信不疑。” 黑齿接着问:“那么尊者,您对于未来之事,又如何呢?”黑齿的意思是,你舍利弗对于来世是抱着何种的态度——也即是否真有过去世和未来世的意思。 舍利弗答:“我于来事亦无犹豫。”——我对于未来世没有半点疑惑,我是坚信有来世的。 这个黑齿比丘听后,就辞别了舍利弗,走了。我们想一下,这个黑齿比丘来此的真正用意,似乎并不是请教牟利比丘舍戒罢道之事的,而是可能另有所图。 这个黑齿比丘来到佛陀面前,自然是恭敬有加。然后他对佛陀说: “世尊!尊者舍梨子今自称说得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黑齿比丘的意思是说,舍利弗自己说自己已经获得了彻底的解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当然也包括生死轮回问题。 佛陀听后,也没有对此进行评论,就转脸对站在一旁的一个比丘说:“你到舍利弗那里去一趟,就说‘世尊有事叫你’。” 舍利弗听说佛陀有事找他,很快就赶到了佛陀居所。世尊见舍利弗后,就问他:“舍利弗,听说你今天在大众面前自己称说自己已经得智,并且已经是‘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了吗?” 舍利弗一听,觉得很奇怪。但是他很快就明白了一切。于是他禀告佛陀说:“世尊!我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只说了真义。” 佛陀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有什么就说什么,得智就说得智,没有什么不可。” 舍利弗再次说:“佛陀,我只说了真义,没有说过我已得智之类的话。” 佛陀听后也没有继续就这个问题向舍利弗提问,而是换了一个话题。他说:“舍利弗,如果有修梵行的人来问你:‘尊者,你对于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所持着怎样的观点?’那么舍利弗,你会怎样回答人家?” 舍利弗答道:“如果人家如此问我,那么我就说:‘诸位贤者,会转生者,就是有因,此生死之因既已灭尽,就会知道转生之因已尽,这时我就会自称说已得智而说: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之身,已如实而知。’世尊,我会作这样的回答。” 佛陀听后很是赞赏:“舍利弗,你回答得真是好啊!”接着,佛陀又继续向舍利弗提了一些有问生死与解脱方面的问题,舍利弗都一一作了回答,都同样得到了佛陀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誉:“舍梨子!若诸梵行来问如此,汝应如是答。所以者何?如此说者,当知是义。”那么佛陀与舍利弗之间的一问一答,主要是围绕着十二因缘与四圣谛而展开。对于这些名相,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已讲得很具体,这里就不再多述了。 佛陀在向舍利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后,就不再理会黑齿比丘,而是“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佛陀走后不久,舍利弗对身边的那些比丘们说:“诸位,你们是有所不知啊,我听到世尊叫我到这里来,我起初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佛陀向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我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还真有些紧张,怕是回答不好。但是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后,得到了佛陀的赞许,那时我就开始树立起信心啦!实不相瞒,如果佛陀要是连续好几天向我提出问题,我想我都是可以回答得上来的。” 这个黑齿比丘很是有意思,他一听到舍利弗如此说,认为总算抓住了舍利弗吹嘘的小辫子,于是就如获至宝,飞一般地跑到佛陀静坐的室内,把舍利弗刚才所说的话,原原本本、一字不透地向佛陀作了禀报。不仅如此,他又在佛陀面前煽风点火,说“尊者舍梨子所说至高,一向师子吼”,意思是说舍利弗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么舍利弗的原话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舍利弗的原话—— “我复作是念:若世尊一日一夜,以异文异句问我此义者,我能为世尊一日一夜,以异文异句而答此义。若世尊二、三、四至七日七夜,以异文异句问我此义者,我亦能为世尊二、三、四至七日七夜,以异文异句而答此义。” 舍利弗的意思是说无论佛陀提出什么样的古怪问题,他都可以回答得上来。但是世尊刚刚离开后不久就说了这样的话,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有着吹嘘与炫耀之嫌,难怪黑齿比丘听到此言后立马跑到佛陀那里打小报告,说他作“师子吼”——像“狮子”那样对天吼叫。“师子吼”在原始佛教时代,一般就是指佛陀演说正法,也就是佛陀说法的代称。而此处黑齿比丘说舍利弗在作“师子吼”,意思就是舍利弗不自量力,把自己与佛陀相提并论了。但是黑齿比丘这次在佛陀面前碰了壁,因为佛陀毕竟是彻底证悟真理的,加之舍利弗刚才回答的一系列问题,都令他十分地满意,因此他就不再相信黑齿比丘所说的话。他对黑齿说:“黑齿!如是!如是!……所以者何?黑齿!舍梨子比丘深达法界故。” 黑齿比丘听了佛陀的话,只得无奈地垂下了原本嚣张的头颅…… (界定 于2008年12月29日,普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