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顶果钦哲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选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顶果钦哲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选集

  一、《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注:题目皆由译者增添)

  关于上师

  关于心的本性

  记得死亡

  空性就是上师

  关于慈悲

  妄念

  我执

  三乘

  心与见地合一的口诀

  证悟和迷惑的现象

  心与觉性

  心的本性

  修行的步骤

  执著于“我”

  日常的愿望

  主宰自己的心

  再论上师

  精要指示

  二、国内版《成佛之道 殊胜证悟道前行法》的附录部分

  让修行融入你的生活

  自我与他人

  心

  修行

  菩萨心 智慧心

  直指心性

  闭关教言

  心灵之歌(略,第一部分《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已经涵盖)

  献给父母的歌

  觉相三身金刚道歌

  超越时间的生命

  一、《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

  (注:题目皆由译者增添)

  关于上师

  一颗水晶放在任何一块布上,不论白、黄、红或黑,就会透出那一块布的颜色。同样地,经常跟你在一起相处的人,不论他们影响是好或坏,对于你生命和修行的方向,会有极大的影响。

  应该花时间和真正心灵的朋友相交,这会让我们对所有众生充满爱,同时也会帮助我们看到什么是负面情绪和憎恨。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作为,自然能让我们浸YIN在他们优良的特质中,就如同环绕金山飞行的鸟儿,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为了让自己从六道轮回痛苦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达到证悟的全知,我们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这样一位老师一切的思考、言语和行为永远全然依据佛法。他能够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够在道路上进步,怎么做才能避免障碍。一位真实的心灵老师就是一面帆,让船快速地渡海。

  如果相信他的话语,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轮回的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那么珍贵。证悟并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达成,修行的每一个阶段,不论是根据经教或密续,都需要一位够资格的老师讲解。

  话说所有过去的佛,现在的佛,以及未来的佛,都必须跟随一位老师才能够成佛。

  佛陀的开示广大,密法传承众多,涉及的主题无尽。缺少老师的口诀指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把这么多的法教浓缩到最精要的点上,以及如何实修。

  虽然上师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平凡的人形,行为举止看起来也都像凡人,事实上,他的心与佛陀无二无别。上师和佛陀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上师对我们的慈悲,而这个慈悲事实上已经超越所有过去的诸佛——因为虽然过去的诸佛都已得到完美的证悟,但是我们既无法亲自见到他们,也无法听到他们的开示。而我们的心灵老师,是在我们此生中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见到他,从他那里得到指示,引导我们离开六道轮回的泥泞,走向证悟。

  关于心的本性

  为了验证无生自性的高地,我们必须溯源而上,认清自己意念的源头。要不然,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第二个念头会带出第三个,永无止尽。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当下却毫无醒觉。

  是我们的心,引领我们进入娑婆轮回的迷途。我们对心真实的本性是盲目的,只知道紧紧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来的意念,以致觉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恶”,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创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反过来说,如果不让念头固化,如果能够认清念头的空性,那么每一个在心中生起和消逝的念头,都能够让我们对空性的体现愈来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冻使得湖川结冰;水变成固态,能够承受人、动物、和车。春天到来,大地和水温暖起来,开始解冻。冰原来的硬度到哪里去了?水是柔软的、流动的,冰是硬的、尖的,我们哪能说它们相同?但是我们又怎能说它们不同?因为冰只不过是固化的水,而水只不过是溶化的冰。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觉受也是相同的。我们执著于现象的真实性,不断的在吸引和排斥之间、享乐与痛苦之间、得与失之间、有名与无名之间、称赞与责备之间受尽折磨,于是我们的心固化了。我们必须将概念的冰化解为内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现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现起,而跟彩虹一样,它们并非具实存在。一旦我们认识到实像的真实本性,也就是本性为空,却同时能现起为万象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将不再受幻觉所驱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令念头在现起时即自我消溶,它们就会像飞鸟划过天空一样地划过我们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保持这单纯的状态。如果遇见快乐、成功、繁荣,或者其他有利的条件,把它们视为梦和幻象、不要执著。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毁谤、权益被剥夺,或者遭受其他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发愿因着自己的痛苦,愿所有众生的痛苦能够烧尽。不管什么状况升起,勿坠入狂喜或悲痛,在不可动摇的宁静中保持自由和安适。

  记得死亡

  就如同每样东西不可避免的不断走向它终究的消逝,我们的生命也同样的,像一盏油灯一样,很快将烧尽。一种愚蠢的想法是认为自己可以先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后退休后利用生命后段来修行佛法。你能确定你会活那么久吗?难道死亡不但袭击老年,同时也袭击青年吗?所以说,不论你在做什么,记得死亡,将心专注在佛法上。

  空性就是上师

  当你见到高山,

  请记得内在的见地,

  内在的见地就是上师的心,

  与你的心的本性无二无别。

  当你见到美丽的森林,

  请记得体验和证量,

  无需期望也无需怀疑,

  它们都是上师的幻化。

  当你见到满园的花朵,

  请记得行为是自然的解脱,

  所有行为与法相应,

  这就是上师圆满的生命。

  不论你的念头多么错乱,

  它们不过是智力的产品。

  一旦你令念头被解脱

  于不生、不住、不灭,

  念头即消融于空性。

  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师:

  超越智力的原始智慧。

  关于慈悲

  自无始以来,我们无数的生命中,每一次都必定有父母。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当过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自己父母的众生,长久以来,无助地在轮回中流浪,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受执著的囹圄,就算给他们食物、衣服、钱,或者单纯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灵之道,先转化自己,才有能力转化他人。

  慈悲应该是没有偏见的对待所有众生,不去分辨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应该持续在心中保持这种慈悲,所做的任何正面行为,即使只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因此行为而得到利益。

  过去时代的伟大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空性和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帮助他人的能力,毫不费力地自然从这四无量心中现起。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地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劣质仿冒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为他人成佛的承诺,直到我们清楚地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么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但是,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没有深深种植我心,我们的佛法修行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

  所有众生都同样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就只在数量上——我只有一个人,而他人无数。所以说,跟无量其他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快乐还是痛苦,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而不是自己,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以及对我们不好的人能够快乐。不然的话,慈悲有何用?

  妄念

  我们平常称为“心”的其实是迷惑的心,是执著、愤怒和无明搅起的念头所形成的混乱涡旋。这个心不同于证悟的觉知,这个心永远不断的被一个接一个的妄念带走。仇恨或执著的念头随时可能因为偶然遇见仇敌或朋友而毫无预警的突然生起。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对治立即征服这种念头,会快速生根繁殖,加强心中仇恨或执著的惯性主导位置,增添更多业力的烙印。

  但不论这些念头有多么强烈,它们毕竟只是念头,终究会消逝于空性中。当你认识到心的本性,这些似乎随时在出现于消失的念头再也无法欺骗你。就如同云会形成、停留片刻,然后又消失于天空中,同样的,妄念生起、停留片刻,然后又消逝在心的空性中。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阳光照到水晶,彩虹般的光会出现,但这些光并不具有能被抓住的实质。同样的,所有的念头呈现出无限的样貌——虔诚、慈悲、害人之心、欲望——但它们完全没有实质的存在。这就是佛陀的心。没有任何念头不是空性。当念头生起的那一刹那,如果我们能了解念头的空性,它们会消逝。执著与仇恨永远无法打扰自己的心,迷惑的情绪自动瓦解,不会累积负面行为的业,也不会有苦。

  我执

  如果今天就能征服我执,你今晚就会证悟。如果明天征服它,明晚就会证悟。但如果你永远无法征服它,你就永远无法证悟。而“我”不过就是一个念头。念头和情绪没有实质的固态形式、形状,或颜色。心中升起一个念头:它的威力之强,让你充满侵略心和毁灭心。此刻,是愤怒在高举武器吗?是愤怒带领了千军万马吗?它能像火一样烧东西,像石头一样把东西碾碎,像暴涨的河流一样把东西冲走吗?不。愤怒就像任何的念头或情绪一样,它没有真实的存在——甚至在自己身体、语言或念头中都没有确切的位置。它就像风,在空旷的虚空中狂吼。

  不要被狂野的念头所奴役,反而要去认识念头空的本性。当你征服了内在的仇恨,你会发现在外没有剩下任何一个敌人。反过来说,你可以用蛮力征服全世界的所有人,但你的仇恨只会越来越大。放纵自己去满足仇恨永远不会让它消逝。唯一无法忍受的敌人就是仇恨本身。仔细去研究仇恨的本质,你会发现它不过就是一个念头。当你如是见到它,它就会像一朵云消失在空中。

  三乘

  佛法的开示描述三种基本态度。这三种态度相对于三条道路,也就是“三乘”。这是可以一起修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出离是基本乘的基础,于是也就成为所有以下道路的根本。出离心意味着一个强大的愿望,愿自己能够不但从眼前的悲苦中解脱出来,也要从婆娑世界因果轮回带来的似乎永无止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出离心带来的是一种真心体验的厌倦,对于人世间无止尽寻求满足、肯定、利益及名望的幻灭。

  慈悲是大乘的原动力。慈悲生起的过程是:当我们体会到“自我”和现象世界现起的一切其实都没有俱足、独立的存在,我们会看到一切的苦来自自己以及他人基本的无知。我们都误将无穷现起的幻象当成独立而永远存在的个体。觉醒的人则认识到,缺乏任何独立实质的存在正是一切的究竟本性。觉醒的人看到众生在无知的魔法下正在六道轮回中流浪、受苦,自然根据他对众生感受的无穷慈悲而行动。大乘的修行者因同样的慈悲心而感到激励,不单为自己的解脱发愿要成佛,而为的是得到能力来渡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固有的苦。

  纯净的见地是金刚乘殊胜的观点。这就是要在一切众生中见到佛性,在一切现象中见到最原始的纯净和完美。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就如同每一粒芝麻都具有油一样。简单的说,无知就是不认识佛性,像一个穷人不知道自己茅屋下藏着一壶黄金一样。所以说,走向证悟的旅程就是重现发现这被遗忘的本性,就像拨云见月,当遮蔽太阳的云朵被吹走之后,重新见到本来就一直灿然的太阳一样。

  心与见地合一的口诀

  轮回与涅槃一切现象的泉源

  是心的本性——空、明亮,

  包含一切,广大如虚空。

  当你来到这如天一般广大的境地,

  在它的开阔中歇息,就安住在那开放中,

  与那天空般广大的境地融为一体:

  自然的,你会越来越放松在这境地之中——

  妙哉!

  如果能成就

  此心与见地合一之方法,

  你的领悟自然会广大。

  而如同太阳在虚空中自由的照耀,

  你的慈悲亦无误照耀一切未成就之众生。

  证悟和迷惑的现象

  佛的特质遍满一切众生,就像油遍满一粒芝麻一样。这些特质从来就在,从来就是完满不变的,是究竟本性的自然灿然表达。所以可以说涅槃的一切特质同样的完全遍满于充满痛苦与幻象的六道轮回中。迷惑和觉悟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想一想天空中的云。云的形成依赖着天的存在。但天永远不变。云出现在天空中,之后被风吹散,天空重新出现,但它一直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没有任何现象——包含六道轮回中的——会被涅槃觉醒状态所压制。现象在觉醒的本性中现起,但不会改变那本性。

  这么说的话,迷惑的现象是否也遍满觉醒的现象?不,因为究竟本性是永远不变的,不会被任何妄念所影响。于是能说迷惑的现象从来就无异于究竟本性,但究竟本性之中并不包含迷惑的现象。佛性存在于迷惑中,但迷惑不存在于佛性中。

  《大幻化纲密续》中说,“究竟本性被念头的形成所遮蔽。”众生遗忘了究竟,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本性。究竟本性像太阳,现象像从太阳射出来的光束。如果能认识到这一切的光束,这些现象,都来自太阳,就是就是究竟本性本身,这就是当下完全证悟。但不觉醒的众生并不认识光束是哪里来的,背向太阳,不去看光束的泉源,反而看向光束的落点。他们开始产生一种概念,认为外面有客体,里面有主体。接着,当五种感官将“客体”连向“主体”,这就产生渴求和排斥。六道轮回的种子已被播下,从中便长出婆娑轮回的三世。但在这过程中,迷惑的现象从来就没有和佛性分开过,因为佛性永远遍满每一位众生以及一切现象。

  正像全世界所有的山脉、大洲以及一切其他都存在于无限虚空之中,同样地,一切现象都在佛性之中现起。虚空能让整个宇宙在它之内现起,但虚空不需要向在它之内现起的任何现象表现自己。同样的,觉醒的诸佛不需要用任何方式现起。但因为在成佛之前所许下的强烈愿望,以及众生对他们祈请加持所创造的缘,使诸佛自然以不同的方式现起,根据众生的需要而帮助众生。

  所以说,证悟和迷惑的现象同样都包含在究竟本性之中。但这究竟本质从来不会被相对现象的迷惑所污染或遮蔽。

  象是内在究竟本质的灿然表现;

  心的本性是内在究竟本质的智慧表现。

  究竟上师——现象与心融成一味

  自然驻于己内。啊哈!喜哉!

  心与觉性

  如果能够分辨心及觉性,而认识到原初本性,

  究竟的见地会渐渐清楚。

  即使内在觉性现在还不清楚,

  只要不让心散乱于外,即可;

  因为觉性就在心的甚深处。

  一种说法是,就像是水和冰:

  水和冰不完全一样,

  后者是固体,抓的住。

  但是融化的冰与水无别,

  所以在实性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

  同样地,心,因迷惑而非觉性,

  当我们领悟心的本性,心即与觉性无别。

  心与觉性在感受上虽相异,

  却无法经由推理分析而分辨。

  有一天,当我们对觉性的信心增长,

  心,就像无智的小孩,

  而觉性,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智者。

  觉性不会追逐心,而会超越它;

  安住在放松、宁静的状态中。

  心的本性

  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有知的能力,可以觉察无限种类的现象;这是它的明相。这两种面相无二无别,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续的本性。

  现在,我们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当障碍物渐渐被清除,我们会开始揭露出觉性的灿然,直到一个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画一条线,画下去的那一刹那,线便在水上消失,同样的,念头在现起的那一刹那同时即解脱。以这种方式体验心,就是接触成佛的泉源本身。当心的本性被认出来,这就叫做涅槃;当它被迷惑所遮蔽,这就叫做轮回。但不论是轮回或涅槃,都从来没有离开过究竟的相续性。当觉性到达最饱满的状态,迷惑的堡垒会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禅定,可以永久把握住。

  修行的步骤

  证悟的步骤有三:了解、体验和真实的证悟。第一个步骤是理论性的理解,来自研读经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很稳定。它像一块布上的补丁,终究会脱落。理论性的理解不够坚强,无法让我们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临困境,任何理论性的理解都无法让我们克服困境。

  禅定的经验像烟雾,终究要消逝。如果我们在一个隐密的地方专注禅修,我们必然会得到某些体验。但是这一类的体验非常靠不住。有人说:“奔向体验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样,会误人歧途。”专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会带来一刹那的通灵,也会让我们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这一切只会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骗局,障碍的来源。

  话说好的状况比坏的状况更难处理,因为好的状况更令人分心。如果我们得到一切所欲——财富、舒适的房子、衣服——应该把它视为幻觉一般,像是在梦中得到的财产,而不要对它产生一种惯性的执著。如果有人对我们生气,或者威胁我们,反而比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们生病了,也比较容易面对。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会提醒自己想到佛法。所以说,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困难的遭遇反而比较容易融到自己道路中。但是当一切都很顺畅,也感觉快乐时,我们的心会毫无困难地会接受那个状况。就如同我们全身涂满了油,执著很容易在无形中渗入我们心中;它会变成意念的一部分。当我们开始执著于有利的状况,会开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们的名、我们的财富。这是非常难去除的。

  但是拥有证悟的人就像一座壮丽的山,无法被任何风动摇,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好的状况和坏的状况,即使来几千个,都不会形成执著或排斥,不会造成任何期待或怀疑。经文这样形容,如果在他一边站着一个人,拿着檀香扇子帮他搧风,另一边站着一个人拿斧头准备砍他,他不会较高兴有人帮他搧扇子,也不会更恐惧有人要砍他。这样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贻尽。不管任何状况,不论有利或有害,都会让他在道路上有所进步。

  执著于“我”

  心将经验分为主体和客体。心先认同主体,“我”,然后认同“我的”这个概念,然后开始执著“我的身体”、“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当我们对这三种概念的执著愈来愈强烈,愈来愈只会全心关注自己的福祉。我们对于舒适的追寻,无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厌烦的状况,全神贯注在享乐和痛苦、财富和贫困、名气和平凡、称赞和指责,全部都是因为“我”这个概念。

  我们执著自己的程度,让我们几乎从来不去想他人的福祉。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兴趣不比老虎对吃草的兴趣大。这和菩萨的观点完全相反。自我事实上只不过是一个意念的塑造,当我们了解到,所执著的对象,以及能执著的心,都是空的,就很容易可以看到他人和自己没有两样。我们通常照顾自己所费的心思,就是菩萨照顾他人所费的心思。菩萨如果认为投身地狱的火海可以帮助众生,他就会毫无犹豫这么去做,就像是天鹅飞入凉爽的湖泊一样。

  日常的愿望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

  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

  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觉醒于证悟之境。”

  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

  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

  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材。”

  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专注之粮。”

  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

  关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

  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

  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

  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

  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之乐。”

  看到痛苦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主宰自己的心

  佛陀开示的全部重点就是要让我们主宰自己的心。如果能够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和语言,如此我们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结束。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负面情绪,不管身体的行为和所说出来的话语看起来多么完美,其实已经远离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随时意识到所有的意念和行为。不断反覆地检查自己的心,负面意念一旦生起,即用适当的方式来对治。当正面的意念生起,则以回向来加强所带来的利益,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达到究竟证悟。如果我们能够在平静和内省的修行中保持恒常的觉察,渐渐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动和干扰之中,也能够保持对智慧的认识。所以说觉察心是脱离轮回中一切烦恼的基础和解药。

  佛法修行应该可以引领我们,不论是在禅定中,或者禅定之外,同样保持恒常的觉性。这是所有心灵开示的精要;没有这个,不论我们念诵多少咒语和祈请文,不论做多少的大礼拜和绕塔,只要我们的心是散乱的,那一切对去除难解的情绪丝毫没有帮助。永远不要忘记这最重要的一点。

  再论上师

  上师像一艘伟大的船只,带领我们渡过生命险恶的海洋;他是一位永不偏离航线的导航者,引领我们踏上解脱的干地;他是甘露雨,熄灭着我们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大火;他是光耀的太阳和月亮,驱除无明的阴暗;他是着实的大地,耐心的承担一切善与恶;他是一棵许愿树,赐给我们现在及究竟的快乐;他是一个宝藏,存着广大而甚深的教义;他是一颗如意宝,提供众生在道上任何所需;他是父亲也是母亲,同样平等的爱一切众生;他是一条慈悲的河流,宽大而迅速;他是一座喜悦的高山,耸立在世间烦恼之上,不因情绪的强风而动摇;他是一朵伟大的云,无偏见到处下着利益之雨,不被任何好恶所影响。

  能够和上师建立起任何关系,不论是亲自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忆起他,或是被他的手碰触——都会引领我们走向解脱。完全信任上师是在证悟道路中进步的最稳方式。上师慈悲与智慧的温暖会化掉我们心中的铁,放出内在佛性的黄金。

  精要指示

  话说:“智慧的征兆就是自制,而成熟心灵经验的征兆就是没有烦恼。”这意思是说,当我们越来越有智慧和学问的同时,也会以同样的程度变得更平静、和平、祥和,而不是猖狂,充满傲慢和自大。年复一年,当修行越来越进步,我们会对舒适和不舒适感到无所谓,会没有任何傲慢心,永远平静,不被外在事件所烦心,我们的心会非常谦虚,超越期望和疑虑,无视于八种世间烦恼——得与失、快乐与痛苦、称赞与指责、有名与平凡。又说:“心灵修持之中,困难再开头;世间事务之中,困难再后面。”这意味着,当我们放弃一般的活动,让自己完全精进的修持,可能会遭遇某些外在和内在的障碍。但是越坚持,就会越快乐。反过来说,世间事务在开始的时候会带来一些短暂和表面的满足,但是终究它的结果总是痛苦的失望。

  应该把其他意念都抛开,只要在乎修持所带来的内在转化。不要执著于财富、名誉,和权力,反而培养谦卑心——不只是几个月,而是一生。

  应该经常检查自己是否成功的运用佛法来驯服心中的烦恼。如果任何修行产生相反的结果——让我们的负面情绪和自私心增加——这种修行就不适合自己,应该放弃。当我们开始修行,不要随便去听任何人的意见。让自己像一只野兽一样,逃离陷阱,尽己所能的越跑越远。我们必须完全脱离轮回,不能一半在里面,一半在外面。

  在人群当中,永远要保持警觉心。我们要保持无造作的单纯状态,记住上师的指示。

  应该让自己像一个刚刚和初生婴儿分离的母亲一样。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慈悲和照顾,如果有人把孩子拿走,就算是很短的时间,她也没用办法停止想他。同样,我们永远不要失去了这份警觉心和看守心。

  就算今天死亡如雷电般的降临到自己身上,我们应该已经做好随时死亡的准备,没有任何悲伤和遗憾,对所留下来的一切没有任何残余的执著。我们应该安住在见解的体验中,像一只老鹰冲上蓝天一样的离开这个生命。当一只老鹰起飞,进入庞大的天空,它从来不会去想:“我的翅膀没有办法带着我;我没有办法飞那么远。”同样的,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记住上师和他的指示,完全有信心的遵照这些指示。

  究竟的上师,绝对的境地,从未与我们分离,

  未成熟的众生认不清,在远处向外寻找究竟上师。

  唯一的父亲,以庞大之爱,已让我看见己之财富;

  曾为乞丐之我,持续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师之存在。

  遍满全世界及众生、轮回及涅槃的智慧上师,

  你让我看到,一切现象的现起就是开示,

  令我相信,一切即为绝对上师;

  我渴望究竟之成就,从内心深处感受师之存在。

  二、国内版《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的附录部分

  让修行融入你的生活

  顶果钦哲仁波切

  在密乘里,对上师的虔信心被认为是开悟过程必备的条件,本文摘录自“如意宝”一书,是顶果钦哲仁波切应弟子之请,依隆钦宁体(意谓为隆钦巴之心要,隆钦巴即无垢光尊者)传承,以十八世纪伟大的上师立津吉美林巴(无畏洲尊者)的教法为蓝本,所做的“上师相应法”①的指导开示,开示的时间为年春于加德满都近郊的雪千天尼达杰林寺。

  ① 上师相应法:通过祈祷上师,而获得证悟智慧的究竟方便。

  所谓一个“修法者”,是指面对任何顺逆诸境,皆能转极逆的境界为助缘的修行人;他能清净一切外境,且对修行的过程中,一切顺逆外境的经验及相应,也能清楚了知。“修法者”不应被顺逆诸境所引起的障碍、而停滞及困挠;应视自身如同大地,对于任何的众生,不分其好坏及顺逆,均同样加以维护,而仅作承担与容忍而已。修行者又应视困顿环境,为修持的增上逆缘②;如同强风,不只不会熄灭火焰,而是会于一般火中,帮助吹出更猛烈的火焰。

  ② 增上逆缘:修法者认为面对一些不好的外境,恰恰能增上对心性的证悟。

  当我们遭逢逆境之时(诸如诱惑、恶语、指责或入狱……等),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认为:“我不断地祈请三宝,所以不应遭此灾难”;而是应该认为此乃过去世损害他人所造成的恶业,因此今生受此灾难,而思维:“藉此灾难,愿一切有情众生过去世的恶业,皆由我身承受”。我们应该时时明了:一切的考验,都是莲花生大士的善巧示现,藉此来消除我们的恶业。因此,我们应该当衷心的接受任何伤害与责骂而思维:“此均为上师的慈悲赐与”!

  许多藏人在过去二十五年来,于监狱生活的痛苦中,一点也未退失他们对上师的信心,反而更虔敬地修法。他们已将这些横逆遭遇的烦恼,转化于佛法中,且更加强修持的实践。当我们在遭逢顺境之时,则不应攀缘,而应当视之如幻梦。如果遇到富裕以及发达成功,能居住于高楼大厦之时,则不应自认为成就,也不应累积财富,而要求享受,与追求名利、权势。反之,应当了知幸运的来临,实在是我上师慈悲教导的结果。纵使事业成功,也不应该忘记世间一切的成就,都是无常的。

  经典中说:(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有长必有消,有升必有降)。置身于顺境之时应常祈祷:“所有吉祥回向一切众生,所有功德供养莲师,而我只满足于粗衣淡食”。生活实应仅须要温饱以维持生活就好;且应如同过往的圣者,隐居于岩洞及尸陀林中。

  所以过去的圣者,均居于岩洞与野兽为伍;他们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全部转向于佛法了。他们放弃一切而专注于如同流浪者的苦行修持。此种精进的苦行者的内心,已充满法喜,求法的竟念,使他们关闭于岩洞,而且被死亡的来临所策励不断精进,我们应当尽量趣入这种心灵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由顺境产生的修法障碍也可避免。

  如果不是这样,一旦行者获得名利与恭敬,将视之身为上师或喇嘛,并自认为应该得到丰衣、美食、恭敬等等。当此念头兴起之时,贪心傲慢随之增长,原来修法的清净心,也随之而完全消失了。若我们视顺境如同梦幻,上述退堕的行为就可以避免,而能增长自身的修持。

  我们亦可以同等的善巧方便,来观察自身修行的变化。当我们修法遭遇阻逆之时,诸如昏沉③、掉举④、观想不清晰等,应当转化为培养清净的洞识见地。也就是:观想所在的外境以及一切众生,为住满勇父空行灿烂光辉的铜色山⑤;也可观察一切的示现,都是莲花生大土,一切的音声,都是其咒音的共鸣,一切的思惟意念均为他的智慧游戏。若修法时幸运地有所了悟与相应之时,也不可自以为有广大的进步,而应该视之为上师的指示。亦应当当下清楚明白地了悟,此种进步并无任何目的或贪执,简要一言之,一切的财富、光荣、名誉、锦衣、美食以及修持经验,均可能引起我们的攀缘与执著。如果这种妄念兴起之时,我们应当安坐于座上呼出浊气三次,观想妄念随着浊气而排出,如同排除贪、嗔、痴。并自我提醒:宛如蜉蝣似的成就,是短暂而无其实质。

  ③ 昏沉:修法中一种丧失觉照的错误现象。

  ④ 掉举:修法中一种身心散乱的错误现象。

  ⑤ 铜色山:是莲花生大师的刹土,在西南妙拂洲。

  在过去世时,佛陀出现于印度,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大转*轮于各地,而成就数千阿罗汉,使他们得以证悟。这些证悟者有的可飞行于天空,并具有各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而现在这类的奇迹,已不复再见,仅余留奇迹出现的地名。后来,佛法传入、奠基、并宏扬于西藏,成就了无数的大圣者,他们亦复四处弘传佛陀的教诲。而今这些成就者,均已往其他的刹土,无一遗留于世间。记取这个事实,我们应当了知无论得到何种的成就,这其间均无本质可得。我们切不可贪求世间的事业,而生起执著,应当必免攀缘。

  我们于日常的修行或睡梦之中,可能屡屡遭逢厉鬼及魔障等恶业的强烈影响。若这些现象发生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希图歼灭此种有害的厉鬼;(即使在睡梦之中也是如此),而应当视他们为过去世的父母。他们会养育我们,而现在竟欲妨害、伤害我们,他们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我们过去世所造恶业的结果。我们更应该进一步了知,这种损害我们的恶业力量,他们本身也为他们过去世的恶业所支配;作此害无非是为自己来世种恶因。作如是的观察,大悲心乃随之而升起。

  若这些魔类决心为害,我们也应视之为清除无明的逆增上缘。任何的障碍、身体的痛苦、心灵的折磨,都可转换为修行的方便,也就是将这些障碍,视之为上师智慧的示现。当我们作如是修持时,恶业自然清净而痛苦也随之消除。随时如此觉照,这些恶业力量就不能成为伤害;反之,若视之为敌对,而想要摧毁他们,则会自招增加烦恼。

  近几年来,许多人因为杂念妄想,而引起各种不正常的障碍;这实在是自身潜在意识的作用。行者不应以此为外来的困境,而应当了知这是上师的赐予,作为修持过程中的增上因缘;如此更应专心祈请上师,而对于所有魔类生起广大的悲心。如果能如此的话,魔障就不会兴起。

  若遇外力的干扰,则应当探究其来源;追究这些障碍本身是否有其具体的实质,是不是可以用手掌握或用棒击打?如果是如此,则追究他们安住在何处?源于何处?以及从何因缘生起?以此心意,我们应当专心持诵莲花生大士心咒,并发愿:“愿诸魔类,得依莲花生大士大慈悲心,而亲遇莲师的善法;愿他们不致自损损他;愿菩提心深入他们的心中。”

  如此的大悲心融摄诸魔的心念,我的心及莲师的清净心三者合而为一,其功德尤其广大。如果能视一切外相为上师的智慧的示现,那么“障碍”这个名词,也将自然消失。

  我们对任何横逆,均须保持清净的洞见,视一切的外相为圆满清净,勿使自心入于染污之中。我们必须以自身所处的地方,即为莲师净土铜色山的宫殿,而周围的亲戚朋友为勇父与空行,一切的音声,都为无休止的莲师咒音。坐时,观想莲师安坐于我的头顶上,为我至诚的依怙。行走时,观想莲师以及他的刹土,就在我的右肩上,对他环绕恭敬。

  又应进一步观想,不仅铜色山为莲师的宫殿,即使莲师身上的每一个毛孔,均住有千千万万的莲师宫殿,以及其眷属。饮食之前,观想所有食物及饮料,变为甘露与白菩提,并供养第一份予安住于喉间的莲师。而将其余残食当作是莲师对我们的赐予,并藉以维持生命。如此,则可以消灭对美食的执著与贪欲。

  夜晚就寝之前,应观想安坐于我头顶上的莲师,现在慢慢进入我头中,逐渐下降至心轮,安坐于半透明发光之红莲花上,莲花上的四朵花瓣微开,于是莲师放出无量光,先照亮我全身及卧室,旋即又遍照至整个法界。当整个法界转化成清净光明之后,我即安住在寂静纯熟而不失觉知的清净自性之中。

  入睡的一刹那,则所有法界⑥光明融入自身;而我又融入清净光明之中,再融入莲师,这时莲师已缩为一指大融入光,再融入虚空。我随之安住于此无尽无量空性光明的寂静之中。我们必须了知:入睡与死亡的程序相似,此种修持方法,有助于我们临终的修持。

  ⑥ 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乃一切法之真如实相也。

  假若醒时,发觉自己在睡时并未进入这种虹光境界,则要诚恳祈祷莲师赐予我们这种大觉的力量,再行入睡。假若妄想频起扰人入睡,则应了知此种杂念无生起、无留住、也无休止。假若没有干扰的妄念,则安住于自然的状态之中。假若睡梦之时,于梦中则尽力了知这本来就是如幻之梦。

  清晨醒时,则观想空间呈现莲花生大士的皈依净土。围绕着莲师的空行与勇父,促我起身,空中充满莲师咒以及超于世间的天乐。起身时则观想我步入空行刹土,该处为所有勇父空行所居住,而我们自身也是金刚亥母,真实不虚,且从无始以来,便是如此。

  我们以至诚祈请莲师“喇嘛千诺!喇嘛千诺!”——即“上师了知一切!上师了知一切!”。莲师本已安坐于我们心中的红色莲花,此时莲花盛开,而莲师出现,再度上升于我头顶上。我们不停地祈求:“祈请我的心识随顺教法,祈请一切教法缘于正道,并祈请一切幻觉悉转为智慧”。精进地修持直至我心充满莲师的开示,而且行住坐卧之中,均不离于此。

  仅仅听闻上师以及短暂的开示,不可能有成就。莲师不仅是外在的形相,也必须与我觉悟的心意完全融合。莲师称:“我不舍弃任何虔诚的弟子”。如果视莲师为一有血有肉的凡夫,则修持进步所必须的恭敬心,很难兴起。我们应当视莲师为莲花生大士永恒不变的智慧,无所不知的智慧贯通三界,即使千万有情同时向他祈祷,莲师也必能够分辨。

  须知信仰在修持过程中至为重要,如果我们一心至诚信仰莲师,则一切事业均为莲师所加持。随时虔诚修行,其本身就是祈请。一切的思维均是莲花生大士,自然的随之而生起,这种信仰心自会关照一切。一切色身均成为莲师,一切的音声都是祈请,一切变化的心意均是一切自然解脱。

  此为极殊胜的上师相应法,且视上师为不可分别的法、报、化三身⑦。此修法之完成无须依赖修持次第、闭黑关、证空性、以及持气进入中脉。藉此修持,所有其它修法均可融入此专一的修持中,就如渣华噶山巴等大圣者所为,日夜一心修持,经年累月不断,亦不知饥渴。

  ⑦ 法、报、化三身:本体空分谓法身;自性明分谓报身;大悲周遍分谓化身,三身在本觉上圆满具足。

  以此信仰心弃绝此生的各种诱惑,而不迷惑于世间行。了知因果,而不作恶业。一切寻求的执著自然消失,行者就不会偏离无上佛道,视一切示现为本尊、音声及大乐,行者就不会误入凡夫的念头。视一切事物为上师所示现,并真诚地相信,行者就不会误入邪见。在此情况下,出离及杜绝妄念将自然升起,一切应摒弃者自动消失。上座下座无分别,绝对的自性及智慧观照,则自然明现。

  我们应不断地修持清净心,使我们能直接地观照到一切法界与众生,本来就是清净与圆满。而更进一步,无论因外境而起的念头或过去深植于内心的经验,我们必须了知其本质并无实有,而自然解脱。我们切莫追忆过去的心念,并沉迷于此种忆念之中。若是兴起妄念即行觉察而断绝。如不予以断治,则一切成功胜利、敌人、财富经营,或任何世间成就的沉迷,将产生无止尽的烦恼,一如微风吹过湖面,涟漪不绝。

  若任自己沉迷于贪、嗔、痴、嫉的忆想当中,那无异是使自己沉浸妄想之中。正因对此一切情境的执著,众业随造作生起,而痛苦随之而来。杂念来时,仅觉察它的兴起,并同时了知它无来处、无住处、无去处,也无蛛丝马迹可寻,一如雁过晴空,飞影自逝。依此思维,念头来时,则放之于绝对无边的境界。念头不来,则随顺自然无念。

  简而言之,第一、无论任何的行为,都不可脱离对莲花生大士的观想。如此则可获益无边。再者所有功德必须发心回向于一切众生。此利他的念头为发展宝贵菩提心的先决条件及基本的前行。

  第二点,于正行时,我们的一举一动,均须启发为对真实体性的证悟,而心必须专注于此种修法。假若初学者,修此证悟较为困难,或甚至不可能时,则应专心一志于观想莲花生大士,以免心识渗入任何的妄念。

  第三点,也就是最后回向,将所有修持以及其功德,发心回向于一切众生。以上即大乘佛法的三大特点⑧:前行,避免修持过患而偏离;正行,依此修持可得果;以及结行或回向,保任无限的增上利益。

  ⑧ 三大特点:又称“三殊胜”。大乘佛教谓做任何善业都要以三殊胜摄持。

  我们能发挥忆念上师的心意能力,则修持上师瑜伽就没有大的困难。如果未能适当修心,不能精进修持大乘的根本心要,而妄想进修大圆满,将毫无成果。大圆满见至为高超,而我们此时的境界则极低。犹如两三岁小孩的经验,才能与悟性不能与二十岁的成年人相比。若终身谨记莲师的教诲,莲师不会放弃我们,且将不断加持我们逐步发展成熟的修持。如欲保证莲师常忆念我们,则必须经常修持。如果幻想数月或一年的修持,即可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必须从此时开始,直至最后一息努力精进。此种精进非常重要,因我们于恐惧及面临死亡的刹那,所能依恃的就是信念及信心。并时时自念,临终时也应当忆知所有莲师的教诲,并且使之牢牢记得。因为死亡时实在是很难如法修持,除非是在生前经常修习。

  修法者应能面对任何外缘,不因顺境而喜,也不因逆境而悲伤。不执著期望与疑惑,而谨慎地依止莲师。欢乐与悲伤,高兴与忧愁皆无自性,均可成为我们修行的助缘或逆缘。而所有经验均是对修行者真诚的考验,此即上师瑜伽的真实本质。也是其主要的修持。若能循此途径努力精进,此即为唯一甚深的教法。

  而关于生起次第⑨的精密观想方法,应有四种:是四种配合清净“四生”之过程。四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及化生。此上师瑜伽,具有此四种精要,却无此等的繁琐;其他方面生起次第的修行,亦均包含于上师瑜伽之中,而不必分别研讨。此为“清楚相”,即是清楚观想本尊;“清净观”即是了知本尊各相的表义(例如,一头表绝对与统一,两臂表方便与智慧);“坚固的佛慢”表坚固不拔的信心,从本以来即是本尊等。

  ⑨ 生起次第:观想本尊及坛城的修法。

  谚语说:“如能生动而清楚地观想根本上师,为时虽然只有一刹那,其获益远胜过十万倍于观想其它本尊”。这上师瑜伽也是圆满次第⑩的基本。圆满次第具有六种成就法:“拙火或灵热,为成就根本;幻化为成就的基础;梦修反应成就的进度;光明为成就的本质;中阴为修证的延续;迁识或颇瓦,则允准行者中途衔接道果。所有这六种修持法,必须发轫于上师瑜伽:拙火与幻化身的修持契合,与上师金刚不坏身的相应;梦修与光明,则契合上师金刚语的相应;中阴与颇瓦则与上师金刚意相应。所以上师瑜伽,为圆满次第的基础,亦为圆满次第修持的心要。

  ⑩ 圆满次第:分为有相圆满次第与无相圆满次第,有相圆满次第主要修气脉、明点;无相圆满次第直接证悟圆满觉性的修法。

  发心证悟甚深的圆妙智慧的行者,应加谚语说:“应当了知证悟本具的智慧,实为上师加持的道果,任何其他方法均不足恃”。又说:“任何行者欲开拓超越世间聪明的智慧,而不祈求上师者,一如在岩洞之内,却要观察旭日太阳的灿耀一般,绝对不会明白外境与内心是本来如一的”。

  上师瑜伽即为实践一切事物本来面目的究竟法门,为一切本来面目的核心,核心乃伏藏的本质,虽不外显,却存在于一切。纵然生起、圆满、及大圆满次第的教法无数,它们均摄纳于上师瑜伽。上师瑜伽宛如连锁,所有教法均渊源于此。

  此修法易于进行,无入魔的危险,且能直入高超的成就。一如高科技的机器,于一小时内,完成相等于数千工人的工作,此法集纳所有其他教法于内,了无遗漏。上师相应为增进修持、排除障碍的主要方法,可谓“一即是一切”的法门。上师相应法,虽名为加行的一部份,而实际上为一切修持的核心。无论宁玛、萨迦、噶举或格鲁各派,均以上师相应为修持佛法的基础。

  在萨迦传承之中,我们可发现著名的“道果”⑾,即道与果同时修持的教法。行者必须修持上师瑜伽的甚深精华,其中行者将接受上师身语意的灌顶与加持,继而观想上师。口授传承亦以热烈虔诚心来领受,修法若无专注虔敬心,就有如无头的行尸一般。

  ⑾ 道果:是萨迦派的主要修法,即基位中众生本来具足佛性而为客尘所障,通过道位的净化,而显现无垢之佛果。

  而任何支派,若不能视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而修持,欠缺虔敬心的话,均不可能引发内心的经验与证悟。伟大的噶当派大成就圣者嘉喜顾珠唐美不修习其他法门,而仅专注观想其师阿底峡尊者与佛陀无二,并终身以身语意来供养。于举世著名的噶当巴传承的“修心七要”中,第一步就是上师瑜伽。所有宁玛派的教传、口传、岩传,也是如此。并无一修法可以不藉由上师瑜伽来建立的。

  上师瑜伽,不同于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是可以于任何时间来修持的。如修习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对于坐姿、语、意等绪要点,每一样均须注意。修习生起次第中的闭关,全日必须按时修习四座,必须安排坛城以及水、花、香等外供养,及食子、红、白菩提等内供养。然而上师瑜伽却可以于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修持,且可完成所有生起次第之所须。

  圆满次第的修持,拙火、宝瓶气以及闭气等气功修习,均有阻碍以及偏差的危险,特别是心气紧张,都能导致心理的障碍。上师瑜伽修习,便无此种危险,而过程中,各种能量均会自动契入中脉。如吃饭充饥一般,上师瑜伽能阐发我们的俱生智慧。行住坐卧中均应时时祈请上师:“上师了知一切!请您慈悲眷顾”。时时持此虔敬的心,则易得上师加持。跟随上师而一心专注修行,则能时时警策我们身语意的诸业,而明白取舍之道。

  由上可了知,我们应当坚定地去避免恶业,即使在梦中也不可不如此。同时,即使修持微小的善业,持此善业而专心修持,也可达到不可思议的进步。若不依此而行,我们将有顺从不良坏习气、恶业的倾向,以至于背弃了善道。

  我们必须建立“觉照之心”之习惯,于二六时中均可了知我们的所为所行。如作恶业便思维:“上师万般叮嘱,我仍不能避免恶业,在他面前我将自觉惭愧;而所有勇父空行均将因此对我失望。”立即衷心忏悔,生起金刚意志,此后只作善业。若能累积一日的善行,则可藉下列三点来加强。前行或发菩提心(即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正行或体解空性(增长专一瑜伽);后行,由我修持而来的一切福德、功德,均回向于众生父母使他们迅速得到解脱。

  由以上几点看来,“觉照之心”与“自省”实为内在上师与真正的根本上师。如果永久维持此“觉照之心”与“自省”,则累积善业、消除恶业将易如反掌。

  上师瑜伽,为八万四千法门的主体,甚深广大无与伦比。所有有此幸运的弟子,应当衷心珍视此种修持。即使高年至于八十岁,仍应效仿巴祖仁波切一般,每日早晨无间断的修持以生起虔敬之心。蒋扬钦哲旺波则对八大成就,具有彻底之了解。他不仅有此修习,而且成就全部的修法。虽然如此,蒋扬的主要修法则为隆钦心髓的上师瑜伽。蒋扬认为上师相应法容易实践而心要甚深,因而全力传授予他的弟子。

  大圆满中有‘且却’(立断)⑿及‘妥噶’(顿超)⒀等高深的教法,但是因为极高深,所以妄加学习则有如以固体食物喂食婴儿,有害无益。如果我们勉强修习此等高深之法,实在浪费时间。如果籍由真实虔敬修习上师相应法的加持,大圆满的实现就一如晨曦一般,自我们内心深处升起,‘且却’与‘妥噶’的修法,亦可在我们的内心中发端。

  ⑿ 且却:大圆满诀窍部的修法,证悟法尔本自清净之实相。

  ⒀ 妥噶:大圆满诀窍部的修法,规证自显三身境界。

  莫以为上师相应法简短,而视之为低层次的教法,只是如同上师赐予一口食物而已。实际上,这不二法门实为一切法门的根本。无垢光尊者曾说:“此上师相应法,开启主要的虚空岩藏”。此说来自无垢光尊者的广义体认。如果我们相信这位圣者的话,我们亦应相信上师相应法,如果无此,任何甚深教法均属徒劳。如果能专心修持此法,而不视之为低层次教法,则极高的体悟将自然出现。

  上师相应法被视之为“外修持”,但此并非贬损之词。例如,语、意即依身之“外相”而成立,无此外相的任何修习,途中的进展均将受到阻碍。所以上师相应法,实在包括全部的修持道阶。近年来修法者均好追求较高深的修法。这些人应牢牢记住,最伟大的传法者、教授者及成就者,都以此法为主要的修持。

  如修生起次第,我们必须观想清楚,必须熟记咒轮,且必须对“我即本尊”有坚固不拔的信心。再者我们必须熟习不同方式的背诵忆念!前行、正行及结行。我们必须经年累月持续行之,并累积数万遍,才能见到修持的成果。我们必须长期修持,如果修持不如法,且有危险。上师相应法则不同,如果专心虔敬的修持,莲师的慈悲与智慧,将极易引导我们达到绝对的解脱。

  莲师本人传出此上师相应法时,如隆钦心髓中之所授记:“自中脉的越量宫内,上师呗玛陀钦遮江传出此胜法,以授记赋予众生,以之作为加持。”中脉的越量宫⒁,即是当体自心光明,“呗玛陀钦遮”意指“骨曼莲花生大士”。莲花乃莲师的名号,而他所戴之骨曼,代表所有妄念的死亡以及彻底觉悟的胜利。法本中此段亦指无垢光尊者的内在解脱,变为莲师的内在解脱。

  ⒁ 越量宫:指本尊住的宫殿,此处指本来觉性。

  我们要了解,隆钦心髓的授记清晰显示:任何有情众生,如果能与此教法修持关联者(特别指上师相应法)均将进入铜色吉祥山的清净刹土。

  我们应当坚定相信并专心修持,如依此修持而无相应(比如一年之内),我们不必气馁失望,亦无须受制于怀疑念头。密勒日巴尊者曾说:“不可期求即刻解脱,而应终其一生修持”。

  我们如能下定决心:“我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坟墓”,所有修持过程中的经验与证悟,自然会现起。否则,无耐心的短暂修持,不可能引出证悟的经验。谚语即说:“除非持续修持,殊胜的法是不会来归的”!

  自我与他人

  我们希望自己快乐,所以我们应该也祝福别人获得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远离痛苦,所以我们也应该祈愿众生都能免于痛苦。我们应该如是思惟:“愿一切有情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亲疏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感到心满意足;其他人不快乐,不是我们的问题,当我们不关心的时候,我们只想尽快除掉任何让我不快乐不顺眼的东西,根本不记得也不在乎其他人可能也很不快乐。相反的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快乐,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痛苦。

  用充满慈悲的心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就是圆满成就诸佛菩萨大愿的最佳方式,即使我们无法给予任何人外在有形的援助,我们也应该时时修持慈悲,直到慈悲永住于心,不退失为止。

  当我们修行,并在修道之路上有所精进时,我们必须记住,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利益他人,保持谦卑,谨记你的所有努力与广大无边的菩萨行相较,都显得轻而易举、正如父母深爱子女一般。我们绝不能认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很多,或已经足够。即使我们最后让所有众生证悟成佛,我们也只能这么想:我们的愿望已圆满成就,绝不能有一丝想要获得回报,利益自身的念头。

  超越我执,全心全意为他人奉献,即是菩萨行的精髓。行菩萨行取决于心,而非显露于外的行动。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嗔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心

  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但所有的念头都只会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

  假如仔细反省日常行为所依据的基本价值观念,并试着找出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源自我们未能对事物做正确的检验。我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根据“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具有实体”的假设而来。但是,当我们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现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鲜艳多姿,却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所以,念头根本没有理由拥有强过我们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轮回与涅槃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一旦我们认清念头是虚空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骗我们的力量。但是,只要我们把虚假的念头当做是真的,念头就会向过去生生世世一般,继续折磨我们,让我们深受痛苦。为了达到控制“心”的目的,我们必须觉知该做什么,以及该避免什么;我们也必须保持警觉,时时检视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为了破除心的执著,了解所有的现象皆如海市蜃楼中的绿洲一般空无虚有,美丽的外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相也无害于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爱与憎恶的连结,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影。一旦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你将认清眼前所有的相对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梦,并且不再执著于它,认清实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修行

  我们最需要的开示,就是能够增强、启发我们修行的教授。获得高深的教法固然很好,但却遥不可及。选择你能够真正了解吸收的修行方法做为开始,藉此建立出离心⒂,培养慈悲心。当你从这个修行之中获得坚定的信心之后,你终将能够精通所有高深的教法。

  ⒂ 出离心:对轮回的痛苦产生厌离的思维。

  仰赖一位真正的上师,是从轮回中解脱,获得证悟的唯一途径;上师就像可以让船只飘洋过海的帆。

  太阳和月亮的倒影可以立即反射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同样的,对佛法僧三宝具有坚定信心的人,一定能够获得三宝的加持,太阳平等地照射每一处,只有在使用放大镜聚光的时候,可能使干草燃烧。佛陀无所不在的慈悲之光,透过你这面具有信心与虔诚的放大镜聚光之后,加持之火必定环绕於你。

  无论情境好坏,皆能升起烦恼障碍;但你绝不该被这些烦恼障碍威吓或击败,学著像滋养万物的土地一般,不要有好与坏的分别心,你所遭遇的困难将强化你的修行,正如强风中的营火,不但不会熄灭,火光反而更炽。把伤害你的人视为一位值得尊敬、带领你了解何谓脱之道的仁慈上师,为他祈祷,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可以有报一箭之仇的想法。面对教育程度、能力技巧都不如你的人的伤害与奚落,犹能耐心地忍受,更是难可贵。

  正确地来看,你将发现受伤害的人,伤害别人的人,以及伤害本身,完全不具有任何真实性。这么一来谁还会对虚假的幻象发脾气呢?面对这些空相,还有所谓的得失爱憎吗?认清这一点,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

  一旦你能够控制内心的愤怒,所有外在的敌人都消失了。但是,只要执著於内心的嗔恨,企图战胜外在的对手,即使你成功了,敌人也必然越来越多。即使你战胜了全世界,你的愤怒只会越来越强;被愤怒牵着鼻子走,绝对无法平息愤怒。真正无法容忍的敌人是嗔恨本身。若想要击败嗔恨这个敌人,必须专心修持忍辱与慈悲,直到它们在心中生根为止,届时就没有所谓外在的敌人了。

  问问自己在地球数亿人口中,有多少人想过人身难得?有多少人了解人身难得之后,进一步思考利用这难得修习佛法?有多少人思考利用难得的人身修习佛法之后,真正身体力行?有多少人开始修习佛法之后,从不间断?又有多少人持续修行,最后获得证悟?的确,证悟者与未开悟者之比,正如黎明时分的寥寥星子与清朗夜空的浩瀚繁星之比。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认清人身的价值。你将白白浪费人生,当人生稍纵即逝,抵达终点之际,你将一无所成。但是,一旦认清人身所带来的难得机会,你肯定会全心全力修行佛法,最后有所收获。

  如果你善用人身于正行正道,你就能在今生今世获得证悟。过去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平凡人身,但是经由学习佛法,跟随一位证悟的上师,并用一生的时间专心修行所接受的教法,行菩萨的伟大事业,最后获得证悟。

  菩萨心智慧心

  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再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的概念已建立坚固透澈的了解,否则你做的“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的醒觉,这无碍清明的空性就会逐渐被体认。

  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净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的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的暴风中的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的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的。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的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的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的冰块?水是柔软的流动,而冰是坚硬锐利的,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的;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的实体,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冰,我们必须注入自由的活水来溶解这意念的坚冰。

  直指心性

  我们的禅修得正确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进步?我是不是永远无法达到我上师的水平?——挣扎在希望和恐惧之间,我们的心永远无法安宁。

  由着我们的性子,我们的修持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我们执著静修时出现的好觉受,在散乱时又放弃禅修,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

  无论我们思想怎么变化,我们必须踏实的去次第修行,日复一日;直观我们的动念并回归到它们的本原。我们不应该奢望能立即得到日夜安禅的能力。

  我们开始禅修于心性,开始最好先短点时间修行,但每天多作几次;坚持下去,我们渐渐地会认识到自己的心性,证悟越来越坚固,到此,念头会丧失牵制我们的能力。

  “空”是法身的实性,是绝对身,但不是简单的虚无。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这就是“明” ,或是俱生法身之“觉”。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

  认识到本然自性,正如无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诸暗顿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样盈亏,而如同太阳中心散发的不变之光。

  无论乌云聚合,自性之天空却无污染,无论乌云消散,自性之天空却无改善。这天空无亏损和增益,它无改变。这正如心性:念自来而无损害,念消融而无改善。心性乃空,显现为明,此二者是心性一体之二相。将自己系缚于空、明的概念——就好像它们是实体一样,那是没有益处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义、分割的。

  “我能在云端行走”,孩子说,但是假如他到达云端,他会发现无立足之地,假如一个人没有审查心念,那时便有坚固的心念显现;但是假如他检查心念,结果会一无所有。这就叫做现空不二。心之空性不是“无物”,不是在无记的愚钝里,它本来自发拥有本然知觉之明性力用,这就是所谓的“明觉”。空明二者,无可分离,本质一如,犹如镜面与其内的映像。

  心念自显于空,又收摄于空,犹如面孔在镜子中出现又消失,面孔并非存于镜内,当它不再于镜中显现时,它也没有真正消失,镜子本身也无任何改变。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们呆在所谓轮回的浊相之中,在那里,表面上为无明所统治。当我们趋入修道,此处无明与智慧混杂参半。然后最终,我们证得正觉之刹那,惟有纯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尽管有转化的表面现象,但心性却从来无改:它不因入道而亏损,不因证道而改善。

  纯净涅槃,本初智慧不可思议广大的性质,是吾心之本质,无须造作创生,非新成者,仅仅经由净化之证悟而得以显露,这就是修道。最后,若以最了义之观点,此等均为性空。

  故此轮回是空,涅槃是空,故而,无一物是恶,无一物是善,认识心性之人解脱于对轮回和涅槃之欣与厌,犹如稚子,净观世间,无美丑好恶之概念,不再掠食于二元执取——此亦欲望与厌恶之根。其无目的担惊受怕,害怕“生活被终结”,好像另一种孩子,他们喜欢建造沙碉,然后在沙碉坍塌时哭喊。看那些冲进困境的人多么的幼稚啊,好像飞蛾扑火,一如觊觎其贪求者,铲除其憎恨者。不如放下重担——一切虚幻执取之重负。

  佛果⒃自具五身,显现身、大乐身、绝对身、本质身、不变金刚身,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觅得,与我们自心无可分离,一旦我们证悟之,无明即结束。我们无须外觅菩提,商主在整个纯金之岛登陆,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找到单独的一块金子,我们必须知道一切佛德均早已常驻吾内!

  ⒃ 佛果:佛果有二十五果法。乃五身、五语、五智、五功德、五事业均圆满,具足自性中。

  闭关教言

  南无格热字达玛呢耶!

  顶礼上师长寿佛!

  这次修贝玛长寿心要的同修们,我向你们请示:

  初、从地狱到轮回之顶,最大的恐怖就是死亡,没有比死亡更大的恐怖了。修长寿佛就能在轮回最大的痛苦里保护众生得到解脱,初始的动机是发愿菩提心,这样来修长寿佛是最殊胜的。修得不共成就就可以和布玛莫扎、不生不死莲花生大士一样即身成佛。

  二、全知无畏芽⒄如来说:在一般生活上希望吃饱、住得好、施主多,为了名气来闭关,获得众生的顶礼、恭敬和供养,这样的欲望千万不要有。

  ⒄ 无畏芽:又名吉美·嘉威纽古,是吉美林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是蒋扬·钦哲旺坡与巴楚仁波切的上师。

  密勒日巴说:吃穿是修行的一个条件,如果闭关修行是为了得到吃和穿是不如法的。要多想多念这句话,否则多少年的大闭关人会变成像老虎一样。仅仅住在和外人不接触的地方,门封上封条,在这样的屋子里躲着一个身体,没有什么作用。

  大译师仁千松波闭关时是这样做的:

  外闭:不与外人接触;

  内闭:写字、画图、裁剪等等都不做;

  密闭:普通的妄想(东想西想)都舍去。

  这样发誓后闭关了12年,以无余虹光身飞往空行刹土。我们应当像他这样做。

  三、在幽静山修法,每一座的时间越长、越精进,今生的贪爱就减少的越快,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会越来越增长,这就是修行的心要。

  如果不是这样,接受世间众多人的供养、顶礼,喜欢为人打卦、赶经忏等等,这样的事越来越多,连一分钱也想捞,守财奴的习气越来越重,越来越喜欢求财,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魔来诱惑障碍你了。障碍并不是妖魔给你一些恶梦,不是这样的,如果发现自己和佛法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是障碍。

  殊胜的修长寿佛就是明了自己的身口意与上师无量寿的金刚三处本来无别;自身观本尊,语念咒,意不离三摩地⒅;重复的念、祈祷上师无量的功德;重复来契入三门本尊、咒、法身。

  ⒅ 三摩地:华言等持,即心一境性安住之意。

  你们已经蒙上师的摄受,也得到了深奥殊胜的窍诀,有了一个修行人的名字。通过这样严格的闭关得到修证的把握,看到轮回的生活令人作呕,没有对世间八风的欲望,彻底消除八风的影响,需要自己的发誓。闭关的结果是观出离心、寿命无常的催促。平时要觉察自己的念头,破除自心以外没有一个在外面的本尊,破除本尊以外也没有一个心,本尊的境界和心无二无别中见到本性的面目,言语道断,这是无法指给你们看的。轻松、自由的认识到无言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修行打坐就是初始的、真正的入门。

  继续得到定解的话,今生的贪爱慢慢消除了,对上师的恭敬、对众生的悲心、对修行的欢喜逐渐增加,是修本尊的验相。

  在这个时代,于幽静山上,前行五加行的数量达到之后,就说:我修好了,自以为是老修行。不要这样想!

  闭关几年后,身体壮一点,肚子大了一点,四座瑜伽没有真正的发誓,说自己是弟子们的福田,建大经堂,自己的妄想就更多了,事情也越多,以为此时需要找一个明妃,自己还俗了也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大瑜伽士,产生比沙门、比丘好的贡高我慢,在很多人面前吹嘘展现自己建造了多少经堂、白塔、佛像。

  不要追求名利之事!

  真得到四句窍诀就要用心来修,这一年里,主要修生起次第长寿法,外、内、密总集的生起长寿法,很方便也很殊胜!

  总的来说,证入修行时,前行皈依、发心、出离心、信心和精进种种不是不需要,但是和前行的皈依、发心、供曼扎、百字明、莲师心咒数量很多相比,前行窍诀里所说的——呕吐轮回的出离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愿利他的发心、认识寿命无常而对未来的计划越来越短,这就是真正的前行,应该放在心中,这就是窍诀的精华!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融入自相续。

  以上是很重要的!蒙嘎拉西日布德(吉祥财贤即顶果上师)宣说。

  心灵之歌(略,第一部分《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已经涵盖)

  献给父母的歌

  我最亲爱的父母,我致上最高的敬意!

  您们给了我生命,赐给我珍贵的暇满人身,

  从婴孩到现在,您们一直用爱来照顾我,

  为我引见真实的上师,

  感谢您们的慈悲,我才能够接触解脱之道。

  普贤上师的生平,

  我已经充分地闻、思、修,

  一般人所在乎的这一切,

  我将安静地离去,

  在空旷、无人的山谷中流浪。

  父亲和母亲,留在你们美丽宽阔的房屋中;

  我,您们的么儿,却渴望的是空旷的山洞。

  感谢您们给我细致、柔软的衣裳;

  但是我不需要——我宁愿穿着朴素的白毛毡。

  我将所有值钱之物留下——

  一个乞食钵、一根柱杖,和袈裟是我唯一需要的。

  我把荣华富贵一切都抛开,无悔无憾;

  一小册深奥的忠告是我唯一想收藏的。

  独自走向悬崖断壁的荒野,

  我将离开这姹紫嫣红的花园。

  我不需要随从,他们只会增添憎恨和执著;

  我唯一渴望的伴侣是鸟和野生动物。

  之前,在我无上上师面前,

  当他给我‘秘密心精要’灌顶,

  我就许下宏愿,弃绝世俗生活的一切活动依佛法来修行。

  这个承诺深深地铭志我心——

  我不得不离去,至了无人迹的深山中闭关。

  现在,您们的儿子要到山谷中隐居,

  但是,您们的笑容会永远陪伴着我,

  我不会忘怀您们慈悲的照顾;

  如果我能达到经验和体现的城堡,

  可确信的,我会回报您们的恩赐!

  ——顶果钦哲仁波切于十三岁时所写

  觉相三身金刚道歌

  顶礼上师!

  无始基位法界不变无转中

  本性法身上师不住于外境

  清净自现面目明了中祈请

  正见圆满究竟而赐予加持

  基位显现广大光明普照中

  自性报身上师不住于外境

  任运无造作中安住而祈请

  修习自住显现而赐予加持

  法界自觉双运无二无别中

  大悲化身上师不住于外境

  双运般若智慧游戏而祈请

  行位自解大乐而赐予加持

  知道根本上师知自处妙智

  自觉具足无离不住于外境

  觉性力之恭敬信心而祈请

  果位四身无别自解愿赐予

  出离种子悲心凉处种姓树

  利他般若六度花朵与果实

  殊胜美丽花园全知周遍满

  共同道位一切功德愿圆满

  四灌如设计美观之纯金线

  二次第摩尼宝串成长璎珞

  共不共成就美丽得体装饰

  愿得四种持明具足容貌时

  法性普遍照耀虚空一切处

  光明如日月辉光普遍显现

  离二障智慧莲花森林美满

  二利任运欢喜节日愿成就

  此文依心中所想如实而说,恭敬祈祷上师之悲歌,出自多康东面出生之老人(顶果仁波切)口中,写于自然大供塔前。(此觉相道歌共分七段,一至四段的内容是无上金刚乘的见、修、行、果,第五段的内容是共同三藏十二部的精华——出离心、利他菩提心,第六段是不共密乘四灌生圆二次第,第七段是佛果地的境界——法性光明。)

  超越时间的生命

  贤者夏嘎⒆

  ⒆ 贤者夏嘎:夏嘎拥珠让卓:著名的大圆满上师,他经过多年的闭关修行,成道之后,在喜马拉雅山区四处漂泊,传播佛法。顶果钦哲仁波切也被认为是他的转世。

  我在闭关。

  有一天中午,天空晴朗,我走到山洞上面的山顶上,独自坐在那里,望向北方,一朵纯白色的云从对面山顶上飘过来,像沸腾的牛奶滚开来一样。那一刹那,我想起珍贵的心灵父亲,这思念令我无法自已,遂唱出这首思念之歌:

  从北方,一朵纯白色的孤云自山巅涌现而来——

  白如满溢之奶。

  见此,忆起上师之慈悲。

  那遥远的云朵之下“吉祥隐庵”孤绝的高地。

  上师在此殊胜处闭关的方式,

  浮现我心。

  忆起彼之慈悲,

  热泪盈眶,悲从中来。

  己心受挫,觉受不定——一切皆模糊而不真。

  倘上师再现,何等奇妙!

  己乃凡夫俗子,信心微薄之人。

  但仍渴望再次面见彼。

  上师安住于绝对虚空中,

  悲悯之子,仍在轮回泥泞中。

  见草原中百花齐放,

  忆起真实上师之面貌。

  当时仍能亲见师,得激励,而今却无缘。

  再三思忆,上师充满我心。

  听布谷鸟温柔呜叫,

  忆起真实上师之声音,低沉而和谐。

  当时仍能听闻师之悦耳声,而今却无缘。

  再三思忆,上师充满我心。

  见太阳四处散射光芒,

  忆起真实上师之智慧与慈悲。

  当时温柔地照顾我,而今不复再。

  再三思忆,上师充满我心。

  思忆起离去数月、数年后,再面见上师时:

  温馨笑颜,如在眼前。

  不论走向何方,思忆上师;

  不论身处于何隐密处,思忆上师;

  不论见何征兆,思忆上师——

  永远,随时,思忆我真实上师。

  当我唱着这首哀伤的歌,那朵云彩继续膨胀,直到它成了一堆珠宝的模样。在它的上方,我的根本上师在一个五色彩虹光的帐篷中现起。他跳了一支优雅的舞蹈,持着保护的手印,比平时还更华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慈悲与爱。他的笑容灿烂,用像婆罗门的声音说出这些话:

  高贵之子,如同我心。

  请勿沮丧,听父所言。

  由过去祈祷之力量,我们父子相聚,

  在绝对光明中,我俩不可分。

  儿子,从现在起,

  令修行的期限等同于你的生命长度之期限。

  在独自的山中闭关处所,精进修行:

  四处流浪,愿你能够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不要悲伤,看着感受悲伤的心。

  上师与心是无二无别的。

  思忆上师的心,也是上师融入的心。

  安住在不造作的心之本性中,绝对之境。

  接着,以优美而轻盈的动作,

  仿佛在舞蹈一样,他往上升,愈来愈高,

  直到像彩虹一般消失在天空中。

  云朵接着也消失到虚空中,我的悲伤也一同消逝了。

  在那超越意念的宁静之境,我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

更多顶果钦哲法王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顶果钦哲法王: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

顶果钦哲法王: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

顶果钦哲法王: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净界法师:天乘之四禅天—四禅

净界法师:天乘之四空定—已无形色,心无分散!

 

后五篇文章

顶果钦哲法王:如意宝--上师相应法

顶果钦哲法王: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

中观宝幔论颂

智敏上师:对任何佛像,应如何行?

衍慈法师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