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生活中的禅定(无庄)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生活中的禅定(无庄)

   生活中的禅定

  无庄

  一位朋友问我:我知道禅定的重要,也打坐。但由于爱人反对我学佛,孩子学习,居住环境小,不能连续。更不用说入定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具有代表性。现代人生活环境繁杂、忙忙碌碌,为了谋生、事业、家庭生活,很少有人专门有时间去打坐修定。那么就迫切需要有契合这样一种生活环境的修持方法。很多人都知道定力的重要,因为它是通往成就之路的阶梯。那么生活中是否可以修定?如果可以,那么将会实现修持与生活合而为一的不二法门,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啊!

  那么禅宗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方便殊胜之法。

  因为六祖禅已经说得很明白,这个法门对于禅定的概念是这样的: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说明了一个禅非坐卧,“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坛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不是因为忙碌没有时间吗,那么你可以不去执取那个形式上的坐,也就是不必打坐于形式而求定,但求打坐于心里而定力日增。

  什么是打坐于心里呢?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经典大家几乎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据我所知大都到了具体问题上就不会用。呵呵,我也时常会遇到这类问题。为了都能有真实的受用,下面我就不再搬经典,而说自己修炼中的经验和体会,归纳出几条,以供同修们借鉴参考。

  有一位网友说得很对,这个离相与不乱落实起来没那么简单。禅字的猜字;为“示单”,看起来这个法极其简捷,但如果没有见地上的透彻,也就是基本上对道的体认的基础,在实际事件中是做不到的。我从86年开始接触修行以来,一直对修心上的探索十分重视,间或学习了丹道、和多家气功,后来又研修佛法。而同时在生活中亦经历了许多大小事件的打击与折磨,如果不是这样大概还不能迷途知返。深深的感到作为一个普通的常人,这个世界的一切约定俗成和贪欲对我们的影响和作用是如此深重,如果不经历这些打击,可能我还会继续贪求下去的。

  种种的坎坷引发了我大量对于生命的思考,可谓“生于忧患”“穷则思变”。在这之前,我的一位重要的老师曾经“点”过我,说我是“稼穑格”,非刑冲破害不能生长万物。

  严格地说,关于“无常”“缘起性空”……等种种开悟都要感谢逆境的赐予。

  体认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人之所以不见道,都是因为人心的遮蔽。如释迦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因我在清净观中发现,我们常人身中有着如蝉茧一样的结构;层层包裹,层层纠结,最外面的一层是最粗陋而坚硬的,越往里面越柔和、细微、渐趋于无形,最后融入一种光明之海(海是个性状的比喻)。

  那么在通常的生活状态中,我们就被这些结实包裹着,使我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本心。而我们日常的修行就是要剥茧抽丝,祛除这些后天的污染。谁都知道那个本来面目不用修,是圆融具足的,而需要修掉的就是我们这个污染之心的屏障。屏障去掉了,不就大圆镜智现前了吗?

  以下是我日常用功的归纳,供同修们参考:

  1、要减缘。今天的生活比之古人实在繁杂得不知多少倍,随时出现的机会和诱惑都容易让人分心。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都去把握和占有,少则得,多则惑,更多的与事物交接,会害处丛生;多了,就应接不暇,处理问题肤浅草率,还没看清事物的本质就匆忙作出反映和抉择,想想那会怎么样?事情多了,人心的纠葛、贪欲就会大大增加,业力和习性会不由自主地交互作用,使修持难以进行。

  所以我的看法,就一定要知止、减缘。就如《大学》中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2、随时离相。生活中是由无数不同境界的事项所组成的,这些事项很容易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一个交参的状态;比如刚刚和某个人谈完事情,接下来吃饭还在想着谈话的内容。看见一个什么物品、联想起某个人,然后就想起这个人的种种事情,想起不愉快的事情又重新品味早已经过去了的愤怒、伤感情绪。或者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在QQ上回话等等。住于相的情况太普遍了,以至于时时处处都存在着。住相的害处就是交参混乱,纠葛业力、失去禅定。因此要随时离相。离相,有一个要诀,就是下面的守一。

  3、守一、不掺杂。(不乱、自定) 古典上常说,守一而万事毕。我们就把握一个相对单纯的当下,比如我现在写帖子,除了要表述这个帖子的内容之外,就不含其他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当下里,我们划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太极区域,而与其他事件隔离开来,这样就不会由于交掺而惑乱。

  4、精思 。在守一的当下中,要展开精思。也就是说要切切如磋、如琢如磨,止于至善。要的是这种精神,不是说你一定每个事情都做到高标准的水平上。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是有利于定境的加深。通常人的思维以至于内在的生理活动都是停留在表层的,是很粗疏、粗蔽的层面,这样所有的潜在的功用都不会出现。而孔子说得好,道心惟微。我们就是要在平日里锻炼由显入微的功夫,这样才能够逐渐透入。

  5、随时去执、放松。在精思的基础上,还应该去执。这个执是在每一个细微的心理活动中都会出现的。为什么会执取呢?是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求之不得的急躁、焦灼心理,这样身心都会引起一种紧张反映,所以要注意随时放松,因紧张的时间加长了,身心都会出现弊害。我通常是这样的,做事的过程中,只要身体一有某种紧张不适的反映,我就知道对应心性的哪个方面不对了,所以就注重及时纠正。

  6、培养慧心发用。随着定境的加深,应该注意培养慧心(先天智慧)的发用,也就是自然空境所生的第一念。思量即不中用。我写文章以及为人讲法什么的通常都是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出口成章,放弃逻辑思考,而逻辑自在其中。在做事中也力求去贯彻这样一点,但实际做时确实很难,因为有时处于利益交关,就会出现天人交战,甚至不能自已。

  7、定慧一体。“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坛经》)

  8、无人我是非,无非自戒。归根结底,要想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贯彻定境不失,那么要是以一整套对道的真切体认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要有基本的透彻的见地做保证,否则就这样一个“无人我是非”就难以落实下去。这个不分别不是无区分,而是有区分的去辩识、对待,而是无区分的心理作用。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能够让人理解?这里略去了通常所探讨的那些个理,而只偏重于心法的应用。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浅述《金刚经》的人生智慧

心律法师:生命中的“嫉妒苦”

心律法师:学佛可以净化心灵

心律法师: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学佛

心律法师:曹洞宗和少林寺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宽恕也是爱(安小悦)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知病性空求解脱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四字劝言(穆广臣)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诺言让我走进了佛的世界(盖信)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苦的联想(克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