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教依正不二思想的生态实践智慧(王春华) |
 
佛教依正不二思想的生态实践智慧(王春华)
佛教不仅在理论上透彻论证各类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圆融关系,更以“知行合一”的圆融观实证其思想,即由理论圆融到实践圆融。 佛教从缘起观中自然引申出“自他圆融”思想。自他圆融又称自他不二,是佛教圆融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自”即自我,“他”即除自我外的其他一切有情生命。“自他圆融”是指自我生命个体与其他一切生命同处于整体生命系统,互相依存、密切关联。因此,生命共同体即是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据此圆融互依的生存观,佛教进一步提出处理生态关系的实践原则——自利利他。这是一种从外在行为深入到心灵的圆融实践。“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切众生相互缘起,彼此无碍,所以自利利他亦圆融不二:由自利故能利他,由利他故能自利,自利利他相辅相成,共同增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圆融生态。 大乘佛教认为,对于期求觉悟生命真相者来说,慈悲最重要。“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悲)为根本。”“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卷27总结道:“慈悲是佛道之根本。”由此,慈悲被视为大乘佛教的立世原则和根本特质。站在圆融生态角度分析,慈悲不仅是生态道德,更是一种生态智慧。佛教慈悲观源于对自他圆融关系的确认,源于对“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体性平等”的深刻体认。因此,佛教所说的慈悲是一种平等慈悲,一种充满对一切生命终极价值肯定的慈悲,而非居高临下的拯救。佛教有“同体大悲”一说,指大乘信徒知道一切众生(尤其三恶道众生)皆有与我与诸佛一体不二的平等心性,但却于此蒙然无知,向外驰求,造无量罪;知道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与自己有亲密关系,都曾对自己有恩,现正在六道中遭受各种痛苦,沉沦生死苦海而不能自拔,心中油然升起深切的慈悲之心,誓愿救度,拔苦与乐。这种心灵实践我们称之为“发心”自利利他。 由发心体现于身的行为就是戒律持守。“戒定慧”三学中戒律被放在首位,因此,戒律成为佛教修行的第一要务。佛教戒律中与生态关系密切、被列为首要的是“不杀生”,以及由此衍生的素食放生。站在一切众生圆融平等的立场,“不杀生”是应有之义。既然动物与人一样有平等心性,毫无疑义就应享有与人同等的生存权,而杀生就意味着对动物平等生命权的剥夺。众多佛经对不杀生都有劝诫,并从不同角度予以论证,尤其从因果圆融上予以阐释。杀生被认为是性罪(本性上有罪),无论是否受戒,都要遭受相应的报应。杀生者不仅现世有可能多病短命,死后更会堕入三恶道,遭受被杀者的报复和来世做人短命多病的余报,所以杀生被视为十恶业之首,于自于他都有害故。相应的,一切功德中也以不杀生为第一。如果慈心不杀,就会感生三善道,现世健康长寿,诸事顺遂等。 基于这样的认知,佛教严禁信徒杀害和虐待动物,出家、在家各种戒律,都以不杀生为根本重戒,不杀生被列为五戒、八戒和十戒之首,并有详细列举。如:规定在家信徒不能从事渔猎屠宰等杀生职业;出家戒对不杀生和护生的规定更细微,如规定僧人须常备漉水囊过滤食用水,以免伤及水中微虫;不得随意砍伐树木,菩萨戒规定信徒不得焚烧山林;等等。《楞严经》卷六甚至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 《楞伽经》、《楞严经》等大乘经为培养人的慈悲心,力劝信徒戒禁肉食,《梵网经》还将不食肉列为菩萨戒之一。不杀生可谓全体佛教的根本戒,不食肉是大乘戒,但都偏于消极不作为;大乘佛教更提倡一种积极的行为——放生护生。《梵网经》菩萨戒规定:“若佛手以慈心故,行放生业”1131,并应该教人也慈心放生护生,如果未能做到,就被视为违反戒律。因为有这样的规定,所以大乘佛教界历来重视放生护生,很多寺院都设有放生池供人行慈放生,禁止在寺区渔猎屠宰,并经常举行放生活动。 佛教戒律实践看似琐屑微小,实则以圆融理论为指导。佛教在形容小大关系时说“芥子纳须弥”,小中见大,小中容大;论及一多关系时常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小小的持戒行为能够引起环境上的系列善果,一个小小的违戒行为则可能造成生态上的系列灾难。这一思想看似虚玄,却为现代生态学理论所证明。如“蝴蝶效应”理论创始入美国的洛伦兹就认为,一只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几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原因是,蝴蝶的翅膀运动,导致身边空气系统变化,从而产生微弱气流,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更大的变化。 “蝴蝶效应”理论与佛教圆融缘起观有相通之处。在佛教看来,杀生这种生态恶行不但会造成众生生命关系的恶性循环,也必然对生存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许不会立即发生,但一定会在未来某一时期出现。而对环境的过度利用和直接破坏,其消极效应当然来得迅捷而猛烈了。反之,放生护生、不随便践踏山林、谨慎伐木等看似极小的琐事,从圆融生态观看,对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能够真正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