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从佛学角度看人际关系失调与精神疾病产生的关系(万隆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从佛学角度看人际关系失调与精神疾病产生的关系(万隆法师)

 

  主讲:万隆法师

  (于20011年7月昆明西部精神医学论坛)

  一、强烈的我执导致人际关系失调

  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也随着迅速起来,人和人的接触就自然增多了,人和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概率也随之提升,人际关系失调已经成为一种常而易见的社会现象,并且不断加深和扩张,从佛学角度讲这是强烈的我执在作怪。

  《唯实三十颂》中说: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是我的,那个职位应该是我的;我想这样,我不想那样,我不甘心,我不愿意……无论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自私是现代人的通病,不懂得包容,很少会有人换位思考,并且大家都带着有色眼镜,都以自己的观点评判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人是美的、那人是丑的,别人不认同我的看法,我的痛苦就产生了,同事之间相处稍有不顺,就会想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有看法,久之就有了隔阂,但工作中还要经常合作,感情还不错,就是看法不同,此时感受就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词叫做“纠结”。人们总在好坏,对错,喜欢讨厌,爱恨之间纠结着,纠缠着,但世事的发展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纠结的结果就是心理充满矛盾。矛盾一产生势必会影响情绪,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种种精神疾病。如果多换位思考,站在各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发现,就像美术素描课,在不同位置画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二、道德底线失控导致人情淡漠

  日常生活中,公民首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比如我们还要守佛教的戒律。就是自己要有个为人处世的底线,不可逾越,这样的人生才会平安快乐。时常做好事的人心情肯定好,反之,时常做坏事或无所事事的人,情绪就不会好。儒家说诚于中而形于外,外在是内心的显现。内心不健康的人常常表现为焦急,易怒,暴躁,冲动,困倦,面色无光,情绪不稳等等。如果想要过好的生活就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并在道德观念允许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和正确的途径获得。比如说公司里的一件广告策划案,同样的工作给了两个部门准备,领导要的结果是必须有创意,这时大家都要力争上游,要用正确的竞争方法,而不是部门之间的釜底抽薪,同事之间的相互诋毁,良好的竞争手段使人进步,使工作出成绩,否则就会导致个人长时间没有成就感,工作不保,生计无着落,家人施加压力,埋怨自己没本事。

  伴随着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加上人际关系失调的原因,我们周围忧郁的人群就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烦恼侵扰着我们,整天睡不着吃不好的,委屈压抑的情绪日益严重,这样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忧郁成疾。王充《论衡》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强烈的我执,使得人际关系失调,致使道德底线失控,导致人情淡漠,精神疾病也就随之衍生。

  三、当好菩萨般的精神科医生

  菩萨译为“觉有情”。菩萨是在自己觉悟的同时又在遍护一切众生,救助一切众生,佛教里讲这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并且“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修行。

  我们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同时也有给予帮助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菩萨,也都是众生。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我就是菩萨;当我需要帮助时,我就是众生。我既是菩萨又是众生,所以我们更多时候自己解救自己的。菩萨精神主要体现是般若空性,慈悲无我的奉献精神。

  四、以般若洞察空性

  般若是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要是没有智慧,很多事就会南辕北辙,发的好心不一定做出来好事,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吃酸的、苦的,但把自己不爱吃的给别人,首先就是不道德;别人怕水,我非要拉他去游泳,这就不只是不道德,还可能出现危险。所以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这样就可以尽己所能的并且如理如法的帮助他,给他最需要的。

  何谓空性?《肇论》中空性说的很简单,没有实在性就是空性。没有主宰实在的事物,都是因缘假合的,缘分散了就都散了,一下子就超脱了。我们常常用房子做譬喻,房子没有实在性,是由砖瓦砂石水木等等缘分组合而成的,缘分散了就没有房子了。虽然本性不真实,但是我们也还要对客观现象的事实负责任,还要努力使其尽善尽美。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五、无我的精神世界与慈悲的胸怀

  ‘我’是常恒主宰义,‘无我’就是没有恒常不变的‘我’。我是不真实的,没有实在性的,一个人的生命由父精母血与因缘和合而成的,生命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大家都只有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我们不能主宰自己不生病,不死去,让所有人都说你好,这是不可能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是我们在无始劫都认为是真实的,人们说我一句,骂我一声就受不了,感觉没面子,虽然很多时候你也确实是为别人考虑的,你工作也很努力,但别人不承认、不认可,甚至有可能说你是伪装的、假惺惺的,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生闷气,跟别人打架,是没有用处的。《金刚经》说:忍辱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忍辱最难。首先要是没智慧可能是强忍,骂我的人长的比我高大,我打不过他,只有强忍,有智慧一分析,如果我们没听到会不会生气觉得没面子,不会!所以就当做没听见,其实本身就没有实在的,能如是想,就如《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骂人如仰天而唾。有人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一切对他人不好的作为是会影响到我们本人的情绪,不是反击别人,或者伤害他人,我们就能真正快乐的,报复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有无我的精神世界,需要智慧做后盾。观空没有主宰性,来自外界的阻力越大,反倒会使我们变得强大,有抵抗力了,心理素质强了,自己得心理疾病的概率就小了。

  我们是应该感恩的,感恩那些伤害自己的人、物,因为有这样的因缘才会使我们逐渐强大起来,再把这些强大的经验推己及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只要这样做就会使我们变得充实快乐起来。

  佛教说慈悲的含义是: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梁启超先生说与人同喜与人同忧。如果我们都能放下强烈的我执,把别人的病看做自己的病,感受到别人的苦痛,并且想办法给他快乐,想办法解除他的痛苦,这样做是会让我们感到欢喜的。《华严经》中说: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也就是梁先生说的与人同喜同忧,我们相信幸灾乐祸的总是少数的。大多数人看到别人快乐时也都高兴的,佛教说是随喜,心情好自然精神就放松,就相对远离各种疾病。人的情绪又是相互影响的,自己快乐,过的好,对别人也是好的影响,佛教说这是‘增上缘’。

  六、放下执着得自在人生

  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修道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我们每天都要看自己的学问道德增长了没有,烦恼无明减少了多少,这样生活才会减少负担。好与不好的最后都是要超越的。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前面,想把这两瓶花奉献给佛陀。佛陀见了,说放下。梵志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里的花放下,立刻把左手里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梵志以为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瓶花也放下来,所以他就把右手里的花瓶又放下来。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梵志非常不解地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请问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佛陀说:我叫你放下,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放下外在的执着,更要放下心理的执着。随缘吧,顺应机缘,按照常理自然规律发展,别太刻意去促成或者阻止一件事物,常言说:强扭的瓜不甜,这是这个道理。梵志这时才了解佛陀叫他放下的真义。同样的有两个和尚背一女子过河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后悔、纠结、懊恼、沮丧,是没有用的,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不在犯同样的错误,放下了执着,获得自在。

  其实学会放下并不表示你要离家出走,或者把财产全部捐出去。也并不表示你一定要过苦行僧那样的生活。放下并不像人们通常想像的那么可怕,《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中没有挂碍了,也就没有了因为挂碍而产生的困惑了,远离这些颠倒了的知见,心里状态就好了,精神状态也会好,生活也就会更好的。

  七、佛教的无神论世界观

  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无论是神,是仙,是鬼附体,一神多神主宰等等,佛陀是不认同的,都是佛陀常呵斥的。哪里会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包括我们的身心,世间万物都是有“成、住、坏、空”的过程。

  对治精神疾病从佛学的角度讲需要应对“四颠倒”的知见。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说的四念处,即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从而生起智慧的观察,以达到破除我们执着的常、乐、我、净的四个颠倒。从而使我们全身心的轻松起来。

  不净,观身不净:我的身体是不干净的,每日每时都是排泄废物和垃圾。

  苦,观受是苦:人生在世并不是只能感受到快乐,还有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我们时常都能感受到这些苦的。

  无常,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事物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比如瀑布,燃烧的蜡烛,还有古人不见今日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都说明则个问题。早起想吃面条,看到喜欢的米粥时我们就会改变初衷而改吃米粥,可是米粥味道不好,我们又会改吃面条或其他食物,就是面对这样简单的事情我们的想法还总是天马行空的,说明心的无常。还有最终的一念无常完事休。

  无我,观法无我:“我”是假合的没有实在性的。佛教里常说“法无定法”,没有一个实在性,一块布料裁剪后戴在头上的我们叫头巾,穿在身上我们叫做衣服,在腿上的叫裤子,其实本质就是一块布料,但用处不同称谓也不同。如我们在家里扮演者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孙子孙女等等的角色,在不同的位置演的不一样,所以法是不固定的,世间万物,朝夕瞬变。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包括生命,我们也只有权使用,并无权支配。

  精神疾病的患者是众生中受苦的一部分,佛者大医王,希望我们能以佛教的智慧慈悲等对治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含灵之苦,拥有快乐自在的人生,阿弥陀佛!

  最后送赵朴初先生《宽心谣》前两节与诸位一起努力实践: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认真过好每一天,有也过年,无也过年。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自古万事难得圆,好也随缘,赖也随缘。

  祝大会圆满成功!

 
 
 
前五篇文章

佛教的医学部分

浅谈中国佛教医学

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曹秀伟)

中国佛教与中医学

从佛教医学看佛教

 

后五篇文章

试论佛教的医学科技观(马忠庚)

慈心观在创伤中的应用(李孟潮)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薛克翘)

三谈闽南医僧(陈全忠)

论医僧的历史贡献(薛公忱)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