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海城大悲寺印象记 |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海城大悲寺印象记 海城大悲寺印象记 无名学僧 因为遇到几位海城大悲寺的师父,见其言行举止与众不同,于是发心来到大悲寺。 大悲寺群山环绕,寺前有一水库,风水很好。殿堂与佛像装饰的素淡清雅而又庄严,每个大殿门前放着“禁止放钱”的牌子。一到这里,觉得处在一种平静、安然、祥和的气氛之中,彷彿进入了世外桃源。 通过在这里住了十几天的时间,感到这里的方丈上妙下祥老和尚平时沉默寡言,但那心胸中却有着深厚的法蕴宝藏,一套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但那平定坦然的神态中,却含有无尽的慈悲。老和尚不搞排场,不搞阔气,但要求大家每天早晚上殿,排列整齐,前后左右都成一行,使整个殿堂庄严肃穆振作人心。 围绕老和尚的五、六个担职师父,大家都各尽其责,互相信任,把寺院管理得条条有理。在平时处理人事关系,只有真诚的关怀,而没有多余地客套言词。若发现有不如法的地方,也不迂就让步,也没有气势压人的斥责,而是耐心的指出,真诚的帮助纠正。担职的师父们与清众平等相处,没有一点派头架子,没有一点高人一等的意识。初到这里根本分不清哪是班首哪是清众,大家衣着简朴,同老和尚一样也是补了又补,生活上不搞个人特殊(除有病外),同甘共苦,利和同均,互相尊重,上下团结一致,处交平易,心心相印,淡如清水,行住坐卧都在默默无言的摄心用功。所以整个大悲寺在平时就象老和尚本人一样的平定坦然、庄重朴实、沉默祥和。这种无声无息的气氛对于这里每个人都起着迁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每个人在社会上所带的或多或少的习气毛病,不知不觉地被净化了。在这里才能够深刻地领会到“平常心是道”的含义,在这里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六和敬”的风尚。 为什么大悲寺能形成这样纯正的道风,关键在于这里执行着一套特有的规章制度,支撑着整个寺院。那就是:不捉金钱、日中一食、夜眠四时、十遍神咒、远离女众、注重戒律、安居打七、不窜寮房、定期行脚、不受私礼、利和同均、衣钵随身……大家除了这在一起共修的规程之外,个人还可以另外或参禅、或念佛、或阅藏、或持咒。常住设立了禅堂、念佛堂、阅藏室,为师父们提供了方便。虽然还有些工程正处于修建之中,但基本上不影响大家正常修行,这里早晚上殿和中午过斋整队入场,非常准时。正式的坐禅、念佛则使人感到比较随意自在,没有那种绷的很紧,而过后开静却又是闲聊、又是嘻闹、放逸散漫的现象,而是把修行用功分布融化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所以使人感到在这里,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舒适自在。 大悲寺所执行的这一套特有的规章制度如同筛选器,有效地过滤了那些企图借寺营私,捞取财利的非修行之流,其又象一个磁场,却把不少真正发心出家修行的人吸引到这里。其中还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人才,他们为了追求高层次的真理道德,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谛,而放弃了社会上的高官厚禄,离开了温暖的家庭,毅然地脱下了俗服穿上了袈裟,甘心情愿跟随老和尚,为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奉献自己珍贵的一生,这对于社会上那些习惯于趋势赴炎、利欲熏心的市侩们来说,怎么能了知他们纯真无瑕的心灵,又怎么能理解他们崇高的意愿? 凡是到这里发心出家的人,都遵照常住安排,除了每天早晚上殿、中午过斋、晚上十遍楞严咒外,在外寮还要干各种杂事,来护持寺院,经过一年至三年的考验,看其出家因缘成熟了,即可准许正式出家。后面来的人,基本是照着前面来的师父、居士们的样子做,也是早上两点起床、中午一餐。既然是自愿来的,大家都能自觉地遵守常住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能主动地去做常住所分配的事,人人各尽其责,尽心尽力地为护持寺院效劳。这已形成一种家风,可以用“妨、默、勤”三个字来概括。这样经过一年、两年、或三年的考验,大都成了合格的出家佛子,这几年的磨炼等于是出家的学前班。 大悲寺的师父们与常住居士们以寺为家,对于常住的公物非常爱护,虽然使用水电,国家对这里出家人实行免费,但大家都能自觉的节约使用,从不轻易浪费;虽然寺院的一切生活费用和修行所需皆由十方护法居士发心供养办理,但师父们在物质生活上,没有过高的要求,少欲知足,简单随缘,而对修行用功则是精进向上,不断提高深造。如果大家在生活上、身体上、学习及用功方面有什么困难,常住则是尽量帮助解决,所以这里是人人为常住,常住为人人。 大悲寺所规定的规章制度,对于真正修行办道的人来说,可起到许多有利的作用:有利于改正习气毛病,净化身心,有利于少犯过失,保护戒体不损;有利于消除业障,防止疾病,促进健康;有利于化解矛盾、互相尊重、和合共住;有利于养护道心、资生慧命,使修行工夫不断增长……因为其直截了当地铲除了助长产生贪瞋痴的病根;截断了导致人们坠落的根源,搬掉了滋生贡高我慢、养尊处优的温床;剥夺了人我是非活动的地盘;减少了分别意识起心动念的余地;限制了五欲贪染缚缠的因缘;挤掉了放逸散漫泛滥的机会;关闭了许多不如法、不合理的门窗;有效地防止了种种垢污尘染。 是故此诸措施实有斩草除根之势,釜底抽薪之效。所以这里一般不会发生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纠缠不休的摩擦;也不会出现拉帮结派、互相排斥,或以强压弱、争斗胜负、怨恨嫉妒等种种现象。所以也不用整天为处理那些毫无意义的纠纷,而花费很多时间。唐代百丈老人说过:“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这里正是如此。 世人所追求的是热闹繁华,种种刺激,欲望重重,贪求无厌;或损人利已、不顾因果;或赌博吸毒,自甘堕落;或养尊处优,出人头地;或利用权势、胡作非为,甚至妄图征服一切,称王称霸。而这里出家人则保持着:安静自然、平淡、祥和;少欲知足、于事无求;谦和退让,与世无争;交往平易、平等相处;做事踏实,而不执着;一切随缘,不被境转;有的行住坐卧,以戒为师,完善人格;有的从早到晩,一句佛号,净土为归;有的持咒观想、三业精勤、不离本尊;有的时时处处,制心一处,穷究心源;或潜心于禅定三昧,或畅游于经藏大海……总之这里跟社会上的人所忙的、所闲的都不一样。这大概也算接近于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了。 如果要发心修行用功的人,这里确实是一个很理想的修行道场,如果有志于改革建立好自己道场的大德,不妨到这里看一看,这里的确有很多特长,很多好规矩值得吸取,值得采用,愿全国多出现这样的修行道场! 南无阿弥陀佛! 无名学僧 二〇〇七年正月 [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