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漠:以警觉对治无记与昏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漠:以警觉对治无记与昏沉

 

  这时候心灵要像无云晴空般宽广,又如山中溪涧一样清澈。虽然无念,但是清醒。万物都在你的心灵里面显现,但一切又无法束缚和诱惑你。你始终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而不会因为被其他景象诱惑而偏离自己的轨道。这种空,是一种灵动的空;无记和顽空的空,则是一种死水般的空。

  当本有智慧光明朗照的时候,要静观你的真心。但是有些人到这一步时,就可能会出问题,比如出现顽空无记,出现昏沉或者散乱。

  对于散乱和昏沉,大家都明白,无记我也在前面也解释过,可是也许有人还是不知道,因为它与真心看起来非常相似,有些人就是因为混淆了它们二者,结果修了一辈子都等于没有修。所以,在这里我必须再次强调二者之间的区别。

  有些人看起来脑子里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想,但那实质上是陷入了一种无记和顽空。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他缺少一份觉性或明,也就是说他始终忘了自己在做什么,始终陷入糊涂状态。这种状态就等于动物的冬眠或者猪的愚痴。因为它们在睡觉的时候,也没有思维和杂念,难道它们成就了吗?没有!

  有人觉得自己进入了大手印定境,但其实他只是在发呆。他也许的确没有任何念头,但是对于周遭的一切他都不知不顾,像石头一样。石头算得上专注吗?非也。石头经历了千年的事,但它有觉知吗?同样,白痴翻了一整天的书,但是你问他那书里讲了什么,他还是回答不上来。因为他只有读的外相,而没有清醒明了的觉知。不管他以这样的状态读多少书,也跟没读一样,他不会有任何进步。

  也许这部分修行人始终认为自己在修,但这种修,一万年都不起作用。想要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心灵,心中就一定要明明朗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同时在修炼与做事的时候,提起一种警觉,也就是提起一种正念。

  要明白,无记状态的“空”是死寂,那时的心已死了,没任何反应,什么都不想。这也是一种空,但这种空是一种死寂,是错误的。空性的“空”并不是死寂。空性有无穷的可能性。虽然这时候也是空空荡荡,也是一种无念,但他明明朗朗,能够像水晶一样折射出无量的光明。

  真正的空性,是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真我――也叫真如――的认知。悟打开了真理之门,一切显得晶亮、透彻和自由,无滞碍,无局限,无遗漏,无多余,无省略,无不满,无侵犯,也无被侵犯。一切都自在、自足和圆满,一切都鲜活而常新。

  面对无尽的时间和空间,悟者会随顺因缘而快乐无忧,他既是自己又非自己,他既是诸佛又非诸佛;他既是消解了执著坚冰的水分子,又是无尽东流的泄洪的浪花;他既是君临天下的转轮圣王,又是被万物奴役的仆人;他在享受着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又在享受着自己的开悟暖阳。

  也就是说,正确的空,是明明白白的空,这时候心灵要像无云晴空般宽广,又如山中溪涧一样清澈。虽然无念,但是清醒。万物都在你的心灵里面显现,但一切又无法束缚和诱惑你。你始终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而不会因为被其他景象诱惑而偏离自己的轨道。这种空,是一种灵动的空;无记和顽空的空,则是一种死水般的空。

  所以说,必须要明明白白,不能出现无记,更不能出现懒散。当一个人变得懒散的时候,整天都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想,自以为很自在,但这种“自在”一辈子都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他陷入了一种懒散和无记。修行中最怕出现这种状况,因为当这种状况出现之后就很难成就。

  有些佛经上说:进入顽空和无记状态之后,会很容易堕入畜生道。我们举个例子,虽然乌龟在某个地方一卧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它们成不了佛,因为它们的那种“空”已经死了。

  知道无记与顽空的可怕之后,你就要提起正念,提起一种警觉。

  我以前在净境中进行过一种观察训练。首先我观察无我,破我执。通过观察自己的生命,发现什么地方都找不到“我”。原来,“我”是个巨大的骗局。

  为什么这么说?父母在因缘聚合之后生下我,我的所有细胞不断在新陈代谢——新的诞生旧的死亡——我的样子也不断在变化,一天天长高,一天天长出皱纹,一天天开始衰老。我的见识和喜好也不断在改变,小时候喜欢的东西现在不一定喜欢了,小时候认可的人现在也不一定认可了。既然我的身体和我的心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其实,我跟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只是一个幻象,一场梦。那么,所谓的人生,更是梦中之梦。

  然后观这个世界,先是逐一地观,观到后来,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了,成为一种自然状态,类似于呼吸。当你无时无刻不观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看出世上万物(包括人、事、物)其实是一种虚幻无常的东西。就跟做梦一样,你就会破除执著。没有那份执著时,久而久之就会生起一种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空性。

  我学过一种方法:观想在自性的觉海中,有一条小鱼在游动。这就比一般的“止观”多了一份警觉。行者一边安住于自性,一边保持一丝警觉。你可以观想在心性的海洋中,有一条非常小的鱼在游动。你在观察小鱼时要一边体会,一边保持觉性。这也便是我们提到的那份警觉。一定要在明空之中,保持一种放松后的警觉。

  在八十四个大成就师中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一个成就师的师父曾让他把中脉观成大海,海面上有一只自性化成的小鸭子在游动。经常观这只小鸭子,观着观着他便成就了。

  提起警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证得无分别智,那么,观想里面为什么要出现小鸭子和小鱼呢,这是为了不要让他昏沉,不要让他陷入无明和愚痴,帮助他保持一种专注与清醒。

  --选自《让心属于你自己》

 
 
 
前五篇文章

雪漠:知识是另外一种障碍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静观己心(圣祥)

雪漠:祈请发愿,与更高的力量相应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笑红尘(文彬)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无常·资粮(来谦)

 

后五篇文章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心灯下的您(开智)

雪漠: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菩提心灯(慧益)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燃灯的心情(会妙)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传灯随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