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7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7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17)

  第二讲 ⑥

  果平法师 讲授

  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

  地点:新加坡居士林

  在一切的罪业里,“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因为自己愚蒙无知,造下种种的恶业,我希望非常虔诚地忏悔。

  有一种关于忏悔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四力忏悔。什么是四力呢?第一力,称为摧破力,就是在忏悔罪业前,要不断地去思维所犯罪业的过失,从因果上来讲自己要承担什么样的果报。比方说造了杀业,首先思维杀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果报,造了偷盗的恶业,偷盗的恶业,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子的果报。

  关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思维,可以依据戒律,也可以多看一些关于因果的书,包括我们很熟悉的《地藏经》。“无知者无惧”,如果对因果不了解,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多是不负责任的。对因果越了解,越会防护自己的行为,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如果经常去思维,恶业会带来什么恶果,久久熟悉,对自己的身口意所犯下的,哪怕是非常微细的过失都会害怕,要想办法对治。

  因为不断地思维因果,可以强化自己对恶业招感果报的认识。就如一个无知幼儿,大人会经常提醒:这里危险、那里危险,时间一长,小孩子虽然并不知道大人说的究竟怎么个危险法,但他会自动远离危险区。同样,如果我们对恶业生起一种害怕的心,也就会尽量让自己少造恶业。

  先前由于无知造下罪业,现在知道了罪业的可怕,这就好像一个人误食了很多的毒药,突然发现自己刚才吃的那些东西原来是剧毒啊,可想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会怎么样?他一定会非常地害怕,非常地后悔,要赶快赶快地想办法找医师,把有毒的东西从体内排出。我们因无知造了恶业,也应该像那个人一样,要赶快赶快地希望恶业得到清洗。因为忏悔能清除罪业,于是生起对忏悔的渴求心。这种心态称为摧破力,它能摧破自己护罪的心,能摧破自己无所谓的心,能摧破自己拖延忏悔时间的心,让自己马上警觉,要想立即忏悔不容耽搁,因为有可能,自己的罪业还未清净时,死神却先一步到了。

  只有当惧怕罪业的心态生起,所有的忏悔才真正有力量,才真正达得到忏悔的效果。因为凡夫总是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我造了这么多的恶业,反正也没有别人看到,无所谓了。但是就像我们吃了毒药,有没有人看到我们吃,毒药对我们来讲都是有毒的,都会要我们的命。因为世人都有这样的常识,所以误食以后一定要尽快找医生解决。其实造恶业也是一样的呀,有没有人看到自己造恶业并不重要,感受恶业的果报是一样的,关于对因果的常识我们因为熏习太少,所以比毒药更可怕的罪业,我们反而坦然无惧了。

  第二个,叫做依止力。我现在因为对因果的熟悉,害怕恶业带来的果报,而无始以来造了那么多的恶业,那我怎么办呢?依照教典,就要依止三宝,依止我们的忏悔主。什么是我们的忏悔主呢?皈了依的人,三宝是我们的忏悔主。在忏悔修法里面,我们有“三十五佛忏悔“,也有“八十八佛忏悔”,那么这些诸佛菩萨,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忏悔主。在修法的时候,都可以虔诚地面对他们的法像,发自内心地向他们忏悔。

  比方说我们经常可以面对西方三圣,面向阿弥陀佛进行忏悔。如果在内心,对依止的对象生起信心,认为他们是有力量的堪依处,我愿意向他们诚心忏悔,这种心态就是依止力。就如一个人犯了罪,快要被刑法制裁了,现在怎么办?他可能会依靠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人,希望能够获得帮助。对修法的人来说,佛菩萨是我们最有力量的依止,是我们最大的投靠,所以我们可以祈祷他们,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罪业得以清净,这就是依止力。

  第三个,叫对治力。什么叫对治力呢?就是可以通过修忏悔法,来对治自己所犯的过失。比如我们熟悉的三十五佛忏悔、八十八佛忏悔、三昧水忏、梁皇宝忏等。当自己在随文入观,极力地忏悔罪业的时候,这些修法就有对治恶业的力量。

  为了鼓励忏悔,佛也在经典里面,不止一次地告诫过我们:无知犯罪没关系,只要你能诚心地忏悔,过去的那些罪业就可以消灭。能否灭罪主要看我们忏悔的决心。过去很多祖师大德,在凡夫位时也做过很多造恶业的事情,但当他一旦醒悟,由一念殷切忏悔心,过去的那些罪业得以消除。在忏悔修法里最有力量的忏悔,是发菩提心的忏悔。

----------------------------------------------------------------------------------------------------------------

更多果平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8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9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0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1

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2

 

后五篇文章

贾题韬:论开悟 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

贾题韬:论开悟 第一讲 开场白

荆三隆:《圆觉经》因明三支论法举隅

荆三隆:大乘佛教的精神实质

荆三隆: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