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洪修平:什么是五位百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洪修平:什么是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唯识宗对宇宙万有的分类。宇宙无边无际,世间森罗万象,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即佛教所说的色法与心法。但佛教对世界的分析并不如此简单,且因其特重心法之故,而用“五位法”来概括和归纳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即“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大乘百法明门论》)。再对每一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化,即成为“五位百法”,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和无为法六种。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五位百法的分析而论证“万法唯识”,从而为宗教解脱铺平道路。五位百法的具体内容包括:

  1.心法八种:唯识学派认为,心是诸识之本,所以心法也就是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梨耶识。法相唯识宗认为八识各有识体,故列心法为八种作为精神活动的主体。相对于“心所有法”而言,八识之识体自身又名“心王”,谓为心所有法之所依。由于“一切法中,心法最胜”,“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证涅粲”,故列于首位。

  2.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又名“心所”、“心数”、“心所法”等,指相应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为“心”所有。其义有三: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由于此法与心相应而生起,“心起则起,心无则无,如王左右,不离于王”,故列于心法之后。法相唯识宗把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分为六类。第一,遍行五种:触、受、思、想、作意,此为任何认识发生时都会生起的心理活动,带有普遍性,故名“遍行”;第二,别境五种:欲、胜解、念、定、慧,此与遍行相对,为由特殊的境界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故名“别境”;第三,善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皆属“善”的心理活动;第四,烦恼六种:贪、嗔、痴、慢、疑、恶见,此六种烦恼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故又称“根本烦恼”或“本惑”;第五,随烦恼二十种: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侨、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此二十种烦恼为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由根本烦恼所派生,故名“随烦恼”,又称“随惑”;第六,不定四种:悔、睡眠、寻、伺,此类法的共同特点是善恶不定,故称“不定”。

  3.色法十一种:色法,意谓有质碍或变碍之物,略相当于物质现象。法相唯识宗认为“色法”不能独立生起,是“心法”和“心所有法”的变现,故排在“心法”和“心所有法”之后。《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说:“此色法不能别起,依心及所数之所变生,是彼二法所现影故,是故第三明其色法。”法相唯识宗将色法排在心法之后,同样体现了其“万法唯识(心)”的基本主张。十一种“色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第二类是“五尘”,即色、声、香、味、触;第三类是“法处所摄色”,这是第六意识所缘的“色法”,详说又可分为五种:一极略色,二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四遍计所起色,五定所生自在色。

  4.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也称“心不相应行法”,或略称“不相应法”。

  不相应,即不相似,意指既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此法为五蕴(色、受、想、行、识)中“行蕴”所摄,故名“行”。《俱舍论》卷四中说:“如是诸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摄,是故名心不相应行。”由于此法“无别有体”,借助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假施设有”,故位列第四。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为:得、异生性、众同分、命根、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果、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

  5.无为法六种:无为法,意谓非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化、无因果联系的绝对存在。由于此法“是前四位真实之性”,又借前四位法“断染成净”才能显示,故位列第五。《大乘百法明门论疏》中说:“无为之法相难了知。若不约法以明,何能显示?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法之上,显示无为,是故第五明无为法。”法相唯识宗提出的六种无为法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五位百法”是在改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进一步完成了佛教的名相分析系统,并突出了对“万法唯识”的强调,从而为“唯识转依”的宗教解脱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

更多洪修平教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洪修平:什么是四禅八定?

洪修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洪修平: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

洪修平:什么是顿悟成佛?

洪修平:什么是识心见性?

 

后五篇文章

洪修平:什么是转依?

洪修平: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

洪修平:什么是八识?

洪修平:什么是三性三无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