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维摩诘参玄录(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维摩诘参玄录(下)

 

  二十三

  无论在家出家,只要有真正智慧德行,即能引起众人的尊敬,而不在于名份如何也,故维摩诘以在家居土之身份,所言辩智,引起了大迦叶之深深敬意。

  二十四

  须菩提空生,却不具空,不能一法——食中,平等现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等故食亦等。不知不断YIN怒痴,亦不与俱的妙有境界,不明不必坏一己之身而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不必灭除痴爱,当下即起解脱,不二相也。

  又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其妙其难,极其致也。维摩诘真善辩矣!

  以下: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见处中道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得处中道也。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即真应俗也。

  非圣人,非不圣人——绝圣见妙德也。

  于是”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仅离法相,有偏空之虞,有丧失菩提心志忧。因此,欲修大道,必须成就菩提道上的一切法,又于此中,即法离法,心无执取,平常无碍。至此,不仅可以取食,一切处自在也!

  维摩诘居士进言道:

  “不见佛,不闻法。”修道人彻悟至此,彻底超越佛法知见,一切法界性相。事理平等一照,更无分别高低、正邪之心。于是:“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证至此境,出佛入魔,一切境界,皆是佛性妙显,本无差别,可谓于异类中行,法即无法矣!

  时居山中,虽能体悟此理此行,却知其力未充,未能出入无碍也。故应养其精神,蓄其道力,待时而发,缘至而成,正不必勉强也。

  维摩层层破的,使须菩提原本小乘知见,一扫再扫: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何有正邪彼此?),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妙在不得无难上),同于烦恼,离清净法——(离净法太难也),汝得无净之昧,一切众生皆得是定——(同体圆照,其亦难平?),其施汝者,不名福田——(有施有得,彼我犹存),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善恶齐观,升堕一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及诸尘劳等无有异——(入魔入尘,不见刹那异心),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因怨同其怨而无碍),谤诸佛——(因谤适成其大德),毁于法——(因毁更显法妙),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以不负数陷其意,故不入,本无灭度之可灭,故不得也)。”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能如是者,岂非道齐万法?须菩提未能深悟此理,故惧而欲出。维摩化人之喻,可悟一切差别言论,无量诸相,皆是幻化,本无实法可得。

  “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学人透过言论,透过境界,归于无得妙心,则于一切法中见实相,起妙用矣!

  二十五

  富楼那对新学比丘说法要,未入定观宿因而只以小乘法度之,故被维摩诘呵斥。

  没有真正圆解佛法,不能善说法要,不知众生根机,不能相应而契。

  不能以顺已情意,不可依他作解,不必以智为智,不应轻率印可。

  知缘会而说法者,是应缘也。

  见宿因而说法者,是直接也。

  以妙譬而说法者,使令自悟也。

  以无法而说法者,使令自证也。

  维摩诘居士,即入三昧道力之中,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无上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隔阴之迷后,忽忆宿因,顿见而明,过去所有善根、成就,即时便得现前。

  “还得本心”是许多行者的如是体悟。

  二十六

  说法无定相,无定说。迦坍延不悟此者,故有随言说相而作定解。其说法者无说,因无心无相,应机之作,任运而然,故维摩诘破之日:“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有法师言:说了一生的佛法,不知实相法如何说。正是未证实相者,未离生灭心行,以生灭未空,全体在迷。以迷情如何能说实相法?

  实相无法,不可思议,故维摩诘言: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不灭,是寂灭义。

  万法无常住之性,故毕竟空一不生亦不灭。

  苦受无实有之觉,故真苦成——无内亦无外。

  空空即非空之智,故究竟空——非空亦非有。

  我我本无我之体,故真无我——即假亦即真。

  观法本自如是,乃真寂灭——不然亦不灭。

  维摩诘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参透以上妙义,深体妙证,心即解脱矣!

  二十七

  阿那律天眼第一,所见三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然维摩诘问:为作相而见?为无作相而见?却默然不知所答。

  作相生见,此有为功能,属外道五通之用,仍是有漏之因,未能与法界真性相应。如无作相者,即落于无为法,无为法中更无能见与所见。所以有与无二边均非道体之用。

  而当梵问:“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答曰:“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真天眼者,尽法界,遍宇宙,是一只眼,此眼透明无相,无作无无作,圆现万法,法法无法法。故此真天眼乃佛果位中,常在三昧之妙能,虽悉见诸佛国,却不以二相。

  无二相之见,真是妙极之见矣!天地万物,无量差别,一齐现前,同时普照,无一线之隔,离远近之别。法界宛然,重重无尽,无二之道,妙显不二之相——实相无相一合相矣!

  二十八

  读维摩诘对优波离所言妙理,天下一切破戒自咎,心陷罪薮心结者,可以解脱矣!

  不知几何不善言之师,无方便之法,不解弟子之罪心,却重增重业,不再发心,甘于堕落。

  直除灭者,唯大智大力者方可。固空空无相之际,罪在何处?罪性本妄,细观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则无有罪性,无有罪相,当下了脱,一心办道,见道则知见不生,则所行合谛,三心顿空矣!

  此中关键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知心之垢净乃方便修。如能悟入: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心悟则智朗,一切万法皆是如如真性之妙显,从此自在,更不被诸法累矣!

  如何是垢?如何是净?维摩居士又补充曰:

  想是垢——根本垢也。

  无妄想是净——真清净也。

  颠倒是垢——不明实相也。

  无颠倒是净——了了分明也。

  取我是垢——由我而造罪也。

  不取我是净——我空则业亡也。

  “一切法生灭无住”,谁能观知?“如露如化”谁能觉知?“诸法不相待”,谁能悟知?“乃至一念不住”,谁能证之?

  无谁无能,无知无见,因:“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知此中理持之法者,是名奉律;知此理真明者,是名善解。

  二十九

  佛子罗候罗对诸长者子说出家功德之利,如对世俗人讲世间法,或以说有利可图,否则即无人问津,而对于佛道则应破除,一切私我贪着之利益,方可了妄合真,相应不二。

  出家是解脱世染的大方便行,固其离欲清净,远离尘垢,故使身心无累,归心一境,易得成就,如出家乃贪着功德之利,其贪利之心,与世俗贪五欲之心无异,故成病根,不能真正悟入道妙。

  维摩居士指出“不应说”,说则过生矣,因出家乃无为法,非有为法之造作趋利,故于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这是破有归无,扫荡情执,使心空境寂,还归源头,然后以无为无所不为而启大用,弘法利生,方便济度,可谓功德恒河,妙用无尽!

  维摩诘说,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报、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污染、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如此说来,真出家者乃是真智慧、真学问、真功夫、 真道德、真修养、真行持、真空灵、真妙明、真欢喜、真慈悲、真禅定,一切均出自内心道行的真实体现,一真一切真。

  因此出家者不一定在于形式,而在于心灵的契同与智慧的超离,所以诸长者因不能身出家时,维摩诘即告之: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俱足。

  此真出家的样子也!

  三十

  阿难因佛嘱晨朝去维摩诘居士家吃牛乳,以疗小疾。从此引出世尊无病的议题。

  凡夫因有漏故身心皆病。

  小乘人因骨如金刚而肉非金刚。

  大乘人内外咸是金刚

  佛即圆满法界,一即一切故示现自在。

  故当维摩诘征问,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时,阿难无言以答,自觉惭愧。

  因为不能因阿难说世尊有疾,故成谤佛,故使异人诸天菩萨乃至外道梵志产生不敬与轻视,所以不能以迹象见,应见佛法身,悟无为,超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佛在空中则开示说:“阿难,居士是如实之言,但佛出在五浊恶世里,现行适合众生根器的法行,故有蔽穿衣示业报的方便化城,这里为了度脱众生,所以从方便示现上是无碍的。

  许多人因为证道人有疾,或开悟后仍有身病,以为其道不真,其悟不实,而以为此身气脉全通,精气神具足,顿成金刚之身。其实不然,悟道关键在心,心契实相,不迷诸境,透彻万法,了达无碍,即虽有诸疾及逆境,其心仍不被所迷所障,方是悟道的手段,至于证道者,仍有宿世业报未偿,因此现有还报而不受苦的过程,憨山大师三十年的背痈其后乃成金刚不坏之身。因此时下行人切勿受气功,外道的影响,不可偏执在身体上,应一心觉照,了惑显真,乃至于习气空净,法界洞明,本性妙德,必能因兹而开显。

  三十一

  弥勒菩萨当处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之行,而维摩诘居士以授记而征问,为用何生得授记乎?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的流变,如授记落于三际,则亦随时间之演化而无常,仅有形式而无实质。故授记无有时间相,如开悟人不能说某时开悟,若有回忆与等待,即不真悟,真悟者悟明本来,本来如是,从来不迷,故连开悟也不可得,何况时间。

  “若以无生得授记者,无生即是正位。”正位之中,何用授记?何有概念?何有彼此?无生正位者,同法界性,齐有无量,平等一照,全体圆明。

  “云何弥勒得一生记乎?”,打破授记的概念,使人顿悟佛道不从授记中得,只是恢复本来而已。

  维摩居士又以如义显发体性:

  为从如生得授记耶,如本无生。

  为从如灭得授记耶,如本不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妙哉斯言,令人顿悟如如之性,不从外得,众生之如与弥勒之如岂有二耶

  一切法亦如也,——无情万有与此同体所谓一如无二如,如此即可悟知,有情对我修我证的执着,既万法皆如,则万法自可无碍。

  众圣贤亦如也,——得道者只是证于此如圆万法耳。

  至于弥勒亦如也——弥勒岂有例外,岂有独特?岂有离众生的如外,别有殊胜?无非是如的体现而已,岂有真记真得耶?

  因此,如果弥勒得授记,一切众生亦应授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此语大慰众生之心,也可使众生顿明心中宝藏,唯经悟后除尘,使圆珠光透而已。

  故曰,“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能信入此理,菩提不离于当念。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众生迷性而逐妄,妄想不真,随着而劳虑辛苦,悟知者,了妄本空,不复更空,唯不随不依,当体即归寂灭,因此开悟之士,知幻化故不逐幻生心,知本有故不取有为修证,知寂灭故不再灭妄求真,知具足故不向外求,知圆明故不行于对待。

  维摩居士总结曰:“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目前许多行者,不明菩提之意,唯思维菩提之义,分别菩提之见,观想菩提之法,作为真正菩提心,不知此乃对愚痴不了悟的众生方便接引的开发,令种菩提根种,实则菩提即本来真性,以及本具的菩提智光与慈悲等功德,绝不从处相而来。所以维摩诘云:“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到了连菩提亦不分别之时,当下即是本性开朗,即“如”的体现。

  以下即妙悟菩提的离著胜言:

  1、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2、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3、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4、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5、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6、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7、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8、          不入是菩提,顺于如故。

  9、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10、     到是菩提,至实际故。

  11、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12、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13、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14、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15、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16、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17、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

  18、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19、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20、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21、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22、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23、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24、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25、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26、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如能于中深悟透彻,即与诸佛祖师一鼻孔出气。

  三十二

  光严童子问维摩诘从何而来?悟入不从相上会解,必从心地道行为作用的源头,故维摩诘答以“吾从道场来!”

  道场者何所是?悟后人必从此究心,必从此发行,必从此体道,方不负本位道场之光严也。

  因为直心是道场,所以言行平直,不加筹计,无有虚假,成万行之本。

  因为发行是道场,所以以其智慧方便能成办世出世间一切善业,使一切愿而成为现实。

  因为深心是道场,所以每一种行都能不断深入,直达法源,妙符缘起,使本性功德逐渐增益。

  因为布施乃至智慧是道场。故六度万行,菩提道具,以成自利利他之事业。

  因为四无量心是道场,所以能以无量大心而广被有情,利乐无尽。

  因为神通、解脱、方便、四摄是道场所以能以威力摄化众生,度化有情,因为多闻、伏心、三十七品、谛、缘起是道场所以心入佛智,具足道品,善用法义,诱开正道。

  因为诸烦恼、众生、一切法是道场,所以能透过烦恼而见实性,透过众生而见无我,透过一切法而见空义。

  因为降魔是道场,所以心不倾动,不再受扰故。

  因为三界是道场,所以更无有可趣向之处,即三界而不有,当外无染也。

  因为狮子吼、三明、一念知一切法等是道场,所以显示佛果道用,微妙难思,妙用无方也。

  维摩诘居士最后结示说,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密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好一个“皆从道场来”,菩萨心中有道,其场不待建立而自来也。所以无处不道场,无处非佛法矣!

  三十三

  维摩诘居士以受天女而教化之,不仅不惑于姿色,不超避而厌之,妙在以智慧而摄持其心,以佛法而指其正道,使天女不再贪求五欲之乐,而以法乐自娱,又能转教其他一切天女,所谓无尽灯法门,灯灯无尽。

  这是现代菩萨行者教化众生的楷模与妙着,如能面对复杂的人生社会,以各种方便善巧去摄化有缘众生,并令其在社会中方便转教,则佛法的真精神,必能深入到每一个阶层,形成无形的教化网,使人间成为真正的净土。

  维摩居士教化的关键在一“乐”字,以针对天女贪图享乐的习性。如:

  乐常信佛,乐常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众生喜欢乐即以乐而度,之契理契机,方便引诱,使之悟入佛法,开发妙德,利益一切,成就佛道。

  三十四

  布施能如善德之大施会,可谓大矣,但以有为心,行事相之施,仍落对待,因施者有所望,受者有所贪,故功德使不圆。

  维摩居士劝以法施之会,所谓:“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而其能供养的即以菩提心为本,由此展开慈悲喜舍、六度、空、无相无作、方便力、四摄法等一切菩萨自利利他的法施功德,来供养一切众生,如此法施则为一切世间的福田。

  当我们细细品味维摩诘居士所谈之法施时,深觉其施的妙用无边,可令一切有缘众生获无量福德,可解脱一切烦恼,而于自身妙契佛道,速得成就之阶梯,故法施之大施,正是不可思议之法行也!

  三十五

  参至此,自觉已无玄可参。此下文殊率众之见维摩,以不来相而来,以不见相而见。正见之时,见还是见么?

  至于病之因、病之缘、病之报、病之法、病之用,乃至因病调心,因病起悲,皆以病为善知识也!

  以下数品,当于自心中参,当于不参中参,当离意识分别、无念无想中参,当正参之时,参透此心,无心可心,此时,还见主人公么?

  佛法在于机缘,妙行行于无行,如今垟山冬日,仍旧本色风光,来者无所来,去亦无所去,一真妙明,了然自在,可谓日日是好日矣!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悟后修养录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垟山印证录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答修行疑难

宋智明:香风谷禅语 序

宋智明:香风谷禅语 上篇

 

后五篇文章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维摩诘参玄录(上)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垟山禅话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为《指月录》指月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就路还家录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大日西落的畅想——温洲熬江大日寺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