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第五章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第五章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 第五章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剎、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德首菩萨」,就是以德性为首的菩萨。文殊菩萨问德首菩萨,如来所悟的,唯是一法而已,为何他能说种种法、现种种剎、化种种众生?这个问题牵涉的是「根本」和「枝末」的问题。如来所悟的一法,是根本法;说无量法、现无量剎、化无量众、演无量音,那是枝末。就像一颗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树有无量的枝、叶、花、果。种子长出来的根干就是根本,从这个根本可以起无量的妙用,这个妙用就是无量诸法、无量剎、无量众等等。 问题是如来所悟的「唯是一法」,那个一法是什么?关键就在那个根本。所以我们常常讲,学法一定要确立你的主要目标,这个主要目标不一定跟悉达多太子同一个,但必须要确立下来。你现在很难定一个跟乔达摩同样的目标,因为所有的经典都没提到这个问题,只说他觉悟了,那觉悟什么呢?好多人都解释为「人生宇宙的究竟道理」,你再追问他「何谓人生宇宙的究竟大道理」?他讲不出个所以然,再追问下去就没意思了。 事实上,一个人所设定的目标随着成长而一再修正。这部份我们前面讲「撞球理论」时曾经提过,撞球时,你是拿母球去撞球进洞,但母球不能进洞。我们刚开始学佛,你所抓住的是那个母球,母球要去撞子球,让子球进洞。过程中,母球可能撞第二、第三、第四个球以后,子球才进洞,不可能撞第一颗球时,就把那颗球打进洞,那是违规的。同样的情况,我们这颗球在滚动的过程中,不一定按照你的目标。 每一个学佛人都会锁定一个目标,这个预定目标可能是了生死、出三界、成佛、或往生极乐世界、明心见性、开智慧、即身成佛等,目标的名称有很多,可是你对那个目标的实际内容可能不知道。 什么叫往生极乐?极乐在哪里?你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并非真的了解,经典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那请问那个西方是早上七点的西方,还是晚上七点的西方?因为到了晚上地球刚好绕半圈,早上的西方恰是晚上的东方。所以那个定义不算,必须开始修行后,这颗球才会开始动,刚开始在你意识形态作意的掌控下会很在意它的动,但到了某个阶段它会开始产生偏差,而且可能偏差得很严重。开始产生变化的点我们叫做A点,通常修行人在这时候还没有警觉性,必须到达B点时才会发现,「哎哟!我怎么变成这样子!」 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你会去找一个佛像,人家若告诉你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你一定找观世音菩萨;过了一段时间,人家告诉你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你又去找地藏王菩萨;再过一段时间,人家要你念《佛说阿弥陀经》,你又去找阿弥陀佛。所以学佛十年后,家里可以开「佛教文物纪念馆」了。前三年念佛,后三年参禅,念佛的时候,念珠一堆;参禅的时候,蒲团一堆;再后三年学密,法器一堆,挂的、吊的都有。为什么?你开始产生变化。这样情况到达某个阶段时会发觉「这时候已和那时候完全不同」,届时会很自然地走出自己的轨迹。这轨迹的变化,必然会产生,我们只假设它变化一次,其实当中要转好几遍。但这一变化说明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已经和现在不同。 这就是球滚动的实际轨迹,而你自己预定的那个轨迹未必是真实的,可是学佛人刚开始一定要有一个预定轨迹,然后顺着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变化,,只有顽固、执着的人,才会一成不变坚持原来的预定轨迹,「我皈依的时候,师父讲学佛就是要学什么……」,那就会执着在偶像上。真正的修行人不是这样,他会随缘调整。踏进佛门还是执着的人依旧是凡夫,后面〈明法品〉会谈到,即使出家还是有凡夫,我们恭敬他是师父、法师、和尚、比丘尼,但里面凡夫还是很多。 刚开始要确定你的主要目标,但这个主要目标会随着你修行的轨迹产生变化。但你要知道,在你尚未调整之前,要先守住那个主要目标,其它的都是次要目标;可是凡夫学佛,常常会以此要目标来干扰主要目标,这样就不能成就。你的主要目标可以随着学佛的成长一再提升,一再启发;这样肯定下来以后,就知道要悟的是什么。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意义。 第二个层面要说的是,你从这一根本法(主要目标)得悟以后,那在任何境界便都能得悟,此即「一法通,法法皆通」,「一悟一切悟」。 假如悟了一个,就只是悟的那一个,其它不会用,那顶多只能说是小悟。赵州和尚说:「大悟十八次,小悟无量。」那你就知道,小悟一个大概可以通十个,大悟一个可以通无量多。大悟十八次就是十八位,也就是八行位的菩萨,大悟一次破一分无明(小悟不算破无明,小悟大部份是技术问题),大悟十八次破十八分无明,那就是「十住位」圆满,进入第八个「十行位」;也就是甘露火王那一参也破了,再进一阶就是「八行位」。 我们现在《四十华严》讲到第八参圆满,那是「八住位」,他大破无明十八次,大悟十八次,小悟无量。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印证,这是小悟;大悟一次,境界提升一级,这很难得,智者大师也只不过悟二次而已,所以他说自己是初住、二住位。 「根本的部份」破了一个以后,还会再往上升,所以修行的途中是无限、无尽的,不能说「大悟」了,就是大彻大悟,那只是破一分无明而已。在一段式的修学法里,那已经算达到目标;「证得一切法空」只是一次而已,那是圆教初住位菩萨。接着还要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直上去,那就是二段式的教学法,属于后半段的部份。 这里告诉我们的是根本部份,不管是求生净土,或者是成道、了生死、出三界都一样。有人说「求生净土」最方便,但求生净土不是死了才到,而是当下可以证得,它就在我们生活的当下;你现在脱胎换骨,马上就可以活在极乐世界中,但别人看不出来。别人看你一天还是三餐照吃,但那是为了维持色身的需要,色身还在,必须要维护,但内心是极乐世界的境界。 所以这两个部份(本、末)要分开来,你所悟的是什么,那要看你的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千万不要被次要目标给干扰了,这才重要;主要目标能悟,就能拿出来用。乔达摩所悟得的法是究竟的法,但那个法不是我们现在能想象的,因为他已经破了四十一分无明,连最后四十二分无明都破了。按照《大乘起信论》的讲法是,最后一分「生相无明」都破了。最微细的无明都破了才进入那个境界,但那个部份我们不知道,即便讲出来给我们听,我们感受的绝对跟释迦牟尼佛完全不同。像一般人所讲的极乐世界和我们讲的极乐世界,感受就不一样,因为他始终执着有个西方,至于他讲的到底是早上的西方,还是晚上的西方就不知了。我们说的西方,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西方,也是最终归宿,不一定讲到破四十一分无明以后的归宿,从现在就可体会到破无明以后的归宿便行了。 「唯是一法,云何而能说无量诸法、云何而能现无量剎、云何而能化无量众、云何而能演无量音、云何而能示无量身、云何而能知无量心、云何而能现无量神通、云何而能普能震动无量世界、云何而能示现无量殊胜庄严、云何而能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这里枝末的部份一共举了十个。法性是根本的。大家要是看过《肇论》,就知道法性、佛性、生、佛,等无差别。下面是德首菩萨的回答。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 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 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 「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你所问的意义很深,很难了解,只有智慧者才能明了。「常乐佛功德」,常乐觉悟的功德,智者能知道,也能乐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譬如地性是一,可是众生各别住;地性是根本,众生是枝末。像我们住的地方,水的湿度就不像鱼那么大,鱼住在水中,那个湿度大概是百分百。我们的湿度不能百分百,否则就不能呼吸了。「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地没有差别,它是一致性、平等的,就像佛法一样,只是因为众生不同。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地性不区别,火性也无分别。火性是一,它能烧一切物,没有分别,佛法也一样。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大海是水,波涛千万异,但水还是一样,诸佛法也是这样。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风性也一样,它能吹一切物,但风无异念,不会分别吹谁或不吹谁。 这里谈到地、水、火、风四大的性都一样,不分别,但众生的因缘有异,对于四大的取用也不相同。换言之,四大和合既然相同,那世界上每个人长相也应该都一样才是,可是要知道,取四大因素的因缘都不同,例如吃自助火锅时,一堆料放在那里任你挑,大家拿的盘子和面对的因素虽然都相同,但挑取的因缘却不同,而每一锅煮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四大摆在那里,它们不区别,之所以有区别,系因众生的习气有异。 我尚未吃素前,带两个小孩去吃自助餐,其中一个喜欢吃肉,专挑各种肉吃,另一个喜欢吃菜,但个儿长得特别高。后来我想想,吃肉的动物平均身材长得比较小,吃素的动物身材比较大,牛、羊、马、大象都比狮子、老虎大。吃素的就专挑菜吃,吃肉的就专挑肉吃,同样一堆菜摆在那边,还是各挑自己喜欢的,各人人性、习气有别,挑选的因缘也不一样。地性、水性、火性、风性都是一,犹如佛所悟的法「唯是一法」,但因众生种种因缘不同,佛不会说「我说这一法,你一定要跟我一样。」 佛是「觉」,所以*轮能因应众生品类差异,而能生种种变化、说种种法、见种种剎。「种种剎」,在我们来看,是众生因缘不同,可是佛的佛剎却是一样的,佛内心境界也无异,但当他显现出来时,不同的众生所见都不一样。譬如中国人的客厅应该就中国式一种,美国人的客厅应该就是美式的一种,但事实上我们的客厅,日式、欧式、美式等各种设计都有。虽然如此,家里设计成日式的人,喝茶的习惯仍是中国式的,不可能每次喝茶都用日本人那套礼节,饭菜也一定是中国式的,因为习气还是中国人的习气。 这就像地、水、火、风是「一」,你去取用它,但因众生习气不同,组合会发生微妙变化。日本人吃中国人做的人本料理也会觉得不一样,西餐亦然,盖因因缘组合有异也;虽然取的那个东西是相同的,但取的因缘不同,地、水、火、风四大亦然。 所以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的性质,假如你用这世界的习气去取用极乐世界,就算真的让你到了那里,你仍用此处的习气过活。不过阿弥陀佛很聪明,设有一个「疑城」专门装这种人,等你把娑婆世界的习气改掉了,能适合极乐世界时才让你进去。各位想想,你要不要一到极乐世界,就马上在「常寂光土」里?假如要,就要先将娑婆的习气改正。 地、水、火、风皆然,但因取用习气不同,所以通通弄乱了,这也是为何人有这么多种的原故。地、水、火、风组合不过如此,五蕴(五阴)色、受、想、行、识组合也不过如此,但你的心性,你「人」中的那种「物性」太强烈了,所以才叫「娑婆世界」。反之,如果尽量展现的是「佛性」的部份,那要进入极乐世界,到达常寂光土就很快了。所以我们在此要如何将人中的物性改掉,尽量将一切给「人性化」(光讲人性就好,不谈佛性。人性、佛性的区分,以后有机会再辟专题讨论)。 人的「物性化」是一种堕落,「人性化」才是真正的生命。物性化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人类讲的「力量」;「力」将人给物性化后,人就变成一种惯性的肌肉形机器。想想看,我们现在过的是不是机器人般的生活?人类发明了记事本,从元旦一直记到除夕,每天的行程从早上排到晚上。假如只是当天从早上排到晚上,晚上再做一个纪录和反省的话,那是一种人性化,问题在于你是今天记明天,甚至于后天、下个礼拜的约会通通「预」约好,没有那种「后」约的,有的话,那就是人性化。可是我们都把他物理化了,明天早上要找你的,一定先将时间讲清楚才行,「八点?对不起!已经有约了,十点半到十一点有空,你那个时候再来。」亦如计算机程序般,你已经设定在记事本里了,明天若是不来,信用就破产了。 我们的生活就像机器人似的,今天的生活按昨天预设的指令来过,那今天还有生命感吗?没有了!今天的生命已经在昨天用完了,这个肉体只是按昨天的命令走一遍而已,你被物性化了。物性化在哪里?「力量」! 人,应该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根源叫做「爱」,不是「力」。力量把人物性化,是人的生活盲目。「爱」不是盲目的,假如是,就不是爱,而是强烈的占有欲,会产生这种现象,乃因用「力」这个因素来支配地、水、火、风四大和色、受、想、行、识五蕴,而不是透过「爱」。 以「力」的立场来看爱,爱会是一团糟,会觉得过那种生活的人很没条理。你跟他说:「我明天找你。」他会说:「好,你明天来。」他也不跟你约什么时间,结果明天来找时,奇怪!怎么一堆人都在那里!看到你来了就说:「有事就讲,没事喝茶。」爱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力的生活不容许如此,它会设定一个目标,此即是物性化。爱的生活是整体的、人性的。人性当中有好多矛盾,就象长了头发也会长头皮屑,但力量把人性物化后,就会变成只能长头发,不能长头皮屑。换言之,在那个生活当中,草皮不能长花,因为相对于草皮来讲,花变成杂草,即便韩国草,也只能有一定的高度。有没有?它是完全对立的,人因此就堕落了,成了一种可怜的肌肉机器人。 佛法所谈的是如此活泼的一种生活,你若以现在西方教育的标准来看,「爱」的生活会让你受不了。当你过成西洋人那种一板一眼的生活时,就是一种不得了的灾难。你看西洋人的民主拿到台湾,几乎演成灾难,反观欧洲再怎么办选举,都不会像美国那般轰动。你会发现,民主选举愈轰动的国家,一定愈趋向物性化。民主选举在欧洲是很人性化的,为何到了美国就物性化呢?到了日本、韩国、中国,更是完全僵化,而不只是物性化而已。 现在父母管教子女、老师要求学生也是如此,生命尽成此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命能量丧生了。我们唯一能要求的,就是避免廿四小时都如此,保留一点弹性,过真正具生命感的生活,而不沦为肌肉形的机器人。譬如吃饭时,你能否人性化?我们吃饭完全出于惯性、物性化,尤其台湾人请客一定要吃到「有剩」才行,交际应酬满桌山珍海味,饭局结束却饥肠辘辘,因为不是忙着谈生意,就是忙着攀关系,完全物性化了!那不是真正吃饭,而是一种「饭局」,是为某种目的而来的。 一定要保留一些属于自己的,不要太物性化。必须人性化!家是唯一能够人性化的地方,假如连家里也物性化,灾难就到了。尤其父母对子女讲话绝对不要对立,不要像谈判一样。有时将孩子搂过来说说话:「最近比较忙,没有留意到你,万一把你忽略了,不要生气哦!」让他打从心里头产生一种真正的安慰、关怀和爱,这当中没有为什么,绝非那种「我是爸爸!所以你必须怎样怎样……」父母和子女间是种爱,而不是总统与下属间的那种关系,「你不照命令执行,我有尚方宝剑可以处分你」。父母对子女没有尚方宝剑,那个爱的融洽度不能毁掉,此即是人性化的部份。不要看佛法只有一法,它的运用可是无量无边的。 地、水、火、风和色、受、想、行、识都是单纯的一个因素,很简单,就看你如何取用。不要说「我们父子过去生一定是恶因缘……」就是这样开始的:过去生你把因种下去,是恶因缘,所以果呈现的境界乃成恶形恶状。现在我们要将这个因缘弄好,取地、水、火、风来组合的这个因缘一定要正。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前面谈到「地、水、火、风,其性是一」,盖因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根器,故亦有种种差异产生,好比如来所悟的法虽然是一,但因众生根器有别,所以如来也就说种种法。「大云雷」所下的雨也一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从佛的立场来看众生,众生是一致、平等的,可是众生本身却是参差不齐,幡然有别。 譬如我们的课题都在探讨人性,因此会谈到人性的优、缺点等问题,把人的通病指出来,也就是说,这种种缺点乃是普遍存在的,万一有了这种状况改过就好,没有则相互勉励。但有些人听了就觉得:「奇怪!我才刚来听,怎么骂起我来了!」不要对号入座,反应过度。我们谈的是一般人的共同缺点,很多都是社会意识形态所造成,不指出来,你就不知道问题所在。可是当你有所悟时,就会看到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致,这都是人性本身的问题。 「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法师一样的,他只是这样展现而已,一如大地,他只有一种状况,却能产生种种不同的树种、花种、草种,但这并非大地本身有差别,完全是因为「种性」有种种差别,种子是什么性,长出来就是什么样子。佛所悟的法,就好比「地性是一」,由于种性不同,他所成长的也不一样。 我们学佛,亲近、承事、供养应该要有很大的福报才对,可是有些人福报没得到,反而获凶报,那便是弄错了。那不是学佛产生的副作用,而是脚踏两条船自己产生分裂,在这分裂的情况中,有些不应该发生的过失都会发生。譬如你去问神明,神明告诉你「一」,你就一,大概这个利益你可以得到。现在学佛了,学佛后告诉你不要求神问卜,你偏偏跑遍了大小庙到处问神明,假如神明告诉你「一」,你拿回来却打了对折,结果佛的教法你未获益,神明给的帮助你也没得到。是不是这样?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就提到这个问题。你完全照佛的方法来处理,会得到圆满、殊胜的结果或果报,那只有「吉」。假如一面学佛,一面求神问卜,则灾难会很多,因为思想分歧了,那倒还不如做个凡夫,像一般人那样拜拜求神明就可以了,下辈子果报下辈子再受,反正这辈子也能平安过去。就像到土匪穴里当小土匪,至少可以受老土匪保护,但如果你身在土匪穴,却又想着帮助官兵,我看被五马分尸比较快,因为两边都不会讨好。 这就是「种性」的部份。「佛法是一」,你完全按照佛法来处理会很圆满,但其效果可能不那么立即或明显。就像吃药一样,好的药会让病情慢慢转好,若是奇方、偏方,也许痊愈得很快,但痊愈前可能会先有昏厥、呕吐等剧烈的症状,然后就好像痊愈了。其实这种情况下,十有八、九会死掉,那是不正常的情形。正法,是一个正常的转移。不走正法,以毒攻毒,虽然有时也会误打误撞,不小心好转,但绝非疗愈的正途,且大部份正常细胞也可能都被攻死了。 学佛是一个正确的治疗方法,其效果可能没有以毒攻毒那般快速,但会发挥总体的效用,慢慢地纠正过来。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像太阳在天空中没有云彩遮蔽,它能普照于十方,此时的光明殊无二致,没有两样。就太阳的立场而言,所放光芒一体皆然,所谓「阳光普照」,它既不选择,也不分别、「光明遍照」同样是一,但众生的感受不尽相同。 譬如一只蚊子和一只大象所接收到的「阳光量」肯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晒在大象身上的所有阳光集中晒到蚊子身上,蚊子肯定马上变成蚊子干。所以他一定是依据众生不同根器的需求而有差别,这一点一定要有所认知,所以也不会因自己这样,也要求别人一定要如何。「佛性无异」,这都是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种种差别。 「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一如空中的明月那般,不管从世间哪个角度都可见到月亮,不管在东方或西方皆可目睹,不是月亮跑出来让你看的。它的意思是说「月亮是一」,众生在任何地方都见得到;「佛法是一」,不管众生的程度如何,以任何立场、角度都可以见到佛法。佛法无去无来,像月亮一直在空中,毫无分别,普照十方。 现在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我们能否见到月亮?「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禅?」禅宗公案里讲得很清楚:「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平常心是道!」此即说明了日常生活中处处皆佛法,可是我们遇不到,一直以为佛法多么了不起和神圣,当你一有这种错觉时,问题就产生了。 我们从基本定义来谈,佛法是觉悟的法,假如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那煮饭、扫地时应该都要能觉悟才对。这种说法,基本上只是理上的解释,是「解门」,顶多触及「理事无碍法界」,至于「事事无碍法界」则尚未触及。 就「行门」上来讲,以这桌子的事相来看,能否说:「这个(桌子)本身就是佛法?」现在我们想象不到:「桌子就是桌子,怎么看也不像佛法?」我们有这一层心里障碍存在。 桌子是事或者相,就其本体来讲是「空」,而我悟到这一点,所以它「当体即空」。「事事无碍法界」则不如此解释,空是佛法没错,但这样解释太迂回了。要知道,佛法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它的「真如」、「本来面目」就在这个地方。你一见这桌子,是否即看到「实相」?抑或看到它的「假相」?如果你说它就是「桌子」,那你再转三大阿僧祇劫,它还是桌子,因为已经掉入「第二念」。假如看到这桌子,说:「嗯!对!这个就是实相。」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个」,停在第一念,这第一念就是实相。 就桌子来讲,你能停留在第一念实相;就椅子来讲,你也能停留在第一念实相;一切法当中,都停留在第一念实相,就称之为「诸法实相」。能将心安住在诸法实相中,当下这个「事」便是空,好好留意这点,一般人无法从这里契入。 若说「这个桌子是事相」,那事相一定依于本体,这样就把事相和本体给分开了,分开顶多是「理事无碍」而已,这是就解门来谈。事相旁边还有一个本体,这是就横的来解释。我们现在是要就这件事来论这件事,不是从事相和本体这样解释,而是「眼根接触这个色尘时,我是在第一念还是第二念?」这变成了纵的解释法。停在第一念,当下就是空的,即是诸法实相,这时候就不会绕了。你从两个层面去体会这部份。我们之所以常常有「见不到佛法」的感觉,此即第一个最大的障碍。 前面第一个障碍提到,我们常把佛法给神秘化了,所以即使佛法现前也茫然不知。第二个障碍刚好颠倒过来,你会追求佛法,但一追求就向外了,这就很麻烦,向外求是外道法,而非佛法。觉悟的法(佛法)它不在内,也不在外,在你当下自己的体验、体认。眼前所面对的这个境界,你能否当下去感受?如能这样去感受,佛法就现前了。 很多人都被「追求」这个文字骗了,以为「追求佛法」就是向外奔驰、索求。不对!追求佛法应是「内观」,自己观照这样一个境界,能否产生觉悟?这样的一个境界,我能否产生诸法实相?必须自己从这边体会。如此就能「世间靡不见」,即能见得到佛法。不然你会一直以为佛法、佛、菩萨、真理等等应该是要显现来给你看的,如此绝对找不到佛法。 「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德首菩萨用「大梵王」来作说明,「大梵王」是大梵天王,乃三千大千世界主,无所不在。佛经中讲的「大梵王」非造物主,也不是统治此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三千大千世界主(主人),他有这个福报,类似国王的角色。第一,他随着三千大千世界的因缘而应现,在三千大千世界到处出现,但本身并无变化;犹如分身般,虽然一身分为二身、三身,但他本身没有变化,依旧如常。第二,这个变化出来的分身与他本身完全一样,故「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大梵王在三千大千世界应现,并非人人得见,必须有甚深因缘才能得见;三十二相庄严也绝对没错,可是我们亦无缘得见,因为福报不够。大梵天王这部份不一定谈智慧,谈福报就可以了。 《金刚经》云:「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这人是谁?就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才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大梵天王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那我们能拿多少布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且他还布施不完呢!所以跟他的福报相比,我们根本就是极穷的人,光从福报就看出你根本做不到,然而大梵天王常常布施给我们,我们却毫不自知。 譬如我们说「风调雨顺」,那便是大梵天王的布施,当然这并不意味即大梵天王使力让它风调雨顺,假如这样,那他就变成造物主了。其实风调雨顺这件事,只是大梵天王应现的部份。同样的,这些天灾、地变即是大梵天王不应现的部份。他不应现天灾、地变来给人灾难,他没有应现在这里,也就是说,他没有布施这东西给你。他的应现是随众生因缘,而非他自己执意如此做,否则他就变成造物主了。佛法里面没有造物主的观念,都只谈因缘,此即揭示「法是一」,如来所悟的法是一没错。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