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观清法师:无情有佛性?!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观清法师:无情有佛性?!

 

  有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谓出自《华严》,然遍寻《华严》而不得,今细勘之。

  华严宗祖师清凉澄观在《华严疏钞》卷25中说:

  “人有灵知之觉,今第一义空与之为性,故名“佛性”。非情无觉,但持自体,得称为“法”。今真性与之为性,故名“法性”。……(今疏意)谓佛有觉义,故名属佛(性);土无觉义,但持自性,故名为“法性”。”

  佛性、法性、真如、性空等,般若经曾说是“一义也”,有人因此认为,既然色法性空,具真如法性,亦得有佛性。(还有其他理路,谓:色心相即。这种说法,不值得讨论。)这实际上是明显没看上下文的误读。因为般若经也说:在有情数,名为“佛性”;在非情数名为“法性”。此处澄观大师也说得很明白:“人(有情)上的空性才叫佛性(也可以叫法性);非情(无情)上的真如性,但得称为法性,而不得名佛性。有智觉的,可以称为佛性(也可以叫法性);至于佛的‘依报’法性土,但得称为法性(不得称为佛性)”。虽然都指向“真如”,但“佛性”义狭,“法性”义宽。

  同书卷37又说:

  “第一义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若以性从相,则唯众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墙壁瓦砾无有智慧,故无佛性。”

  很执白地道出了“墙壁瓦砾无有佛性”!

  圭峰宗密《华严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十则继续表达“非情无佛性的主张”:

  真如之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净”。在有情身,即名“佛性”;在无情界,即名“法性”。以本性清净,故以为名。

  很明显,华严宗的立场,是非情无佛性!

  《华严经》中找不着,华严宗又反对,可见此说传出的蹊跷。

  另外,我们顺便看一下唯识的说法。

  《成唯识论》卷十云: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

  这里是说:“自性身”和“法性土”(俗云正报、依报),一属“佛性”,一属“法性”(文中“而属佛、法”)。有为功德所依名“相”,诸法自性名“性”(文中“相性异故”——有本作“性相异故”,非是!)

  这也是在分辨“佛性”、“法性”的区别。也可以说:佛的“法性土”(“依报”)上的真如性,但得名“法性”,不得云“佛性”,更无“成佛”之意。

  无情成佛说,由此观之,实在是佛教基本名相没学好后造成的“美丽的”“误解”!

  附:

  又,即便说,有经文(反正我没查到——我用电脑查完了《大正藏》,没有发现“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或祖师说过这话,也可以如下来理解:

  继玄奘法师以后,佛经翻译多运用“四句格”行文,上文也明显是个“四句格”。为了照顾每节四字的行文,对文字会做前后的语法变化或加个后缀,省简名相。此句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谓佛的自性身和法性土是同时圆满的。(“种智”,即“佛”的代称。)

 
 
 
前五篇文章

观清法师:慈氏五论

观清法师:112粒念珠

观清法师:关于真谛三藏

观清法师:和尚的幸福生活之“一指禅”

观清法师:和尚的幸福生活之“口不择言”

 

后五篇文章

观清法师:寡闻为修大乘之障

观清法师:就“第一因”,答季康先生

观清法师:如来十号

观清法师:盗戒中的“五钱”是多少

观清法师:大小乘戒律是这样区分的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