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五章 常结善缘运自好——四摄佛法的操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五章 常结善缘运自好——四摄佛法的操作

 

  第五章 常结善缘运自好

  ——四摄佛法的操作

  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常以四摄法成就众生。

  ——《维摩经》香积佛品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

  ——《维摩经》佛国品

  不离大慈,不舍大悲……于四摄法,常念顺利。

  ——《维摩经》菩萨行品

  重聚如来座下,心中充满法喜。这次我们来学习四摄法,四摄法是大乘菩萨道的重要法门,是学佛行者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方便品》中,得知维摩诘居士患病后,经文上有这么一段描述:“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维摩诘居士生病了,无论是国王、王子、大臣、百官还是黎民百姓,无数人前往探望慰问。为什么有那样多人去看望他呢?他的人缘好!为什么他的人缘就那么好呢?告诉大家,因为维摩居士四摄法修学得极其娴熟,所以病了的时候才有那么多人去看望慰问。那么,我们想不想也有一个像维摩大士一样的好人缘呢?好,那就跟我一起来学习四摄法的内容吧!

  四摄法是《维摩经》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主旨贯穿全经。《香积佛品》中说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其中之一就是四摄法。《佛国品》中说四摄法是菩萨的净土法门,菩萨修学四摄才能得生净土。《菩萨行品》中说念念之中不离四摄法,这才是顺于正法的大慈大悲菩萨心境。这些都是关于四摄法的内容,可见四摄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佛道路。

  什么是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下面对它们进行详细阐述。

  一、四摄法的内容

  四摄法的内容贯穿佛教经典的始终,从早期的《阿含经》到中期、晚期的经典,乃至后代祖师的著述,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如《中阿含经》里世尊对在家学佛的善生说:“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佛陀对善生说有“惠施、爱言、行利、等利”四摄事,要常常为他人实行,这样就能摄持世人名称远扬,犹如善于驾车一样在这个社会上畅通无碍。这里的四摄名称与后来的稍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大集法门经》记载:“四摄法是佛所说,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这里的四摄法名称已与大乘经典一致了。文中不但列出了四摄法的名称,而且说明了四摄法的作用。佛陀为众生宣讲四摄法的目的,在于令众生如他所说的去修学依从,这样就能带来世间的安乐与和平。

  大乘佛法将四摄法作为自利利他、成就佛道的重要道路,如《大庄严经》中说:“菩萨长夜成就众生,以四摄法而摄受之。”这里意思是说,菩萨在漫漫长夜般痛苦的世间里,化度众生摄持世间就依靠的是四摄法。《小品般若经》卷八说:“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意思是说,以四摄法来利益、摄持众生,能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果位。《大般若经》卷三百也说:“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时,为欲饶益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诸有情类故,以四摄事而摄受之。”菩萨摩诃萨译为大菩萨,就是发大心、行大愿的菩萨行者,他们在修学菩萨大道的时候,为了利益无量的有情众生,以四摄法摄持世人。

  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多的经典宣扬四摄法呢?这说明四摄法在佛法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四摄之所以名为“摄”,是因为修学四摄法的菩萨能够用这四条内容收摄众生的行仪、身心,让众生安住于佛法当中,把自己和众生融摄为一体,从而善巧方便地引众生入佛道,给自己与他人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所以称这四条内容为四摄。

  四摄法的第一条是布施。

  1、布施

  布施也叫“布施摄”,就是将自己的财物,不论是金银财宝、还是片纸只文的小东西,只要是世间的财物,分布与他人都叫做“布”;舍弃自己的东西无偿转予别人,这叫“施”,合起来就叫“布施”。其实不单单是把财物施舍他人叫布施,别人遇到困难障碍的时候,说几句鼓励安慰的好话;别人曾经对你有过雪中送炭的帮助或知遇之恩,对他的回馈,这些都可称之为“布施”。

  布施能够摄众生免于贫困,摄众生信顺正法。布施的主要内容、类别以及重要性,我们在六度法门中已经详细阐述,那么本讲中我将侧重于讲布施的重要性等几条内容。

  (1)布施可以积累大福德。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与佛法中布施法门的精神非常相吻合——它之所以流传得那么普遍,恐怕就与佛教的流行是分不开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说行善、积德必然有好的报应。你工作了,就会拿到工资,银行账户上的数额就会不断增长;你布施了,就会得到回报,福德账户上的数额就会不断增加。所以,布施具有培养福德的重要作用。

  (2)布施能够开阔大胸怀。

  世间人最珍爱的是什么?最放不下的是什么?一生忙碌追求的是什么?与人争凶斗狠,乃至烧sha抢掠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钱财而已!别人舍不了的,你能够舍得了,这就是一种放。放下了,你的心胸就能开阔起来。一个屋子,把里面的杂七杂八的杂物都清理出去后,里面就宽阔、豁亮起来了。人把闭塞、杂乱的“心”清理出来,心胸就变得宽阔。心胸宽阔,境界、气魄也就不同一般了。有了境界、气魄,这时候视野、际遇也就必然不同常人了。所以说,布施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开阔我们的胸怀。

  (3)布施可以获得好人缘。

  布施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可以获得好人缘。你对别人布施了,立刻就能得到他对你的好感,得到他对你的感恩。当你的周围都是对你感佩敬重之人的时候,当你的环境中充满了祝福与感恩的时候,相信你的环境就绝对是最安全的,你的生活绝对是最幸福的,你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地生活、工作、学习,而不用提心吊胆,不用担惊受怕。这样,你也会因此而变得快乐、自在。所以,布施还有结人缘的好处。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布施的精神,由此及彼,影响绝大多数人,那么整个社会就可以再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好景象。

  布施能够培植我们的福德,能增长我们修学的功德,能开阔我们的胸怀,能让我们广结良缘,所以说四摄法中也把布施放在了第一位。

  布施具有这样美好的作用,可是当今的社会实在太缺少这种精神。举一个例子,大陆地区有十几亿的人口,可是我们的骨髓库里竟然还没有台湾这个只有区区两千多万人口的地区的骨髓样本多,以至于大陆许多的白血病患者,还要求助于台湾的骨髓库,以寻找合适的骨髓配对。为什么会这样呢?太多的人缺乏对社会的关怀,太多的人不知道布施的利益。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只是由于后来经济、文化素质的倒退,再加上近二十年以来经济大潮的冲击,才出现一些人为一己之私利而不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丑陋现象,才造成当今社会蝇营狗苟都为利益来往的混乱局面,才导致了烧sha抢掠等违法乱纪的现象,才造成了亲朋好友互相坑骗的发生。

  相信这种非正常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先从自己做起,修学布施法门,推广布施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未来的社会一定会是美好的、和乐的!

  要用布施法门收摄众生,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修学环境,给这个社会带来清净庄严。

  下面讲四摄法的第二:爱语。

  2、爱语

  爱语又叫“爱语摄”。以别人听了以后能产生欢喜、快乐的这类语言来与人交流、谈话,这就是“爱语”。爱语能吸引众生对自己产生好感,对自己的话语生发信心,对自己的人格生起敬意,还能摄取他们进入佛法正道。

  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千万不可小看了语言,它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说它作用小,可以非常微小,有时候你说上半天不起一点儿作用;但它起作用的时候,有时简单一句话真的就可以使一个国家灭亡。俗话说:“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什么意思呢?好听的话、赞叹的话、赞扬的话,说给别人,即便是在数九寒天,听了心里立刻觉得春天般的温暖。不好的话、伤人的话、害人的话、打击人的话,一句话足以使人家在七八月的大暑天浑身打哆嗦,毛骨悚然。

  谁不想自己有个好环境呢?总不想时常灾祸降临吧!既然话说对了有那么大的利益,说不好有那么大的坏处,那么,我们首先来把语言关。

  怎么驾驭语言?需要一种思想为指导。什么思想指导?很简单,爱语佛法!修行没有什么神奇奥妙的,就是修去我们与生俱来的或者在生活中所熏染的种种不正确、不良的、不善的行为,而保持发扬那些好的、善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的生命进行改变、提升。修行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神秘,在行住坐卧、柴米油盐等举止、生活当中去体验。所以,即便不信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须要应用佛法。爱语就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

  很多家庭里夫妻关系很糟糕,亲子关系极度紧张,两代人深深隔膜。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有解不开的结,大多情况下,矛盾背后的根源都是我们没有注意自己的语言。人的嘴巴不但经常“病从口入”,而且时常“祸从口出”,这张嘴管不好,就别想平安。

  爱语的把握,就是无论对亲朋好友、对同事同学,还是对旅途上所邂逅人,都要用一种慈悲的语言、关爱的语言、柔和的语言、赞扬的语言来跟别人交流、交谈,而不要用侮辱攻击的语言、欺辱慢怠的语言、骄蛮傲慢的语言、诽谤毁损的语言、打击恐吓的语言、扬自抑他的语言、阿谀奉承的语言与别人交流交谈。能够做到这一点,绝对可以避免家庭当中的冷争热战,绝对可以避免你与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猜忌中伤,避免行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事障碍。

  简单说,爱语要求我们多说好的语言,少说不好的语言。那么,哪些语言不好呢?

  (1)侮骂攻击的语言是不好的语言。

  生活在人群中,每天都会有磨擦与争执出现,我们一定要严把“嘴巴”关。别人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你,或者曾对你造成很大伤害。即便如此,也不可以像他那样。知道他是恶人,再跟他一样行事,你不也成恶人了么?狗咬了你一口,你怎么可能回去再咬它一口呢!他已经是恶人了,我们就不要去跟他弄是非了。他不对,我们就要以对来克治;他不善,我们就要以善来克治;他凶狠,我们就要以柔和来克治。当然,克治不是怕事,更不是退缩。这既是一种人性美德,也是一种为人技巧。至于如何克治的具体方法,会因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有不同的应对,这要我们视具体情况而定。

  无论如何,切忌在别人侮辱谩骂你的时候,“腾”一下怒火三尺,不管是在车水马龙的大街,是在宾客盈门的宾馆饭店,还是在学校、工厂、机关单位等,立即开战对骂,像两只大公鸡斗架一样,完全忽视别人的存在,仿佛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多不雅观呀,一定要避免!不要说是学佛人,即便有点素质的普通人,也不会做这样的事。常言大人不计小人过,不要理他们就行了。不理不等于回避,不理是不要用他那套方式来理会他,而是要用佛法这套方式来化解他。

  不对他人侮辱、辱骂、攻击的语言产生愤怒是爱语所要求的行为,而不对不如你的人说那些侮辱、辱骂、攻击的语言,也是爱语所要求的行为。这两个层面都应该把握住才对。

  (2)欺辱慢怠的语言是不好的语言。

  敢于辱骂攻击他人的人,大多在某些层面比别人强些,才敢那么放肆。而凡是能被欺辱慢怠的人,可能多是不如欺侮者。别人的辱骂攻击,我们都不高兴接受;将心比心,我们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人家会不会生烦恼呢?一样的呀!所以,即便你比别人强,也千万不要去欺辱慢怠别人。

  你是公司的领导,职员反映情况,你爱理不理,满嘴“哼、哈”;你是办事员,别人急头急脸地要办事,你却说:“没空!回头再说……”这种口气,用一句不雅观的话形容,叫“热脸面对冷屁股”,人心都是肉长的,调换位置想一想,如果是你听了,什么感受呢?谁遇上也不会高兴呀!所以说,你千万不要用这种态度对待任何人。

  在潮州时去过一个林姓的居士家,他家里有副对联印象很深,到现在依然记得。上联:“居得意日莫忘失意时”,下联:“处失意时莫思得意日”,什么意思呢?在飞黄腾达、春风得意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自己受苦受难时候的艰难困苦;当猛虎落平滩、蛟龙处浅水的时候,千万别还再想着自己过去如何如何威风。很多人不是这样,稍微有点本事的时候,尾巴就翘上了天,对人吆三喝四,说话骄横跋扈,恨不能全天下的人都归他指使;而一旦受到点挫折打击,就勾头偻背如丧家之犬。这都不是人所就有的平常心态,再有本事,千万别骄横;再受挫折,人格尊严存。能屈能伸是大丈夫,能屈不能伸是大虫子。我们要做大丈夫,不要做大虫子。这个对联教给我们的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生道理,也可以说就是爱语另一个形式的体现。

  切记,别人比你强,攻击你的时候,不可以用他的手段来回击;你比别人强,更不可故意去欺凌伤害别人。一定要和蔼、和气,即便帮不了别人,也要委婉谢绝,而不要打击别人。其实,打击别人,也就是伤害自己,常言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何必无端地给自己增加敌人呢?

  (3)骄蛮傲慢的语言是不好的语言。

  什么是骄蛮傲慢的语言呢?你可能是哪个行业的工程师,多年积累,业务纯熟,年轻后辈向你请教,态度傲慢、半甩不甩,这可就很麻烦,一旦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的时候,他们有可能就要给你“回报”了。一定要以一个好的态度对待别人,特别是那些年轻后学。君子成人之美,学佛人还是要与人为善的比较好。

  (4)诽谤毁损的语言是不好的语言。

  闲来无事的时候,朋友、同事聚在一起——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张家长李家短,这人怎么了,那个人如何了,揭人隐私,示人疮疤。这种语言最最要不得,因为最伤人,世上好多事情就坏于这种流言蜚语。当你在毁损诽谤别人的时候,其实已经给自己种下被别人毁损诽谤的因了。人是凡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们学佛人一样能忍。攻击别人,别人必然要报复你,这是规律。所以,一定要注意,诽谤毁损的语言千万不要说!

  (5)打击恐吓的语言是不好的语言。

  什么是打击恐吓的语言呢?同事比你强,就是不服气,没事到领导那打报告,或者在人群中散布于他不利的消息,这些都是打击别人的语言。别人正在信心十足地做一件事情呢,也没有惹着你,偏要去丧当别人一顿,弄得别人垂头丧气,这就是打击别人的语言。比如别人正在诵经,你跑去一看,诵《金刚经》。“嗨!别诵了,《金刚经》那么难,诵了你也不懂,诵它干嘛呀,没意思!”别人一听,本来满心的欢喜,就像放了气一样的瘪了,再拿起《金刚经》,怎么都生不起信心了,这种打击别人的语言,过失真是难以估量!

  还有的人本身自己就不懂,却偏爱掺乎别人的事。今年七月十五法源寺的法会过后,听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居士,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儿媳妇劝到寺院来听经闻法,诵经拜忏时挨着一位老居士,头几天她的媳妇穿着白衣服来,这个老居士撇着嘴看看,没说什么。最后两天,她穿了件黑衣服来。结果,旁边那个老居士再也憋不住了,厉声呵责:“你怎么穿了白的又穿黑呢?把黑白无常都带到寺院来了!“她儿媳妇一听,吓得脸色惨白,法事还没参加完就赶快跑回去,而且再也拉不来了。她觉得自己满身晦气,又伤害了寺院,于是茶不思饭不想。别人穿什么衣服,用得着你操心吗?即便穿了黑衣白衣,就真把黑白无常带进寺院了吗?再者说,黑白无常是谁都能带得进来的吗?现在花花绿绿的衣服多少呀,哪能因为一件衣服的颜色就招神惹鬼呢!不懂者,不要妄言。不然就要背上一点因果了。

  这类打击语言很多,有些学佛居士,别人做错了什么事,动不动就喜欢说:“业障!”人家摔个跟头,“你业障!”人家感冒发烧了,“你业障!”全都是业障。什么是业,什么是障,你懂吗?不懂别乱用。还有的居士,经常说别人:“你罪过!”有那么多的罪过吗?千万别轻易说这样的话,要多说好话,少说不好的话。学佛人要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事。

  轻易不要打击别人,特别是在学佛上。一旦断掉别人的信心,严重性可是太大了,大得没有办法描述。

  (6)扬自抑他的语言是不好的语言。

  有人总习惯于说:“你看我学得多好多好,我修得多好多好……”暗含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好,他也不好”,仿佛只有他好,或者说:“我多强多强、我多行多行”。有的人直接就说“你不行不行,他不行不行”,似乎只有“我行”。

  人常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凡是晃荡的肯定不满,满了不晃荡。还有一句俗话说:“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经常吹嘘自己的人,肯定不怎么样。所以,千万别总是自赞毁他。弄不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辨别,当有人在你面前使劲吹嘘的时候,你就要好好想一想,谨慎一点了。这个人很可能有问题,而且弄不好问题很严重。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弟子叫颜回,他从来不把自己的过错推到别人身上,不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到别人身上,所以深得孔老夫子厚爱,在《论语》中多次对他进行表彰。这就是不抑他人带来的好处。

  有些居士,到了寺院里表现很好。可是一到家,工作上、生活上、人际交往上的不顺、障碍等,暴风骤雨般一股脑发泄到自己亲人身上。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日积月累终会有山洪暴发的那一天。你忍不住,别人的承载也是有限度的,当别人被砸得鼻青脸肿、辨不清东西南北的时候,危险就临近了。

  那么家庭的相处该怎么办呢?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句话做起。严格以佛法的精神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和善的人,甜蜜的人,说出话来别人就爱听的人。不给家庭带来不安宁的因素,不给朋友带来不快乐的因素,这样你就不会遭受可怕的凶险。

  (7)阿谀奉承的语言是不好的语言。

  我们反对说刻薄话、肮脏话等不好的语言,可是,也不能因此就说那些不实的承迎、奉取、谄媚的腻味话。

  一个相声段子中讽刺有个人总喜欢讲奉承话,一天见领导上厕所,连忙招呼:“哎呀,领导你好你好!真是的,怎么连上厕所都亲自来呀!”弄得领导哭笑不得。阿谀奉承的语言令人作呕,凡是说这种语言的人,多是动机不纯或心怀鬼胎,不可以与这种人深入交往,否则必然惹祸上身。

  阿谀奉承的语言有损我们的正直心,有损人类的道德伦理,有损社会的良好风气,助长不正之风,所以,学佛人不要说这种阿谀奉承的语言。

  诸如此类不好的话不要说,那剩下的是不是都可以说了呢?即便可以说,也不要轻易随便乱说。

  老子说“大音稀声”,大概是说真正的美好声音与有用的话不是常常就能听到的。庄子把世间的语言分成人为的语言、自然的语言,还有叫作“天籁之音”的。什么叫“天籁之音”?就是自然界里发出的极其美妙、动听的声音。天籁之音极其少闻,或许这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大音”吧!不管怎么说,真正懂得说话艺术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乱说一气的。孔子也教导我们“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做事情要灵敏快捷、眼疾手快。老板说两件事你做一件事,上司已讲两步程序你只完成一步,这样的员工不要说你们的领导不喜欢你,要是我也不喜欢呀。当然,如果我是这样的人,你们是领导,也不会喜欢的。谨慎自己的语言你就会减少很多的忧患zai nan,所以即便平时不讲那些不好的语言,我们还是要慎重地说话。

  这里主要讲述了诸种不好的语言,说明它们不属于爱语的种类。祛除了不好的语言,相对而言,爱语就容易发现掌握了。那么,关于爱语的正面叙述就不再多讲了。

  说到爱语,我跟大家讲个我的亲身经历。七年前,我常住在南方一个办有佛学院的寺院里,听说中国佛学院要招生,内心跃跃欲试,可是却又踌躇不敢,对自己能否考上中国佛教界的最高学府一点信心都没有。于是,就找到佛学院的教务长,教务长也是一位法师。我说:“法师,我想考佛学院。”他说;“可以呀!”“可是,没有信心!”法师说:“机会都是有的嘛!考不上有什么损失呢?”

  想想,是啊,公平竞争,机会每个人都会有,考一次我又会损失什么呢?于是下定决心报考。有了这个鼓励,认真备考三个月。考过之后就把这事放一边了,没有想到,不久录取通知书竟然寄来了。而且,名次占全体考生的第十三,我所在的那个考区里是第一名,超过当时已经读了两年的地方佛学院考生。

  教务长法师说:“你很优秀!”我说:“最重要的是有你那几句话的鼓励,否则我连报考都不敢呢!”确实,以我当时的状况,说实话是没有信心的。不是教务长法师的几句话,也就没有今天我的进步。所以,至今我依然深深地感恩这位教务长法师。大家看,语言的作用多大呀!自从这件事后,我对爱语有了亲身的体悟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它真的非常重要。

  爱语是一条在世间生活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否信仰佛法,只要照着它的精神去实践,一定会有平安顺利的人生。在家学佛一定要把爱语理解、领会,认真落实。

  3、利行

  利行又叫“利行摄”。劝别人去修学正确的行为,或者把自己修学的利益分施与身边所有的人,这就叫做“利行”。

  利行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利行与中国传统思想非常契合,古人说:“君子成人之美”,跟利行的意义就很接近。君子成人之美就是要帮助别人,你帮助他,他才会帮助你,所以说君子成人之美。还有一句常说的话是“与人为善”,为什么要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结人缘,与人为善结法缘。人缘、法缘俱足,学佛资粮也就具足了。

  利行的修学要把握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两句圣人的话语,记住就行了:

  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你自己想成就的事情,也要让别人成就,这就是所谓的成人之美、与人为善。你知道糖是甜的,别人也知道糖是甜的,好东西不惟你喜欢,大家都喜欢。既然大家都喜欢,自己拥有了一定要分予别人,而不要吃独食。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回馈。所以,“己欲立而立人”。

  为什么要己欲达而达人呢?你想通达别人不想通达吗?你想挣钱别人不想吗?凡夫之心大同小异,一旦你拥有而不顾及他人,那么祸患就容易在其中产生。所以,自己事业顺利的时候多想想别人,自己财源广进的时候多想想别人,自己春风得意的时候多想想别人,自己顺利安和的时候想想别人,自己健康幸福的时候想想别人。你想着别人,别人就会想着你,两相感应,就会互相成就。反过来,就是互相破坏,拆别人的好事,别人也会坏你的事情,斗争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去做;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推与别人。这个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一类的事情,明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却哄别人如何如何好,让别人去做;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东西,还充好人对别人说怎样怎样好,让别人拿过去。还有,本来是一桩坏事,一旦做了,可能就要得罪人,或者损害大众,弄不好锒铛入狱,可是你却怂恿别人做。别人稀里糊涂就上了当,结果叫苦不迭,怎么办?恨你一辈子!岂止是一辈子,说不定生生世世冤情难解。这样的事,一次两次别人不觉知,多了总有被人识破的时候,到那时自己就很被动了。

  一个寺院里有两个老和尚,由于年耆资高,弟子又多,所以供养都比较丰厚。其中一个老和尚隔三差五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送给大众,自己从来不积存。而另一个老和尚,食品不放过期不给人,东西自己不用过不送人。结果当他们生病的时候,前面说的那个老和尚屋里犹如“海会云集”,大家争着去看望他,照顾他;而后面说的那个老和尚呢,躺在床上半天也没有几个人去问候一声。两相比较真是天地之别,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我自己也有过一个亲身的经历。我刚出家几个月时候,寺院一个师父被人无中生有告了一状,常住的执事没有仔细调查就把他迁单了。他也是才出家的,而且事出突然,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当时寺院规矩相当严格,被迁单的走时除身上穿的衣服,任何物品不许带走。寒冷的清晨里,这个师父徘徊在寺院的山门外,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我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是,我也只是一介清众,解释不了这个冤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力所能及尽心帮他一下了。

  记得当天我身上仅有42块钱,就拿了40块悄悄塞给他——当时寺院的生活补助费是每月50块钱,主要是用来买毛巾、牙膏、牙刷、洗衣粉、卫生纸之类生活必需品的。我对他说:“坐车去吧!天下寺院这么多,会有你容身之地的。”当时,我只是出于一片同情心,就是看他挺可怜的,并没带有任何期望回报的心思——都是出家人,他被赶走而且是冤枉的,我心里也不好受。这件事过去,我也就没再多想什么,渐渐的自己都忘却了。

  没想到的是,三五年过后,我也开始了流浪江湖的日子,有次路过一个寺院,人生地不熟,人家不给我吃也不给我住——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庙里有人好挂单”,有时有一定的道理。寺院不能住只好离开了,极度失望之下,无可奈何往外走。心想,今天又要饿肚子,住火车站了。

  正在这时,突然听到有人在旁边叫:“哎!你是XX师父吗?”回头看到一个出家师父,问是不是他在叫我,他说就是。可是我却对他很陌生,他看出了我的神思,赶紧说出自己的名字。我一下子想起来了,原来就是那个被迁单的师父,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见他,而且正是我窘迫的时候。

  他问我吃饭了没有。“别说这顿饭,前面一顿还没吃呢!”我回答。“快跟我来吧!”他说着,就把我领到了斋堂去。吃完饭,接着又安排了住处,第二天还亲自送我上火车。

  真是感动无比,想想,世间还有什么事,比你在困境中突然得到的救援,更让你感动呢?!过后思索:佛陀果然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呀!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好因得好果,好行得好报。

  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多帮助别人,少做对别人不利的事;多利益别人,不要什么事情都围着自己转,这才与利行相应。利行他人,方能利益自己。

  4、同事

  这里的同事可不是我们一起工作那个意义上的“同事”,这个同事是“同事摄”。把自己的利益、事业与众生的利益、事业挂钩,与他们同其行、同其思、同其受,这就叫“同事”。

  同事是悲心大运的菩萨情怀,是我们团结大众的力量所在。同事不仅为佛教所重视,也为其它的思想与宗教所承认,宋明理学家提倡的“民胞物与”,可以说就是一种同事的精神。基督教认为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可以说也含有这个层面的特征。

  学佛人为什么要行同事摄呢?一是因为同事于众生就可以收摄众生,让他们弃恶从善,修行佛道,所谓“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二是从佛法业报的道理来讲,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业报连结在一起,彼此影响,难以分开,所以要行同事摄。

  举个例子,放牧的牧童,想要拴住脱套的牛,就会先拿一把草引诱它,牛一看青草,跟着就跑过来了,这时顺势一套,就将它拴住了。拴住了它,它也就老实不随便跑了。拴它并不难,但是没有这把草就很难办了。你想拴住众生那颗放荡不羁的心、放逸散乱的心、心猿意马的心,你要先跟他和光同尘,要入乡随俗,要客随主便,要我随你便,然后才有可能改变他。

  佛法将业分为别业和共业二种,这个“业”是包括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者合在一起的概称。每个人都有区别于别人的个别业报,这是别业;可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一起听经闻法,世界的人之所以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是所有人的共业所感。正是共业所感,我们才能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大家不要以为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地球的事情与我无关。其实关系非常地大。地球是我们共业所感得的器世界,如果它分崩离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的色身肉体寄生到哪里呢?2003年北京发生非*典,得非*典的不过几百人,可当时没多少人敢出门。这就是共业所感。人家得病,你不得病,但得病的环境约束着你,使你不得自在。每年春天,北京的沙尘暴非常厉害,咱们没放牧羊群啃草原,没去砍树,没有跑到内蒙草原挖发菜,也没有跑到西 zang挖虫草啊,可是也一样承受沙尘暴的侵袭,怎么回事呢?共业所感!

  所以说,不要想着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所有众生的苦乐都是一体的,要与他们休戚与共。要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这就是菩萨情怀。

  “同事”的效力不可思议。古代有个将军爱兵如子,对待士兵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关心,打仗长胜不败,被称为常胜将军。一个士兵被敌人涂有毒药的金箭射中,如果不把毒素排出来就会危及生命,将军巡营遇到这个士兵,为士兵拔掉毒箭,亲自用嘴巴吮吸伤口的毒液。将士们都非常地感动,士兵痊愈后更是鞍前马后无比效忠。一次在战场上,敌方偷偷向将军射去一支冷箭,他却没有发觉。眼看危险临近,就是这个士兵,奋力扑上挡在将军身前,替他受了这箭,将军活了下来,士兵因此牺牲。士兵为什么肯替将军挡箭,这就是将军“同事”士兵的回报。或许这个将军并不懂得什么是“四摄法”,不懂什么叫“同事摄”,但他的行为就属于“同事摄”。与此相反,将军带兵高高在上,必然没有好下场,大家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是怎么死的吗?他经常谩骂、侮辱、鞭打士兵,结果有一天趁他睡觉的时候,一个士兵悄悄溜过去“喀嚓”一刀,就把脑袋给切了。这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了。

  佛陀非但为弟子们讲说同事的道理,而且躬身实践。一个罗汉弟子因降龙而醉酒,伏卧路边,遍地呕吐,满身尘土,佛陀亲自将他扶起,为他清洗身体,拂去尘垢。一个弟子生病在床,佛陀带领弟子为他喂饭、熬煮汤药、擦洗身体。所以佛陀的弟子对他敬仰之情,就像颜渊赞叹孔子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真是了不起!

  假如你能做到四摄法的同事,生病的时候,即便不如维摩居士那样多人探望,一袋水果恐怕还是有人送的——呵呵!相信,只要你结下的都是善缘,当你遇到困难时,人家毫无疑问会帮你。

  本讲开始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四摄法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原则,现在看是不是这样啊?(众:是!)真的是这样。你四摄佛法学通了、理解了、掌握了,运用起来,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就像小鱼回到了溪流,就像大鹏回到了天空,可以悠游自在,遨游虚空。

  下面再说说四摄法的种类差别。

  二、四摄法的种类

  1、布施的种类

  “布施”大至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报恩施四类。其中三类前面已经谈过,这里略将无畏施解释一下。无畏就是不畏惧,在别人信心不足或心生恐惧的时候,若能给人以信心、鼓励,使人从恐怖中走出来,不再害怕、怯惧,这就是无畏的布施了。无畏施作用很大,而且也比较容易施行,实践起来不过就是几句话的问题。可是,真正能发自内心的鼓励、支持别人,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就难了。

  2、爱语的种类

  “爱语”大至也有两个种类,一种是用世间习惯的语言来慰问、安慰、祝愿;另外一类是宣说出世的、精进的佛法。两种都属于爱语,但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应机施教,不能机械操作。

  有的人对佛法还不了解,对佛教产生很大畏惧,不知道佛法那么好用,这个时候你要是跟他讲佛法,会让他反感听不进去,或把他吓回去不敢和你交往。这个时候,你用世间的语言来劝导,就很见效了。如果他本身就是学佛者,对佛法深生恭敬,这时遇到问题以佛法的精神来开导他,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即便用世间法劝化,也还是可以用佛法精神的,只是将佛法的理论、词语转化为世间的话语来说就行了,这是一种善巧方便。

  比如说,你想把四摄佛法讲给一个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听——在他反感佛教的前提下。这时,不用提及“四摄”这个词,也不要说“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几个词,只要对他说这样几句话就行了——做人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顾大局,这样就能工作顺利、生活幸福、获得朋友。相信用这几句话来劝人,大多数都会接受的。这些话他接受了,实行了,然后你再给他说“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恐怕他会欣然领受的,这就水到渠成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方便智慧的应用,学佛人在化度众生的时候,尽可能的要将实相智慧转化为方便智慧来应用,这样才能有效果。 3、利行的种类

  “利行”也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方便随顺无德善人。“无德善人”指的是世间上那些没做恶业,也不行善,没有什么特别德行的人。这类人如同一张白纸,虽然没有德行,但起码也没有恶行,善加调诱,就能进入佛法正道。度化这种人,你要先以爱好、兴趣等种种他乐意的事情和他打成一片,然后再布以佛法,这叫“方便随顺无德善人”。世上这类人还是满多的,我们不妨尝试一下,看自己本事如何。

  第二,称扬赞叹有德善人。“有德善人”就是经常行善、道德很好的人,这类人是大众的楷模,可以引导社会朝良性方向发展。对于这类人一定要随喜赞叹,多多称扬鼓励,并且真心实意地跟他一起来行善修福,造福社会民众。

  第三种,呵责调伏轻度恶人。“轻度恶人”指那些调皮捣蛋,经常做一些小坏事,但还没达到十恶不赦的一类人。世上这类人比较多,那些常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为掩护的人,多是这种人。对于这类人,我们不能放弃,要循循善诱的化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显现金刚怒目相,不妨“鞭”他两下子,以严厉的呵责方便调伏他们。

  第四种,神力降服顽固恶人。“顽固恶人”指那些行凶作恶而且屡教不改的一类人。这一类人相对比较少,但危害性很大。“神力”指神通之力、神变之力。佛、菩萨通达世出世法,智慧广大,圆融无碍,能以不可思议神通力,变现各种形状与动作,作为化度众生的方便。

  对于这些特别凶恶的众生,一般的办法解决不了,只能运用神通力量或特别的手段。经论中有很多神通调伏恶人的记录,如《妙法莲华经》卷七中记载:有一个叫妙庄严的国王信受邪道,夫人为了让他对佛法生起敬仰,就让两个儿子示现神通变化,于是两个儿子就现出奇特的神变。他们升入虚空,现出种种的变化:出水出火,上天人地;忽大忽小,飘然不定。王子的神变十分见效,后来国王果然因此对佛教生起信仰,前去听经闻法。

  有时世尊为了巧度顽固众生,也会示现神通变化,如《杂阿含经》卷四中记载:拘萨罗国有一个耕地的婆罗门,轻蔑如来,认为出家修行是不劳而获的表现,世尊为了令他转迷为悟,除了为他说真正的耕食之法,还以食为契机示现神力变化。他让婆罗门把饭食放进平常的水中,哪知饭食入水竟然啾啾作声,沸腾冒烟,就像一个烧热的铁块投进水中一样。婆罗门看见了饭食的神奇变化,于是信心转增。

  我们都是平常凡夫,没有神通力量,这时候遇到恶人恶行怎么办?那就要采用特别的方法或手段。比如,可以借助领导的威力、借用法律力量、借用人际关系等等,只要发心是好的,目的是纯正的,这些都不妨使用。

  4、同事的种类

  同事也有两个种类:第一是方便随他人,第二善巧他随你。

  所谓“方便随他人”,就是说自己要以他人所喜爱的兴趣、方法等随他,与他建立信任融洽的关系。在学佛中,方便随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他人走入正法,走向善道,所以在随他之后,可以不知不觉地、春雨润物般转变他随着自己,到佛法的正道上来。而不能一味的顺世俗,甚至同流合污。

  所谓“善巧他随你”就是直接用善巧的语言或行为,让他相信你的话语、行为,随着你修学佛法,利益社会。

  四摄法的种类,大致就介绍到这里,下面说一下四摄法的次第问题。

  三、四摄法的次第

  下面讲一下四摄法为什么要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顺序排列,而不是其它的顺序。它有一定的讲究。

  布施只是布施宝物钱财或语言安慰,是外在的东西。钱财是身外之物,毕竟不是跟身体联系在一起,再爱财的人,关键时刻也多会舍财保命。四法之中这个最浅,相对来说,布施容易修学,所以放在第一位。

  就像谈恋爱,如果你真的不爱这个人,非要让你对这个人说“我爱你”,怕不太可能,对不对?你连看一眼都嫌讨厌的人,要你对他说“我好喜欢你”,只怕说的时候表情比哭还难看呢!爱语是从内心深处有想说的动力,才会说出来,比布施难了一点儿,所以放在第二位。清代有首诗:“悲来填臆强为欢,不觉花间有泪弹。阅世已知寒暖变,逢人真觉笑啼难。”可以非常贴切地体现出爱语的不容易。“悲来填臆强为欢”,正悲伤的时候,非让你笑,只能强为欢,勉强的事多难受啊!“不觉花间有泪弹”,本来看花的时候应该心情挺好的,可是花上却是你流出的泪水。“阅世已知寒暖变”,经历了世间的风雨沧桑,你知道了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间冷暖。“逢人真觉笑啼难”,这时候想在人面前摆一张微笑的面孔,真很难呀。这时的笑,只能是苦笑吧!不笑还好,笑起来恐怕比哭还难看呢。爱语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正是不容易,做到了才更有价值。

  爱语虽然难,毕竟只说一句话,不用拿什么行动出来,相对用行动来帮助别人的利行,又容易了一点,所以利行放在爱语之后。

  利行虽然是拿行动帮助别人,可只是一个行动、或一会儿的行动,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假如行同事摄,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这就不是一两分钟,一两小时,一两天,甚至一年两年能达到的了。所以比起利行,同事又难了些,所以被放在了最后。

  这种次序的编排,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截然不可转换。虽然有难易的差别,但只要是真正实践落实,也都很容易,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去施行,看你有没有这个实践的动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有动力,有愿力,能够把四摄法与自己的生命灵魂结合在一起,能够很善巧地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小而言之,可以给自己营造一个很好的生活、生存、发展和佛法修学环境,大的来说,能给你所处的团体,能给这个社会,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正面的改变。

  上面我们学习了四摄法的名义、种类与次第关系等内容,知道四摄法是可以实践操作的一个法门,知道四摄法是在家居士人际交往的法宝,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规范,是团体与团体之间,乃至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一个原则。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行持四摄法,弘扬四摄法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够把四摄的精神推广到自己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那么慢慢地,佛法就会深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中,这个社会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

更多体恒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六章 天下共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七章 永不倾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八章 人间外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九章 入世出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十章 己所利

 

后五篇文章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四章 快乐成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三章 在家学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二章 世间这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一章 这部经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 十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