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乘一法师:略谈佛法悟证心要 一七第二天 |
 
乘一法师:略谈佛法悟证心要 一七第二天
顶礼和尚三拜, 问讯,坐下,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历代祖师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请放掌。 诸位尊敬的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0号,星期二,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是第一个七的第二天。大众能够精进地禅修,心情也平静了很多,今天有人打开本来了。大家修法过程当中的进步较为显著,昨天禅堂里出现诸多不如法的状况已改正,今天整个气场较为平稳了。这里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大菩萨、大善知识、龙天护法在护持大家,故各位进步较大,有位同修因悲喜交集而失声痛哭,这是悲智的显露,属正常情况。有些人,尤其是女孩子,若是每天哭,那就不行。每天哭会产生哭魔,《楞严经》上讲有个哭魔,会影响修行的。 这次打七法会,护法菩萨能够积极地负责管理、监督,使得整个坛场比较有秩序。在时间安排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些改变。大家都要服从板声的指挥,按照板声作息。昨晚、今晚提前了半个小时讲经,有些人不知道,所以就迟迟不来,以后听到板声要赶紧集合。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护法内护的工作比较有序,能够心生欢喜,任劳任怨地为大家服务,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斋堂、伙房的护法居士们,为了让大家吃到可口的饭菜,他们不辞辛劳。常住考虑到大家打坐需要体能支撑,又考虑到各位下午四点多钟吃晚饭,到第二天早上四点钟后才吃早饭,中间相隔十多个小时,每晚给大家准备了各类糕点与汤羹,今晚给大家准备得是莲子羹,听完师父讲法后,大家可到斋堂去喝。师父对护法居士们付出地辛勤劳动非常赞叹!师父在此代表各位打七的同修向护法居士们表示深深地感谢!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感恩诸佛菩萨地加持!感恩常住地护持!感恩诸位护法居士地护持!正是因为在诸佛菩萨地加持下,有了常住地护持,有了诸位护法居士们地辛勤付出,才使得整个打七的行程能够有条不紊、安然有序地进行。 下面师父讲四件事情,希望大家一一做到。 第一,过堂要有过堂的秩序,跑香要有跑香的秩序,听法要有听法的秩序,出入禅堂也要按时有序。 第二,禅堂打坐时,有人发生打嗝现象,那是此人肠胃有问题,通过打坐把病气翻出来,虽说打嗝很难控制,也请打嗝者尽量控制,不至于影响旁边的人,旁边的人若受到影响而出定,切勿心生嗔恨,要心生欢喜,这是因缘。打嗝无法控制,严重影响到了周围人的,请到寮房打坐! 第三,打坐的姿势要端正。此问题昨天师父指出后,已基本改正,师父今天又发现了个问题,有几人打坐时皱眉苦脸,看上去好似很痛苦的样子,此习惯要改正。打坐时皱着眉、撅着嘴,身心紧张,心口是相连的,这样心口就打不开,进不了四禅,入不了定,打坐时要身心放松,面带微笑,要象弥勒佛那样。有人会说,皱眉是因为手、脚很痛,痛也要面带微笑,心念耳闻,将注意力集中在咒上,渐渐就不痛了,这样人的心慢慢地松开,就容易打开,进入四禅而入定。 第四,要严持止语戒。对某些人来讲,此戒好似很难持,这张嘴很难管得住啊!才持昨天一天,今天就控制不住了,找人喋喋不休地悄悄讲话。虽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是佛,然而众生习气尚在,习气不除,观照不住啊。所以说一定要修行啊!希望大家将自己的优点用显微镜看,缺点用放大镜看,时时观照住自己的心,勤除习气,发精进勇猛心,在修行的菩提路上,大踏步前进! 接下来要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的开示,也就是这本《楞严八十分义》的第三十四分,释迦牟尼佛宣说胜义中的真胜义性这一段。 在讲之前,师父先把昨天讲的内容复习一下,然后就此提问来考察你们是否听明白了,若听明白了,就完全彻底地明心见性了,就能回答师父的提问。 我们凡夫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昨天讲每个人都有九个识。第九识有自体分、证自体分。第九识的证自体分缘自体分,中间产生这个相分是空相,亦称寿者相,这个相分很多法师都没讲。第八识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八识的见分缘证自体分,中间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叫人相。第七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中间产生第七识的相分,叫我相。第六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六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和第七识的相分而产生第六识的相分,叫众生相。前五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前五识的见分缘第六识的相分和第九识、第八识、第七识的相分而产生前五识的相分,叫世界相。 《金刚经》上讲这些相都是假的,凡是有相都是虚妄。所以说:无寿者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世界相;佛说寿者相即非寿者相,是名寿者相;佛说人相即非人相,是名人相;佛说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佛说众生相即非众生相,是名众生相;佛说世界相即非世界相,是名世界相。 根据以上所讲的,我今天就两个问题对大家进行提问。 第一点,凡夫的自体分起一念明觉,为一念无明,就是证自体分。证自体分就是起的一念无明,头上安头啊。我们的自体分本来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是众生认为性觉不明妙、不妙明,所以要观照它,要明觉它,本觉才能够妙明,这就是头上安头。所起这一念观照之心叫做证自体分,亦称无始无明、根本无明、一念无明。再起第二念为第八识的见分,以至第七识的见分、第六识的见分,以及前五识的见分,这些见分都是枝末无明。 凡夫是这样。那么成佛了,还起念吗?若起念,起的念叫什么?若不起念,是怎么一种状态? 法明师答:证到佛果以后,他在做事的时候,如同没有做事。这个心不会起念,以了了分明的灵知去做事。若是起念也与凡夫的念不同。 弟子甲回答:不起念是佛,起念是众生。 师问:佛不起念,不起念怎么做事情? 弟子甲答:起念就是证体启用。 师问:那到底起不起念? 弟子甲答:起念头的时候就是用,是妙用。起念起念,起用起用,于第一义而不动。 师喝:这是书上的话,你坐下。 弟子乙回答:佛会起念,就像金出于矿,他已经是黄金了,已不是那种带杂质的矿了,而众生则如同还有杂质的那种矿石。故说佛起的念不是无明,他是为度化众生才起的那种妙用;当他不起念的时候,他是安住于空性当中的。 师问:难道佛起念不安住于空性吗? 弟子乙答:起念亦安住空性中。 师曰:哦,请坐下。 弟子丙回答:起念是妙用,不起念是体性。体性是湛然空寂。 师问:体和用有什么区别呢?起用湛然空寂吗? 弟子丙答:也是。 师曰:好,你坐下。请女众弟子也大胆回答。 女众弟子甲回答:佛起念是妙用,是体、相、用一如。佛要起念的,做事情要起念的,要不怎么做事情。 师问:佛起的念与众生起的念有什么不同? 另一位弟子回答:佛是妙观察智、大圆镜智,众生是起一念无明了。 师曰:刚才大家回答得不尽一致。 第二点,凡夫的自体分因一念无明故而产生相分,即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那么成佛的人,这个自体分还会不会产生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如果产生这五相,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产生五相,又是什么样子的? 弟子答:佛不会产生这五相。 师曰:请坐下。 另一弟子答:佛也会产生五相,差别是佛产生的是无我相。 师问:众生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佛会不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 弟子答:佛也会产生。佛也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啊。只是他已经没有分别和无我了,所以不一样。 师问:佛既然产生了相,为什么《金刚经》上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自己都生相呢,怎么还说无相呢? 弟子无言以答。 师曰:那你坐下。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跟你们讲,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怎么悟,怎么开悟?开者,打开本来面目;悟者,悟明心地啊。打开来,不悟也没有用。就此问题有谁已悟清楚、明了的,请举手!没人举手。 我给你们再讲一讲:众生和佛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这个问题实际牵扯到真心和妄心的问题。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凡夫是妄心,佛是真心、妙明真心。大家都有心,区别在于真心、妄心也! 自体分,佛与众生都一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有自体分。自体分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体分就是自性法身,心、佛、众生与有情、无情同一个法身。你如果证见自体分,就知道自体分是尽虚空遍法界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自体分不需要你再去观照才光明无量,本身就是光明无量,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妙就是变化的意思,明就是光明空间无量。所以,大众努力啊!光明无量的圣景在前途等着你们呢! 证自体分,佛与众生不一样。佛没有无明,所以没有证自体分。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故,所以转第九识为法界体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佛对一切事情的看法都是透过现象见到本质,性、相、用一如。佛每个念头起来都是事物的真理实相,所以叫妙明真心。 凡夫因为不明白实相道理故,认为这个本觉不是空明的,要观照它才空明,头上安头无明本。这就是一念无明,亦称证自体分。众生对本觉不了解,对法身不了解,对自体分不了解。“啪”一起念就是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接下去就是一个一个的枝末无明产生。因为有一念无明之故,下面产生无量的枝末无明。 见分,佛与众生都有见分,但知见作用不相同。佛是正知正见起念用。凡夫众生因无明故,非正知正见起念用。 什么是见分?自体起念用叫见分,自体不起念用就没有见分。佛也起念用,起念用就有见分。而佛起念用,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故,每个心念起用都是妙明真心的正知正见。凡夫众生因有无明故,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妄念妄心的不正知见。 什么是心?起念就是心。当你起念的时候就形成了心念,不起念的时候,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是自体。自体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动念的时候就产生心念,所以我们众生动第一念就产生一念无明,叫做证自体分。 什么是无明妄念?因为有无明之故起妄念。如果没有无明,就不起妄念。没有无明则没有迷惑,就是真心自然显露,叫妙明真心。 佛也起念。佛的自体如果不起念,那就是不动不摇,没法说话,没法做事情。佛如果不起念怎么讲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怎么能讲出来呢?佛起的第一念叫妙明真心,佛起的每个心念都是妙明真心,所以叫作本觉妙明、觉性明妙、妙明真心。 为什么佛的心就不起无明了呢?同样是起心,为何凡夫起心“啪一念起来”就是一念无明,而佛的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妙明真心呢?那是因为佛已破除无明之故。 什么是无明?对自体不明了,对这个世界不明了,对人、我、众生不明了,对整个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不明了,对心性道理不明了,这叫做无明。凡夫众生因无明故,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妄念妄心。 证悟心性道理者,了解、掌握、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妙明真心。佛起的是真念,佛知道心念起来,是本体自然起念,每个心念起来都是本体的起用,是故体用一如。 相分,佛与众生都有相分,但显相有真实、虚妄之不同。佛自体显现真实相,凡夫众生因无明故执取虚妄相。 佛起念妙用,就会发生微妙变化念用,就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妙相。佛有三十二光明庄严相、八十种随形好,是无量光明威德庄严所组成。佛的寿者相和自性实相相一致,叫做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佛的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都和自体真实相相一致。所以,佛的自体、实相、妙用是一如的。体、相、用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三一不二。 凡夫众生同样具足与佛相同的无量光、无量寿的自体真实相。但是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故不能认知自体真实相,反而执取虚幻色相为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所以,凡夫执取的虚幻假相不真实,就不能与自体真实相用一如不二。 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执取的寿者相就不是无量寿了,就有色身寿命,就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所执取的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等诸法相,皆是虚幻不真实的假相。是故佛言:见相非相,是真实相。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师父再用刚才念的偈语来给你们解释:妙湛总持不动尊。是指妙明湛然的本觉性体,能总一切诸法,持无量妙义,圆明不动,真常独露,唯我独尊。本觉性体就是法界身自体分,尽虚空遍法界真常绝待,故称妙湛总持不动尊。 自体分尽虚空遍法界,妙湛总持不动尊。妙者,不动而动,动而不动。为什么?因为怎么动都在法界身自体分里。从东间房到西间房,是在自体分里;从北方到南方,是在自体分里;从东方琉璃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在自体分里。不管到哪里,都在法界身自体分里面,虽然动还是在自体分里面,就等于没动一样,所以就不存在动与不动。 我们说的动,从此处到彼处叫动,是吧?从西方到东方叫动,凡夫是把东方和西方分隔开了。 佛是东方、西方都在法界身自体分里面,不存在动与不动,动就是不动,不动这里面照样动,所以叫做妙湛总持不动尊。 若还不明白,师父以水再作比喻说明: 以湿性比喻体性〔自体分〕,湿性看不见、摸不着,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湿性;以水比喻念心〔见分〕,心是自体分所起的妙用;以水中月影比喻实相〔相分〕,水中月影却非真实有月;以酸性色素比喻无明〔证自体分〕,酸性色素会使清澈透明的水变成混浊色水,正如无明会让你的清净心变成混浊烦恼心一样。 自体分就是妙明觉性。现在以湿性比喻觉性,湿性会变现成水,正如自体所起心念妙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法身,都是你的自体。但是没有动念的时候,没有形成妙明心念的时候,性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起心念,你的心就看到了。犹如你看不到湿性,但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湿性,空气当中有湿性呀!水从哪里来,从湿性来。没有湿性,哪有水啊?!水蒸发了,又变成湿性。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息心回归自性。这个比喻能听懂哦。 相分就是你起心动念所变现的诸法相,佛的妙明真心起妙用也能变现诸法相用。这一切的诸法相犹如水中的影子,水中的月亮影、水中的山影,是虚幻不真实的。你看湖中倒影,你往东边走、月亮也跟着往东边走,你往西边走、月亮也跟着往西边走。你坐在船上往东边行,水中的那个山影也往东边行,是吧?所以有句话叫“东山水上行,南极日不落”。“东山水上行”,那么水里面真有山吗?水里面真有月亮吗?水中无月亦无山。而看着似有月亦有山,这一切的相都是你自心、妙明真心里面的影子。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等一切诸法相,全是妙明真心的影子,与水中的影子一样。 见分就是自体分所起的念心妙用。见分如果没有无明浊障的话,这个见分就是起念用的妙明真心,犹如一潭清澈湛然的水。凡夫众生和佛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那个无明〔证自证分〕上。 证自证分就是浊障妙明清净心的无明。证自证分以酸性色素作比喻。学过化学的人应该知道,一潭清澈湛然的水,你如果在清水里面放一点酸性色素,整潭清水就会变得混浊不清的浊色水了,是吧?你再看水中的影子就看不清楚了,因为加有酸性色素的浊色水不清澈湛然故。正如凡夫因无明浊障故,使原本清净妙明的心,变成烦恼混浊的心,看不清一切事情的真实相。如戴变色眼镜看世界,全部失真。混淆是非,认假作真,认贼作父。所谓颠倒众生,可怜悯者! 那么,如何才能让凡夫众生消除烦恼混浊的妄心,回归清净妙明的真心呢?这就需要修学佛学,修禅定、开智慧了。犹如要让一潭混浊的酸性色水变回清水,只要放一点碱性色素进去,当即整潭混水又恢复清澈湛然了。 从前有位千岁宝掌和尚,住在浙江浦江宝掌寺。寺院周围是碱性石灰岩山脉,从石灰岩里面流出来的水是碱性山泉水。宝掌和尚安住此地食用碱性山泉水,身体健康无疾,活到一仟零七十多岁。现在有的癌症患者,到宝掌寺住了一段时间,癌症就好了。他们还说这里的佛菩萨真灵佑,其实是喝那个碱性水喝好的。 我们众生的心啊,也是因为“酸性”的太厉害了,所以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家要喝一点“碱性”的水。我们的心妄念太多,贪、嗔、痴太多了,所以要修禅定、开智慧。“啪”一下,把无明打破消除,恢复本来觉性,就和佛一样了。 你如果没有无明〔证自体分〕的话,性、相、用是一体的。性就是自体分,相就是相分,用就是见分。性、相、用一体不二。 真心启用和水起波浪一样,凡是水都会起波浪,有时波浪起小一点,看不出波浪来,还认为没有起波浪呢。人家说,心如止水,止水也起波浪,无风也起浪。只要你有心,肯定会起念。或是第九识起的空念,或是第八识起的微细念,或是第七识起的细念,或是第六识的意念。我们修行人,要消除妄念,首先要行深禅定、开大智慧,照见微细妄念,方能转妄归真。如果不能照见妄念,就不可能消除妄念,回归自性。 尘沙惑,就是对无量法门起微细惑念,叫尘沙惑。如果消除了微细的尘沙惑,即成就无量无边的恒沙妙用。 起心动念,就像水起波浪。那个波浪是不是水啊?波浪还是水。那个波浪是不是有湿性呀?波浪也是有湿性的。那个水是不是有湿性呀?水也是有湿性啊!还有水中影子也不离水和湿性,水中影子比喻实相。所以湿性、水、浪、水中影子四者不可分,性、相、用是一体的。 无论是想把水中的影子拿出来分开,还是想把水中的波浪拿掉,或者是想把这个水拿掉剩下波浪,或者是想把这水全部拿掉剩个湿性,或者是想把这湿性全部拿掉剩个水,这些都没办法做到。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不会在那里分别执着了。哦,这是相;哦,这是用;这才是体呢!我要证体,要保体。你保什么体?!用就是体,相就是体。水中的影子就是水,那影子就是湿性。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一切诸相,就是法身佛啊!能明白吗? 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是如如佛。佛不是修出来的,没办法修成佛,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所谓的修,就是明白之后,把你无量劫以来着相惯了的习气去掉。成佛了和凡夫一样呀,吃饭、穿衣、睡觉,还要生活,色身也会衰老、也会生病,也会坏死,有什么不一样?! 佛、心、众生三无差别。有区别的就是你没有觉悟,没有看破无明,把无明当宝贝了,犹如戴隐形变色镜看人事、看世界,分别执着,无休止地起无明烦恼,就这么点区别。如果把隐形变色镜拿掉,当下就是如如佛。 下面讲《楞严八十分义》第三十四分--宣说胜义中真胜义性。阿难尊者是听佛讲《楞严经》开悟的,所以《楞严经》是一部开悟的经,是一部证道的经,是一部成佛的经。我一直提倡大家要看《楞严经》,因为看懂这部经能得大受用故。虚云老和尚讲,佛讲经说法都不离开四清净明诲,四清净明诲就在《楞严经》上。阿难是听佛讲七处征心、十显见性,再讲到空如来藏:五蕴空、六根空、六尘空、六识空、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空时,阿难尊者开悟。遂作开悟偈曰: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是故,应富楼那尊者请法,世尊宣说胜义中真胜义性,审除微细惑。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这是富楼那尊者请法,惟愿如来审除微细惑。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阿罗汉微细惑还没除。富楼那是大阿罗汉,他的微细惑还没除尽。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世俗谛,即小乘人天因果;二胜义谛,即前文之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今之胜义中真胜义性者,即一真法界中道实相义。令会中定性声闻及一切未得二空,且发心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兰若就是佛的清净心地。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本觉,同指如来藏心之体。而今性本异称,各有诠表。性表一真理体,未涉事用。本表天然本具,不论修为。妙则寂,明则照,妙明,即寂而照;明妙,则照而寂。性觉本觉互影显融,明字虽似用,亦本体照用,非涉事用。如来举此句於无明万法之先,正当空劫以前一段真理。惟有寂照互融,岂有事功?此句所示: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性体无依。二显寂照本具,不假妄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此佛诘审富楼那,摄上性觉句而来,故此首句觉字,即性觉之觉,明字即妙明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以明有真妄二明,正以双举审问,欲令满慈自决取舍。审问意:为是性觉本明,单称为觉?还是觉本不明,须加明於觉上,而双称明觉?此单称为觉,不假妄明,是为真觉。双称明觉,觉上加明,头上按头,而务假妄明,是为妄觉。 富楼那答言:若觉上不加明,名为觉者,则此觉无所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未能悟知性觉本具妙明之理,反而认为性觉本自不明,须加明於觉上,性觉方明。这正是众生无始根本无明。满慈也被此无始根本无明所迷。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牒责满慈答意:若此觉无所明,则无觉上加明。因为有所缘即非本觉,无所缘即非有明。有无所缘,觉明二义全失,则全体无明。无明昏昧,又不是本觉湛明之性。本觉性体,离缘绝待,无能所故。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本性之觉,必本具妙明,你无故妄加明於觉上,由是遂成根本无明。一切妄法皆依此根本无明而发生。故知明觉二字,便是妄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源。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性觉本具妙明,断绝是非能所心念。今起觉非所明之念,而相对所起之念,即觉是所明。是非所明,皆属无明。以觉为所,妄明为能,起最初一念妄动,是则名为一念无明。故曰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即此以觉为所之觉性,是为自体分;即此妄明为能之妄明,是为证自体分。因此一念无明,迷覆绝对真性,成对待之所相(虚空相)。遂成白净识。 复以虚空为所,妄能为能,遂成阿赖耶相分。即此妄能是阿赖耶见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由是将本然寂照妙明之智光成为能见之妄见。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无同异之相。以一念妄动故,则真如随缘而有生灭诸相。因不觉故,遂成阿赖耶识。全真起妄,世界众生种种差别,炳然现於藏识之中。 三细惑相者:一念无明之证自体分,是为业相;生汝妄能为能之阿赖耶见分,是为转相;炽然成异之阿赖耶相分,是为现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段总出妄相,谓无明妄见为能异,世界差别为所异,因异立同为虚空。所谓迷妄有虚空,因空立世界。因世界种种差别之异,而立虚空为同,以虚空恒一不变故。又以虚空静而世界动,由动静发明,因此复立一法,即无同无异乃众生。因众生有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故。此则从微细惑现相,而有虚空、世界、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皆是一念圆具故。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则以缘现相之境界而生长六粗惑相。六粗者:一智相,谓於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是具生起之法执;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之分别,而於爱境生乐受,於不爱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是分别起之法执;三执取相,谓於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是具生起之烦恼;四计名字相,谓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是分别起之烦恼;五起业相,谓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六业系苦相,谓系於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此六粗惑,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为缘,第六相为苦果。 经言:如是扰乱,相待生劳,是为智相。劳久发尘,是为相续相。自相浑浊,是为执取相及计名字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是为起业相及业系苦相。 最后总结六粗妄相,皆因一念无明妄动故,於本然清净心性,虚妄生起山河大地诸有为迁流之相。所谓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乃众生知见耶。因动异而有世界,三世迁流为世,十方隔别为界。虚空常一不动为静为同。众生以有心性,非如世界之异;以有色相,非如虚空之同。当知所谓一念无明以及六粗惑境相,皆因妄动分别能所缘心而生万有。修行人若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缘心,即可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 更多乘一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