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华严文集: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研究(启明法师) |
 
华严文集: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研究(启明法师) 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研究 内容提要: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作为主要依据而成立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其中“圆融无碍,重重无尽”思想是借用因陀罗网为喻加以解释的,在经典的具体描述中则体现在“华藏世界”,也就是毗卢遮那佛因地修菩萨行而召感的宇宙世界。可理解为“如来法身”、“法界”或一切众生身心的根源。本文主要通过《八十华严》为切入点,对华藏世界的构造及其存在形式予以探究,从而梳理出契证“华藏世界”的方法与先决条件,使令众生共同修证与随顺法界。 关键词:法界华藏世界《华严经》须弥山。 作者简介:释启明,闽南佛学院讲师,主修华严、三论。 华严宗作为中国佛教一大宗派,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空前组织体系,屹立在众多佛教宗派之林。在华严学中对宇宙问题的解析,有其独特的思想观念,是以法界缘起思想来阐述理体与事相关系,将华藏世界视为毗卢遮那佛全体之显现,具有宇宙总体、世界普遍性基础的意义。如此,无限宇宙中千差万别的事相才具有统一性,而且万物之间又能相互联系,和谐融通,贯穿无碍,具有无限的发展性。 以此推论出华藏世界既蕴含轮回的世界又标示解脱的世界,理体界和事相界相互重合,从而缩短此岸与彼岸间距,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也就是对理想世界的看法。这种圆融无碍境界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原本就是和谐一体,如果真相彻底明白,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基于这点,对于华藏世界的研究极为必要,本文主要以《八十华严》为切入点,结合其他经论,来分析和探究华藏的构造与存在形式。 一、华严宗特定的“法界”含义 “法界”在《华严经》中被认为就是“华藏世界”或“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和华藏世界是等同的,在《六十华严》就有:“如来法身等法界,普应众生悉对现。”〔1〕此句偈子在《八十华严》对应的偈颂是:“佛身周遍等法界,普应众生悉现前。”〔2〕无论哪个偈子,都说明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的“法界身”,具足无限差别的事相而又蕴含着统一性;而“法界”则被视作一切众生身心的理体。 在法藏《华严义海百门》中就说: 入法界者,即一小尘缘起,是法;法随智现,用有差别,是界。此法以无性故,则无分齐,融无二相,同于真际,与虚空界等,遍通一切……若性相不存,则为理法界;不碍事相宛然,是事法界。合理事无碍,二而无二,无二即二,是为法界也。〔3〕 这里“法”被视为随缘显现的具体事相,“界”则是诸法功用的各各殊别,诸法本质上是没有自性的,也就不存在性相、形体上的差异。若就性相不存意义言,就是“理法界”;然随缘显现的具体事相又是宛然存在,此便是“事法界”;此“事法界”和“理法界”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关系,也即相互融通无碍,这就是“法界”。若仅此的“法界”,就与其他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等没有太大差别,都是性相不存,常寂不变,空有相即的根源。 然华严宗在此基础上提出法界缘起的概念,使“法界”赋予一纯净至善的理体的特定含义,也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至净真心”或“清净佛智”。这种“至净真心”被认为是宇宙世出世间的本原或本真,万法都是从此“真心”随缘而显现。《华严义海百门》就有:“明缘起者,如见尘时,此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今尘既由心现,即还与自心为缘……尘为自心现也,离心之外,更无一法,纵见内外,但是自心所现。”〔4〕《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也道:“此上诸义门,悉是此心(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自在作用,更无余物,名唯心转。”〔5〕《华严探玄记》卷一更曰:“离佛心外无所化众生……是故唯是佛心所现。此义云何?谓诸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众生。然此如来藏即是佛智证为自体,是故众生举体总在佛智心中”。〔6〕这样“自心“、“佛心”、“佛智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等都是真心、清净心,也即宇宙万物都是“真心”的体现,“真心”是万法的理体。 基于这点,华严宗提出以“法界”为体,缘起为用的思想,因有缘起大用,故十方理事齐彰,凡圣并显。《华严义海百门》就道:“夫玄宗渺茫,在缘起而可彰;至道希夷,入法界而无见。故标体开用……合则法界寂而无二,开乃缘起应而成三,动寂理融,方开体用。”〔7〕这里法界寂而无二,不可见知,只有通过缘起开示发明,才能被彰显出来,万相齐然。这就将重心放在法界缘起的体用关系来说明真心理体与诸法事相的关系,所谓“体为用本,用依体起,体依用显”,没有法界则无以缘起,没有缘起则法界常寂,无从彰显。然而,华严宗的这种体用关系并非殊绝悬隔,判若楚汉,而是体用全收,圆融无碍,无尽自在的。法藏在《华严策林》中称: 以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缘起事相,必收性而方成。玄界玄宗,亦依缘而现空。有有交彻,体用玄通,言事即有彻空源,谈有乃空透有表。或时双举,纤毫之论不具,或时相成,广大之谈并见。理全收事全举事而为理,事非别事,物具理而为事。〔8〕 可见体用互为玄通,理事相互融合,体不是用以外而别有其体,体因用而显;用也不是离体而别有其用,用以体为源。同样,理也不是事外而另有其理,全收全举事就是理;事也不是离理而另有其事,物具理而为事。〔9〕 华严宗的这种法界缘起思想重在表述宇宙的形成及其存在方式,认为宇宙万法都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表现,缘起的事相均处在相互依存,互为融摄平等,和谐统一之中,其具有“以不起为起”、“一即一切”及“事事无碍”等内涵。从“以不起为起”角度观察,宇宙万相都是佛性理体直接的、全部的显现,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现起;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佛的意志为迁变,这样,作为理体的佛性(或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无条件的存在,作为佛性表现的宇宙事相同样也是无条件的存在,而且没有时间上前后,若将理体与事相完全重合为一情况下,现实世界的生起,自然也是不起的。就“一即一切”考察,理体与事用、整体和部分乃至部分与部分之间都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从“事事无碍”出发,则事相之间处于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和谐统一关系。 二、华藏世界的构造 《华严经》中所描述的华藏世界,其实就是毗卢遮那佛所居之处,也是其教化的整个世界,是由毗卢遮那佛修菩萨行圆满成就后所显现的。据《八十华严》卷八称:“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10〕所谓“世尊往昔于诸有,微尘佛所修净业,故获种种宝光明,华藏庄严世界海。”〔11〕可见华藏世界是因修果满所显现的世界,也就是法界,或称华严宇宙。 在《华严经》中对华藏世界的构造进行了描述:“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最下风轮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次上风轮名出生种种宝庄严,能持其上净光照耀摩尼王幢。”这无数风轮分为十层,最上层风轮“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金刚轮山周匝围绕,地海众树各有区别。”〔12〕在华藏世界中又有无数的佛国世界,由于大莲华所包藏,故称其“华藏世界”。 在华藏世界中有大轮围山,其状况为“华藏庄严世界海大轮围山,住日珠王莲华之上,栴檀摩尼以为其身,威德宝王以为其峰,妙香摩尼而作其轮,焰藏金刚所共成立,一切香水流注其间,众宝为林……有世界海微尘数,众妙庄严”。〔13〕大轮围山内所有大地都是金刚所成,坚固庄严,清净平坦,所有三世一切诸佛国土,都来庄严校饰,犹如天帝网般布列。 在这华藏世界海大地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都是由“一切妙宝庄严其底,妙香摩尼庄严其岸,毗卢遮那摩尼宝王以为其网;香水映彻,具众宝色,充满其中;种种宝华,旋布其上;栴檀细末,澄垽其下;演佛言音,放宝光明;无边菩萨,持种种盖,现神通力。一切世界所有庄严,悉于中现”。〔14〕说不尽的阶陛、栏楯、罗幢、宝衣、楼阁、莲华城、栴檀香、垣墙等共同围绕严饰着香水海。 在每一香水海中又有道不尽的香水河,都以诸世界海的所有众宝庄严,并出妙音,称扬三世佛菩萨名。在这些香水河的两间之地,都充满种种妙宝庄严、种种摩尼宝王充遍其地。华藏世界的诸般不可思议庄严,都是由于往昔的清净功德召感所致。 华藏庄严世界海的安立,或称周围各十百世界种形状,总括十方微尘华藏,同在一大莲华上,以表明华藏玄门,毗卢心海。总大莲华名“蕊香幢”,幢的最下方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最下第一风轮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乃至最上风轮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香水海,此大幢下总香海;海中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是总大莲华。华幢之上满中香水海,四围有金刚轮围山环绕华沿,以围香海,此是华上总海。其海内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此指华上总海中别香水海。每一海中各有世界种,每一世界种上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次第安立,就像天帝网分布而住,每一佛刹有尘数庄严,每一庄严各放尘数光明,每一光明各现如上华藏世界及三世刹海中不可思议事,如千镜重重,互映互遍;然而这不可思议华藏及海,全是当人之一心,是则心具法界,法界即心,广大融通,无尽无穷,所谓“华藏玄门,毗卢心海”,都在此总大莲华内。其中具有111个世界种,最中央就是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广说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都在种种光明蕊香幢大莲华上分布而住,一一世界种各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在这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安住,在每一世界内又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在世界种中的情况各有不同,“或有依大莲华海住,或有依无边色宝华海住……或有依菩萨宝庄严冠海住,或有依种种众生身海住,或有依一切佛音声摩尼王海住。”〔15〕广说有世界海微尘数的无量无边。 另外,华藏世界种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无法定论,有须弥山形、江河形、回转、漩流、轮辋、坛、树林、楼阁、山幢、莲华、众生身、云、诸佛相好圆满光明、珠网、门闼等形,其数也是世界海微尘数的无法穷尽。华藏世界种的体性,更是千差万别,有“以十方摩尼云为体,或有以众色焰为体,或有以诸光明为体,或有以宝香焰为体……或有以一切刹庄严具成坏音声为体,或有以无边佛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变化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善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净音声为体”。〔16〕 十方世界海的安立,包含右旋围绕十世界种,华藏庄严世界海居中,于八方上下略标十世界海,都与华藏相等,其数不可穷尽;也就是二十重华藏世界外的十方面最近的华藏世界。在这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华藏庄严世界海,就像天帝网分布一般而住。最中央的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以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为底,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住其上,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以一切庄严具为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于中布列。其最下方有世界名“最胜光遍照”,以一切金刚庄严光耀轮为际,依众宝摩尼华而住;其状犹如摩尼宝形,一切宝华庄严云弥覆其上,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种种安住,种种庄严,佛号“净眼离垢灯”。自上而去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形状各异,具有更多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其中第十三佛刹,名娑婆世界,“以金刚庄严为际,依种种色风轮所持莲华网住;状如虚空,以普圆满天宫殿庄严虚空而覆其上,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其佛即是毗卢遮那如来世尊”。〔17〕最上一层名“妙宝焰世界”,有福德相光明佛安住其中,其状犹如宝庄严具,以一切宝衣幢云及摩尼灯藏网而覆其上,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 这遍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分别而依住,其形状有十佛刹微尘数回转形世界、十佛刹微尘数江河形世界,还有十佛刹微尘数漩流形、轮辋、坛、树林、楼观、普方、胎藏、圆光、网形等世界,每一世界各有十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围绕并有微尘数世界作为眷属,这一切的世界,都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及围绕此海香水河中。 再者,在十世界种中心的二十重华藏世界当中,又称“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可例知十方诸微尘数二十重华藏世界,形量大小,安立次第都近似,只是名称有别罢了。普光摩尼香水海及蕊香幢莲华,就是华藏庄严世界海总海总莲华。蕊香幢上,满中香海,海边有大轮围山周环幢边以围香海,此香海有十不可说世界微尘数别海之名,一一别海各有莲华幢,其最中别海之华幢名“摩尼王莲华”,华内有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种”,上有二十重世界重叠而住,下小上大,一一刹尘世界收作一小圆相,积二十层作为一世界种,下层有世界名“最胜光遍照”,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向上过佛刹尘数世界到第二层“种种香莲华妙庄严世界”,有二佛刹尘数世界围绕着,如数相倍,乃至第十三重层有十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娑婆世界就在第十三重的中央,是十三刹尘中一尘之数罢了,极乐世界也处十三重的一尘,与娑婆世界相平齐;往上及至第二十重层有妙宝焰世界,也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统计“一世界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恒河数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国土,形状或大或小,或净或秽,或圆或方,或侧或仰,没有固定,每一国土各有一佛作为教主,就象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 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东边,还有香水海,名“离垢焰藏”;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遍照刹旋”,以菩萨行吼音为体。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宫殿庄严幢”,其形四方,依一切宝庄严海住,莲华光网云弥覆其上,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纯一清净,佛号“眉间光遍照”;从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德华藏”。其形周圆,依一切宝华蕊海住,真珠幢师子座云弥覆其上,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一切无边法海慧。如此往上有二十层,第二十层有世界名“高胜灯”,状如佛掌,依宝衣服香幢海住,日轮普照宝王楼阁云弥覆其上,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纯一清净,佛号“普照虚空灯”。〔18〕 距“离垢焰藏”香水海的南边,还有“无尽光明轮”香水海,有世界种名“佛幢庄严”,情况大致同“离垢焰藏”香水海,最下方世界是“爱见华”,最上的第二十层是“无尽光庄严幢”世界。在“无尽光明轮”香水海右旋,还有香水海名“金刚宝焰光”,有“佛光庄严藏”世界种;在“金刚宝焰”香水海右旋,也有“帝青宝庄严”香水海,有“光照十方”世界种;在“帝青宝庄严”香水海右旋,还有“金刚轮庄严底”香水海,有“妙宝间错因陀罗网”世界种;从“金刚轮庄严底”香水海右旋,还有“莲华因陀罗网”香水海,有“普现十方影”世界种;从“莲华因陀罗网”香水海右旋,还有“积集宝香藏”香水海,有“一切威德庄严”世界种;从“积集宝香藏”香水海右旋,还有“宝庄严”香水海,有“普无垢”世界种;从“宝庄严”香水海右旋,还有“金刚宝聚”香水海,有“法界行”世界种;从“金刚宝聚”香水海右旋,另有“天城宝堞”香水海,有“灯焰光明”世界种;大致情况皆如“离垢焰藏”香水海。 于“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还有“变化微妙身”香水海,有“善布差别方”世界种;依次向东边,还有“金刚眼幢”香水海、“种种莲华妙庄严”、“无间宝王轮”、“妙香焰普庄严”、“宝末阎浮幢”、“一切色炽然光”、“一切庄严具境界”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玻璃地”香水海,以及“常放光明”世界种,最下方的世界是“可爱乐净光幢”,最上方有“最胜身香”世界。 在“无尽光明轮”香水海外,依次还有“具足妙光”香水海以及光耀盖、妙宝庄严、出佛音声、香幢须弥藏、栴檀妙光明、风力持、帝释身庄严、平坦严净等难以计数的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妙树华”香水海以及“出生诸方广大刹”世界种。 在“金刚焰光明”香水海外,次第排列有“一切庄严具莹饰幢”香水海,以及一切宝华光耀海、莲华开敷、妙宝衣服、可爱华遍照、遍虚空大光明、妙华庄严幢、真珠香海藏、宝轮光明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无边轮庄严底”香水海;其大致情况皆如“离垢焰藏”香水海。 处“帝青宝庄严”香水海以外,次第排列有“阿修罗宫殿”香水海,及宝师子庄严、宫殿色光明云、出大莲华、灯焰妙眼、不思议庄严轮、宝积庄严、清净宝光明、宝衣栏楯等不可说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树庄严幢”香水海。 于“金刚轮庄严底”香水海以外,次第安立“化现莲华处”香水海,以及摩尼光、众妙香日摩尼、恒纳宝流、无边深妙音、坚实积聚、清净梵音、栴檀栏楯音声藏、妙香宝王光庄严等微尘数香水海。在“莲华因陀罗网”香水海外,也次第安立“银莲华妙庄严”香水海,以及毗琉璃竹密焰云、十方光焰聚、出现真金摩尼幢、平等大庄严、宝华丛无尽光、妙金幢、光影遍照、寂音等不可说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密焰云幢”香水海。在“积集宝香藏”香水海以外,次第排列有“一切宝光明遍照”香水海,以及众宝华开敷、吉祥幄遍照、栴檀树华、出生妙色宝、普生金刚华、心王摩尼轮严饰、积集宝璎珞、真珠轮普庄严等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阎浮檀宝藏轮”香水海。 在“宝庄严”香水海以外,依次安立“持须弥光明藏”香水海,以及种种庄严大威力境界、密布宝莲华、依止一切宝庄严、众多严净、极聪慧行、持妙摩尼峰、大光遍照、可爱摩尼珠充满遍照等不可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出帝青宝”香水海。在“金刚宝聚”香水海以外,也是逐次列有“崇饰宝埤堄”香水海,以及宝幢庄严、妙宝云、宝树华庄严、妙宝衣庄严、宝树峰、示现光明、莲华普庄严、妙宝庄严等说不尽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不可坏海”香水海。在“天城宝堞”香水海以外,罗列有“焰轮赫奕光”香水海,以及宝尘路、具一切庄严、布众宝网、妙宝庄严幢、日宫清净影、一切鼓乐美妙音、种种妙庄严、周遍宝焰灯等道不尽微尘数香水海;在最外围靠近轮围山有“积集璎珞衣”香水海;其大致情况皆如“离垢焰藏”香水海。 居这种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都是依“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庄严莲华”而住,诸佛刹种的不思议妙庄严以及种种果别,都是因众生的业力而致,所谓“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众生业力故,国土不思议……如是刹种种,莫不皆由业。”〔19〕虽有别异,且井然有序,互不间断,各各放宝色光明,庄严无比,诸佛都各自演说教化,众生若要亲见诸佛宝刹,就得以“清净心”来引发,所谓“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20〕在华藏世界海中,每一世界种的各个世界,都是种种庄严安住,而这些又是依靠诸佛的神力加持,递相接连,构成世界网,犹如帝释网重重无尽,圆融含摄。 处华藏世界海的东边,也有“清净光莲华庄严”世界海;在华藏世界海的南边,还有“一切宝月光明庄严藏”世界海;在华藏世界海的西边,也列“可爱乐宝光明”世界海;在华藏世界海的北边,也有“毗琉璃莲华光圆满藏”世界海;在华藏世界海的东北方,还有“阎浮檀金玻璃色幢”世界海;同样在东南方有“金庄严琉璃光普照”世界海;在西南方有“日光遍照”世界海;在华藏世界海的西北方有“宝光照耀”世界海;下方有“莲华香妙德藏”世界海;在华藏世界海的上方也有“摩尼宝照耀庄严”世界海;华藏世界海中的这些佛刹微尘数世界海中,每一世界海各有国土,以及诸佛的教化,微尘数的菩萨亲近围绕,辅助宣扬,此皆为毗卢遮那佛的愿力所成,愿力遍周法界,在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并且无有边际。〔21〕 除了上述的华藏世界海的观念外,还有大量的六道众生、四大部洲、须弥山、色界等概念。譬如饿鬼、地狱、龙、金翅鸟、阿修罗等众生类的相状,在《光明觉品》卷十三有云: 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阎浮提、百亿弗婆提、百亿瞿耶尼、百亿欝单越、百亿大海、百亿轮围山……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四天王众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色究竟天……其百亿阎浮提中,百亿如来亦如是坐。〔22〕 《入法界品》卷六十四云:“须弥山顶六种震动……复有十千龙王,所谓伊那跋罗龙王、难陀优波难陀龙王等,于虚空中,雨黑栴檀……金翅鸟怖,灭除瞋恚,身得清凉。”〔23〕这些无非是由于众生业力所致,而菩萨为教化变现诸般众生形相,在《华严经》中所表达的通常是百千亿,乃至佛刹微尘数等无限宽广的概念,这些也都是毗卢遮那佛愿力所成。说明严宇宙观本身就包含了初期佛教宇宙观的内涵实质,在须弥山为中心的宇宙观念上是一致的。由于众生心量局限于见闻觉知,不知法性无边境界,虽开演小世界,也是归属于华藏世界中;相对而言,华藏世界海的范畴和空间视野要来得更广阔无边;因而,华藏世界也完全包含了以下的较微细的观念: 以一个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组成的一小世界,中间是须弥山,象柱独立,呈上下大而半山缩小的腰鼓般形状,须弥山顶是忉利天宫,山外还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间围绕着须弥,就像七重城堑次第围绕。第七山外就是大咸水海,氵弥涟四方,四方咸海各有一大洲,东海称东胜神洲,南海名南瞻部洲,西海称西牛贺洲,北海名北俱卢洲,每洲旁边有两个中洲,数百个小洲作为眷属。大咸海外的四面有铁围山象外城般地环绕着,这就是一个小世界。一小世界外圈应作浑圆如球观,从下方风轮,上至铁围山应作平圆轮相观,海中七金山应作周圆围绕观。一小世界包括欲、色、无色三界,并次第安立着诸山、诸海和四洲的形量: 第一,须弥山:纯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树木郁茂,香气远闻,多诸圣贤天人,福德神众夜叉等住各有宝宫殿。其上下自水际上升高84000由旬,上下俱大,山半独小,又山根入水亦尔许由旬。 第二,七金山:包括42000由旬的双持、21000由旬的持轴、12000由旬的担木、6000由旬的善见、3000由旬的马耳、1200由旬的障碍、600由旬的持地等七座山;每山也多有圣贤、神鬼所住。 第三,七香海:七海阔狭,也次第如七山之数,各海中俱有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牟陀华、奔茶利迦华等,遍覆水上。 第四,大咸海:北自外等七重金山山根,南至铁围山山根,二山中间咸海阔36万2千由旬,如是瀰连四方,余三方之距两山,阔也如此。 第五,四大部洲:东边的咸海中有东胜神洲,地形象半月,纵广9000由旬;南边的咸海中有南瞻部洲,地形象田字,纵广7000由旬;西边的咸海中有西牛贺洲,地形象满月,纵广8000由旬;北边的咸海中有北俱卢洲,地形象方版,纵广1万由旬。 第六,斫迦罗山:又称“轮围山、铁围山”,纯铁所成,高广各300由旬,周围36亿1万350由旬,总围大咸海。 九重山根入海皆8万由旬,诸海之深也是如此;都住金轮之上,从此海面上升欲界六天,并色界中一个初禅三天,上下合之为一小世界。这三界次第安立的相状,就是第十三佛刹微尘世界中的一微尘世界。在这世界下唯一虚空,从空中起大风轮,风上而持水轮,以众生业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堕熟脏;水上复持金轮,如熟乳生膏而浮于面,金轮之上即大地,大地之上满中咸海,地边周匝有斫迦罗山(即铁围山或轮围山),此山环绕地边如外城,围匝咸海,海之极中有七重金山,与七重香水海次第相间围绕,如七重城堑,七重内心有须弥山卓然孤耸,高84000由旬,上下大而半山小,其大处纵广8万由旬;七重山外即大咸海氵弥连四围,须弥山东咸海中有东胜神洲,南咸海有南瞻部洲,西咸海有西牛贺洲,北咸海有北俱卢洲,每洲傍各有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又自须弥山脚上升1万由旬有坚手天住,又升1万由旬有持华鬘天住,又升1万由旬有常放逸天住,此三天皆绕山环列而住,皆是夜叉、鬼神,其福如天。又升1万由旬,即半山腰处有四天王天依山四面各各而住,日月星宿日夜行绕四方,虽依空转亦与相平。又升42000由旬至须弥顶,即三十三天住,最中即忉利天,天主名释提桓因(即帝释、玉皇大帝),这以前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等都依须弥山而住,故称“地居天”。从这以上升都是依云而住,称“空居诸天”;自忉利天上升16万由旬名夜摩天,再升32万由旬名兜率天,又升64万由旬名化乐天,又升128万由旬名他化自在天,这四天与前四天王、忉利共六天,乃至下到风轮中,其中地居天由修持十善业所感生的;夜摩等四天属空居天,是修十善兼修禅定所感生,都俱有男女情欲,总称欲界。 从他化自在天上升256万由旬就是色界初禅初天,这样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共十八天。上升都是成倍而增。再从四禅第九天色究竟天又倍增而上升,就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非想处共四天,都是成倍上升;这样三界总共28层天。据《阿毗昙论》载,若从色究竟天放大石山要经过65535年,中间没有障碍下才到阎浮提的地面,无色界四天就更是成倍距离。这样的三界和人道、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共同构成了三界次第世界。 下自地轮、铁围山、四洲、七金山、须弥山、日月、六欲天以及初禅,称作“一小世界”。这样的一千个小世界,外边有一总轮围山环绕,其山高至初禅天,故称“小千世界”;如此一千个小千世界,外边更有一大总轮围山环绕,其山高至二禅天,故称“中千世界”;这样的一千个中千世界,外边再有一大总轮围山环绕,其山高至三禅天,故称“大千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总有万亿个铁围山、四洲、须弥、乃至初禅等各有其一,通称“三千大千佛刹世界”,相当于娑婆世界释迦如来教化的世界。这轮围山共有四等,而三界总括了一大千世界;另外,在小世界范围中,须弥山和须弥山之间距离为12亿83450由旬,其中八方山山相互间距也是这样。 色界禅天覆盖状况为:初禅覆盖六欲天等各一,为一小世界;二禅覆盖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三禅覆盖一千二禅,为一中千世界;四禅覆盖一千三禅,为一大千世界。故《毗婆沙论》言:“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齐量,第四禅地齐量亦如是。”〔24〕也就是说,初禅广如四天下,二禅广如小千界,三禅广如中千界,四禅广如大千界;地轮之下,金、水、风轮各遍大千。有关三界诸天身衣、寿量,以下表为示: 诸天名称项目身长寿限衣量无色界非非想处天无所有处天识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天无业果色,故无身质,还有定果色,唯彼定中能见,故无身量,唯有定力寿命。8万大劫6万大劫4万大劫2万大劫色界四禅色究竟天16000由旬1万6千大劫善现天8000由旬8千大劫善见天4000由旬4千大劫无热天2000由旬2千大劫无烦天1000由旬1千大劫无想天500由旬500大劫广果天500由旬500大劫福生天250由旬250大劫无云天125由旬125大劫三禅遍净天64由旬64大劫无量净天32由旬32大劫少净天16由旬16大劫二禅光音天8由旬8大劫无量光天4由旬4大劫少光天2由旬2大劫初禅大梵天1.5由旬(60里)1.5(中)劫=60(小劫)梵辅天1由旬(40里)1(中)劫=40(小劫)梵众天0.5由旬(20里)0.5(中)劫=20(小劫)不着衣服与着衣服没有差别,头虽无髻,如戴天冠;修根本禅,离欲上升,随禅浅深而感生色天,还有身质,故称“色界”。欲界魔罗天3里3万2千岁(以人间1600年为1天)0.5铢他化天3里1万6千岁(以人间1600年为1天)0.5铢化乐天2.5里8千岁(以人间800年为1天)1铢兜率天2里4千岁(以人间400年为1天)2铢夜摩天1.5里2千岁(以人间200年为1天)3铢忉利天1里1千岁(以人间100年为1天)6铢四天王天0.5里500岁(以人间50年为1天)0.5两相对此微细的小世界,《华严经》所表述的华藏世界要恢宏广阔得难以诠释。譬如对世界的依住问题,有依一切庄严住,有依虚空住,或依一切宝光明、一切佛光明、一切佛音声、一切世主身、一切差别庄严海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在世界的形状上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有圆有方,或非圆方、水漩、山焰、树、摩尼轮状莲华、宫殿,或三维八隅等微尘数形,都是众生业力导致的差异。 在《毗卢遮那品》中还对具体的某个“胜音”世界进行了细述:“依摩尼华网海住,须弥山微尘数世界而为眷属,其形正圆,其地具有无量庄严,三百重众宝树轮围山所共围绕,一切宝云而覆其上,清净无垢,光明照耀,城邑宫殿如须弥山,衣服饮食随念而至。”〔25〕在“胜音”世界中有大莲华须弥山,山上有大林,无量华楼阁、宝台观、妙香幢、宝山幢,以及无量宝芬陀利华、摩尼莲华网周匝垂布;并有无量种种众生在其中安住。在“胜音”世界的最初劫中,有十须弥山微尘数如来兴世,第一佛号“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转妙*轮,一切世间主及其无量百千眷属来诣佛所;还有“喜见善慧王”统领百万亿那由他城,携夫人采女、王子、大臣等百千亿那由他众,至于佛所,顶礼佛足;另有善化幢天王与十亿那由他眷属、净光龙王与二十五亿眷属、猛健夜叉王与七十七亿眷属乃至最胜梵王与十八亿眷属俱,都共往诣如来所。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的寿命有50亿岁,如来为众会道场海中,说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罗,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随众生心,悉令获益。 如来所昭示的一小世界形状渐次增广,乃至到华藏世界海的微尘佛刹不可说,重在对治众生狭劣知见。若能离妄执而妙契一真法界,身中现刹,刹中现身,重重交参,自在无碍,哪里还有大小分量可得?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故而对一真法界的契入至关重要,一真法界是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澄观《华严大疏》有曰:“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26〕其《大疏钞》卷一也有:“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27〕既然“一真法界”被视为“统该万有”之根源,那么其又如何呢?《华严随疏演义钞》称:“谓一真法界,本无内外,不属一多。”〔28〕通常而言,“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可知,“一真法界”即是诸佛的平等法身,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内无外,离言绝相,其体绝待而惟一真实,能融摄万法,且交彻无碍。故此,宇宙万物的每一微尘尽足为一真法界。 既然每一微尘尽具一真法界,那么,就表征心性方面来看,上述的“空轮”可表一心真如,是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就是根本无差别之理;“须弥山”表一心真智;“风轮”表从心智起无量大愿;“水轮”表大悲心水湛然周流普泽;“大莲华”表从悲愿而行不思议功行;“十不可说”表十地在遍法界中行不可说功德事;“各二十重下狭上广”表十地升进有正有向,各有因果报得,渐渐广大殊胜;“重重有佛果名号”表随位升进因果佛号。总各二十重佛果,都是一根本普光明智,随位升进而立名,体实无别;“金刚山边周围有十世界上下唯四重”表四摄法、四无量心。概括地说,总一清净真心无差别空智,而成风轮等差别智行,然而,这总华内有如许刹海,无一不是一佛报化之境。只因一心智境无限,就摄化利生无限,摄化利生无限才能报化庄严无不称性无限。所以经中表明释迦佛修因,在此华中无处不遍,显现成就果报之时,也在此中普现三类身随机应物。然则华中有无量诸佛,佛佛悉是互遍互应,这华既是佛佛之妙境妙心,也是常人一心的妙境妙心。所以修行若能依照华藏世界海作为观照,观照渐渐纯熟,心量恢宏廓然,则“华藏玄门,毗卢性海”自然融通无碍,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众生本具无边功德妙门,若能觉察与修行,清净真心全体显现,至此,虚空虽然穹寰难思,都依然在众生心内。〔29〕 三、华藏世界的存在形式 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佛修菩萨行圆满所感召,在《六十华严》中就有:“此莲华藏世界海,是卢舍那佛本修菩萨行时,于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劫之所严净,于一一劫恭敬供养世界微尘等如来,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愿行。”〔30〕可见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全体显现。此外,华藏世界中的一切世界海,略有十种因缘而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中,能成就和安立。在《世界成就品》称: 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一切如来善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31〕 所谓十种因缘中,一切众生的行业、菩萨愿力和善根聚集等都是形成的因缘条件。如果广说,则有世界行微尘数的因缘条件促使一切世界海的成立 有关华藏世界的存在形式,其数量上是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之众多;其存在的形状各式各样,有须弥山形、江河形、回转形、漩流形、轮辋形、坛墠形、树林形、楼阁形、山幢形、普方形、胎藏形、众生身形、一切门闼形等难以计数的形相。 华藏世界的体相也是千差万别,“或有以十方摩尼云为体;或有以众色焰为体;或有以诸光明为体;或有以宝香焰为体……福德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境界 ,清净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善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净音声为体。”〔32〕这种体相也是有世界海微尘数不可尽说。 华藏世界存在的方式,其实是涉及宇宙空间无限的观念。无限的宇宙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但又能够井然有序,不相混杂。在《六十华严》就有:“法界不可坏,莲华世界海,离垢广庄严,安住于虚空。此世界海中,刹性难思议,善住不杂乱,各各悉自在。”〔33〕华藏世界就是“法界”,法界是不可坏的,华藏世界是与如来法身等同的,也是不可坏。实际上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的法界身,具有无限差别的事相中,蕴含着统一性。因此,华藏世界是由毗卢遮那佛法身统一起来,整体上不相紊乱,且秩序井然,各个组成部分又能自在无束。另则,华藏世界由于菩萨住坚固的信藏,也使得整体上能清净不杂,如《十无尽藏品》言:“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着,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34〕可见,由于对清净心生起坚信,能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诸佛方便,闻持一切佛法,并为众生演说,理所当然也就使华藏世界整体不相杂乱。 华藏世界存在的时间是无限长的概念,为充分阐述时间的无限性,采取了诸佛世界之间的对比手法,以此来显衬华藏世界存在是无限的。如《如来寿量品》卷四十五云: 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刹为一日一夜。〔35〕 经过不断的类比,最后“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这样,就把表示极长时间的“劫”与“一日一夜”比较后,华藏世界的一昼夜理应是无量无边,难以算计。 这样一个毗卢遮那佛教化的华藏世界,总括了世出世间以及凡圣诸境,既是轮回的事相界,又是解脱的理体界,既可见知又不可见知,彼此间矛盾对立的界限被打破,成为完全的统一体。那么,如此绚丽多彩、广阔无垠、重重圆融的华藏世界,怎么才能亲见亲证?从《华严经》中可以看出几条路线: 第一,凭借佛力加被,诸菩萨众可以亲睹华藏世界。在《如来现相品》中有:“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即于面门众齿之间各放佛刹微尘数光明……彼世界海诸菩萨众,于光明中各得见此华藏庄严世界海。”〔36〕另在《世主妙严品》卷二曰:“若有众生堪受法,佛威神力开导彼,令其恒睹佛现前,严海天王如是见。”〔37〕《普贤三昧品》也有:“如来神力之所加,处处现前皆可见……如是诸佛神通力,一切皆由业性起,一一尘中三世佛,随其所乐悉令见。”〔38〕这种佛力的加持是有一定的因缘,同时,也要众生自身的堪受法,此堪受就是信念与业力。《华藏世界品》卷十就言:“众生非法器,不能见诸佛,若有心乐者,一切处皆见。”〔39〕众生若能堪受佛力的加持,当然也就在特殊的因缘条件下亲见了华藏世界。 第二,通过众生广发菩提心,修习禅定而获得种种神通或断除烦恼,使内心清净湛然而亲证华藏世界,这应该是最根本、最通用和最实际的方法。 1.修菩提道而得见法界:在《毗卢遮那品》卷十一有:“善哉功德智慧海,发心趣向大菩提,汝当得佛不思议,普为众生作依处……汝已入于三昧海,当具种种大神通……普见十方一切佛,离垢庄严众刹海,如是庄严汝咸见”;“为利众生故,发趣菩提道,汝获智光明,法界悉充遍……获大精进力,乃能净刹海,一一微尘中,无量劫修行,彼人乃能得,庄严诸佛刹。”〔40〕这种依靠自身发菩提心,精进修行,就能得见华藏世界。 2.修普贤行愿而得见知法界:《华藏世界品》卷十就有:“诸修普贤愿,所得清净土,三世刹庄严,一切于中现……于一刹种中,一切悉观见。”〔41〕《世界成就品》也有:“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42〕普贤十大行愿,是因地修菩萨道的基础,也是成佛的根本,凭借普贤菩萨的自在愿力,故而修持普贤行愿者就能契入法界,是亲睹华藏世界的良好途径。 3.修持禅定三昧而亲证法界:《毗卢遮那品》卷十一有:“汝已入于三昧海,当具种种大神通……普见十方一切佛……如是庄严汝咸见。”〔43〕在《普贤三昧品》卷七也云:“普贤菩萨摩诃萨……入此三昧……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44〕显然,能进入禅定三昧境界,引发的神通力,并于一念间遍至十方无量诸佛刹海,华藏世界也即了然明鉴。禅定三昧的力量难可思议,佛在海印三昧中,能使无限的世界像平静的大海映现万象般被呈现出来,在《六十华严》就有:“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45〕自然,对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的华藏世界也就毫无疑问地被映现和印证。 4.断除烦恼,得心清净而亲见法界:在《如来现相品》卷六就有:“一切国土中,普演微妙音,称扬佛功德,法界悉充满……慧眼清净人,于此乃能见”;“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得净智眼,见于如来所见一切诸平等法。”〔46〕《华藏世界品》卷十也有:“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47〕这里的慧眼清净人、众生心净等等,都是要破除自身的烦恼心垢,断灭障碍,方能证得。如《世主妙严品》卷二:“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48〕可见这些都要依靠自身的精进修行,断除业障习气,得到清净智慧或心地明彻。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于是,十方微尘也就映现在清净心之中,华藏世界也可了然无碍。 那么,要进入华藏世界(法界)的前提条件又是什么呢?这在《入法界品》中一再以善财童子作为形象,经文殊菩萨指点,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为素材,使《华严经》整个法界理论被更明朗化和清晰化。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反复提到一个问题:“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49〕显而易见,发广大菩提心是前提条件之一。换句话,就是清净心与正知正见;其次,要亲近善知识,并要随顺善知识的教诲,依照善知识而学习菩萨行,修持菩萨道,每位菩萨或许只有一种解脱法门,然就凭此便可契入法界,亲证华藏世界。在《入法界品》卷六十四就说:“善男子,我唯得菩萨一解脱门,若有见闻忆念于我,与我同住,供给我者,悉不唐捐……其有众生,得见我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不退转……一切诸佛,悉来至此,处于宝座,为我说法。”〔50〕可见,善知识的威力和感召力不可估量,也是众生依托的对象。 善知识虽形象、身份、职业千差万别,但皆各有修持手法而契入法界,证得华藏境界。然纵观《入法界品》,可明鉴“等观法界,无有差别”是其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入法界品》卷七十九云:“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等一切众生差别色相……等一切菩萨愿,而现其身充满法界。”〔51〕这就要求以绝对平等心来对待差异的万象,这是进入法界和契入法界应持的正知正见。而深入法界、修证法界以及随顺法界也就成为菩萨修行的最后归宿和修证目标。如《入法界品》卷六十一云:“菩萨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三昧,入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充满一切法界三昧神变海。”〔52〕《入法界品》卷八十更明:“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轮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53〕可见,“法界”不仅是融合一切差别的基点,也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必由之路,更是诸佛菩萨共望所归的境地。 四、结 语 《华严经》是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通过对于华藏世界的构造及其存在形式的探讨,不难认识到,“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佛因地修菩萨行而召感的宇宙世界,也是毗卢遮那佛所居和教化的整个区域。另外,诸佛菩萨愿力无边,由此所映现的华藏世界也具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难以穷尽。同时,佛力也具神妙莫测,法门自然是广博难量。华藏世界是以毗卢遮那法身为统一的,因而在承认宇宙万物有无限差别同时,也应赞同其所具的圆满统一性,整体上能秩序井然地相互存在,然在局部空间内又是无缚而自由的,华藏世界就是这种在无限差别中又蕴含着完整的统一性,且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华藏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差万别,反映出宇宙时空上无边无际的观念。在华藏世界之中,诸佛国土及六趣的时间间距也是相对的,都是理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作用与表现。譬如《华严经》中“芥子纳须弥”、因陀罗网“影相摄入”等境界,根本上也是理体真心的固有作用或表现。 通过《入法界品》可以领会到诸佛菩萨都是以悟入和深入“法界”作为最后的归宿,然悟入与深入“法界”的方法主要还是通过精进修习禅定,引发三昧和智慧力,证见华藏世界。在三昧修持方面就要涉及大乘的戒定慧问题,在一定戒律基础上修习禅定,由定而发慧,坐观法界,圆融无碍而证得佛所证的海印三昧;或断除烦恼,使身心清净澄然,映现华藏世界;或依照普贤行愿修行,契入菩萨悲愿而明鉴华藏世界。 华藏世界又称“如来法身”,被视为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根源。华严宗以四法界为体系,着重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两重圆融法界观,并以“一真法界”来统摄宇宙万有。认为“一真法界”本性空寂、无垢无染,是宇宙万法的理体,宇宙万法都是真心的映现,诸法之间也就互为融通,不相妨碍,这就有效地贯通此岸与彼岸的关系,使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净秽相融,凡圣无别,迷惑执着便是众生,破除颠倒妄想即为佛,也就说明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佛一如,从而缩短众生修行成佛的距离。这种圆融思想在取消事相间的相互对立,调和事物间的矛盾方面,无疑有其优势所在,从而也就摆脱和超越了各种烦恼束缚,现实世界也就成为一个原本无矛盾差别、和谐完美的世界。 释迦在菩提树下成佛时,二乘所感见的是丈六化身佛,菩萨所见则为报身毗卢舍那佛,于十八圆满的莲华藏世界成正觉。凡是报身佛的净土,皆具十八圆满,其中依持圆满,就是莲华藏世界,也是诸佛报土的通名,譬如《观无量寿经》的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华藏;《大日经》中的胎藏界;《密严经》所说的密严国,就是大日如来的华藏;《华严经》中的莲花藏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华藏。然而,菩提树下与莲华藏世界并非是异处,其实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思想,秽土就是净土,菩提树下即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即菩提树下。《华严经探玄记》就明确道:“或云此界唯是娑婆,此约三乘说;或云即是华严,约别教一乘辨。”〔54〕可见,只是应缘而现,对机而讲有异,在根基、角度与对象上有分,从理性上说是不二无别的。故而,后期大乘菩萨道思想倡导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要彰显佛之本性,就成为佛,何劳外求?本地风光即是菩提! 参考文献: 1、《大正藏》第9、28、35册。 2、《八十华严》,台湾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出版。 3、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2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4、般剌密谛译:《大佛顶首楞严经》。 5、澄观述:《华严经疏钞》卷一,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2004年版。 〔1〕《六十华严·世间净眼品》,《大正藏》第9册,第399页上。 〔2〕《八十华严·世主妙严品》(一)卷二,第46页。 〔3〕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108页。 〔4〕同上,第108、119页。 〔5〕同上,第196页。 〔6〕同上,第270页。 〔7〕同上,第126页。 〔8〕同上,第299~300页。 〔9〕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第214~225页。 〔10〕《八十华严·华藏世界品》(一)卷八,第275页。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第279页。 〔14〕同上,第286页。 〔15〕同上,第296页。 〔16〕同上,第297~298页。 〔17〕同上,第304页。 〔18〕《八十华严经》(一)卷九,第315~316页。 〔19〕《八十华严经》(一)卷十,第361页。 〔20〕同上。 〔21〕《八十华严经》(一)卷六,第187~210页。 〔22〕《八十华严经》(一)卷十三,第433页。 〔23〕《八十华严经》(四)卷六四,第574页。 〔24〕《大正藏》第28册,第49页中。 〔25〕《八十华严经》(一)卷十一,第371页。 〔26〕澄观述:《华严经疏钞》卷一,第2页。 〔27〕同上,第7页。 〔28〕同上,第10页。 〔29〕兴慈述:《重订二课合解》,第9~22页;《八十华严经》,第274~275页。 〔30〕《六十华严·卢舍那佛品》,《大正藏》第9册,第412页上。 〔31〕《八十华严经》(一)卷七,第244~245页。 〔32〕《八十华严经》(一)卷八,第296~298页。 〔33〕《六十华严·卢舍那佛品》,《大正藏》第9册,第415页上。 〔34〕《八十华严经》(二)卷二一,第219页。 〔35〕《八十华严经》(三)卷四五,第435~436页。 〔36〕《八十华严经》(一)卷六,第190~191页。 〔37〕《八十华严经》(一)卷二,第34页。 〔38〕《八十华严经》(一)卷七,第230~238页。 〔39〕《八十华严经》(一)卷十,第366页。 〔40〕《八十华严经》(一)卷十一,第375~390页。 〔41〕《八十华严经》(一)卷十,第350~356页。 〔42〕《八十华严经》(一)卷七,第245页。 〔43〕《八十华严经》(一)卷十一,第390~391页。 〔44〕同上,卷七,第227~228页。 〔45〕《六十华严·贤首品》,《大正藏》第9 册,第434页下。 〔46〕《八十华严经》(一)卷六,第206~221页。 〔47〕《八十华严经》(一)卷十,第361页。 〔48〕《八十华严经》(一)卷二,第29页。 〔49〕《八十华严经》(四) 卷六四,第501、517、519、552、569、585、605页等。 〔50〕《八十华严经》(四)卷六四,第552~553页。 〔51〕《八十华严经》(五)卷七九,第557页。 〔52〕《八十华严经》(四)卷六一,第451页。 〔53〕《八十华严经》(五)卷八十,第583页。 〔54〕《大正藏》第35册,第145页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