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 (1997年于加州大觉莲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1 (1997年于加州大觉莲社)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树品第七十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树品》

  这一部经在南北朝时代、隋唐时代是很多人学习、讲说的,后来是逐渐地减少了;讲说的少,受持、读诵的人也不多。但是从《高僧传》上看,在中国佛教盛行的时代,这部经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还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的名字,多数的佛教徒还不是太熟悉;可是《大智度论》这部书,可能很多的佛教徒知道这一部书,也有人可能会阅读过,那一部书,《大智度论》对于这一部经,就是这一部经的注解,就是解释这一部经的。

  我们中国佛教在鸠摩罗什法师没有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也是有了很多的经,也有很多人学习佛法。就像我们大家闻名的道安法师,他就是常常讲这个《放光般若经》。这个《放光般若经》是古代的时候的翻译,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因为翻译的文句,有的地方不明白,这个道安法师,他每一年常常的讲这个《放光般若经》的,但是因为文句有困难,讲到那里不能讲,就是很遗憾地就是念一念就过去了,就是有这些事情。

  可是鸠摩罗什法师来到中国之后,翻译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翻译了《大智度论》这些书以后,中国佛教徒皆大欢喜;就是所有不容易明白的地方都明白了。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看,鸠摩罗什法师的贡献是非常大。从人,是这样说;从经论来说呢,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了。

  从这印顺老法师的法语上看,这个《大智度论》当然是印度,是龙树菩萨作的,可是在印度佛教很久就失传了、就遗失了,就没有《大智度论》的流通了,有这种事情。但是我们汉文的中国佛教,到今天还有《大智度论》的存在,这可见我们中国人与般若法门是有甚深的因缘。

  我们中国佛教,这个汉文佛教现在的情形,流行最广的就是净土法门。所谓净土法门,就是我们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净土这件事,名之为净土法门,这流行得非常的广,也的确是容易学习、容易修行的,很多人也都愿意信受奉行。

  对于般若法门,似乎也有很多人愿意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本经来说,应该无差别,只是广略的不同。可是从法门里面的涵意来说,我们所谓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净土法门,是往生阿弥陀佛国去得无生法忍的法门,到阿弥陀佛国去得圣道,在这里不能得圣道;只是念阿弥陀佛,在这里不能得圣道。要到阿弥陀国去,见佛闻法、修行,而后得圣道的。这个金刚般若法门就是和本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法门,是现在得无生法忍的法门,不是将来,这个性质是不一样的。你能不能现在得无生法忍?那是又一回事,但是法门的施设是这样的意思。

  在印度的佛教,在正法住世的时代,当然是得圣道的人特别多,没得圣道的人比较少。当然现在的佛教是相反的,得圣道的人,不知道是谁?那么没得圣道的人可能是很多很多,这个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你学的法门不同,你也没有想现在得无生法忍;你有这个愿吗?你学习佛法的时候,你曾经说:我现在、我今生要得无生法忍吗?你有这个愿没有?当然也不能说一个也没有,可是,总是很少很少,并且在佛法里面,我们若是一天只是念阿弥陀佛,其他的事情我们不闻不问,也可能不知道什么事。若是你肯去真实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我们今天的佛教思想混乱,这样能得无生法忍吗?是不能的。你的信心都不容易建立,怎么能得无生法忍呢?这可知道我们中国佛教的衰落。我说这话,好像不是令人欢喜的话,但事实是这样子。

  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这样从佛教史上看,从这个教义上去看,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习。所以这个大觉莲社的主人约会我到这儿来,和各位共同地学习,应该学习什么呢?我就是想到了这部经。

  那么现在,我们就先解释这个经的题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玄奘法师,唐太宗的时代,从印度回国的玄奘大师,他翻的六百卷的《般若经》,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那么鸠摩法师翻这一部经,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可以知道,这个「摩诃」就是那个「大」,唐三藏玄奘法师就是翻个「大」;那么鸠摩罗什法师,就是保存原来的梵语,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都是梵语,不是中国话。

  若是这一部经和《大般若经》来对观,是怎么个情形呢?这个《大般若经》一共是十六会;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翻这部经,就是十六会里边的第二会,我们若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对读。当然玄奘法师他翻的详细一点,鸠摩罗什法师翻的略一点,但是有《大智度论》作注解,那倒是非常的重要。

  《大般若经》的六百卷,一共十六会,或者说十六分。那么第一会就是四百卷,这四百卷是最详细的,最详细的说法。那么第二会就是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会、第三会就比较略了一点,那么第三会,第二会、第三会,第四会、第五会就是更略了。这样说呢,就是第四会、第五会,就是第四分、第五分是略;那么第一分是详;而现在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适中的,它也不是太详细、也不是太略的,而它里边是非常的圆满。

  这里面的意思,据欧阳竟无的研究,他把《大般若经》,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第二会,他一共分了五会,分了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舍利子般若」,或者是说「舍利弗般若」;第二部分就是「须菩提般若」。第三会叫做「信解般若」,「信解般若」里面有「帝释般若」和「弥勒般若」,那么这是第三。第四是「实相般若」;第五是「方便般若」;就是分这么五个大部分。现在这个〈道树品〉就是在「方便般若」里面,在这个里面的。这个「舍利弗般若」说这个菩萨的智慧,说菩萨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须菩提般若」说菩萨的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说这个,这个大意是这样。

  第二种「信解般若」分两部分:一个是「帝释般若」、一个是「弥勒般若」。这个「帝释般若」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功德无量,无量无边的,那个文倒是说得非常的广,那么这是「帝释般若」。这样子赞叹《般若经》的功德广大,我们这些初学习般若的人,会生起欢喜心,也就引起了兴趣,欢喜学习,是这样意思。这个「弥勒般若」就是程度深了一点,他不断地学习,他就能够深入到法性,能有这样的作用。那么这两种合起来,叫做「信解般若」。这个「实相般若」,就是已证悟到不退转了,那都是圣人的境界,不是凡夫的菩萨了,那么这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通常说呢,就是初证无生法忍,入初欢喜地的时候,他通达了诸法实相,就是通达真如的道理了,这个时候叫做「实相般若」。这个「方便般若」,就是大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乃至到得无上菩提;那么到佛的境界的时候,实相般若、方便般若都是究竟圆满了,是这么一个次第。

  现在我们这里说的,刚才我说过,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这个〈道树品〉是属于方便般若的,而方便般若里面又是特别广。我这一段是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全部的《大般若经》里边的这个地位,是属于〈方便般若〉,这样意思。

  现在就解释这个题目。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

  这个「摩诃」刚才我们说过,就是唐朝的玄奘法师,他翻一个「大」。那么这个「大」是什么意思呢?实在也就是大乘的意思。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解释这个「大」,有七种大:第一个是法大,第二个是发心大,第三个是胜解大,第四个是增上意乐大,第五个是资粮大,第六是时大,第七是圆证大,这有七种大。

  第一个是「法大」,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十二分经;长行重颂并授记,一共是十二分。而这个十二分经,就是包括了小乘的三藏在内,而又有大乘的三藏,大乘的戒定慧、经律论三藏,统合起来,名之为十二分经,所以叫做「大」。就是包括小乘在内,而又能超越小乘,所以名之为「大」,那么这是「法大」。这样说这个「法」呢,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

  第二个是「发心大」:「发心大」就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他发无上菩提心了,就是我们平常的凡夫,心里面虚妄分别的这种人,他接触了十二分教,就是接触了佛法以后,他感觉到自己,我应该做一个大人,我应该成佛,我不应该做普普通通的凡夫的这种人;他对于佛所证悟的无上菩提,他有很虔诚的、很诚恳的、很深刻的愿力,我要得无上菩提,他有这样的愿。就像我们社会上的有些人,他现在在政府里是个小职员,但是他内心里面有个愿:我要做总统。他不是随便说,他是有计划的,很坚定地有这样的愿。譬如做生意的人,看见别人能赚钱,喔!我也要做这个事;也要做这个事,他也有他的条件,他也能做这样的计划,一步一步这样做,他有了这样的计划。

  现在这个佛教徒,我们佛教徒对佛法也是一样,观察社会上的情况,众生的颠倒、迷惑、苦恼,都没有人来救护他。一学习了佛法认为,哦!佛法是世间上的明灯,真能够解决众生的苦恼的问题的。不像世间上的有智慧的人,从历史上看,历代的这些大智慧人,都是说救世民于水火而登衽席。啊!众生很苦,看秦始皇好像是……焚书坑儒,他好像是罪过太大了,由我来!来了以后,老百姓还是一样的苦恼。但是不说这个,总是有个因缘的时候,他心里面会发动起来:我要做皇帝!是这样意思。

  现在佛教徒中,我们佛教徒也不算少,也有多少人。但是其中能有多少人,他心里面坚定地:我要作佛!我要成佛!那么这就叫做「发心大」。他能发这个心,我不做一般的凡夫境界,你若骂我、我就骂你,我不做这种人;我要做一个大人,那么这是发心大。当然,我们佛教里面,各地方的佛教的团体,也常常会传菩萨戒这件事,也有很多人发心受菩萨戒;而发心受菩萨戒,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都是真实地那样发无上菩提心吗?我们不要那么要求,就是大家都在学习,学习发无上菩提心,就好了,也就好了。如果说是受了菩萨戒,把这个学习停下来了,没有学做菩萨,而学做一般的凡夫,那是退了,那就是退了,那就不是了。那么这叫做「发心大」。

  法大、发心大;这个「胜解大」是什么呢?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当然你发心很大,但是反观自己,很多很多都不足,自识不足之人,很多的事情都不及格!所以要努力地学习佛法,要深刻地学习佛法的。深刻地学习佛法的结果呢,他就对于佛法有殊胜的信解。有殊胜的信解就是不可以动摇的,他从文字的佛法的学习,他得到了一个坚定的智慧,他对于佛法真理这个信心非常的牢固,任何人用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智慧,你想动摇他的信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叫做「胜解」。我们通常说对于佛法要有信心,可是佛教里面的道理,这个信是建立在智慧上面的,由智慧而生出来信心。不是说:你告诉我,说这是真理,我不是因为你这句话有信心的;是由他自己学习佛法,开了智慧;由智慧发出信心,所以这正是智信,佛教的理论的确是智信,不是迷信。那么这时候叫做「胜解大」;法大、发心大、胜解大。

  第四个是「增上意乐大」。增上意乐大,这个「胜解大」这个地方,他就是开始修行了。明白一点说,当然是修学六波罗蜜,但是这时候还是凡夫菩萨,还不是圣人。那么六波罗蜜里面有个禅波罗蜜;禅波罗蜜是什么呢?就是四念处,由四念处这么学;学习到增上意乐大的时候,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这个时候呢,由于长时的学习和修行,他见到法性理了。不是从文字上,什么叫做真如?什么叫做法性?不是这个意思。是由在他的禅定里面得到清净无分别的智慧,与法性理相应了。我听说糖是甜的,但是没有吃过;现在这个糖是入在口里,喔!甜是这样子!这个证悟法性理也是这样子;我听人说,从文字上的学习,说真如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或者是空而不空,各式各样的解释,这不算数;非要经过长时间的专精思惟,加上禅定的力量,这个清净无分别的智慧生起来了,生起来了,这时候见到这个真如理究竟是什么样子?他见到了,他契合了,当然,那是无分别的境界。这个时候他有大欢喜心,所以叫「增上意乐」,他这个时候也会有大悲心要广度众生。

  我们在凡夫的时候,虽然从文字的佛法上的学习,也感觉到应该发大悲心广度众生,但是自己很多的条件不够。现在这个增上意乐这个时候有能力了,他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了,也有自己修行的能力;自己修行能力也有了,广度众生的能力也有了,所以发大欢喜心,所以叫做「增上意乐」。

  法大、发心大、胜解大、增上意乐大,那么第五个就是「资粮大」。那个「资粮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他用无所得的般若的智慧,和无相的大悲心广度众生。广度众生里面修了无量无边的福德,积集了无量无边的智慧,这些福德和智慧是得无上菩提的因缘,所以叫做「资粮大」。「资粮」就是「因」的意思,得无上菩提的因缘,这是「资粮大」。这个地方有一点分别,说我们在没得圣道的时候,我也能发清净心,无条件的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也是积集无量的福德、积集无量的智慧,但是你没有成就般若的智慧,这个无漏的清净无所得的智慧没成就,你所栽培的福德、智慧都是有漏的,就是有所得的、有执着,与执着心相应的福德、智慧,这个福德、智慧不能作成佛的资粮的;能作个远因可以。那么现在得无生法忍以后,他有无漏清净的智慧了,也有这个无相的大悲心了。由这样的悲心和智慧,发动出来的六波罗蜜、发动出来的万行普度众生,所栽培的福德、所栽培的智慧是无漏的;这个清净无漏的福德、智慧可以为无上菩提作因缘,所以叫做「资粮大」。可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栽培的福德、智慧资粮,虽然不是无漏的,但是也能为无漏的福德、智慧作增上缘,能作增上缘,也还是不错的,也还是很重要的。那么这是第五,是「资粮大」。

  第六是「时大」。这个「时大」是什么呢?就是时间,就是行菩萨道的这个人,他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样子栽培福德、智慧资粮,才能圆满得无上菩提的,所以时间也特别长。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若是得这个阿罗汉果,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利根的人,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三生;譬如说这一生栽培善根,他也能够学习佛法,也是栽培了善根;第二生又继续地栽培善根,使令善根成熟了、特别殊胜了。第三生再来的时候,再来做人,他没有堕落,那么第三生做人的时候,他能够得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或者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因为前两生栽培的善根,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力量,就能够得禅定了。在禅定里面修四念处,马上可以得三果,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一下子可以得三果;如果没得禅定,得未到地定,那就要先得初果,而后得二果、得三果。若是这种人,这个利根人,三生就能得阿罗汉的这种利根人,他会得禅定,得禅定,修四念处的时候,一下子就得三果,再进一步继续努力,就得四果阿罗汉了;所以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这是利根人。若是钝根的声闻人要六十劫,要六十劫才能得。

  那么这个辟支佛,利根的要四生,钝根人要一百劫,就是要比声闻人时间又长了一点;但是还不如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所以这个时间也是「大」。从经论上对于阿罗汉、辟支佛和佛,由因得果的时间上看,没有人可以占便宜的,没有人能占便宜,没有这个道理。你若想要有大的成就,你就是要长时期地要努力,而且要更长、更多的时间要努力的。当然,我们人总是容易欢喜捡便宜;你修行多少年了,你把你那个巧妙的方法告诉我,我一下子就和你一样,其实,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密宗说是「即身成佛」,实在来说,就是即身得无生法忍,这是可能的;即身得无生法忍是可能的。我们汉文的密宗,在唐朝的时候传到日本去,日本的出家人到我们这儿来学习了密,然后回到日本去,就弘扬这个密。弘扬这个密,他就对那些日本人说:密宗的殊胜,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说那么你就成佛,我看看!啊!那个人也不简单!他就是……当然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他也是很用功,到了日本回去传扬的时候,他就修观,手结印、口诵密咒、心里面修止观。大概是时间可能不是很长,就现了佛身的身相;现了佛的身相;哎呀!真是即身成佛了。但是过一会儿,这个境界就过去了,这叫「加持成佛」,并不是这个人真是成佛了,叫「加持成佛」。就是你修这个法门,那个法门主加持你,现出来佛的相而已;你的内心还是原来的境界,没有到佛的境界。

  所以若是从显教来说呢,所谓「即身成佛」,就是得无生法忍就是了,你能得无生法忍已经很不错了,已经了不起了。说是能够得究竟的无上菩提,十地圆满、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佛;你一生就成佛了,没有这回事情的。就是一生,你即身能得无生法忍,这是可能的,就是像小乘佛教说是三生可以得阿罗汉果;大乘佛教呢,假设你是利根的,也可以三生得无生法忍,这是可能的。因为前两生的栽培,由这一生得到禅定了,在禅定里面修禅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那就可能得无生法忍,这是可能的。所以这个三大阿僧祇劫,这经论上都是这样说呢,这是超越了小乘的阿罗汉和辟支佛,这个时间特别久,所以才能得无上菩提的,所以叫做「时大」。

  第七个是「圆证大」,就是圆满的证悟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究竟圆满的果,成佛了。那么前六种「大」是因,后一「大」是果,因圆果满了,那么这叫做「七大」。

  现在这里面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摩诃」也就是大乘的意思,就是大乘的《般若波罗蜜经》。那么这个「大乘」,怎么叫做「大乘」呢?就是要具足这七种「大」,就名之为「摩诃」了,是这样意思。

  「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再讲这个「般若」。「般若」,这个道安法师,我们刚才讲这个晋朝的,不是东晋、是西晋。这个道安法师是在鸠摩罗什法师以前,鸠摩罗什法师来到中国的时候,道安法师已经不在了,那个时候有《放光般若》翻译到中国来。那么这个道安法师,他翻这个「般若」,翻一个「清净」,翻个清净的意思,但是在我们现在念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下面,前面文、后面文,也有翻个「远离」的意思,也有远离的意思;那么也有翻个「智慧」。那么这就是,这个「般若」的智慧是清净的、是远离的意思;就是远离这些污染,所以也是清净的;清净的,所以是远离污染的。我们这个凡夫也是有智慧,的确也也有些人智慧很高、智慧很大,的确是不同,对于社会上有贡献这种人。但是凡夫这个智慧不清净,没能远离污染,是不清净的。

  我们说这个智慧不清净这个话,怎么叫做「智慧不清净」呢?我举一件事,举出一件事,有可能就会知道这个智慧不清净。怎么叫做「不清净」呢?就是别的人,譬如某甲和某乙有利害的冲突,由这个某丙来做评断,说得很有道理、很公平,很公平地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某甲和某乙心里面都很平、很舒服,认为他评论得是对的,承认了,那么大家认为某丙这个人是有智慧,而且很公平、很好。但是这个某丙若自己和别的人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他就不公平了,因为若公平的话,自己要吃亏的;为了要占便宜,就不要讲道理,就是不公平了,这可以知道,这个某丙的智慧是不清净,就是有私心。智慧里面有私呢,这个智慧不清净。如果说是其他的人的利害冲突、自己的利害冲突,都能够公平地去决定,那就叫做清净;这样的境界只有圣人才可以,因为圣人是无我的。凡夫总是有我,有我就是要保护我,这个利害关系对我没有影响的时候,权力在我这里,我可以公平处理;若是把我的权力抢过去了,那就不可以,我就不讲道理了,我就要造反了,所以说这个智慧不清净。

  现在说圣人的智慧;这个「般若」不是凡夫的智慧,就是圣人的。得无生法忍以后,他那个清净无分别的智慧,叫做「般若」。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从文字上也能够明白,叫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一切法空」,也能明白,这也是智慧嘛!但是这个时候不名为「般若」,不可以名之为「般若」的,只可以叫做「空观」,叫做空、叫做观而已,而不能名之为「般若」,因为是不清净。

  这个「般若」,向来的解释,有「实相般若」、有「观照般若」、有「文字般若」。但是又有人加上一个「眷属般若」,加上一个「净般若」,那就变成五个般若了。这五个般若,它的名字,它怎么讲?第一个是「自性般若」,这个「自性」不是自性空那个「自性」,譬如说是色是变碍为性,受是领纳为性,想是取相为性,行是造作意,识是了别意;譬如说这个地水火风,地是坚的意思,坚、湿、暖、动,地水火风以坚、湿、暖、动为性。那么这个自性般若,就是清净无漏的智慧,名之为「自性般若」,这个「自性」是这样意思,这个「自性般若」,那就是得了圣道以后的人,他成就的那个清净的智慧。这个佛不在内,佛是究竟圆满的。那么这个叫做「自性般若」。

  第二个般若叫「眷属般若」。「眷属」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自性般若」在活动的时候,同时与它在一起活动的心、心所法。譬如说这个般若在活动,他可能有定心所,还有无贪、无瞋、无痴,还有其它的清净的心所法和它在一起,那就叫做他的眷属;和它在一起活动,那叫「眷属般若」。自性般若,眷属般若。

  那么再就是还有一个「观照般若」。这个「自性般若」也可以说「观照般若」,但是那个是无漏的,这个「观照」就是属于有漏,也名为「方便般若」。就是我们一般的佛教徒没得圣道之前,学习佛法,或者修四念处,或者是做种种功德的这些智慧,名之为「方便般若」。就是由此而可以得到圣道的前方便,这叫做「方便般若」;就像过一个桥,你到彼岸去,你非要过这个桥不可,没有这个桥,不能到彼岸去。你没有这个方便的般若,你不能得到自性般若,那么叫做「方便般若」。这个方便般若,这是一种。

  其次就是「净般若」,这个「净般若」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方便般若」,或者是这个「自性般若」,观察一切法都是实相,这叫「净般若」。譬如说我们学习佛法,从文字上佛法的,佛菩萨的开导,我们也会去分析,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毕竟空寂的,都是无常的,是无常变化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子讲解,也可以这样子思惟,也可以这样修行,那么这个所观察的境界,叫做「净般若」。当然,这个是相似的「净般若」,就是相似的「实相般若」。若是圣人他成就了清净无分别的智慧,那所观察的,那才是「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也通于凡圣,这样子说。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就是「文字般若」,这么多的般若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你自性般若也好、眷属般若也好、方便般若也好,都可以用文字来讲解的,所以这个叫做「文字般若」。这个「文字般若」对我们凡夫来说是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是没有文字般若给我们做一个桥梁的话,我们没有办法能明白佛法的,是不能的。而佛菩萨如果没有文字般若,也很难教化众生。所以我们凡夫想要成就圣道,要从文字般若开始;佛菩萨要想度化众生,也需要文字般若做工具、做桥梁。不然的话,佛菩萨也不能度化众生了,我们也不能够修学圣道了,所以文字般若还是很重要。可是在我们修行成功时候,在证悟了诸法实相的时候,是无文字相的,是离文字相的。《金刚经》上说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指文字般若说的;指文字般若说的,文字般若都是不存在了,何况其他的法呢?所以这个「般若」可以由这五个意思来表示。

  但是我们通常由「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由这三种般若去表示这个般若义,也是不错的,也是可以的。就是我们学习文字般若,就可以得到了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可以通达诸法实相,那么就是实相般若,可以这样说。得到了实相般若,那观照般若就是无漏的智慧了;我们没能够通达诸法实相的时候,我们的观照不是无漏的智慧;所以观照般若也是通于有漏、通于无漏,也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的。而文字般若也是通于凡圣的,也是这样子。那么这里说是「摩诃般若」,这是圣人的境界,当然是具足这三种般若,都是具足的;文字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都是具足的。你自己修行也是具足这三种般若,你教化众生也还是具足这三种般若的。这是这个「般若」。

  「波罗蜜」:这个波罗蜜翻到中国话,就是叫做「到彼岸」。「到彼岸」,譬如说是有一条河,从此岸要到彼岸去,你做成功了,那么就叫做「波罗蜜」。从此岸到彼岸,当然还有一条河,河的两岸是此岸和彼岸。若在佛法上讲,此岸是什么呢?此岸就是我们凡夫流转生死的这种苦恼境界,这叫做此岸;彼岸,就是圣人的涅槃的境界。我们若想要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圣人的涅槃的彼岸去,我们要用什么能到彼岸去呢?这个中流是指什么说的呢?中流,指我们的烦恼说的,我们的贪瞋痴的烦恼是中流。我们若是超越这个中流,从这个中流过去的话,就是要修这个八正道了,修这个八正道的船筏,乘这条船,可以过这个烦恼的中流,到涅槃那边去,所以叫做「波罗蜜」。

  但是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这经上说,舍利弗尊者没能够度布施河;这个六波罗蜜,头一个波罗蜜就是布施,这个布施是个河,你没能度这个布施河,这个布施河他没能圆满,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当然舍利弗尊者以前,他是菩萨,他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后来因为度化众生,经过一件事情的困难,就退了菩提心了,不想成佛了。经上说呢,说是有一个婆罗门,那么舍利弗尊者是菩萨嘛!那时候,那么这个婆罗门就向他乞求他的眼睛。「你是行菩萨道的,我和你要什么、你要给我!我要你这个右的眼睛!」舍利弗尊者说:「我的眼睛是可以给你,但是给你没有什么用嘛!你何必要我眼睛呢?」「你不要管!我要你眼睛,给不给?」舍利弗尊者说:「好!好!给你」。自己把眼睛拿下来给他。给他、他闻一闻说是:「这很臭!不要,我要你的左眼」。舍利弗尊者想:好!给你!也把左眼给他。给他,就摔在地下用脚一踏,就走了。舍利弗尊者从这一回就感觉到,这个众生太恶劣了,没有道理的事情,对你有用、我可以给你;没有用,你为什么要呢?这是故意地触恼我嘛!这众生太难度了,我不度众生了,我自己得阿罗汉果好了,就是退了菩提心;这个布施没能像菩萨那样的无罣碍的行布施波罗蜜,没能够。所以这个布施,他没能圆满,他没能圆满地行这个布施波罗蜜。

  我们常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所利益的众生,心里面不执着;对于能利益众生的人,就是菩萨自己,也不执着;对于这个布施,利益众生的这个行动,所需要的这一切一切,也是不执着的。所谓「不执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他是如幻如化,这是毕竟空的意思。那么他的心在毕竟空上,用毕竟空为方便,这样行布施波罗蜜的时候,就没有这件事,就不会因为众生的故意的触恼他,就退菩提心,没有这件事的。而舍利弗尊者就是没有成就这个无住的般若,所以这个布施没有圆满,就退无上菩提心了,那么这就是没有到彼岸;没有到彼岸,所以这个就不是菩萨道了。

  但是这个地方还有一点分别,如果舍利弗尊者得阿罗汉果了,也就是得涅槃了,也可以说由生死的此岸,到了无生死的涅槃岸了,也是这样子。但是大乘佛法里面说的波罗蜜的这个彼岸,是大乘的般涅槃,是无住涅槃,阿罗汉是没成就的,所以说阿罗汉还没能到彼岸,这要到佛才能到彼岸。是现在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波罗蜜」是指佛的境界说,所以唯有大乘佛法菩萨道圆满了,才能得「波罗蜜」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1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3

大愿法师:生病的四大原因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7

永海法师:修行八事

永海法师:对治恶人

永海法师:布施得当

永海法师:五时不应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