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

   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有一个,好像是不是现在的事情,古代的时候。在四川,四川那个地方好像要独立,就不属于中央政府了。中央政府派一个大将军到那里去平反,就是这个意思。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在抵抗中央政府的军队的时候,出家人,那个地方有很多出家人,也帮助那个地方政府抵抗外来的军队,但是战败了。这个大将军就把这些出来家人都变成俘虏了,就是困在一个房子里面,有这件事。

  但是这个大将军是信佛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佛教徒,他心里还有点不安,把出家人困在那里头,心里也不安,夜间他不睡觉,就来看这些出家人,来看的时候,看出一件事情来,那个时候当然是没有电灯嘛!可能是一般的油灯也没有点,屋子里面都是黑的,但是他到那一看,里面放出光明来,有一道光一道光放出光明来,他就感觉奇怪,怎么会有这个事情。他就是把门叫开以后,到里面一看,当然很多出家人在休息,只有一个出家人,他没睡觉,他坐在那里。说你在这干什么,他说:我在这背经,他就是背这个《般若经》,当然他背了很多经,不是三十卷,可能是几百卷几千卷都背下来了,他在没有点灯的时候他在外面看,那时候应该是没有玻璃,但是他也看见里面有光明,他就说是,那个时候好像是背《般若经》。他一边背的时候就发出光明来,有这个事情。

  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试验试验他,就把他所背的经请出来,放在这里看,他一面背,他就照本看,果然背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的背下来,然后全面所有的出家人都释放了,你们都回庙上去好了,不当他们是俘虏了,有这么回事情。这在《高僧传》上看见的,所以背经这件事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我们若是在这上努力,我们在经、律、论这上努力,在戒、定、慧这上努力,那是非常殊胜的。而我们现在,好听点说呢,就是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慈悲,慈悲心,天天办法会,大家来念阿弥陀佛、天天拜大悲忏,也是好!不然的话,在家居士你让他自己独立地去念佛,你去拜大悲,忏恐怕不容易,就是出家人提倡呢,他肯来,就这样子栽培善根了,这也是对的。但是我们这样做事情呢,老是平平常常的。在黑暗里面,我们背经的时候,能放出光明来,这个事情能做得来吗?恐怕不行。

  所以是「菩萨以是方便力」,就是用这样的般若的方便力「增益善根」。你常常这样思惟观察,加上奢摩他的力量,你这无所得的智慧逐渐逐渐增长,「增益善根」。这个般若波罗蜜,这是善根,我们因此而能够用无所得的智慧修六波罗蜜。我用这无所得的智慧,用一杯水供佛,这样子和我们有所得的这种执着心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增益善根」,你这个善根逐渐逐渐地增长,逐渐增长,说是老虎来了,如果你这般若波罗蜜还没成就的时候,你不怕啊?害怕不害怕?我看会有恐怖心。但是你有般若波罗蜜无所得的智慧的时候,这个智慧成就了,老虎来的时候,你心里不动,因为老虎没有来,你会这样观察思惟,会有这样的智慧出现的,所以「增益善根」。

  「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因为你这无所得的智慧,逐渐逐渐地有了力量的时候,就得无生法忍了,你就是圣人了。就是我的烦恼没有了,我的烦恼没有了,这个我所的烦恼也没有了。我所的烦恼就是爱,我的烦恼就是见,爱见的烦恼为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消除了。消除了的时候你心里面和第一义谛相应了。这个时候不是凡夫,是圣人了,「行檀那波罗蜜」,用这般若来做布施波罗蜜,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行檀那波罗蜜」这个人,他是圣者,他常常地般若波罗蜜,常修止、常修观,他心里清净。不是有漏的凡夫,没有得般若波罗蜜,只有禅定的功夫,那不算数,那个还不是圣人。现在这个人在禅定里面有般若的智慧,这时候是清净、是圣者,圣者他就和第一义谛相应,不是凡夫的世界了,他住的地方不是凡夫世界,就是清净的佛世界。他也随时地和佛菩萨来往的,他身体也是父母所生,也是这个臭皮囊,但是他心里面有圣道,他随时和弥勒菩萨可以见面,和观世音菩萨可以见面,和阿弥陀佛可以见面,和药师佛也见面,和十方诸佛随时可以见面的,那就是佛世界,就是清净的佛世界。他也和我们表面上是住在同一个地方,但实在不是了。他是佛的世界,是清净的佛世界。「成就众生」,他在教化众生的时候,能成就众生的圣道。因为他不是有所得的分别心啊!他度众生的时候,无众生可度。观察这众生是自相空的,众生无所得,是这样子度化众生的,不像我们执着的,这个众生对我没有恭敬心,他没有这个分别心,这个众生对我很恭敬,他没有这个执着。但是众生对于这个圣者你如果有轻视他,你有过失的,和一个凡夫僧你轻视他,那过失轻。若是圣人,你对他轻视,你有过失的,你是有问题。他虽然是没有这分别,你本身可是有问题的,可是有问题的。所以他本身若同你说说话,来同你开示,他「成就众生」,他能令你成就圣道的,不是有所得的境界,来「成就众生」。

  「布施,不受世间果报」,这个圣者若布施的时候,和我们一般人布施不同,我们一般人布施是有所得的心情,有执着的心布施,你要受世间果报。就是你这个布施将来可能生天,生到四王天或者忉利天、或者夜摩天、兜率天。生天也不错的,好过世间上很苦,世间上很苦,生到天上也不错。到了天上去,如果我们在人间信佛,我们能够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是这部经的注解。在古代的时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习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今天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人有几个?我看很少。古代的人其中有一件遗憾的事情是什么呢?三论宗的学者,就是嘉祥大师,三论宗非常地重视这部经的。重视这部经,他常常讲,他写一部注解《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义疏》。而这部义疏到现在,大正藏里面没有,续藏里面有,但是我们一看,残缺了,有的句子完全都不对了,从这件事看出什么事情,我们没有人欢喜学习,不尊重这部书,所以是残缺了。这部经,我们现在要学习这部经,只有《大智度论》,参考这部书。嘉祥大师这部著作,你现在很难用,不容易用上,这可见这部经很久以来就没有人学习了。

  「布施不受世间果报」,他是用无所得的智慧去修布施波罗蜜。所以你得了这个……有这个功德,这功德是生到佛世界,清净无漏的佛世界去的功德,不是会到凡夫的世界的,所以他不会去享用世间的果报。我们若是不学习这个「方便力」,我们用虚妄分别心去做功德,我们实在不能超越三界,我们可能再来人间受福报,也可能是到天上去受福报,可能是这样子。现在这里说「布施不受世间果报」,这个圣者他做这个功德,他不受这有漏的果报,他是无漏的果报,是这样子,「布施,不受世间的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前面这一段文说到这个圣者般若的智慧,这句话说圣者的慈悲心。他不是说,只为了自己得圣道的事情,他感觉众生很苦,他要救护一切众生。「行檀波罗蜜」,救度众生的时候,要怎么办呢?第一个办法就是行布施波罗蜜来利益众生。所以这位圣者他有慈悲心,他用般若波罗蜜行布施波罗蜜,也用慈悲心行布施波罗蜜的,是这样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持戒时不堕YIN、怒、痴中,亦不堕诸烦恼缠缚及诸不善破道法,若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意、愚痴、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若声闻心、若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罗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持戒,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尸罗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前面是说这个方便力行布施波罗蜜。现在说第二科,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应萨婆若念」,也同样的用无所得的智慧来行持戒这件事。这个「尸罗」,中国话就是戒,尸罗波罗蜜。「持戒时不堕YIN、怒、痴中」,这个「应萨婆若念」的相貌,下面说了,他持戒的时候,他不会心里面有「YIN、怒、痴」的这种污染心,他没有,不堕落在这里。「亦不堕诸烦恼缠缚」,这个「YIN、怒、痴」是重的烦恼,下面「诸烦恼缠缚」就是轻微的烦恼,没有重的烦恼,有轻微的烦恼吗?轻微的烦恼也没有。「及诸不善破道法」,这个「YIN、怒、痴」和「诸烦恼缠缚」是属于烦恼。「诸不善」是业,惑业苦这个业。「诸不善」,这个「诸不善」就是我们用贪瞋痴的烦恼做种种罪过的事情,都算是不善。但是,我们虽然是凡夫,有的时候也没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是很难免的。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有一些好心肠去做功德。我们也可能受戒,我们不用贪心,也不用瞋心去学习戒律,那就叫做善法,而不是不善法。这个不善,有一种力量能破坏你修学圣道。若是我们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我们做一些善事,但是有有所得的执着,有所得的执着心,我们能够不贪也不瞋,我们修学这善法能顺道,能增上道业。这个善和不善在修学圣道上有顺于道、有障道,不一样,不是一样的。现在这说「及诸不善破道法」,不做这些恶事。

  「若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意、愚痴」,前面「不堕」这个字要贯下来,不堕YIN、怒、痴中,不堕诸烦恼缠缚,不堕诸不善破道法。不堕悭贪,就是我们不能学习布施波罗蜜。破戒,就是不学习尸罗波罗蜜。瞋恚,我们就不学习忍辱波罗蜜。懈怠,我们不学习精进波罗蜜。乱意,就是我们不学习禅波罗蜜。愚痴,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就叫做愚痴。这个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下面有讲,就是不通达诸法实相,就叫做愚痴。这个地方是说不学习六波罗蜜。

  「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这个「慢」,就是「不堕」也贯下来,不堕慢,不堕大慢,就是没有这些错误的心情。这个「慢」就是高慢。这里面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这个人他不如我,我比你强,我比这个人强,这就是「慢」。这个人情形和我相等,我心情也认为是相等,你有这样心情,那也叫做「慢」,就是总而言之,自己的心情总是感觉自己,高举,高举自己,这叫做「慢」。这个「大慢」是什么意思呢?大慢就是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但是我认为我高过你,这叫做大慢。或者说是,你的程度是胜过我的,但是我认为我们两个是平等的,这叫做「大慢」。「慢慢」,就是加一个「过」字,就是慢过慢。这个慢过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个人的德行、功德是胜过我的,但是我认为我胜过你,那叫做「慢慢」,慢过慢。这个「我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执着有我、我所,总感觉自己不错,这叫做「我慢」。这个「增上慢」是什么意思呢?「增上慢」是指修行人说的。修行人他修止观,很用功修行,没得圣道,就认为自己得圣道了,那叫做「增上慢」。这个「不如慢」是什么意思呢?说那个人胜过我很多很多,但是我自己感觉我有少少的不如你,那么这就叫做「不如慢」。这个「邪慢」是什么意思呢?自己一身的罪过,还感觉了不起,这叫做「邪慢」。现在这地方说,我们学习尸罗波罗蜜的时候,「应萨婆若念」,就是有无所得的智慧的时候,我们受持戒法清净而不违犯,这时候不落于这么多的烦恼,也不落于不善破道法,也不落于悭贪、破戒、乱意、愚痴,也不落于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也不落于这些事情。当然这就是因为你与无所得的境界相应的时候,才能够达到这个程度。「若声闻心、若辟支佛心」,也不落于声闻心、辟支佛心,也不落于这里。就是你有大慈悲心,你有无所得的智慧,同时于一切众生发大悲心,你就不会落于声闻的境界,也不会落于辟支佛的境界。

  「何以故」?为什么这位菩萨持戒清净达到这么个程度呢?「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罗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持戒」,也「不受世间」的「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尸罗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羼提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行见谛道、思惟道,亦不取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虽行是助道法,而过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羼提波罗蜜」,「羼提」,中国话就是忍辱,也是「应萨婆若念」,也是无所得的智慧,「方便力」,就是般若的力量,「成就故,行见谛道、思惟道」。这个「见谛道」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能见到这个四谛,小乘佛法就是初果,大乘佛法就是初得无生法忍,见第一义谛了,是这样意思。「思惟道」,这个见谛道,初开始得无生法忍的时候,灭除了一部份的烦恼,还有些烦恼还存在的,还要继续修学圣道,那叫做「思惟道」。就是在这个禅定里面思惟诸法实相,所以叫做「思惟道」。「亦不取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就是四果。就是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不会忽然间,我退大取小,我不学习大乘,我学习小乘佛法了,不会有这种事情。

  「何以故?」什么原因会这样子呢?「是诸菩萨诃摩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所以有这种境界。这个小乘佛法,如果是学习《阿含经》去修学圣道,只是学习无我,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我不可得,但是还是有色受想行识的,有眼耳鼻舌身意,但是观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是无常的,无常败坏。不像我们凡夫这么执着,他还没能够像这里说的「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小乘佛教学者还没能达到这种程度。「虽行是助道法,而过声闻、辟支佛地」,这位大菩萨,他修行这个观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助道法」,「助」者成也,能成就圣道的这个法门,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地,就是有大悲心,所以超过声闻、辟支佛地。但是学习大乘佛法,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可能不发无上菩提心,也是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有这个情形。那样说呢,这个菩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和阿罗汉是一样的,但是菩萨有大悲心,所以还是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这里面说的「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这就是菩萨的无生法忍。用这样的智慧观一切法,入诸法实相,心里面不动,不会动这个贪瞋痴,有所得的分别心,「是名菩萨无生法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何以故?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诸禅定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精进,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就是精进波罗蜜。「入初禅」,修这个精进波罗蜜,入初禅就是我们若是学习奢摩他的禅定,非要精进才可以,懈怠是不行的。所以「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就是由欲界定,经过未到地定入初禅,就是色界初禅,入了初禅的时候,就没有欲心了。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的时候,还有欲,还是有欲心的,但是入初禅以后就没有欲了。入初禅然后到二禅,二禅就是没有觉观了,他再不需要修不净观。若超越未到地定,达到初禅的时候,一定是要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才能够破除了欲,破除了欲就得初禅了。那么成就初禅的这位修行人,他的内心还有的时候,他还修不净观的,虽然没有欲了,他还是修不净观,到二禅的时候就不修不净观了,他不修不净观,就是因为没有欲了,不需要用不净观来对治。所以是「入初禅」、那么到二禅、到三禅、到「四禅」。「入四无量心」,就是在禅里面修慈悲喜舍的这种观法,叫「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就是无色界有四种空定,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你修这四无色定是在色界四禅里面,色界第四禅里面修无色界的四空定,这个时候你成功了,但是你还是……你可能是色界天上的人,也可能是欲界里面的人,还不是无色界天上的人。那么死掉了的时候,这个人是生无色界天的。「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的时候,他随时可以入诸禅定,也可以从禅定里面出来,常常做这件事的。「而不受果报」,他不会因此而生到色界天,因此而生到无色界天去受天的果报,他不会。我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没能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的话,我们是随业力流转的。你成就了色界四禅,你死掉了以后生到色界天,你成就了无色界的空定,你死掉以后你生无色界天的。但是这位菩萨不是,他还是有自在力,他可以不到色界天去,也不到无色界天,他还愿意在欲界还是可以的。所以说「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

  「何以故?」为什么他会有这个自在力呢?「是菩萨成就方便力故,知诸禅定是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精进,不受世间」的「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毗梨耶波罗蜜。」他救度众生,多数菩萨救度众生,多数是在欲界,而不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因为那个地方的众生难度。他们有高深的禅定,你说话他不相信你的。欲界众生都有欲,还容易接受菩萨的教化的,所以菩萨救度一切众生还在欲界,「行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禅波罗蜜,应萨婆若念,入八背舍、九次第定,亦不证须陀洹果,乃至不证阿罗汉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禅那波罗蜜」,也是「应萨婆若念」,「入八背舍、九次第定,亦不证须陀洹果,乃至不证阿罗汉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种智,未净佛国土,未成就众生,于其中间应如是学。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果报。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学习佛的十种智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这都是佛的功德。佛有大慈大悲,菩萨学习佛的境界。「乃至未得一切种智」,菩萨还没有圆满无上菩提,所以未得一切种智。「未净国土,未成就众生」,就是这些功德没有圆满的时候,「于其中间应如是学」,应该这样学习,学习这个方便力。

  「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果报」,这个「不受果报」可以有两个意思:他有这样的功德,他不去到色界天、到无色界去受果报。他若愿意在人间,他不愿意到天上去受果报,他感觉人间的众生苦,他愿意度化这苦恼的众生,这是慈悲心的力量。他在人间,因为原来行六波罗蜜,他在人间是个大福德人,大福德人,但是他内心里面也不受一切法。心里面,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切境界上,心里面是没有取着相的,和我们凡夫可不一样,所以是不受果报。现在我们明白什么叫做种善根?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用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用这样的智慧栽培善根、利益众生,这就叫种善根。不是用执着心去栽培善根,这是不一样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1 (2002

永海法师:佛陀会生气吗?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永海法师:佛陀怕鬼吗?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