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3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3 〈三叹品第三十〉 本经一共是分九十品,现在是第三十品,名为〈三叹品〉,就是诸天听佛和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心生欢喜,三次的赞叹,所以就用「三叹」做为品的名称。我昨天曾经说,全部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分五个部分:第一分舍利弗般若,第二分是须菩提般若,第三分是信解般若。现在的文就是第三分「信解般若」。 「信解般若」从〈天王品〉开始。现在的文就是……这个「信解般若」分三大段:第一段是须菩提回答三个问题,这就是说的「三三昧」,这是第一段;第二段就是须菩提解释十种疑惑,第二段是解释十种疑惑;现在是第三段,诸天听须菩提尊者说法,疑惑解除了,生大欢喜,所以三种赞叹,所以这一品是这样生起的。 尔时,诸天王及诸天,诸梵王及诸梵天,伊赊那天及诸神仙并诸天女,同时三反称叹:快哉!快哉!慧命须菩提所说法,皆是佛出世间因缘恩力,演布是教。 「尔时,诸天王及诸天,诸梵王及诸梵天,伊赊那天及诸神仙并诸天女,同时三反称叹:快哉!快哉!」这个「诸天欢喜三反称叹」这一段文,又分两大科。第一科是赞叹须菩提说般若法门;第二科就是第二段,赞叹修行般若法门的人,分这么两段。 这是第一段,就是赞叹须菩提说般若,先说谁赞叹呢?「尔时,诸天王」,就是那个时候,就是须菩提解释疑惑以后。是那个时候,「诸天王及诸天」,「诸天」这句话呢,佛法里面说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就是他们的境界高过人的境界,人所不如的,人的福德、智慧都不如他们,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这个欲界天、色界天的人身体有光明,我们人间的人,这个身体没有光明,要靠日、月、灯的光明做事;那么欲界天、色界天的人,他们的身体能发出光明来,他们不需要日、月、灯的光明,他们的果报和我们人间的人不一样。 现在说「诸天王」就是指欲界天的人。我们人间的人有欲这件事;这个欲界天的人分两种:一个是地居天、一个空居天。就是在地面上居住的,但是他们是在须弥山上面住;另外一种呢,在虚空里面住,他们有宫殿,在虚空里住。这两种天,虽然有地居、空居的不同,但是也都是有欲,都有男女之欲。 但是「诸天王」这句话呢,就是天有人民、也有王,也类似人间的这种事情。这个诸天王,就是不是一位,就是诸天之王。那么一个王,可能统治了很多的天,但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有六层天,每一天里面都有王,所以,诸天王;「及诸天」,及诸天王所管治的,所管理的这些天。 「诸梵王及诸梵天」,就指色界天上的人,色界天上的人,他们也是有形相的身体,但是没有欲了,不像欲界天和人间的人有欲;色界天上的人有禅定,有高深的禅定,他们没有欲,但是也有有形相的身体,所以称为「色界天」。可是「诸梵王」这句话呢,就指初禅天。色界天分四个部分: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初禅天有梵王,「诸梵王」这个「诸」字,就是很多梵天的人的王,是这样。和前面那个「诸天王」的「诸」字有一点不同。「及诸梵天」,还有不是王的梵天,但是他们都是有禅定的。 「伊赊那天」,「伊赊那天」翻到中国话,是翻个「大自在天」。那么这个大自在天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第四禅天的人,称为大自在天;第二个说法呢,就是忉利天王的一个大臣、一个大将军,称为大自在。现在这里应该说是色界天,色界第四禅天的一位高深禅定的人。 「及诸神仙」,这个「神仙」应该说两种:一种就是人,他不是天,他是人,这个人,修学禅定成功了的人,在深山里面住,他有禅定,又有神通,我们就称之为神仙;另外一种呢,就是这种人死掉了,生天了,也称之为神仙,这应该说是四王天以下的,四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那个地方住,这个神仙应该在四王天以下,这些人。「并诸天女」,就是欲界天每一层天都有女人,并诸天女。那么这是很多的天和神,还有男女的不同。 「同时三反称叹:快哉!快哉!」他们同时的三次、经过三次的赞叹,怎么赞叹的呢?「快哉!快哉!」,就是非常的快乐,快乐的意思,就是听闻佛法生欢喜心的意思。这个生欢喜心这句话,应该有不同的原因。若是按我们人间的人来说,譬如说是我有病痛,我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也没有好,心里面感觉到很痛苦,最后遇见一个医生,把我的病治好了,我心里面快乐,那么应该说就是快乐! 那么这里面说「快哉」呢,就是若是感觉到人生是苦、诸天也是一样,诸天虽然比人间快乐,在地居天有和阿修罗作战的苦恼;在空居天没有和阿修罗冲突的问题,但是也有死亡的一天,死亡了的时候,他们可能跑到人间来做人、也可能是做猪、也可能做毒蛇、也可能跑到地狱去了。我们人间的人没有神通,自己死了以后,自己也不知道到那里去,自己不知道;等到那去,你才知道,后悔也来不及了!但是诸天有神通,他知道!他知道若死了,知道到那里去;如果他若是来到人间去做一条蛇、做猪的话,心里非常痛苦,但是也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人间的人有很多的苦恼,诸天也有他的苦恼。 另外诸天有一种苦恼,因为诸天的那种,他的五欲的享受超过人,人还要去工作,才能得来衣食住的所需,生活所需;诸天是不需要工作的,他的衣食住是自然的,他也没有病痛、也不老,这些如意的事情,死亡以后都失掉了,失掉了这些可爱的、如意的境界,心里面苦恼;来到人间、或者下了地狱受苦,更是苦恼。他们也有这种苦恼。 现在听须菩提尊者说般若法门,有解脱一切苦的希望了,所以心里面快乐,和我们人不同。我们人,这个非佛教徒不要说,就是佛教徒听佛法里面讲,有六道轮回的事情、有三恶道苦的事情,但是未必生恐怖心:哎呀!我将来会堕落地狱吗?或者我将来堕落畜生道受苦吧?不见得有这种恐怖心。所以听闻佛法的时候,那不一定是快哉!快哉!未必有这种想法。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呢,就是听闻佛法这件事,听不懂,不知道是说的什么道理。若一般浅显的佛法也可能容易明白,般若法门在佛法里面说是甚深的法门、高深的法门,这个道理不容易一下子听得懂,这是要你有学习的经过,你才会有这种感觉。现在听须菩提尊者说般若,听懂了!心里快乐!快哉!快哉!有这种快乐。 「慧命须菩提所说法,皆是佛出世间因缘恩力」,这也是赞叹的话,是赞叹须菩提说般若。「慧命」,这「慧命」两个字呢,就是智慧的生命。这个智慧的生命这句话,应该再重新解释,就是你的思想、行为,都是由智慧来决定,这叫做「慧命」。「命」这个字,有个命令的意思。这个军队的活动听总司令的命令;现在我们人做什么事情,不一定是用智慧做总司令的,用什么做总司令?用情感、用爱来做总司令,我的爱来决定这件事,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现在,须菩提是大阿罗汉,他经过佛法的学习,他得阿罗汉道,他把这个爱这件事取消了,就是什么事情不用爱来决定,用「智慧」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所以叫做「慧命」,智慧命。这是一个解释。 这个「慧命」,他的生命就是智慧,他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他智慧的存在,他智慧的存在就是有生命的存在。我们平常人,说这个「命」就是寿命,我的寿命长,我心里欢喜;寿命短,我不欢喜。我重视寿命的长,叫做寿命。现在须菩提尊者不是重视寿命,重视「慧命」,我的一切时,我内心的思想上的活动,我身、语的,我身体表现出来的行动,我发出来种种的语言,里面都是智慧,这叫做「慧命」。如果我的行动里面不是智慧,就是失掉了慧命了。现在这上面说,阿罗汉是以智慧为命,他的举心动念,一切时发出来语言、行动,里面都是智慧,这叫做「慧命」。其实这件事呢,这句话等于是一个尊称,对于须菩提尊者有这样的一个程度,是对他的尊称。但是这也看出来佛法,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重视智慧的,这个圣人是这样子。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有的时候处理什么事情,可能不完全是智慧,可有这个问题。 这个「慧命须菩提」,须菩提是一位大阿罗汉的名称,翻到中国话,翻个「善吉」、也翻个「空生」。他降生的时候,他家里面的器皿通通都空了,仓库很多的谷、菜,还有财富,都空了,后来又出现了,有这样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家里的人不明白,这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就会去请问这些有学问的人,一问,说是好现象!是善!是吉!所以称之为「善吉」,就是这样。「空生」,就是他降生的时候,家里面的器都空了,所以也叫做「空生」,他有这么个名字。 「所说法」,是指前一段文,说这个诸法皆空的道理,他所宣说的法。 「皆是佛出世间因缘恩力」,须菩提尊者前面这一大段文说的佛法,使令我们生大欢喜心,但是我们应该感恩须菩提尊者,但是深一步地来说呢,应该感恩于佛。因为什么呢?「皆是佛出世因缘」,须菩提尊者能得阿罗汉,也是因为佛的关系。须菩提尊者在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的法会上,为大众宣说般若法门,也是佛命令他,他才宣说的,也是承佛神力的加持,才为大众宣说的,所以须菩提尊者说法,这都是佛出世间的关系,是佛的恩力,佛的大慈悲心的力量,所以应该感念于佛,是这样意思。 「演布是教」,所以须菩提才能够演扬、传布般若法门的圣教。这一段就是赞叹须菩提说般若,是佛的慈悲,这样意思。 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我辈视是人如佛。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而有三乘之教,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我辈视是人如佛」,这是第二段,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学习般若法门的人有大功德,是这样意思。这时候诸天继续说,这是诸天在赞叹的话。「若有菩萨摩诃萨」,这个「菩萨」,印度话应该说是「菩提萨埵」,我们中国人欢喜简略,就留两个音,菩萨,这两个音,其他那两个音就简略去了。「摩诃萨埵」是四个音,把那个埵又略去了,就是留三个音,加起来就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是八个音,略去了三个,剩下来五个,就是五个音,「菩萨摩诃萨」。 这个「菩提萨埵」,翻到中国话呢,这个菩提,是圣人的智慧,圣人原来是凡夫,他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得到清净的智慧了,所以叫做「菩提」。这个「萨埵」,也翻一个有情、也翻个勇猛,就是勇猛学习佛法,得成无漏的清净智慧的人,那么就叫做「菩萨」。这样说呢,阿罗汉也可以叫做菩萨、辟支佛也叫做菩萨。我们中国佛教习惯的称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都可以称之为「菩萨」:所以这个「菩萨」是三乘圣人的通称,都可以称为「菩萨」的。 「摩诃萨」呢,这个「摩诃」昨天讲过,是大菩萨,这个人是超过了阿罗汉和辟支佛,他有得无上菩提、广度众生的意愿,那就是名为「摩诃萨」,称之为「摩诃萨」。那么这样合起来,叫做「菩萨摩诃萨」。 但是这个地方,我这样讲呢,这是唯限于圣人,你是阿罗汉也好、你是辟支佛也好、你是缘觉也好、你是大菩萨也好,这是指圣人说。但是这个地方呢,似乎不是专指圣人说,就指学习佛法,而发无上菩提心了的人,就名之为「菩萨摩诃萨」。如果你是发出离心,你是想要得阿罗汉,想要灭除去、消除去生死苦恼、想要得涅槃、不发心,不愿意广度众生呢,这样的人就不是大菩萨了,不是摩诃萨了。 那么,现在是说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还没有得圣道,只是对于佛法有信解心而已,有信心、正在学习的时候,还是在凡夫的时候,这样人,他发了无上菩提心,也名为「菩萨摩诃萨」,就是这样意思。譬如说这个佛、法、僧,「僧」这个字,这个「僧」这个字呢,就是指得圣道的出家人,叫「僧」;但是没得圣道才出家的人,也放在一起,也名之为「僧」,是这样意思。现在这个菩萨摩诃萨,是指得圣道的这些人,现在没得圣道的,但是你也发了无上菩提心了,也放在一起,也名为「菩萨摩诃萨」,是这样意思。 「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这个「行」就是修行,也就是学习。佛法里面用学习的「学」这个字,和一般社会上读书人有一点不同,社会上的人:我在读书!那么叫做学;佛法里面这个「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学习戒定慧、断烦恼,叫做「学」,这里面包含着修行的意思,「修学」,常是这样并用,学和修放在一起,修学;那么这里也有这个意思,就是你学习、你修行这个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句话,在前面舍利弗般若、须菩提般若,乃至前面一大段的信解般若,已经讲了很多,我们现在简单地说,就是「观一切法空」,你观一切法空的智慧,叫做「般若」。观一切法空的智慧,我们初开始这样学习呢,你还没能到彼岸,但是你将来能到彼岸,所以也称之为「波罗蜜」,就是这样意思。 说是这个人,他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但是还没有毕业,没有毕业,但是我们也就称他为博士,因为他将来一定要得博士,我们现在早一点给他一个名字,也有这种味道,这样意思。 「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这个「不远离」,就是你心里面举心动念的时候,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你同人说话的时候,也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你有各式各样的行动,也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你的身、语、意这个三业,都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就是「不远离」。或者我午前,我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心里面在思惟,思惟「般若波罗蜜」的道理,那你心里面就有了「般若波罗蜜」的气氛了;你向人说话的时候,也有这个气氛;你做事情的时候,也有这种智慧的气氛的话,叫做「不远离」。若初学的人呢,靠不住,有的时候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有的时候没有,也有这种问题。 现在是说「不远离」,「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譬如说是有人赞叹你,赞叹你的时候,你心里面用般若波罗蜜的气氛的时候,这个「赞叹」是如幻如化的、如梦中境的、是虚妄不真实的、是毕竟空的,你心里这样想呢,那么你就有般若波罗蜜的气氛了;你向别人说话的时候,也能这样观想,那就叫做「不远离」。如果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思惟没有力量,别人毁辱你的时候,或者是你受到严重伤害的时候,你内心里面的愤怒的力量强过你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正念的时候,般若波罗蜜的气氛就没有了,那就是远离了般若波罗蜜。现在说是「不远离者」,这个「不远离」这件事,我们说一个譬喻,譬如有人学这个武功,或者是练什么拳,你常常练,练得很熟了,这个土匪来了的时候,你的拳能够伸出去可以打;但是你若练得不熟,这个敌人若来的时候,你这个拳,你不能打,你就是受人家的攻击,你不能还手了。 现在是说,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学习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若不够的时候,也会同样有这个问题。这个可爱的境界出现、可恨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你这个般若波罗蜜学得不够,你就不能保持住正念,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就失掉了、就远离了。所以应该说是你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你应该闲居静处,照理说这个寺院就是闲居、就是静处,在这里常常地训练自己,应该修奢摩他的定,然后修毗钵舍那的观,就是修四念处观,常常这样训练,常常这样训练。训练,你的这个正念,这个清净心有力量了的时候,这个可爱的境界出现的时候、可恨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你心不动,你就是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你有这种境界。「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这上面并没有说,你决定得圣道,没有这句话,但是能够不远离也不容易了。 「我辈视是人如佛」,这个「我辈」是诸天,诸天在说:「我们诸天视是人如佛」,看这个「行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这个人是「如佛」,他不是佛,但是与佛相似了。佛能够心能离一切相,心里面能远离一切相,能够心里面无分别,但是我们凡夫看佛在说法了,佛现出种种的神通了,怎么怎么样度化众生了,但是佛还无分别。佛就是因为这个「般若波罗蜜」修成功了,这个无分别的境界还有这种作用。 现在「行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这个人,虽然没有到那个境界,但是已趣向那个境界去了,与佛的那个境界相似,有一点相似了,所以说「我辈视是人如佛」,这是诸天赞叹这个人,赞叹这个人了不起了!当然的确是不容易,因为这个人也一定是把世间上尘劳的事情看淡了,然后他才有精神、有时间学习般若波罗蜜,而能够减少睡眠、乃至减少饮食,他能忍受这些清淡的境界,努力地学习,然后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这个心平气和的时候,闲居静处的时候,他能够「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就是到尘劳的世界的时候,他也是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所以诸天看这个人「视是人如佛」,这样赞叹这个人。在前面的舍利弗般若也提到,诸天来护持这个人、来护念这个人。当然你没得圣道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诸天来护你;但是在前面的文,诸天他是发这样的好心肠,来护念这个修行人,来护念的。「我辈视是人如佛」,这是「作如佛叹」,赞叹这个人「如佛」。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