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二)

 

  守摄诸根.远离五欲(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频婆娑罗王为留太子.愿以王位、钱财、国土相让

  其时太子徐步而行,走遍王舍城,次第乞食完毕。从王舍城出,渐渐来到般茶婆山;山麓下面,有一泉池,太子于是坐在水边,正念安置,食完饭后,把衣服整理好,洗手洗足,准备上般茶婆山顶南边,寻找林树,选择在好树之间,安施草铺,向着东面,端身正心,结累加趺,俨然而坐。频婆娑罗王所派跟随着太子的二位大臣,其中一臣,离太子不远,于前而坐。另一臣则速还摩揭陀国,禀报频婆娑罗王,赶快前往太子现时所在之处。频婆娑罗王得知消息后,于是便装束贤善好车,严驾车上,前往般茶婆山;来到山上,遥见太子端坐树下,即生大希有之心,欢喜遍体,身毛皆竖。下车徒步,至太子身边,问讯太子:「少病少恼,仁者是否四大安康呢?」太子以微妙和软语言回答道:「慰劳问讯。善治大王,大吉大祥。大王从何远来?请坐下休息,未知来这里有何事情呢?」频婆娑罗王于是将心中疑惑说出:「仁者是什么人呢?是天是龙?是梵是释?是人是神?」太子即以无憍慢、贪欲、恚心,除断一切烦恼诸刺,不谄曲语,回答频婆娑罗王说:「大王当知,我不是天,不是龙,不是梵,我是人。大王我为求寂静故,所以出家。」

  时频婆娑罗王不甚理解,对太子说:「仁者比丘,我现在看到你,甚为爱敬欢喜,所以我想发问,为何仁者,如今壮少,正在盛年,端正无双,身体微妙,正是应当嬉戏游纵的时候,为什么厌离王宫要出家作沙门,空山独坐?又仁者如是相貌,只适宜涂赤栴檀香,不应着此袈裟衣服。仁者双手,更可指划治化世间,百味盈前,随时饮噉,怎可以持莲叶到处乞食呢?」「如果你是为了爱敬父王,不想取其王位而出家,我可以请你到我的国家来,我可以供给你种种五欲所需,钱财婇女,随意任用,绝对不会缺少。如果你肯辅助我的话,我可将国家分一半给你统治;甚至我可将王位全让给你。为什么呢?仁者沙门,身体柔软,不应住在空闲兰若;若坐草铺,在于地上,日子久了,会损害仁者的健康,恐怕成病。你可留在我国居住,直至你的父王衰老了,再返回自己的国家继承王位。因此希望仁者能爱念我、怜愍我,接受我的王位,住在我的国家里。如果你嫌我国家狭小,土地秽杂;我及群臣及诸百官等,可以为你开拓其他国土,使令宽广,然后我们一同来统治。请容许我跟你这高贵的种族结缘。」频婆娑罗王说完这番话之后,又再加重语气说:「仁者现在既然乞食维生,何不努力发宽广意,受法受财,受五欲乐。为什么呢?若受此三种法,在于宫中,观众婇女,欢娱受乐,亦能令人得现世报,未来亦是一样。若不受此三种法,但舍一事,其人现世甚至未来,始终不能得到具足果报。所以仁者你应具足受此三种乐。而受此三乐,应该在年少之时,受法受财及受诸欲;世间的丈夫,无不享受欲乐,生子继立。这是大财。所以仁者不要让人生空过。」

  频婆娑罗王继续说下去:「此外,往昔诸仙人,都曾说过:凡年少时,应先行欲;中年求财,以自养活;至老耄时,乃可舍家修学于法。如是便能建立一切。如果一个人年少之时,不行诸欲,不求觅财,这就是身怨,亦名为贼,毁败诸根,难得摄受。还有,仁者,假使年少,欲求法时,但为诸根,牵着五欲。直至老年之时,内心思惟,断绝众事,能摄诸根,心生惭愧,意念才会得到寂静。还有,仁者,世间少年,正放逸时,不见远道,多有过失。至中年时,血气渐弱,放逸已过,譬如人行度于旷野,止而叹息,说我已越此之处所。是故仁者今正值年少之时、正放逸时,应随意多少,愿且受欲。」

  频婆娑罗王接着又说:「如果仁者,你觉得年少之时,诸根难回,若欲行于法事,爱乐法者,亦可依照仁者的家法,祭祀诸天;因祭祀的缘故,亦得生天。还有,仁者,往昔诸王,头戴宝冠,严饰身体,常在家内,祭祀诸天,行于法行,立无遮会,或有入山,行大仙行,而求解脱。仁者可以效法他们。顺时而行。」频婆娑罗王,如是种种譬喻语言,种种方便来劝请太子。

  当时太子,听完频婆娑罗王这番说话,不为所动,不怖不惊,不怪不异,犹如山王,身心不动,寂然安住,守摄诸根,不生余意,三业清净。回答王说:「大王。你这样说是不对的,这种说法犹如无智人之语,不是天下王法之言。如果大王真心待我好,这些说话对我都是没有利益的,亦不是怜悯我,甚至有损于我。世间上有很多恶人,没有慈心,犹如富贵怯弱之人,若欲利益世间,应当教示如你往昔相承来事,是名朋友,是名增长。凡人见到朋友,至于厄难,不相舍离,三业等同,这就是善知识。我的意思是要指出,当我们富贵之时,谁不能作朋友知识?若人得财,依法处分,不令散失,也就是善知识。而这些财宝,不是世间财宝,而是我们心中的财宝。」

  出家求道乃为怖畏生、老、病、死.欲求解脱

  太子接着又说:「大王当知,我今天出家求道,是因为怖畏生、老、病、死,欲求解脱,所以受此沙门形像。亲族眷属,实可爱恋,可敬难舍,流泪满面,啼泣懊恼,或是为了我的缘故,舍弃生命。我已背离他们,来到此处;因此对于世间五欲之事,不会再贪惜染着。」「我现在实无所畏,不畏毒蛇,亦不畏天雷霹雳,亦不畏于猛火炎被大风吹烧野泽,但所畏的是五欲境界所逼。为什么呢?因为诸欲无常,犹如劫贼,盗诸功德,虚空无真,犹如幻化,现于世间。世人诳惑不知,以为实有,强以心着,行于五欲。」

  太子继续又说:「大王当知,往昔有一转轮圣王,名叫那睺沙王,统四天下及忉利天,化总天人,但是犹不知足,因为这个缘故,还堕世间。」「又有一婆梨阿修罗王,既得王位,因与帝释,斗战不如,遂被侵夺。帝释得位后,又再被那睺沙转轮王夺回;那睺沙王,既得位后,又再次被天帝释夺去。如是天人境界,翻覆无常。如果有智慧的人,便能思惟观察,无常境界,变易须臾,有什么可靠呢?唯有山林居住的神仙,衪们食诸药草、根果、花叶,身着树皮,或以死兽毛革为衣,形体尪羸,唯剩下皮骨;无非为求得度脱、出离世间一切诸苦,希求解脱涅盘无为。若纵五欲之所缠逼,将来必定会坠落。因此,有智慧的人,谁会贪着此乐?如果贪着五欲,便是自讨苦吃。」

  太子接着又说:「大王当知,欲界之内,欲取味故,而作和合,无智之人,受欲已后,而不知足,故受大苦恼。复于来世,更受其殃。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取欲想。若见有人行黑业法,受于大苦,欲自安隐,莫作莫乐,一切诸欲,应须舍离。若纵欲恣情,则心放逸;放逸若增,便造不善;不善成就,将来便坠地狱。即使过去世时,曾修大苦行,现在因为得诸欲乐,就会不能守护,结果还是会堕落。」「如是诸欲,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应该如是思惟:世间人天,犹如假借,既非常物。为什么还要贪此天人一切果报呢?它只不过如草上露,如毒蛇头,如空林死尸骸骨,又如妇女初胎肉抟;如梦如幻,犹如火聚。如是种种,多诸患殃,恒为一切苦恼逼迫。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爱乐着心。」

  太子继续又说:「如诸论说,往昔有一寐梯罗城;城内有一瞽王,名叫提头赖咤王,虽然没有眼晴,却生育了百个儿子,都才智并存。王弟则生有儿子五人。伯叔弟兄,合共一百零五人。当父王死后,他们互相争夺王位,相杀害尽。」「又如须弥山下,有阿修罗兄弟,为贪爱一玉女,二人相争,互相斗战,伤害俱死。」

  放下五欲之乐.不要执着人天果报

  上述说了这么多,释迦佛──当时的悉达多太子,无非是想劝谏频婆娑罗王,不要贪着世间五欲,不要贪着人天的快乐。

  话说回来,频婆娑罗王及韦提希夫人向佛祷告的时候,佛和他们有了感应,原因是频婆娑罗王未为王时,曾发誓要供养释迦佛──由于他们之间的特殊因缘,如是便开展了《观无量寿经》整个故事。后面还有很多释迦佛与频婆娑罗王的对话;从对话当中得知,释迦佛三番四次,苦口婆心,无非在劝导我们众生放下身心,放下五欲之乐,不要执着人天的果报;因为人天果报,都是不究竟的。也就是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究竟的、不退的,那里有种种的七宝庄严、殊胜功德,所以我们都应该求生西方净土。

  上面说到,释迦佛对频婆娑罗王所给予的王位、钱财、国土,皆不为所动,说明佛的出家是真正的为求了生脱死。这正是佛教徒修行所追求的目的。我们念佛的目的,也是为了生脱死。透过上述的公案,是想让大家对释迦佛多一份了解,亦对《观无量寿经》多一点认识。由于释迦佛与频婆娑罗王之间的对话很多,透过他们的对话,希望能增加大家的信心。我们要好好的念佛,因为念佛法门,是一个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法门;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来念佛,便应该脚踏实地,好好珍惜。佛教是内求的,是故必须身体力行,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把握当下,努力念佛。阿弥陀佛!(未完待续)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三)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四)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2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五)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3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1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一)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8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