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七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七讲

 

透过现象的一种认识,然后你一种想法感受升起,这就是心的一种作用。用比较明确点的话叫能觉和所觉,能知和所知,就是能所二境,能证和所证。但这个东西你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开始分别一直到最后成就,都要有一个内在的东西要清楚。恰恰这部《楞伽经》我们前面所学这段经文也正是很系统地把这个模式讲得很清楚,这个楞伽王讲的这个模式,从一开始一直到最后,入如来藏,趣于佛地,以及自利利他的一切圆满的功德,这都是我们要知道的。

从一开始是什么?就是开显佛的知见,佛知见是什么?“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这是我们要知道,如果要是像他上面的认识,我们去分别知见,以我们自己的所谓意识观点来看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起分别知见,你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你不要在主观意识上,以这种观点来看待问题的时候,这是不起分别,首先我们知道这叫佛知见。

你了解佛是怎么样认识这个问题,是从哪个角度认识问题的话,这时你了解了,这是从心底里讲这是开悟,然后自然你的行为和认识就不会被感染,我们内在的认识和外在的行为就不会感染,所以称为“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何为离诸染杂?染杂实际是指的我们的意识分别,意识分别那种执著称为染杂,它对现象的分析和观察往往加有特定的成分就是我们所谓的主观意识,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受。

你不能完全的从现象去看,而且你肯定会加杂进去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来自于前尘影像,来自于我们对前面的现象的判断,实际上这个判断也是一种分别,但是因为你的意识惯性要执著,我们用识心意识的时候就要执著,所以就会把前面的那种感受又相续到下一个境界的分别,所以说我们对境界认识就夹杂了这个,称为染杂,你不能真正地显现自心的那种真实功用,所以说我们自心不能显现,我们对一切外境的了解就偏差、分别、妄断,这就是我们众生心。

这时候如果能了解自心的本性,就能够去住无分别,就是你真正安住于无分别,安住于你不分别,不起现象当中的分别,就是我们以前心性当中的所谓的善根力就会成熟你就会对一切缘起法的真实的认识就会发生出来。何为叫善根力?善根力就是我们对这个东西的观察那个正确的方面,你会有表现出来,你不正确的方面就会消失掉。如果没有善根力我们正确的东西升不起来,所以你也没办法如是知见,现在我们透过这种不分别的修为,思维、观修而让自己的善根力成熟,你对一切缘起法的认识会正确,就会符合它的实际的作用,实际的东西,而不是说由着别人去给你讲明白。

“不随他悟”的意思就是你一切都能自明自了,“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就是我们可以远离一切所谓的虚妄的分别,并不是说你不分别,而是虚妄的分别,他这个虚妄的意思是指我们主观的猜测,我们对一个问题现象不存在猜测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念力不分别,念头不去现象当中分别去了,就会回归到你的心体当中,你的心体是个什么样的形状,就是犹如虚空一样,但是不是虚空,超越虚空。

心、意、意识,这是三界的构成,三界就在你的根尘识里作用。这样的话你就能“离外道执著,内自觉悟,入如来藏”,你懂这样的认识就叫如是见。

汝应永离心意意识,

刚才我给你们说的那个认识,这叫如是见,如果你不能如是见的话,你就没办法“离心意意识”,能离意识的话,你自然会非常善于观察一切诸法,你把这三个作用甩离开,用你的分别作用靠近理性的时候,自然会非常善于观察这一切诸法。意识是分别诸法不观察,我们存在意识的时候,我们对一切现象是判断不是观察。观察是不加分别的,不去定论的,你的假想意识一定要定出来一个论。会观察的时候,你会随机应变,不会受现象的约束。

我们要是依意识就会立即产生所谓的判断,而判断恰恰干扰了你对它的态度,这就是众生的分别跟执著。我们要顺应理性的智慧,你就会观察这个身心世界,标志是修内行而不著外见。啥叫内行?心底里的作用很清楚,我们从心底里自然就会防范外界对你心念的干扰,我们现在基本都在外界干扰当中过活,因为你的意识种性就要分别外境,在相对境界中是存在的,什么叫相对?必须得有所对境,智慧理性不用所对境,它想明白就好,想明白以后你分不清是谁能想、谁所想。

我们还说这香炉,我们看待这香炉能想得通的时候,你能分得清,是谁在想香炉还是香炉自己本身?这个可能不太清楚,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对自己有认识或者是你认识别人,比如你认识某某,开始的时候是要想的,这是有一个意识分别,你顺应这个意识分别的时候,就会在你的心里对他有某一种感受认识,然后在不同的空间这个认识就会对他起作用,这叫顺应意识,这是众生界缘起发生。顺应心则不同,心是什么?心是理性,你看待他的问题就会很稳定没有那么多分别,你不需要想那么多,因为你很明白他。

过去人家讲话,交朋友是交心,你知心的朋友跟你平常的朋友是不一样的,你跟他在一起不用想那么多,你跟别人在一起你就得想那么多,是这样吧?你跟你家人两种状态都存在,你跟你的家人时而如理如法的,非常好的,“哎,毕竟是一家人”这是顺应理性智慧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这是解脱的状态呀,什么叫解脱?你就会超越一切现象,好坏善恶得失,因为你顺应理性呀。就像你知道自己是父亲,顺应理性的时候,你对孩子所有的错误都能包容。突然有一天,你在分别意识了,啥叫意识?就是你的自我感受,啥感受?这家伙不听话了,这个家伙怎么样了,你会很有感觉地收拾他一顿,这就没有超越,陷到当时的境界里超越不了。

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

你跟内心相应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心行,而不是外界,什么是外界?你对现象的认识不要执著,应该执著你内心是否清楚,我们的理智是否明白,理智是告诉你这些都是不可得的。所以说你对好坏的认识不要太在意,安心就得,什么叫安心?心不去乱、很稳定,这就是空性义,你思维这些就会有这么种感受。

二乘是什么?二乘是空见,佛性的智慧是超越空有的,非空非有的,凡夫以幻为实,以假的当真的,沉迷在有的境界里,二乘圣人就是声闻和缘觉,把有想成空,执空见为真,所谓的相对空,忽略了佛性又能显现真实的作用。佛性本身是清净能显现真实作用的时候,超越了所谓的空,是非空非有的,所以二乘执空并非真空,这就告诉你“莫堕二乘及以外道”。外道是什么?就是所谓的假我,外道的论点认为有一个真实的神。

所修句义,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汝不应起围诸见,亦不应著王位自在,亦不应住六定等中。

包括上面告诉你的所修的句义和所见的境界,所应得的诸三昧法,包括其他人所修行的境界的时候,你不应乐戏论笑谈,对佛法都不应该这样。我们不要笑话其他修行人,人家修行的好坏是人家的事,但是我们要辨析清楚这个是不是究竟的,这个很清楚就行了,至于修成什么样,这个事咱不要管,不要笑话人家,人家愿不愿意修行,咱也不用管人家。

你像LDX他们就是那样的一种认识和修行,你说好不好?实际上什么叫好?他在他那种认识和修行过程里头能感觉到快乐、法喜,信心在增长,这就是好的。你把他扭到咱们这里来增长不了、欢喜不了,证明这个法不适应他。

适应就是好的,所以说我们不坏别人的任何的修行,那边那么多人去感染佛法,好嘛。这就是不要起围诸见”,围陁诸见就是邪见。“亦不应著王位自在”这是对楞伽王说的,我们对我们现在当下的生活也不要执著。“亦不应住六定等中”什么叫六定?就是修行四禅八法,世间的那种感受。

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著,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

“若能如是”如果能这样的话,“即是如实修,行者行”,你如果能这样的话,叫真正的行者。行者是什么?实践佛法的人,你这样的行为是实践佛法的,这叫行者行,真实的行者行。

“能摧他论”能把别人的邪论摧破,“能破恶见”不好的认识,“能舍一切我见执著”,对自我的假我认识就会放下。你修到这步,真正地证实空性,才能破我见,你不思维空性没办法破我见。

“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何谓妙慧?为什么称为妙?因为在我们众生界里头,你没有明白的时候,你的智慧不显现。微妙的不可思议的称为妙。当我们没有显现空性的时候,要以这种智慧,这种妙慧对于你来说是微妙的,不是你想象的,你不要说我非得想明白再去修行,那不对。

你应该本着个什么原则?我修行着慢慢感受,慢慢就明白了,这是佛法实践的一个基础原则。佛法不是说你想明白再做的,而是说你明白的时候赶快去做,做了以后你接着升华,一步步地深入,是这么一个过程。只要你认同了,信心有了,赶快就去做,这是我们修行佛法。

要以妙慧转所依识,为什么呢?妙慧如何转所依识?我们突然发现这个道理不错,如果我们不转所依识的话,我们就会认为道理是不错,就完了。认同这个道理,“哎,师父讲得不错嘛,”不错归不错,你的所依识就不变。你在你认识到不错的时候,这叫智慧升起来,赶快转变你的所依识,把你的认识顺着理变掉。

听懂吗?还没听明白?当你听到我讲的道理很好,这就叫妙慧成就,微妙的智慧,为什么你能听懂呢?因为你听懂了这就是智慧的作用。你如何去转变?所依识是你的认识,如何转?当下就要转。你别听完课,感觉也不错,就不转,还是依你的想法做,那叫没用。你听懂了,按照你听懂的那个认识去做,这叫以妙慧转所依识。

你在读经书的时候,在拜佛的时候,突然这事儿明白了,赶快以那个明白去做。这样的话就把识心转成智慧了,换句话说,你在众生界中就获得解脱了。

就YP跟YL俩家伙似的,俩人也听懂了,听明白了,尤其YL前一段时间基本上要开悟的感觉,说那话真有道理,结果他没转所依识,没有把学来的智慧赶快改变你的主观认识,没有,放到脑袋后面去了,他的生活接着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现在不敢说开悟的事了,这就是没有转所依识,只能谈一谈感觉。

这是转所依识是这样的,听完了道理你一定要做,那样的话你会有特别好的收获,听完了,听懂了,不做,没用。尤其你听懂了,一定要按照你理解的意思在做,你做一做就有感觉了,好坏善恶都知道了。不好的时候你再增进,好的时候继续增上,这就是佛法的修行,人们不明白这个,总想我弄明白了再说吧,你弄不明白。

“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这称为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什么叫入如来自证之地?就是真理实践的空间,这叫如来所证之地,真理实践的地方。

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

“汝应如是勤加修学,”我们应该这样去勤苦地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什么叫所得法?让你当前的生活相续的境界,变得更加符合理性。我们生活的境界,如何让它变得清净?一定要让它符合理性才行。不符合理性称为不清净,你符合理性获得清净,自然你的三昧呀三摩钵底都能够成就最好的受用。

“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二乘和外道境界更不可要,二乘境界还好点儿,是偏空涅槃。外道境界就像白蛇传,她那种境界也挺快乐的。你看就像刚才QB发出的那些感叹,五通也挺好玩儿的。这叫什么?乐著外道境界,以为圣乐。

我们从不去羡慕那些,因为我知道佛法在世界上的,真正的神通是智慧。你通达智慧无漏,纵使你没有前五通,五通神仙也得听你的,因为他没你的力量大,你的是心能,是超越他的所谓的神通的。你别看我一点什么神通都没有,观音菩萨见了我,也得跟我握握手的,为什么?因为我宣讲的是佛之正见,他见了我也得笑一笑,点点头,问询的,为什么?这是佛法,我这里是讲的成佛的道,他听了也要受用的。

 
 
 
前五篇文章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八讲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九讲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十讲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十一讲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十二讲

 

后五篇文章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六讲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五讲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三讲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二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