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仁俊法师:值得我们学习的观音菩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仁俊法师:值得我们学习的观音菩萨

 

  一般人礼拜观音菩萨,都抱着请求他让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一切尽快得到,得到了就很欢喜,得不到便非常懊恼,这根本不是礼拜观音菩萨所应有的心态与贪图。凡是真正懂得礼拜观音菩萨的人,没一个不重视学他的智慧与慈悲。

  佛法中所学所践的智慧与慈悲简括地说:彻底消融自我,整个献给众生。分开来说:智慧的特殊作用──转染污之能为清净之能,一般未降伏及未断烦恼的人,不论在家出家,三业都离不开染污之能;因此,对自身对境界都充满了无限炽盛的欲望与渴求,个人与人际及国际间层出叠涌的大迫害和大苦恼,全都是这么潜酿而爆发出来的!修学佛法首先重视的-调伏而断除此染污本能,发达而圆成净能。圆成最清净的佛德之能,必须大慈大悲配应得紧凑通贯;如此紧凑通贯,成为念头心底发趣与精进的导标,我们才能无间地提握而斡运着大菩提心,生死安危都与这样的大菩提心联在一起,才够资格学大菩萨。

  观音菩萨是一位大菩萨,他之所以能成为大菩萨,是由于具备了三个条件:

  一、具大精进,观音菩萨一闻到古佛说法,即知佛因具备大精进,不断上进,功德智慧圆满了才成佛。大菩萨发心仰效佛陀,所以具备大精进。

  二、誓不退转,菩萨发了大精进心,在任何顺逆情况下都绝不退转。一般人都欢喜追求顺遂,追求到顺遂就觉得心安意畅,甚或趾高气扬,不知深自惕持,任性纵逸,狂倒,作践得腐堕不堪;反之,一旦遭遇到拂逆的环境,就立刻起悔心、动怨念。菩萨绝不会如此,因为他为净化世间而发心起行,所以能处顺境而决不放逸,处逆境愈益能耐而不退。

  三、不可破坏,菩萨因为具备了大精进和誓不退转的特殊精神,所以于长时大空的行化中,任何天魔外道都不能惑媚或败坏他;反之,还能进一步彻底导转成为法门中的新生者。我们学习观音菩萨,就是要切实地发心、练心,学习他这种特殊精神。以下详细说明观音菩萨的一切悲愿和智慧。

  杨枝昂舒表不屈,柳丝柔拂顾不舍,

  净瓶常泻甘露水,涤世热恼沁清凉;

  莲华为座或衬足,遍舍普供无憎爱,

  察此器量叹没量,大心大公大空通。

  时常称念、礼拜、瞻仰观世音菩萨的人,都看到他右手执持杨柳枝,左手握着净水瓶,足下踏衬青莲花。杨和柳一般虽然合称,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杨枝」向上「昂」展,象征着菩萨在任何情况下永「不」退缩的神态。发足了菩提心的观世音菩萨,久已超越了一般喜与愁的凡俗情怀,因为他具有甚深的无我妙智,无我则无畏,所以他具有无比大刚的威誓,不论在任何惊险困厄的情况下,都能泰然而必然地承担得了,透得过也回得来,就这样永恒地为救护苦恼众生而迈进,绝无一念退却之心。

  智的大刚与慈的大柔,表征着观音菩萨的整体力德,所以他慈柔之德,又同「柳」条般的轻盈而纤软,春夏之际「拂」在人们身上,令人感觉到浑身浑心无比的清凉悦畅。这还显示着菩萨的一片慈涵之心,永恒照护一切热恼众生,从来没有一念忘却众生。

  大智之刚与大慈之柔,总汇于一身的观音菩萨,心念上牢记的,是无量诸佛及无数众生,一切时处都存着以诸佛之心救众生之苦的大愿,所以不论众生的根性多么顽劣,怎也不会远离;因为他的大智大慈中,只是一贯地奉行诸佛嘱咐,永恒地救度一切苦恼众生。因此他手中所持的「净瓶」,无时无刻不「泻」洒出「甘露水」以滋润群生。佛法中以甘露譬喻涅盘;涅盘,含有消除热恼,获得究竟安乐的意思。泛俗众生惑业既重且深,佛说种种法门,使令众生体悟涅盘而趋向究竟解脱。观音菩萨的净瓶中经常泻洒着甘露,他的意趣:秉承佛嘱,导引凡俗众生,学道而契入灭度,破除种种不善,透脱「热恼」而得以享受清净自在。一般众生内在为烦恼嗾使,外在受妄业激刺,真个是热恼得同热锅上蚂蚁一样。我们学观音菩萨的人,深观菩萨以智光慈水照润我们的身心,消遣我们的热恼,我们才能从智光慈水中先照透,润沁着自家身心,然后也能以智光慈水照透润沁许多苦恼众生,这才算走上学观音菩萨的第一步。

  观音菩萨一发了(大)菩提心,他的整个身心就转化得一味净柔,因此,他以「莲华为座」,也以莲华「衬足」,正表征着他的一切都同莲花一样。

  莲华的特质是:

  一、清净,佛经上说,世间上种种花类,论清净,应以莲华为第一(出淤泥而不染)。

  二、香馥,莲花之香,浓郁高尚,嗅闻了令人神思爽豁。

  三、柔软,莲华的质体特别柔明,所以大乘经往往以莲华譬喻佛陀所证的妙法─慈柔智明。就莲华对人类的实际饶益说,从莲藕、荷梗、荷叶到莲子,都是清凉上好的滋补品。莲华具有如此的功德,完全呈现出他那大公无私─无憎厌或喜爱─「普」遍平等「供」养的德量。我们修学佛法,时时观效莲花这种德量,我们的德与品,才会念念提升,日日光充,对人类作出无私的贡献!观世音菩萨以莲花为座、衬足,这说明了他的大菩提心中所涵展的一切,莫不透露出大智大慈的大公无私,就这样,普遍地被人们尊称为「大士」!

  「大士」的别称─「没量大人」,人,做到超越世俗忖量的,则能不为「我我所」拘囿;人类出世的觉照力与慈施德,大抵这么开始的。这种开始的愿与菩提心相应,得如响斯应,坚重的菩萨行便莫可堵遏。反观一般凡夫的心境心量,总是在促狭中反应得针锋相对。因此从互相计较中酿闹意气,意气一激化了,火气便立刻爆发得冲突缠斗,人际间的惑业苦,就这么永无休止。情见为本的泛俗者,多半盘绕在一般情绪中,这样则成为情器。观音菩萨久已从智明慈柔的实践中,断除了一切情见,成为广大法器,与智慈相应,这是我们对观音大士最应崇重,最须致力学习的重点。我们始能从「没量大人」的步趋中,透脱小情器而豁入大法器中,展开身手而创发无量。

  菩萨之所以被人称叹为「大心」菩萨,就是因为一发心,心量与眼光一齐都直向无量广大处照达,心力猛利到「心健无能坏」的决绝境地;大乘法的弘传与普及,全凭如此的决绝愿誓,究极精进。大乘佛法修学得与诸佛菩萨不脱节、不失念,念头上的心再也不挠不(被)夺,则成为诸佛的化身及代表者。佛法久注、深透心底的,一定能佛化法化得转化自我;转化得不受自我干扰,则必然的成为诸佛化身及代表。化得能化「渴爱灭狂法」,内心强健得不受自我惑胁,淡泊得不为我所困吸,菩萨的心量就非常「公」平,公平得不同于一般人,老是偏袒同一种族或同一肤色的人,形成种色的壁垒森严,互为敌抗。另一方面在教育不普及,而威权独擅的非「公民社会」中,凌虐地划分出社会中种种阶层,非理性的奴役低层阶级,构成人际间怨郁而猛爆的惨重祸衅!深观诸佛大慈的菩萨行者,久已断除与自我相应的「见、爱、慢」,起心动念都体现而兑现诸佛的大慈心行,所以对待一切众生,绝无高下贵贱的眼色和心态,总是一概一体的敬待喜迎。凡是实践菩萨道的人,心与脸没一个不充溢着这般喜敬。这般喜敬的涵发处─「大空通」,既深广也开阔的菩萨胸襟,全同虚空一般,超出了一切顶、底、边中,真个是最普遍的绝大平等。国际间一般所谓的领空、领海与领土,完全是属于人为的划分;从佛法之空的本性来说,它是绝大平等平等的。所以悟入了真空慧平等的人,没有一个不忘却了我我所,尽以绝大的眼光和心量去关注一切人类。菩萨从绝大的空慧中消融了一切烦恼,就这样从空慧中体瞻佛陀,领会着「识佛境界,净意如空」的极深妙理。一般为凡俗意识染着的「异生」,对诸佛菩萨如此的心境太陌生了。所以学佛人要想真正领会佛法的胜境妙理,就得从深观中净化自我,始能渐次悟入湛净得无尽旷阔的太虚空界,永恒地游心法界而发心不已。

  久已成佛号「正法」,「佛后普贤」不入灭,智观无我断自商,故所施展不减扣。

  大乘经说,观音菩萨「久」远以前就「已」证得「佛」果了,佛「号」称为「正法明如来」。正法的法,是一种轨范和衡准的意思,也就是诸佛所悟入的圆满真理,这个真理的内涵「不可破坏,永不变异,非所造作」。不论诸佛出不出世,它是必然如此的,只是由于佛陀证入了这个真理,把它具体的诠演出来罢了。

  诸佛菩萨所说的法,总括的说:经律论。佛陀将悟入的真理,用语言次第表达出来,称为经(这是洞照一切事理的最净之光);为摄导众生恪遵的做人之道。所制定的各种正式规例,叫做律;疏通而阐发经律的深义,令人将真理与正事配应得切实奉持,名为论。在这三者中,经与律对我们的生命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操提的大作用。

  学佛法,必须理解经为净法之源,律为净心之鉴,这二者配合得均衡修持,生命与生活才能一齐向上发展、发达,从凡俗而趣入圣真境域,永不错谬颠倒,所以不论在家出家,都应该重视而敬学经与律,尤其是对五戒,都要遵守得严慎坚定,才有资格获得未来更好的人身。

  五戒中前四戒─不杀、不盗、不YIN(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不邪YIN)、不妄语─是性戒,不论受或不受,犯了必堕恶道,所以这是绝不可犯的;第五不饮酒戒(除特殊病缘等暂开),平时滴酒不许沾唇,因为饮酒会失去理性,很容易乱性肇祸,甚或败名丧身,所以佛法特别遮禁饮酒。五戒,乃是人类必须实践的道德和品格,从学习、发挥而成为真慈悲的道德者,非受不杀生戒不可,因为真发心持不杀戒的,绝不会因贪图口腹而杀(伤)人杀(动)物,就连最微细的生命,也不肯故意杀死。这样的善性养成了,则能产生充分的慈悲心,今生及无尽的来生就怎也不会成为人类中的恐怖份子,能为人类中创造祥和的道德份子。有了真道德的,一定有真品格,因此对不盗戒能持得坚贞端整,不破不断。真能不盗的人,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要,就是属于自己的,够过活了,也应该尽可能帮助急需的人,因为世上穷困的人很多!体恤而敬施穷苦的人,才能减轻人间的劫难。人类高度的廉正自守者多了,才能使贪污者敛形或绝迹,廉得最廉─立己不茍的,就会视珍宝如土芥。现代社会色情充斥,从电视、电影及各种绘声绘色的爱情小说中,诲盗诲YIN的不一而足,许多家庭因此而闹得情感破裂,气氛恶劣,父母子女都活在苦恼沉懑之中。现代社会为邪YIN而构成的苦痛太多了。学佛法的夫妇们,应以不邪YIN戒,相互警持,建立彼此的人格信赖,对于色情小说及媚惑性的电视、电影一概不看,从正常生活中给子女树立良好典范,这么慎严得必然了,夫妇间则能安稳信敬,子女也能走上人伦正轨,享受幸福而家业昌盛。从人伦中建立人与人的诚切恳到的人,决不会妄语,因为所说的言必由衷,一般凡夫因妄语而遭受法律惩罚,成为社会的厌弃者,断送了前途。所以有血性够正气的人,绝不会妄语,于此,我特地说一下:说实话与学净慧,有最密切的关联性,学得、记得也用得净慧的人,心念都与净慧相伴而起;有了净慧衬在舌根底下,觉警性则特别敏锐─立刻截断妄语的诈昧。因此,坚持不妄语戒的人,总是无间的勤学而深用净慧。净慧的特征─内外清醒得明决而通豁,最障碍此明觉通豁的,莫过于饮酒的罪患,所以真发心学佛的,对饮酒罪患总是觉警得极为锐敏而厌绝之。能这样,前四根本戒的堤防,则巩固得永不崩溃,学佛者的品德,就这么光洁卓挺得成为社会之范。

  学佛做人从「坚忍」中把五戒持得认真不茍,所思所行则正大得「不悔」,经常从「不悔」中行善,尔后,生生世世便直从福德中受生。生命应践的五大正轨─五戒,这五大正轨成为身心庄严,这等人到任何地方都能引起人们的喜敬与称叹,不会令人厌怖,为佛法造成深远的良好影响,成为佛法的播种者。这样的佛弟子,必然戒慧兼重,戒香与慧光则化为人格(僧格)的表征,没任何偏邪滑昧了。

  传说观音菩萨于极久远前已成了佛,其成佛的圆净因缘:坚持净戒,以摄护以发挥无尽无上的悲智功德,始能「从神通(与)圣道」的「清净自在」中普现无尽身而度无量众生。观音菩萨虽然久已成了佛,但由于发挥「不舍众生」、「不住涅盘」的大悲大智精神,所以重现菩萨身,行「普贤」行。大乘经中有「佛后普贤」的思想,这表示了菩萨并不以成佛就满足。因为众生的苦无数无限,所以他的大智大悲,也就绝无底极。「佛后普贤」的思想,就这么引发而流传着。普遍无尽的义命与圆净无上的德泽,称为普贤行。普贤行的基础─十善,深化广化而圆化的十善,贯通着佛陀果位与菩萨因位。菩萨道的特质─圆满诸善法而广度诸恶众,度恶众的义命与德行,荷得、致得比成佛更看重、更吃紧,因此普贤行便成为大菩萨的无尽行了。大菩萨的无尽行与佛陀的无上德,可说是一体两面;这二者融而为一,因此,大乘经中又有佛「不入灭」的说法。约三乘共法说,释迦佛是入灭了,但从大乘经论上说,释迦佛并没入灭,他的净土名为「庄严世界,住世七百大劫」。一大劫已经超过天文数字,七百大劫的时数就算计不尽了,这显示了佛「身常住」的思想。一般众生对佛陀怀着无比的敬慕与渴瞻,大乘佛法为了适应这类众生的意念,所以说佛不入灭,从释尊圆净功德所感得的报身,如《法华经寿量品》说:「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灵山净)土不坏,天人常充满。」照这样看,佛不入灭,不仅为慰藉一般众生对佛的敬慕渴瞻,而实际显示了佛的果德是永不(断)灭的。

  大菩萨与一切佛,同样在如幻无着的空寂化境中,导济无量的如幻众生,巧用「如幻三昧」而深契无相净慧的大菩萨,会入了「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的究极胜义,彻底的断除了烦恼的总根─「我」。这里,令我想到中国古哲人造字,具有明确的强烈警示:「我」字的造形,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戈是杀人的武器,很明显地表征着人际与国际间的战斗砍杀,全都是由于彼此自我的激化所演成的。一般凡俗者不知道这个我的厉害,被他作践的情见颠狂,颠狂到失去理性,内在为自我铁腕操控着,外在为他人火脸(舌弹)激爆着,许多暴戾都这么产生的。菩萨从智慧的观照与慈悲的涵化中,久已脱离了一般人的性格─铁腕操纵与火脸激爆,所以一切事情都凭佛法作抉择、取舍,绝不与自我商量。菩萨从这样的相应中,一切全都佛法化了。因此对应做的一切,总是做得不打折扣,做得无微不至,无难不受,在这样的细毅中练磨久了,为佛法为众生,尽管费大辛劳,受大苦恼,也就欢天喜地而无底极的做下去了。

  游化娑婆家户晓,现身普度人天等,

  备诸福德超恒沙,到各阶层示佛道。

  弘扬弥陀净土的大乘经说,观音菩萨原是阿弥陀佛右边的「士」,因为其悲心深广,不忍五浊恶世众生受种种苦难,所以从极乐世界到「娑婆」世界各地「游」行教「化」,度脱一切苦难众生。因此中国佛教有「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俗谚,这说明了观音菩萨在中国行化所形成的广大而普遍的功德,称得上「家」喻「户」晓;这也说明他能「现身普」遍「度」脱「人天」及三恶道「等」众生。

  从他悲心的无边涵敷说,更含有自在随类幻现的意思,因为他具有无量善根福德和无漏神通,所以面对一般众生,能善巧观察众生根机,应以何种法门悟入及现何种身份得度,即说何种法门及现何种身份而度脱之。身份高的,即现崇高的身份与他相等(或胜过他),身份低的如乞丐等,便现乞丐形相度脱他,因为身份高的骄慢性强,菩萨为折服他,则现更庄严圆满的高贵身,使其自惭形秽;对身份低的,如果现特殊高贵的身份,他会因此产生羞怯之心而不敢面对,所以就示现同等身份以接近而慰安之,诸如此类的化现甚多。进一步说,不但现人身以适应人间的人类,也现天身度脱天界众生,现三恶道身以减少、解脱三恶道众生之苦(三恶道众生得解脱的极少)。

  观音菩萨之所以具有自在现身普度众生的能力,是由于他完成菩萨道而证入佛果,早已具「备」了「诸」佛圆满的「福德」智慧,所以才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与无量的悲心,得以自在度化一切。一般人耽着有量福报,不知勤求无上智慧,以为有福就有了一切,结果却为福逗诱得狂纵颠坠。菩萨则不然,尽管具备了大福大智,也没有一念狂心,一贯地发挥无量无畏的悲心,唯其与悲心相应,所以能息除狂妄高慢。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大福大慧,总是从无休无得中平实而平等度化;平等到超越一切相对,不落于二法的纠缠盘错,从旷然洞然中豁开了无我法眼,看透众生的种种根性与好乐,说种种法门以各随所求,令无量众生获得清净而圆满的中道。说起来菩萨的宗趣与行愿─无得无休,正因为无得无休的积修不已,却必然而自然地「超」过了「恒河沙」数的无量福慧。

  观音菩萨因为具有超过恒河沙数的无量福慧,所以能示现各种不同的身份「到各阶层」─不论是天王、人王,或是最普通的人,都和他们亲切往来,藉缘察机施教,开「示」成「佛」之「道」。佛陀说佛由人成,佛是已成之佛,人是未成之佛,所以佛视众生同自己一样,从来不认为自己成了佛就了不起,将众生看作普通人,永远没有成佛的分。释迦佛凭人身而圆成佛道,即说明了人人都有成佛的分。人,如果能接受善知识指导,发真实心修学,精诚不怠,久了,知得正确,行得充分,由菩萨阶位积集无量福德智慧资粮,积之又积─积圆满了,便能圆成佛道。

  这与「天启」绝不同,以神为天启的主宰,划分为能创与被创者,形成了「主奴文化」,能创的主─大权大能,被创的奴─无权无能,一切得听命于能创的主,这般思想交织成的政与教,必然发展为信者得永生,不信者堕地狱;即使信了而没被认定为最极真诚者,也不免死后堕入炼狱中彻底尽,方能永生,这是多么的酷惨(胡森政权下,被杀死的九十处万人冢,不就是这么造成的么)?佛法最反对这种思想。一切诸佛的若观若行,都从平实平等中看待一切人,因此,佛法是一种无高无下的「法友文化」,诸佛果地与菩萨因地,从一相(无二)一如(无一)中等观一切,将诸佛及众生的「理性」(毕竟性)看作平等平等,只须「行性」修学圆满了就成佛。从诸佛互为缘起的意义去观察,菩萨之所以圆成佛道,一面从旷劫中遵循诸佛的教授教诫,事理上体悟得实准确;一面从一切众生供给衣食住行,菩萨具足了这样的良好因缘,才能如法修学而圆成佛道。诸佛是从菩萨的大菩提心而来,所以,总合起来,诸佛菩萨都离不开一切众生的护持与奉事。诸佛菩萨除了恭敬一切诸佛,也同样恭敬一切众生。这是佛教与一切天启宗教的不共处。将这种不共处体践、阐扬得成为一切人的理性与理智,这个世界今后无尽的残酷与祸害,才能逐渐减轻或消除!从上面看来,修学佛法必须具有法友文化的眼光与德量,见一切人都同见一切佛一样敬待,因此,见到信奉天启宗教者,不论其为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或婆罗门教等,也要视他们为法友而恭敬他们,不必强调佛法超胜一切,以免引起敌视及诤,以友教而相处。这一点,我们应该牢记着:以最好的风度和口吻,恭迎一切友教信徒。

  圆学圆成证圆通,与佛不隔同佛德,

  与人直见耐人刺,视苦为乐舍极乐。

  诸佛菩萨对一切都恭敬而平等,从恭平中通达无量无边事理,进入绝大圆通境地。观音乃是菩萨与佛陀的总合法身,无疑的进入了绝大境地。他从圆满的六波罗蜜中,获得耳根圆通,其实他已是六根完全圆通,这是他从「圆学圆成」中所「证」得的无上圆通。这种无上圆通,全从真修实学中得来。一般人生理、物理、心理上没经过严明摄敛透照,常被烦恼驱使得放逸颠倒,很不容易见到纯正佛法。证得圆通的观音菩萨,生理、物理、心理上一概没染污反应,身心净化得「与佛不」再「隔」断,「同」样具有「佛」所具有的一切功「德」。「佛德」指佛的智德、断德和恩德:解脱自我困扰,不受物质诱惑,叫智德;将烦恼与恶习都断尽了,叫断德;由于具足了智德、断德,能自在地以大智大悲随缘教化众生,使其离苦得乐,叫恩德。

  观音菩萨同佛一样具有三德,所以他示现的完全同佛一样:随时随地都能「与」一切「人直」接「见」面,不论好人、歪人,他都不存一念爱恶心,都以最平而勤恳的心与他们相见。即使再怎么刚强难化的众生,他也平平静静的「耐」涵得泰然,护卫得廓然,因此不论他「人」使尽任何极严重的「刺」击或谤毁,都不能使他感到难堪或厌离众生。观音菩萨与一般人最大不同处在于「视苦为乐」,他超特的智与悲,全从这种坚绝而健极的练磨而扩充为无量。从无始来的观音菩萨,一心一行抱持着「视苦为乐」的宗趣,尽于有义苦行中振提增续慈悲而摄储通达智慧,慈行增续得激发不已,智观通达得开豁无滞,所以宁可「舍」弃极乐世界的「极乐」,而到极苦的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从大乘行者的共德说,视苦为乐成为菩萨们最积极而热诚的道义、承诺与兑现;菩萨们因为能如此的承诺与兑现,才被称为菩萨。我们学菩萨道的人,心心念念不忘从有义苦行中猛策自己务必如此承诺和兑现「菩萨弘誓与佛陀本怀」,才能时时从我们念头上激发而渴效不已,我们才能成为决定性的菩萨与佛陀的代表与化身。肯得决绝地撇脱世俗中一切名闻利敬,如此的代表与化身,才有我们的分!

  三毒重者心敬念,毒解善根成性习;

  习成启众消重毒,众钦人宝称世范。

  法华经上说,贪瞋痴「三毒重者」学了佛法以后,如果能至「心敬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三「毒」就能逐渐减轻,久了则能「解」除;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就这么与日俱增,增得与三善根相应,便「成」为最和善的「性」格,和善得成为必然惯「习」。这种惯习表现得充分,平常与非常,则永不忘失,不忘失佛法的人,对佛陀所嘱咐的一切,时时从念头现起、呼唤,就不肯为自我图谋欲私。这等人敬观音、念观音,敬得极敬,念得深念,深念得了无贪求;一切都为苦难众生回向。观音菩萨的无量广大行,起初都是这么开始的。我们敬念观音菩萨,也该重视而认真学习他的广大行,学久了,「习」性养「成」了慈悲的醇厚心行,发挥弘誓大愿,久而久之,所言所行才能「启」发而感召「众」人,引发出众人的慈悲行愿。这么连锁性的扩充不已,才会实际而普遍地「消」除「众」人的烦恼「毒」根。「众」人对学佛者的口碑,则「钦」叹得莫不出自肺腑。学佛者(不论出家在家),发心展愿做成这种人,才是「人」中之「宝」,为「世」人效摩得「称」为世间典「范」。

  无尽意施宝珠珞,分作二分奉二佛;

  内充无价诸智宝,智觉智度智无极。

  法华经上又说,「无尽意」菩萨听到释迦佛称叹观音菩萨种种宏深功德,顿时引起了他大喜敬的布「施」心,便把自己庄严自身最「宝」贵的「珠」宝「珞」奉施观音菩萨;但他却不纳受,立刻「分作二分」,一分「供」养释迦「佛」,一分供养已灭度的多宝佛。珠宝璎珞是最有价值、最宝贵的一种世间庄严,观音菩萨为什么不受此供养?因为他「内」心「充」满了「诸」种「无价」的「智」慧之「宝」。有价的世间珍宝,不论其为宝珠或金刚钻,价值终属有限有量,怎也比不上菩萨智宝无价的大功德。

  经论上说,真学佛者具有七种法财之宝:

  一、信法财,对佛法生起净信,从净信中澄清心念而安心。

  二、戒法财,从戒轨中树立做人标徽,不为邪行邪戒所惑误。

  三、闻法财,亲近善知识闻熏正法,以正法对治一切偏颇谬妄。

  四、施法财,以财施解除众生物资穷乏,法施纠治众生的心理颠倒。

  五、慧法财,从般若慧中体悟了无真我,倡践缘起假我,以展生命大用。

  六、惭法财,从正理中发增上力,治绝世俗一切爱着,令心自在。

  七、愧法财,积极地修习无量功德,严斥痴拨(一切因果),远离劣法无恐怖。如上所说,对佛法整体悟入而受用的无量无尽,世间最稀罕的珍宝,就不动心了。

  观音菩萨从大「智」的彻「觉」、大悲的遍济中,做到悲智相应得无量无尽的境地,他才能凭广「度」众生的无着「智」配合着无厌悲,发挥出永「无」底「极」的「普门」大愿。

  梵音妙音海潮音,世世爱语畅群心,

  耳根平阐离三别,三气尽散荡郁阴。

  观音菩萨说法时,音声美妙得犹如「梵音」、「妙音」和「海潮音」一般。大乘经上说,佛说法时有六十四种梵音,「梵」是「清净」的意思,众生一闻到佛说的清净法音,身心中就同灌润了甘露般的清凉。「妙音」是最微妙高雅的韵律,众生闻到此妙雅韵律时,喜敬得脑豁意畅,茅塞顿开。海潮涨落有固定时间,声波雄壮得震醒耳根,这是形容诸佛菩萨所说的无上正法,具有无比的威德,更准确得契理契机,不失时宜。

  如此的梵音、妙音、海潮音怎么感得的?

  观音菩萨于因地初发心时,立即坚持而广行十善业道,大乘道中无量的「律仪、善法、饶益有情戒」全都摄涵在十善业中,菩萨对口四善业非常重视,因为菩萨最肯定的唯一天职─续佛慧命;承续慧命的亲因:「最尊最第一」的般若波罗蜜,将最极甚深的般若波罗蜜,诠演得契合佛意,必须具有无量、无边、无比、无碍的善根善力,始能从最善软的口业中,表达得明净充实。因此,大菩萨们对于善业的广积与深修,真是进入一志不怠,一心不忘的极地。从这极地中所诠演的片语只字,发扬无上甚深的无尽妙义,必然透过般若波罗蜜,证得不落能所相待的世俗心路。大乘佛法的整体义涵与理趣,便这么全仗大菩萨最纯净的菩语业弘传而敷衍开去的。观音菩萨与诸佛悲智既融合得一体一味,不用说,他的梵音、妙音与海潮音当然与诸佛无二无别。这是他成为「家家观音」的因由。

  由于观音菩萨具备了如上所说的三种语音,所以他生生「世世」都对凡俗众生说最诚挚的「爱语」。这种爱语是他从悲智融和,巧婉善温中吐露出来的法语,许多人听了以后,会将小己的爱着转化为大群的爱护。在「自依见,自依论」引起诤竞最激烈的现代,亟应倡说这么种爱语,藉之以增长祥和气氛,观音菩萨在爱语中劝导与摄化,但他对一切顽劣众生的恶口相加,却愈发以爱语相见相处,这么相见相处久了,许多恶口众生都转为和颜爱语了。就这样,他也成为耳根圆通和六根圆通的大菩萨。圆通,可解释为遍通;观音菩萨从「平」等遍通中「阐」扬佛法,远「离」三种分「别」:听教化的,不听教化的,或半听半不听的,他都对这些一视同仁(平等心)。

  当今我们面对的世界,处处都潜伏与遍布着恐怖的状态,务应着力学习,致力发挥观音菩萨的大悲弘誓,因为许多人充满了三种恶气:

  一、怨气,许多地域中数不尽的人,连最低的物质生活,都缺乏得近于零,濒临着甚至被驱迫着陷入死亡边际,这股漫天遍地的怨气太重了!

  二、霸气,雄横性操揽着政权的,以「君临天下」的气焰掩压一切,在这般厉凌威权下,被毒杀被扑灭的太多太惨了!

  三、凶气,从怨气与霸气酿积的一切问题太严重太普遍,随时随地会爆发出空前的大凶气!这时我们的菩提心,将观音菩萨的大智与大悲,不遗余力的学习而发挥得尽可能的像他(甚至同他)那样,这个世界的「三」种恶「气」才能减轻或「尽」量「荡」除,让这个世界脱离沉「郁阴」险的黑暗现象。

  慈眼注众泯择弃,愿弘悲彻无畏施;

  三施齐修亦除三:为自察他及所为。

  观音菩萨无间地以「慈」悲之「眼」平等的「注」视着一切苦恼「众」生,完全「泯」除了一般的「择弃」心,总是怀抱着无限无偏的普度大心,所以他的悲「愿弘」深,「悲」心遍「彻」,尽从无着「无畏」的大心中,尽其所有的布「施」一切众生。他真个做到了财施、法施、无畏施「三施齐修」齐圆的施德了。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成为观音菩萨的具体写照与传赞,肯定慈眼为一切福德根源,我们才有资格学观音菩萨,开张普门而普度一切苦恼者。从大乘道的大悲行说,固须重视和实践大施,但也有不应该的三方面,要知道去「除三」种不可施的:

  一、「为自」,出家人为了化食及保持「自」己的僧相,一定要有衣与钵;为了得正知见,要需要佛说的经律,如果衣钵经律(“有余当舍”)轻易给了人,则不能保持身份,得正知见。譬如在家人为完成正常学业,除最特殊的情况,不应慨施学费,否则自己便无法完成学业。

  二、观「察他」人的动机为何,如属心存贪图,则不布施,因为布施了反而增长他的罪业。

  三、观察对方,如果心存邪恶,强求布施眼睛、心脏等等,那是绝不可以的,经上说「为小不舍大」,就是为着杜绝非理性的布施,所以佛法的布施决不是漫无原则的,这就得以智慧观察对方的动机「及」所存与「所为」。

  因地初发同泛常,受佛激策数赴感,

  吾侪瞻礼翘首敬,苦学观音更学做!

  观音菩萨「因地初发」心时,「同」我们现在一样,只是个「泛常」之人,由于接「受」了「佛」的教授教诫,数数地从勇猛精勤中「激」发「策」励自己,深观智慧,断除自我爱见,实验慈悲,解救众生苦恼;从如此的深观与实验中,上瞻不忘(能效)诸佛德,下化不忍(必济)众生苦,效诸佛之德,济众生之苦的大任,则成为他神圣的使命。

  现在这个世界到处都潜伏或出现恐怖份子,随时可能爆发危机险象,人类时时在威胁的提警与惊悸中,以大乘行者自期自策的吾人,最应有的积极、热挚与真切的表现,就得尽可能用心学观音菩萨的悲智,致力发挥他的悲与智,他能精勤地「速」速果决地赶「赴」苦处解救众生苦恼,我们也应紧跟上去这么做。说起来,我们乃是一群「薄地凡夫」,不具备观音菩萨那样的功德福慧,但是上面说过,他初发心时,也同我们一样的泛常,由于发心坚强而广大,从真切中练就了大乘心,如果我们对他那样的坚强、广大与真切看得清、励得决、练得挺(而足),也就能从披肝沥胆、舍己为人中培得上、发得透像他那般的大乘精神了。引发而扩充大乘精神的主因与轨范,悲与智双运的大菩萨。

  观音菩萨正好是大悲大智的标徽,「吾侪」面对此高徽,「瞻礼」得向他「翘首」效「敬」,学他因地中实践的,从有义的「苦」行而利济一切苦恼有情,「学」习得愈久愈真,智能入念,悲必及时,与观音的悲智逐渐融而为一,观音菩萨的悲智「更」能增强我们的悲智,因此观音菩萨能做的,我们也一分分地能「学」能「做」,如此发得透的决心决行,才是真正念观音、学观音、做观音菩萨的开始!

----------------------------------------------------------------------------------------------------------------

更多仁俊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仁俊法师:倡践三不永怀念

仁俊法师:作吉祥事离恐怖

仁俊法师:佛陀最重视的是依止法

仁俊法师:从不昧因果到扭转因果

明贤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 略谈“法”

 

后五篇文章

仁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超定法师)

仁俊法师:法语

仁俊法师:三宝作证现非常

仁俊法师: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盘境(下)

仁俊法师:发透了大菩提心.照行于圆涅盘境(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