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节 《解深密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节 《解深密经》

   第二节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是印度瑜伽行派最重要的佛经,也是中国唯识宗最重视的佛经。瑜伽行派最核心的论典《瑜伽師地论》全文引述了此经。

  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

  《解深密经》共有四种汉语译本:第一,《相续解脱经》一卷或两卷,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中印度僧求那跋陀罗在江宁县东安寺译出,相当于唐译本《解深密经》的最后二品。第二,《深密解脱经》五卷十一品,后魏延昌二年(513年),北印度僧菩提留支(道希)在洛阳译出。第三,《解节经》一卷四品,陈朝真谛译出。第四,《解深密经》五卷八品,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玄奘在西京弘福寺译出。上述四译中,后魏、唐二本是全译,其中尤以玄奘本最为完善。下文的介绍以玄奘译本为依据,不涉及其它译本比较。

  本经属中期大乘经典,是瑜伽行派的根本经典,以解释佛陀自内证的甚深秘密妙义而名为《解深密经》。其内容分为八品,即《序品》、《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自性相品》、《分别瑜伽品》、《地波罗蜜多品》、《如来成所作事品》。

  关于本经的结构,如以“境”、“行”、“果”来划分,则第二品至第五品明“境”之深密,第六品至第七品明“行”之深密,第八品明“果”之深密。如果依照瑜伽行派教义来划分,则可分为五部分:第一,胜义谛,即《胜义谛相品》。第二,本识论,即《心意识相品》,论述“八识”。第二,二谛三性义,即《胜义谛相品》、《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第三,专论“瑜伽观行”次第和菩萨“行地”,即《分别瑜伽品》和《地波罗蜜多品》。第五,专讲如来三身(境界)的,即《如来成所作事品》。

  二、胜义谛

  第二《胜义谛相品》辨“胜义谛”之相。全品分为四层次阐述“一切法无二”的道理。

  第一层次,解甚深密意菩萨解答如理请问菩萨所提出的胜义谛“无二”、“离言”的道理。胜义谛不是相待语言所能表示的,必须超越语言概念才能证得。如今所说:“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如《经》所说:“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所谓“有为”、“无为”,不过世尊为帮助愚遣除执着而证得离言法性的方便施设,此言教本身并非胜义。

  第二层次,佛陀正式为法涌菩萨说,胜义谛是圣者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绝诸诤论。经文说: 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此处认定:“寻思”是众生展转所证,“寻思”只在“有相境界”、“言说境界”、“表示境界”、“诤论境界”起作用。而胜义谛则是“诸圣者内自所证”,胜义是“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绝诸诤论”的。总之,胜义谛不是凡夫众生所能寻思的。

  第三层次,佛陀为善清净慧等说“胜义谛”与诸行相是“非一非异”的关系。如经说“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则有凡夫见谛、证涅槃、成就无上菩提的过失。而如果“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则圣者证得的诸法实相,获得的安隐涅槃,则有不能除遣有为相、不能断除相缚及粗重缚,甚至不能成就菩提的过失。又胜义是清净的、无差别的,诸行相是杂染的,有差别的,所以非一;胜义谛是诸行无我相、共相,所以非异。因此,“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

  第四层次,佛陀为善现(须菩提)等说“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的平等相。如经中所说:“是胜义谛,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如于蕴中,如是于一切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这是说,胜义谛具有普遍的、平等的、无差别的特征。如果胜义谛有差别,则必然由因所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就不是胜义谛了。

  三、八识说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的特殊重要性在于首次提出了“一切种子心识”的观念。此品由广慧菩萨请问心意识秘密善巧道理,世尊则借此宣说了八识甚深的教义。

  对于此品名称的含义,唐代遁伦《瑜伽論記》卷二十说:“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性故;末那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故;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别名识故。”这是说,心、意、识这三个名称可以有“通”、“别”两种理解。从“别”的角度看,心是“集起”的意思,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能贮藏一切现象的潜能,并由此潜能产生出现实的活动来;意是“能生”之意,指“第七识”能直接引生前六识的现实活动,识是“了别”之意,即能观察分析存在现象,这是指前六识,因为前六识具有对现象进行感知和分析的功能。而从“通”的角度看,三个名称都可以通指八个识,因为一切心识都具有贮藏精神活动潜能的功能,所以一切心识都可以称作“心”;一切心识又都能引发现实活动,所以它们都可以称作“意”;最后,一切心识又都有观察分析的功能,所以都可以称作“识”。

  不过,当代学者不大接受遁伦的上述解释,认为《解深密经》中尚无明显的“八识”概念,因为它没有提到第七“末那识”的存在。因此,大多数学者认定,经中所谓“心意识”只是“一切心识”之意。

  经中佛说:“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所依受。二者,相名分别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此中是说,“一切种子心识”是一切生命的所依,依持于“一切种子心识”,一方面现起根身器界以及相、名、分别、言说、习气。

  此品又说:“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故。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这是对第八识的解释,然后直接言说“六识”,经文中未曾出现末那识的字样。但是,由阿赖耶识现起前六识,这一说法奠定了唯识学“能变”思想的基础。

  《心意识相品》接着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前五识中任何一识的生起,都要以阿陀那识为根本依止,第六意识为分别依,同时还要有“根”和“色”为缘,在一定时间内,如果“眼识”的这些条件具备了,眼识就会生起。其它五识都是如此,五识条件都具备,则五识同时生起。

  此后,经中也出现了瀑流等譬喻:“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四、三性与三无性

  第四《一切法相品》由德本菩萨请问诸法相善巧的道理。此品的内容是唯识学中最重要的“三性”的道理。世尊宣说三相“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关于“遍计所执相”,此经的解释是:“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性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而“诸法依他起相”的解释是:“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圆成实相”的解释是:“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一般来说,“三性”说最先出现在此经中,此经的特色在于只从“杂染”说依他,依“不变”立圆成实。而此说也指明修证的方法,如此品所说:“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由此,“三性相”的修证次第是:先认识到遍计所执相的空无,于依他相上去除遍计所执相;进而断除杂染的依他起相,由此证入清净的圆成实相。

  第五《无自性相品》解释的是“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和“胜义无性”。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此经所说的“三性”与“三无性”之间的关系。如经中说: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

  总之,“三无性”依“三性”而安立:依遍计执相立相无性,由相本无,但有假名言安立;依依他起相立生无性,由缘生法无自然性,又缘生非胜义为胜义无性;依圆成实立胜义无性,由胜义是无我法性所显。由此所谓一切法无性,但无凡夫所执我法性及外道之自然性,非谓一切都无性也。又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依相无性及胜义无性说的:由遍计所执相本无所有,而圆成实相法尔如是。

  《无自性相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种性”说。此品说:“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说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在此,《解深密经》提出了有情种姓差别,并说明趣寂声闻不能成佛。如经中说:“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隶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

  不过,与《楞伽经》相比较,《解深密经》的“种性”说显得质朴一些。

  五、观行、十地及佛果

  《解深密经》第六(分别瑜伽品)和第七《地波罗蜜多品》的内容是宣说“观行”和菩萨修行的阶位,第八品《如来成所作事品》是讲佛果。

  《分别瑜伽品》:佛陀为慈氏菩萨开示瑜伽止观。主要内容包括修习止观的依住、止观所缘四种境事,获得止观的方法,随顺止观的作意,止观二道一异,止观的单修与双修,止观的种类差别,止观中的止相、举相、舍相,修习止观菩萨如何知法知义,修止观中遣除法相的方法,止观所摄诸定,止观的因果作业,止观诸障差别,止观能证菩提的过程,修习止观菩萨善知六处能引发广大威德,无余依灭受等。总之,此品全面介绍了大乘瑜伽止观法门。

  《分别瑜伽品》是从“四种所缘境事”开始讨论瑜伽修行的:“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此四种,“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观”的境界,可以分别抉择。“无分别影像所缘境界”是“止”的境界,“止”是心专注一处,不起分别。“事边际所缘境界”有“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从外延观察诸法,如缘五蕴等;“如所有性”从内涵实质观察诸法,如缘七真如等。“所作成辨所缘境事”是修行成就时所缘境界。四种所缘在修行过程中,前二种通“地”前,进入“地”上则有三种,成就佛果后,四种都能具备。

  在言说修行时,慈氏菩萨问佛说:“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诉慈氏菩萨说:“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这是说,修习瑜伽止观者在“定”中所见到的种种影像,都是“识”的显现,不离自心。

  慈氏菩萨又问:“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佛回答说:“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如实知唯识,作颠倒解。”但定中境界是唯心所现,凡夫所见“影像”也是“唯识所现”。

  经中较为具体的讲解了“止观”修行的方法,此从略。

  《地波罗蜜多品》的内容是佛陀为观自在菩萨宣说十一地及六度。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佛则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这是全品的纲要。此后则揭示了“八种殊胜”、十一地中所对治的二十二愚十一种粗重以及地上菩萨修行“六度”的内容。

  此品的最后一项内容是辨析如来所说“一乘”的含义。如观自在菩萨对佛说:“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此说是瑜伽行派论定“一乘”与“三乘”关系的经典依据。

  《解深密经》最后一品《如来成所作事品》主要内容是世尊为曼殊室利菩萨解说如来成辨的种种事业,即“佛果”。全品内容有十二部分:

  首先,经中指出,“声闻、独觉所得转依”不名法身,只能名为“解脱身”。“法身”唯佛果所证,非二乘所得。

  第二,宣说佛依法身所起之化身,佛告曼殊室利菩萨说:“善男子!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这是说,如来生起之相,但由化身而说。以佛法身是“体”,化身是“用”,“化身”依止法身,变现而起,作种种化身事业,如八相成道等。

  第三部分宣说“如来言音差别”,第四部分宣说“如来心生起相”,第五部分讲“如来化身有心无心”,第六部分讲如来所行与如来境界的区别,第七部分讲如来八相成道之相,第八部分讲如来为诸有情作缘之差别,第九部分讲如来法身与二乘解脱身的不同,第十部分讲如来威德住持有情相,第十一部分讲净土与秽土何事易得、何事难得的问题。

  此品的最后一部分是全经的“流通分”。如经中说:“善男子!此名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于此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汝当奉事。”

 
 
 
前五篇文章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 第一节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 第二节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 第三节

 

后五篇文章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