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1 |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1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01 2006年2月21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根据我们预科班课程的设定,有一门唯识的课。那么正好我们学习唯识学研究生专业的开始,所以我们二个班的的同学又并到一起来听课。原本我们前几届的学生,关于唯识学课的开设,我们主要都是学习《唯识三十论》。那我最近发现,《百法明门论》也是蛮重要。我们在座的有一些同学过去如果上过佛学院的,但是,如果要对这一门课的意义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可能不只是一般地泛泛地学一学就能够领会的。 《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和《唯识三十论》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都是世亲菩萨。那么,这一部论跟《三十论》也一样,都是用非常简炼的方式来表达唯识的思想。当然如果从唯识学的地位上来说,自然是《三十论》更重要,但是对于我们初学唯识来说,也可能《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事实上,唯识学重要的思想其实在这个《百法明门论》里边都有。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呢?我发现,在这个《百法明门论》里边有三个重要的内容。第一,讲无我。第二,讲唯识。第三,对于心理的分析,对心和识的分析。整个《百法明门论》的内容,不外乎这三块。 第一,就是无我。你看开头,这个《百法明门论》一开头,就抛出了这一部论的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那么,整部论基本上都在论证这个无我的道理,所以到了最后,无我归结为二种: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无我的教义,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它是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也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处。所以,无我是佛教的特色,不论是在阿含的经典,还是在大乘经典,不论是在解脱道里,还是在菩萨道中,无我的教义,都是非常地重要。所以,我们看《三十论》的开头,也是:“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从无我开始的。说:“有假说我法”,说“我”和“法”是假的,是假有,是假设的,或者说根本就是没有的,其实也在说无我。所以,这个以“无我”作为开头,事实上它是《百法明门论》和《唯识三十论》的共同之处。 其次,讲唯识,这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因为唯识学它所以称为唯识学,之所以称为唯识宗,其实就是它立足于唯识学的中道见。《三十论》在这个知见组建上,重要的就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我们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这是和我们平常人认识是不一样。我们的认识是有境的,我们认为心外的境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是属于遍计所执。但是唯识告诉我们:其实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一切都是我们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心的显现,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所以,唯识宗最重要的一部论典叫《成唯识论》,《成唯识论》就是成立诸法唯识。 唯识不仅仅是一个论点,不仅仅是一个命题,它是一个哲学体系,通过这个哲学体系来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全面地、深刻地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了解唯识的中道见,并且能够运用唯识的中道见来帮助我们破除我法二执,当然最详细的内容,还是通过今后进一步地《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光现在学一个《百法明门论》,那肯定还不够。 但是,《百法明门论》里边它同样也揭示了心和色的关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因为在百法我们讲《百法明门论》,百法,就是它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一百种。比如说这里边有关于心法和色法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 心法和色法是什么关系?那么在《百法明门论》里边就告诉我们:色法是心法……是心的显现,没有离开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对象、认识到的一切境界都是没有离开我们的心。至于怎么没有离开,那么这个道理在《百法明门论》里还没有作详细的论证。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这也是《百法明门论》的重要的一块内容。 那么第三个部分,就是讲的关于心的认识和心的分析,这个是唯识的特色,这是蛮重要的一块。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其实我们整个世界,事实上都是我们内心活动的结果。其实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修行的目的、我们学习教理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教理?学习这个宗派,学习那个宗派?学那么多干什么?其实无非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地就是帮助我们调整我们的内心,再进一步就是帮助我们净化我们的内心。那也就是说,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当然在佛教里边,佛教的经论里边,关于讲到心的有二个系统:一个是讲真心的系统,一个是讲妄心的系统。 讲真心的系统,讲《楞严经》,《楞严经》讲“妙明真心”;像《涅槃经》讲佛性,像《如来藏经》讲如来藏;那么还有很多论典,像《胜鬘经》,像《大乘起信论》,讲如来藏、讲佛性、讲真心。那么这个是在大乘佛教里边讲心,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像中国禅宗的修行,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如来藏的知见的基础上;像藏传佛教的比如说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它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这种如来藏的见地的基础上。你认识到这个心,这就是你成佛的基础、成佛的根本。也就它提示了我们每一个众生,在我们生命的某一个层面,跟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我们只要去认识它、去开发它,那么,我们成佛的修行将会变成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那么,在佛教里边,另外一个讲心到的系统,就是讲妄心,讲凡夫心,讲妄心这个系统。那么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就是唯识宗。所以,唯识宗通常被称为“虚妄唯识系”,它都讲妄识。当然像阿含这个体系的经论,它也是偏向于讲妄心。 其实,了解我们的妄心,这对我们的修行其实是蛮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心行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基础就是妄心,我们现在心行的基础就是凡夫心。如果我们不了解妄心的话,我们这个修行很困难呵!我们在上个学期学习道次第论的时候,曾经和大家讲过一个非常精辟的内容,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无非就是:舍弃凡夫心,然后就是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那么,怎么样舍弃凡夫心,其实我觉得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这个凡夫心里边走出来,如何摆脱凡夫心对你的干扰。这是最难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我们就没有办法见到空性;我们如果没有办法摆脱凡夫心的干扰,我们就没有办法发挥我们生命潜在的这一种具有像佛菩萨品质一般的潜在的功用。所以,我们要有方便,我们要了解凡夫心,我们如果要舍弃凡夫心,我们要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我们要了解凡夫心的特征。我们了解了之后,我们自然就懂得怎么去做了。 所以,我觉得唯识宗对心识的分析的这一块,对我们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尤其对我们同学们今后如果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现在这个社会上很盛行心理学,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什么疾病?精神病。心的问题。现在国内慢慢地心理学、心理咨询、治病心理疾病慢慢地开始重视,但是跟佛教的心理学相比,跟佛教对心理的治疗相比,其实社会上的心理学是肤浅的,也是很不究竟的。相比之下,佛教对心理的这种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因为也有不少学心理学的来找我,我跟他们谈一谈,他们都觉得蛮有受用的。所以,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这是我们学习唯识的重要的一块,这是我为什么选择讲《百法》的原因。 那我们在讲论之前,先帮助大家了解一下整个唯识学修学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过去学习佛法,普遍存在二种现象: 一种,就是不得要领,尤其对于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人来说,即使有一些人有老师指导,但是如果这个老师不是学得很好的话,他叫你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可能学了很长时间,同样存在不得要领的问题。 那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学禅的人,他就是一句话头,这个话头就参吧!他觉得参一句话头就行了;持戒的人,他觉得可能我只要持好戒就行了;念佛的人,他只要觉得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那么学习教理的人,同样了存在这个问题。 从我们学习唯识的角度来说,我感觉过去的人学习唯识基本上也是存在偏执一端的这样的一种现象,因为多数人学习唯识,基本上偏向于唯识见的这一块,也就是基本上偏向于唯识的哲学这一块。所以,你看从民国年间以来,很多人学习唯识,出了很多学者,但是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现在佛教界各地佛学院也都在开唯识,但是多数人在学习唯识的过程中,大体上都是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但事实上,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这个哲学的思想要搞清楚,还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就陷入到唯识的哲学思想思辨里、在似懂非懂之间,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为什么进不去呢?因为他没有止观的实修,他当然就进不去了。他进不去,他自然也就出不来了。就像一个人进入到一个迷宫里边去一样,所以,他没有办法深入下去,但也没有办法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在学习唯识上来说,是片面,这个是跟唯识的修行上的片面有关系。 因为我最近,我在思考,就是作为佛法的修学,事实上它应该是有一个完整的内容,这个完整的内容到底是……比如说我们讲的唯识见,唯识的正见,这个是在唯识的修学体系里边,其实它只是属于一个部分的内容。一个人光有正见,是不是就可以?光有唯识正见,是不是修行就能修好了?我们想一想:如果你光有见的话,能不能修得好?光有见,如果你不能落实到止观上,这个见往往就成为玄谈的资料。那么,反过来说,一个人很重视止观、很重视禅修,可是如果他没有见的基础,没有正见的基础,他每天在那里打坐,坐什么呢?啊,坐什么?坐在那里干什么?他对自己的心一点都不了解,他不懂得他要取什么、舍什么,他不懂得怎么安心,你说这种打坐能坐出结果出来吗?其实,我觉得禅修是一种高技术,它的技术要求很高,不是一般的技术,我看比那个航天技术可能还要复杂的。因为它要了解的是内心,是要解决的是内心的问题,而人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没有见的基础,修禅能不能修得好?修不好还是小事,出问题呵,很多人坐禅出问题,走火入魔。那就更可怕了!那同样地,光是持戒也不行。 所以,我觉得佛法的任何一个体系的修学,它应该是有几个完整的要素。这个也是我去年到新加坡,我给他们作了一个讲座,这个讲座的内容,有几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部分,就是提出了佛法的核心要素,佛法有哪一些核心要素,也就是作为一个修学的体系,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该要具备哪几个要素?那么,这个完整体系,其实就是有五个要素。 第一个就是皈依,第二个就是发心,第三个就是戒律,第四个就是正见,第五个就是止观。这是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也就是任何一个宗派的修学它必须都要具备这五个要素。如果它不能够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持,它在修行上一定是会出问题,一定是会修不上去的。 那么,这个五个要素,第一个就是皈依,还是皈依。 那么,我们结合唯识宗来说,我们学习唯识,我们首先我要对我们的教主佛陀,我们要生起皈依之心。因为唯识的教法是佛陀为我们演说,我们自然先要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我们须要忆念佛陀的功德,身口意三业的功德,无量慈悲、无量的智慧,以及他圆满的人格。我们要忆念。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地忆念佛陀的功德,我们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我们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其次,我们须要对唯识宗的历代祖师(生起皈依之心)。 也就是这个传承,一个宗派,任何一个宗派都有它的传承诸师,我们要对它的传承诸师生起皈依之心,我们须要去了解。比如说,唯识宗它的传承,从印度的传承上来说,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瑜伽唯识的初祖;然后就是无著菩萨,第二祖,无著菩萨其实是……应该说是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为弥勒菩萨是在天上,弥勒菩萨现在住在哪里?住在兜率内院,那他说的很多论典,事实上都是透过无著菩萨把它整理出来的,在定中开示,通过无著菩萨把它整理出来的。还有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成其实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其实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菩萨以后有陈那论师,陈那论师在唯识学史上,对因明的贡献很大。因明是一种思辨逻辑,也是种认识论。其实整个佛法的修行,正见的树立,认识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为什么现在观念有问题?就是因为我们认识有问题,所以,如果我们有一种正确的认识论,就有可能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念。然后通过这种正确的观念就能够抵达空性正见要。那么这个陈那菩萨他对唯识学的贡献也是蛮大的。还有就是护法,护法菩萨。我们现在看到的《成唯识论》里边,玄奘大师他是糅译了十家论师的说法,但是其中是以护法的说法为主,也就是护法菩萨他对《唯识三十论》的解释是最权威的。那么,护法论师所以他也是唯识学传承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祖师。再下来戒贤论师,就是当时玄奘到印度的时候,那烂寺的住持。他本来身体不太好要圆寂了,然后有一个护法告诉他:你的一个徒弟,一个中国的和尚要跟你来学习,你现在不能圆寂,你必须要把《瑜伽师地论》传给他了,你才能圆寂。后来他在那里一直等着。玄奘当时到印度求法,就是跟着戒贤论师学《瑜伽师地论》。 那么,中国的唯识的传承,主要是玄奘到印度跟着戒贤和众多的论师学习的结果。那么,在我们中国创立唯识宗的主要主就是玄奘,还有就是窥基。玄奘翻译了很多论典,关于般若经,六百卷的般若,还有翻译了很多部派佛教的论典,那么尤其唯识的论典。其实唯识学在玄奘之前,在南北朝的时候,菩提流支和真谛都有翻译过,但是,翻译得总不是很完整和准确,所以,玄奘他又到印度又取回了大量的唯识论典重新翻译,所以,玄奘三藏对唯识学的贡献非常大。然后,他回来之后,一方面他翻译他带回来的经典,另外一方面,就是给大家讲、开示,讲解这些经论的内容。所以过去的中国佛教每一个译场,事实上都是一个讲学的中心。译场、讲学也是代表着中国佛教教义上史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译场,以某一个高僧为中心,他一边给你翻译经典,一边给你讲解这些经典的内容。那么,唯识宗的很多论典都是玄奘讲了,然后窥基把它整理出来,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所以,唯识宗的很多论典的名字都叫什么什么述记,比如说《辨中边论述记》,《成唯识论述记》。什么叫述记呢?就是玄奘讲的,他的弟子们把它记下来。不过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承,在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断掉的原因,是因为唯识的这样的一套非常精密这样的一种思辨的这种哲学体系,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边缺乏这样的一种机制,所以,大家接受起来不是很喜欢。当然在再加上后来又经历了什么禅宗的兴起、“三五一宗”的灭佛,当然这些也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些唯识的著作,我们要感恩这些唯识学宗的历代传承诸师他们的功德,我们须要了解这些祖师他们对唯识的贡献,以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我们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那么,这一份皈依的心是我们修学唯识、接受唯识教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种依赖,你信赖不信赖这个教法?你信赖不信赖这个传承的祖师?如果你不信赖的话,那也就是你对这个教法是不感兴趣的。那如果你对这个教法不感兴趣的话,这个教法对你就不会产生作用。那如果你信赖的话,你相信这些祖师的人格,同时尤其我们对唯识的教法……唯识的教法是什么教法呢?其实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如何解除凡夫心、一套如何帮助我们完成菩萨道的修行、成就像佛陀悲和智的品质的这样的一套方法,我们对这一套能够帮助我们成佛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的方法,我们相信不相信?皈依就是一种相信,皈依就是一种信赖,皈依就是对这种方法建立一种永久的信赖。如果我们相信它,它就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影响。如果我们不相信它,它对我们就是无效,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一样也是无效的。 所以,如果我们学习唯识宗,我们须要对唯识宗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的教法,我们要生起皈依之心,保持这一份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必须要具备的基础。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