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唯识学研究:五重唯识观 |
 
唯识学研究: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是:(1)遣虚存实识,(2)舍滥留纯识,(3)摄末归本识,(4)隐劣显胜识,(5)遣相证性识。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个观法是慈恩宗著名的学者窥基,按照《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的纲格(对唯识性次第悟入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采集《解深密》等经,《瑜伽》、《成唯识》等论的义蕴而组成,并为实践的方便区分作五重步骤,详见于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林》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 五重唯识观的途径,是简择一切万法而实证唯识的道理。它的能观体,是五位百法心所别境中慧,如《法苑义林章》说:“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又《心经幽赞》说:“以闻思修所成妙慧而为观体。”此即于所观察的境界简择分别,获得决定,断除疑惑的作用。它的所观体,是一切诸法,即遍、依、圆三性真妄境。 第一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先就一切诸法所具有的遍(虚)依圆(实)三性,分别遣虚和存实。观察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皆同龟毛兔角,只从虚妄分别生起,体用都无,所以应当正遣除作空。观察依他起性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而生起的事相,是后得智的境界,圆成实性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是根本智的境界,都不离识,所以应当正存留作有。所以起此第一重观,是由诸有情无始以来,执遍计我法为有,拨真俗事理为空,所以用遣虚观对破执实我实法,用存实观对遣拨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像这样,观察空有,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虚存实。这是空有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摄大乘论》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文,《成唯识论》的“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文。诸经论所说“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嗢陀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皆摄于此观。 第二重唯识观──舍滥留纯识,依他起的诸识中,有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相分是所缘境(滥),后三分是能缘心(纯),心只内有,境通内外,所以只说唯识,不说唯境。但是所谓外境,是遍计所执,亦即独影境,所以说它作外,并非其体实有。像这样,相分是依他起性的内境,和遍计所执性的外境即执着心外有实法不同,然而都属于所缘,恐怕互相杂滥,所以舍弃所缘相分的内境,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心境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厚严经》的“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文及《华严经》的“三界唯心”文。 第三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见相二分都依自证分起,即不外自体分上的能所缘用,是所变,叫它作末。自证分(本)是体、是能变。假如离开作为本的自证分,就没有作为末的相见二分,所以摄用归体即摄末归本,只就自证分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解深密经》的“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文。 第四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八识的自体分中,各有心王(胜)心所(劣)的分别。而心是所依,如主;心所是能依,如臣。所以以心王为胜,心所为劣,只说唯心,不说唯心所。如此,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只就心王的自体观察唯识的道理,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说无垢称经》(旧译作《维摩诘所说经》)的“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文。 第五重唯识观──遣相证性识,八识心王的自体分是依他起的事相,而其实体则是我法二空,即离了遍计所执所显的圆成实性。因此,更进一步舍遣依他的事相,只就圆成实性的法体求证唯识理。前观察依他,遣除遍计的知解,如起绳的知解时遣除蛇的知解;今观见圆成,遣除依他的知解,如更见绳的实质时遣除绳的知解,此即《摄论》遣除唯识想而悟入唯识的当体(不借助于唯识想而得的实证),叫它作遣相证性。进入此第五重观时,根本智先证真如理,后得智次了依他法,理事既彰,我法二执自然息灭。这是事理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胜鬘经》的“自性清净心”文。 以上五重观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识相观察唯识理,后一重就圆成实性观察唯识理。如此,空有、心境、体用、王所、事理五种,从粗到细,展转相推,到第五重,实证唯识妙理,于是进入理智冥合的境界。(黄忏华)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大乘法相研神章》卷二;《观心觉梦钞》卷下;《略述法相义》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纂注》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