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成观法师:禅之甘露 第四章 五味禅—心识之构成与弹之实践 |
 
成观法师:禅之甘露 第四章 五味禅—心识之构成与弹之实践
一 、心识之构成 梵文1舌可」罗马拼音为Dhyana。其意义为禅;这个汉字,在日文中的发音为七y,读成Zen,因此西洋人多把禅称为Zen,而非Ch'an -- Zen系依循日文之读音而来。禅可分成五类,称为五味禅。 为了详细阐明禅之五味,我们先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心与识。因为习禅的主要工作就是修心,令心离杂染、得定、得三昧,再以三昧力转识为智(转八识为四智);这便是习禅的理与事之主轴。因此习禅者必须对心、识有概括的了解,否则如何在心地上用功呢? 心的第一层(最外一层)包括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是由内五根 (眼、耳、鼻、舌、身)与外五尘 (色、声、香、味、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眼耳鼻等前五识本身,仅能对外境作最起码或最 初步(粗显)的判别或了别,并不作微细的分别,换句话说,它们只是向内提出报告,而没有很多意见的。 心识的第二层是第六识 (意识)——诸识中职司一切微细分别的,即为此识。以此缘故,第六识就成了我们心识中判断及理智的运作中心—它的功能是将五根从五尘处所搜集来的种种影像,予以分析、分类、衡量、反复推敲。我们的这一层心识常自以为是老板,也就是说,它总以为自己是大权在握,主控一切。其实,它也是听命于另一人——第七识——而已。不过,第六识颇能替它的幕后老板(第七识)找出种种正当的理由,而将其合理化。再者,第六识有点像个中介公司经理,因为它会用极其微细、机巧的方式,去满足在它背后比它更深一层的心识(亦即第七识,我执中心)。 心识的第三层是第七识 (末那识) ,它是我执的中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我,或我相执着之处。而这个我虽然深沉隐晦,但它却常经由第六识而显现其作用于日常生活中。前六识(即最上面的二层心识)对外在世界所作的反应,其实暗中也都是由第七识来作裁决的——办即,前六识可说是暗中完全遵照第七识的吩咐而行事。虽然如此,但我们凡夫却难以亲睹第七识这个自我的屡面目,因为我们早已经把它完全遮盖起来了——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利用第七识手下的那个头头 (第六识)所制造出的种种合理化借口,而把第七识这个自我的屡相给掩盖住了。 心识的最里层——第四层——是第八识,亦称阿赖耶识,位于我执中心之下。阿赖耶是储藏之意。因此,第八识为心识之总仓库,亦是众生一切业力的大堆栈。 有了前五识再加上第六识的作用,便能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各种适当的反应与动作。那些行动如果反复多作了几次,就会形成习惯 (业习)而往下压入第七识层中,随后再存入第八识层。众生的种种业习虽然存进了第八识层,然而日后它们仍常会出其不意地,以令人错愕的方式,再度涌现出来。而这些出人意表所涌现的东西,一般凡夫无以名之,便神秘兮兮地赋与灵感或心血来潮等名。 潜藏于第八识的业,常会于适当的时机再度浮现出来;这种情形不仅在白天清醒的时候为然,晚上作梦时也会发生;而据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言,它大部分是出现在我们的梦里。 习惯对我们而言,既是福,同时也是祸——说它是福,是因为如果没有习惯,我们简直无法生活了:倘若我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先想想每一个动作应如何进行的话,我们的生活岂不举步维艰?——然而,习惯对我们来讲也是件祸事,因为我们皆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役使,例如抽焖、喝酒等恶习,便是令人难以克服的苦恼。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皆称为业,或造作。 (业有三种—身业、语业、和意业。)我们在清醒时有意做出的行为,待其完竟之后,便会被压入下面不易觉察的意识底层,收藏在那里,随时备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记忆。因为意识有此记忆的功能,因此往昔所造诸业的记忆,就有如西装店里现成的西装,或免下车的汉堡外卖店( Drive-in Hamburger Joint ) ,随到随买,不用订货。其结果是:依据过去经验的记忆,我们要做什么都不必事先考虑一下:我们只要随着过去的业习做去便可。换言之,我们日常所作之事,绝大部份是被过去的业习牵着异子走的。过去之业实在太深奥、太难了知,远非我们凡夫想象或思惟之所能及,而这些过去的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突然不可思议地涌现出来。在夜间即成为梦境,在白天便成为灵感、或白日梦、或忽然乍现的念头、影像、或片断之回忆等。现在我们来看看诸识与五味禅有什么关系。 二、禅之实践 禅定可分成五种,或五个层次,称为五味禅 1、世间禅 2、外道禅 3、小乘禅 4、大乘禅(菩萨禅) 5、如来禅(佛所行禅) 下面各节分别说明每一种禅定与诸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世间禅 世间禅或世俗定,是一般世俗人所修的拟禅定法门,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养生、养身或充电,有时也为了想求取一些不平凡的境界或觉受——例如:令心跳暂停,或腾空而起,或纳身入盒(钻入一个小盒子里——如某些瑜伽术者所为)等。有些人的确能摄心专一到令呼吸暂停一段时间,或能让人活埋几小时或几天的地步。要达到这种境地,确实须要心思极度专一才行。不过这种绝活儿,充其量也只不过像一种特技或特殊功能。然而须知特技表演不论具有多么令人惊悚的效果,也都无法为人带来任何员智慧,这是确定的;更遑论能令人开悟或得解脱。它当然也不能令你心地发明,或令你的烦恼心安定、止息、或断除任何烦恼。 简言之,最重要的是,它不能帮助你自己或他人增进一丝二晕的智慧,用以灭罪、生善、或断惑证屡——它充其量只是如同艺人的娱乐节目,如此而已。 这种世间禅是依于五根(眼、耳、鼻、舌、身)而修的。五根在与五尘(色、声、香、味、触)接触之后,便油然于心中生起前五识。五根是生理的,五识是心理的。进一步说,五识是由五根向外攀缘或攫取五尘而产生的。色、声、香、味、触五者,之所以称为尘,是因为它们能扰盖我们的心——令我们的心眼盲目。五根攫取了诸尘纳于心中之后,我们的心于是乎开始慢慢咀嚼、反复品尝这些尘,而且还乐此不疲。世俗定即是如此在五根与五尘上下工夫,以期在前五识上产生让俗人惊叹的效果。因为凡夫定是这样修练的,其成果自然只是最初级的,而且十分肤浅,故为智者所不取。 2、外道禅 除了佛教之外,别的宗教也有修定的,但是佛说,诸外道所修者大多是依于邪见或谬误的信仰,是故多离于正道而行。其过咎乃在于他们不往自己内心推求,而常向外驰逐,以求救赎他们的罪或灵魂。其中亦有幻想追求要将自身与外界某物、或某人、或某个概念冥合为一体的,自称如此他们便可返本还源,例如婆罗门之欲与梵天冥合,基督教之欲与天主合一 ( commune with god )或道家之欲与万化冥合等等,皆是异曲同工,亦皆是往外驰逐、全然谬误的妄想。 这一类外道禅是依于五根、五尘,辅以前五识以及少许第六识而修的。由于他们已经应用到些微的第六识,因此外道禅比世间禅要略高一筹,或者说:略深一等。不过这仍旧不是我们所想要修的禅定,因为我们知道:第六识是依于第七识(我执中心)而作种种了别、判断,是故这种以我为中心所作之修练,通常也都是如第六识一般,虚诳而又错谬的。再说,这种禅定也不够深入。 上面提到,我们的五根将五尘之影像摄取进来,纳于心中。此五类影像一经我们的五根摄取而产生五识之后,不可思议地、于一剎那间,我们便会立即作如是思量:这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可欲的、还是不可欲的?——诸如此类,正当内心油然欲作如是分别的同一剎那,第六识便被引生了。第六识不但受了末那识(第七识)的污染,而且还受其指挥:更进一步而舌,我们所有的判断、意见、及一切价值观,全是第六识在第七识的染污及指使之下形成的。职是之故,外道禅亦是不够深入,因为外道禅只触及了第六识的表面而已—也正因为如此,外道禅实系深受第六识及第七识的桎梏与欺诳。 3、小乘禅 小乘行人由于悲心有限之故,只求自度,而不发广度众生的大愿。因此,一旦他们自己有能力脱离网轮回」,就再也不回到这苦难的娑婆世界来受生。以其最终目标只为自利,故他们从未把目标订在佛法的最高、最究竟处,自然也就不会证得无上菩提。他们对阿罗汉果已经感到心满意足,因为阿罗汉果已足够令他们自己了脱生死,虽然犹不足以度脱其它的众生、甚或一切众生——那是必须具有佛菩萨的大悲心与无上智慧,才能荷担得起如此巨大的如来家业——独善其身比兼善天下到底是容易得太多,这是无可置疑的——可见追求佛道是多么艰辛、困难而又费时弥久的一大事! 这一类小乘禅是依于欲息灭前六识之原则而修的——前六识之息灭,小乘行人即称之为涅槃。事实上,小乘的涅槃仅致力于前六识之压制,令其眠伏不起,或看似已灭,名之为灭。这与菩萨道行人所认许的修法大异其趣。因为这种修法,或许能令行者自我沉醉于空寂之中(即所谓的沉空滞寂) ,然而却漠视或完全无视于正在六道中熬炼、挣扎的芸芸众生、或正在解脱道上奋斗、摸索前进的其它有心修行的众生之亟需援手之焦虑、痛苦。 4、大乘禅(菩萨禅) 大乘禅的修行人与小乘禅行人的作风回异其趣,大乘禅行人并不只专注于他们自身的解脱;他们在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到某个程度时,便会进一步去努力学习利他之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大乘禅的修行,主要在于灭除1第七识」及初步熏修第八识。由于灭除第七识(我执中心) ,故能令行者全心致力于利他之行,乃至罔顾自身之利益;有时甚至由于利他之行而为自己惹来麻烦,亦在所不惜。此外,在第八识的初步熏修,也提升了菩萨禅行人的悲心与智慧,使之更深入而趋近于无上菩提。 5、如来禅(佛所行禅) 如来是对佛的赞誉之诃,其意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或如是而来。如来禅又称为正法眼藏,因为这种禅是由佛传给初祖大迦叶,再由大迦叶递相传授予各代祖师,故为最高形式之禅。 如来禅主要是熏转第八识,故比前一类菩萨禅要深入得多——深得让我们无法用言语道出,故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如来禅成就了,便能完全觉了,究竟转本识中之尘垢为功德,转无明为般若,转贪、瞋、痴三毒为戒、定、慧三无漏德。三以蔽之,其所得之极果即为证入佛性。不过,我们应加注意:在这一阶段中,所下之工夫不在于灭除,而在于转变!因为到了这一阶段,行者的智慧已经成熟而且茁壮有力,直可转化一切,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无有一物而不可为我所用,亦无有一物闲置而不能用。这便是如来种力 (超越凡俗的力量)之所加,亦即是真如之不可思议力之所用! 如来禅之关键在于无所依——它不依于任何一物,不论其为何物——形貌、相状、颜色、气息、乃至佛法,任何一物都毫不依止。你应如是以1无所依」的法门去修习如来禅。这等于是对你说:你须到天上去,但是没有梯子给你爬,也没有绳子让你攀缘,更没有飞机可乘,甚至纵身一跳也不行——你只管去就是了! 这话听起来倒十分像个公案;你可知道,它的确是个公案!——而且它是最难参的一个公案!(顺便提到,另外还有一则与这差不多性质的公案,是这样说的:你说吧!——但是不可张口)这是禅,如来禅。无庸说,如来禅是引导我们趋向无上菩提的最高层次之修行。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七日 讲于纽约,庄严寺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