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惟觉法师:习禅讲义 |
 
惟觉法师:习禅讲义
静坐的方法,先于禅座上端身正坐,身心放松,任心平静,面孔保持一丝微笑,头部正直,后颈微靠衣领,眼睁一线,自然下垂。初学静坐时,须选择宁静之处。如果定境现前,继续静坐,坐前须交待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罄,在耳边敲击出声,闻声出定,免生意外。 第一章 禅那 壹、禅的意义: 依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禅,二、名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定,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曰背舍。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名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亦云功德丛林」。 贰、禅的种类: 一、世间禅 1、外道禅──带异计而修六行观,名外道禅。 2、凡夫禅──正信因果而修六行观,名凡夫禅。 注:六行观即欣厌观──下厌苦、粗、障,上欣净、妙、离。 二、如来禅 1、小乘禅── (1)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名小乘禅。 (2)修五停心观、四念处、八背舍、十一切处等是。 2、大乘禅── 悟我法两空,所显真理而修者,名大乘禅。 3、出世间禅── 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观,次从空入假观,后乃双离空假, 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 4、出世间上上禅── 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三即三遍, 三一三异,辗转修习,归于中道了义。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三、祖师禅 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自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 毕竟无异。 依此而修习者,是名祖师禅,亦名最上乘禅,又名如来清净禅。 参、禅定的重要性: 一、禅与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关系。 二、禅定是入福德、智慧之门。 肆、修禅之方便: 一、调身:调息、调心。 二、却五事:色、声、香、味、触。 三、除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 四、行五行:欲、精进、念、巧慧、一心。 五、禅定之次第: 1、九住心── 内住、续住、安住、近住(了所观之境)、调顺、寂静、最寂静、 专注、一境。 2、三病态── (1)隐没:暗证而为观慧。 (2)有垢:暧昧。 (3)无记:境界不分明。 伍、修禅之目的: 一、为得现法乐 二、为得胜知见 三、为得分别慧 四、为证诸无漏 第二章静坐 第一节 静坐之方法及姿势 先于禅座上端身正坐,身心放松,任心平静,面孔保持一丝微笑,头部正直,后颈微靠衣领,眼睁一线,自然下垂。若眼全开,容易妄想;若眼全闭,容易昏沉,甚至易出现幻觉境界。苫无妄想,又无昏沉、幻觉等毛病,眼则可开可闭,实无妨碍。下颚微向后收,口不可张开,舌微微与上齿龈相接触。两手结金刚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大拇指尖端,微微相接。双臂自然下垂,双手放于大腿上靠近腹部处。两脚迭成双跏趺,左脚在上,右脚在下为降魔坐。反之为吉祥坐。双跏趺为最好之坐势,六根收摄,全身重心落于中间,最安稳持久,修定容易成就,如果双跏趺困难,可用单跏趺,左脚在上、在下均可,互相调适,称为金刚坐。如果单跏趺亦困难,可用如意坐,一般所谓散坐,即是将两小腿互相交叉,如意而坐。而坐时不免双腿酸、麻、疼痛,须忍耐练习。先可由十分钟练起,纯熟后慢慢增至一刻,乃至二十分、三十分、一点钟,随自已的志趣因缘而定。不可骤然勉强忍耐,坐得太久,否则会伤筋骨。如觉得非常酸痛难忍,可用小垫子将臀部垫高三至四寸。练熟后,即可抽去不用为宜。如果腿子太硬,很难跏趺时,可多礼佛忏悔,﹝用五体投地最敬礼,紧缩方式﹞亦可软化筋骨。 第二节 静坐应意事项 静坐时,全身毛孔张开,应注意两腿膝盖及颈部、脖子,免受风邪侵袭,如在当风处,可用盖腿布盖住两膝。颈部、脖子切勿靠着窗户,因窗户有微细隙缝,如风从隙缝穿过吹至颈部,可能会遭致风邪,而因此中风嘴歪脸斜。如有窗户,可用窗帘遮住亦可。 下坐时,不可太快,先须慢慢、轻轻摇动两肩,然后渐至腿部徐徐将腿放下,免伤筋骨。然后将身体徐徐弯下,吐出腹中集气,双手顺着双腿徐徐按摩至脚掌。如是返复三次后,再用双掌搓热抚摸面部及头部等处数次。即可起坐走动数圈,先慢后快,使集气散发,免留在体内,发生气结肚胀等毛病。其他如衣裤要宽大,饭后须休息约四十分钟左右最为适宜。 初学静坐时,须选择宁静之处,使闲杂人等不要在周围打扰,在静坐时慎防他人前来推动身体,免受惊失定。如果定境现前继续静坐,坐前须交待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罄,或用其他音响之类,在耳边敲击出声,闻声出定,免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