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九

 

  在蔚蓝的大海深处,传说有一种叫摩尼的宝贝。对着它许下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叫如意宝珠。它真的什么都可以满足吗?非也!面对那些不追求眼前摄人心神、如梦如幻般色法的梵行行者;面对那些追寻佛陀,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的正等正觉的梵行行者时,它却如同水晶球般乖乖地躺在那里成为一件摆设。

  我想它此时正在望洋兴叹,人们冒着一去不复返的危险前往那蔚蓝的大海深处寻觅它,为了窥视它一眼许下一个不大不小的心愿,再大的雷电雹雨鼓浪洄澓,都心甘情愿。

  曾经的它,是那么的光鲜,此时的它,却身价暴跌,恰似股票崩了盘。这些梵行行者深知金钱、物欲、名利、邪见所带来的是无限的生死轮回,短暂的快乐伴随着连绵不断的痛苦。无数的人为此痛苦的追寻,深深陷入轮回的深渊……其实,在这些梵行行者的心里有一件真正的宝贝——菩提心。

  认识佛陀的众生,生命好似重光,他们追寻佛陀的向导去寻求快乐的良方。从内,让烦恼的心、分别的心、妄想执着的心渐渐变成清凈、透彻的菩提心;于外,一念三千所有的众生、与我息息相关花草树木、蜎飞蠕动彼此相依相存。

  “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燃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睿。”是故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

  然能入门惟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把钥匙,打开趣入大乘之门。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

  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种下之后结出的是佛陀的果实。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入行论》亦云:“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

  菩提心是驱除生死罪苦的良药,喝下之后不再被痛苦逼恼。如《入行论》云:“大力极重恶,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又云:“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罪恶。”又云:“若思为除疗,诸有情头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无量。况欲除一一,有情无量苦,欲为一一所,成无量功德。”

  在没有真正的学习佛法以前,我只知道三世佛,面对除此以外的佛菩萨我是一脸迷惑,好像家里来的陌生人一样。他们是谁?阿弥陀佛、药师佛是哪里来的呢?佛殿里来了陌生人。学了佛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佛菩萨们是一群人,他们所做的事业就是度众生。师父说做事业需要一群人,佛菩萨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佛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相信也不可思议,不相信也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么说呢?相信的人没有办法了解佛菩萨到底有多少功德;不相信的人看见神奇的事情一件件产生,瞪大眼睛找寻也不知所以然。去年夏天,用完午斋之后我都会随着法师去经行。一次经行中我对法师说:“佛法真的很神奇,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法师笑着对我说:“你还没诵过《华严经》吧,华严世界更是不可思议。”一颗好奇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随着因缘,慢慢的在生根发芽。至到今年春节读诵《八十华严》,这颗苗芽才破土而出。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遶……复有佛世界微尘数执金刚神……复有佛世界微尘数身众神,……”“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遍观察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剎微尘数菩萨俱,从百佛剎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阎浮提……”

  佛陀的出场让我大开眼境,“华严世界”却实非同凡响,但这出场未免也太昂长了吧!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之后,就觉得这些与我并没有什么关系。就这样读诵着,时而打瞌睡、时而幻想、时而挠头、时而看看还剩下几页读完。但我知道哪怕就这样读诵下来,我都将受益匪浅,毕竟把八十卷经文连续的读下来也是件很了不得事。但意想不到的是,我就这样读着读着好像有点开窃了一样:哎!读了这么久都是佛陀的功德,这不正是《广论》上面讲到的四缘发心吗!《广论》:“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又向前翻了几页,随便找一行经文读一下都是在讲佛陀的功德,原来是这样!佛陀从最初在引导我们发菩提心。诵了这么多卷的经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莫不过“佛子”“菩萨摩诃萨”。《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原来佛陀是“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未生信者令生信,已生信者令增长。”那师父让我们读颂大乘经典不正是在让我们积累发菩提心、入大乘门的助道资粮!善知识是如此重要,原本我就认为师长便具备佛陀因才施教的功德,现在更是承许了。

  想那穷敦巴说:“于觉沃所虽请教授,终惟教云舍世间心,修菩提心。”善知识敦巴讥笑告曰:“此是掘出觉沃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获决定解,惟此最难。故应数数集聚净治,阅《华严》等诸大经论,求坚定解。

  回头再翻开《广论》才认识到广论上的教授不再是文字而已,而是可以实修的要教授。难怪师父以广论做为我们学佛的教材,建立起佛法的整个框架。师父说:“中国三大语系佛教是一体的,最完整佛教也在中国。”那么藏传的《广论》与汉传佛教的经论的关系如何呢?我知道广论上的七因果教授是出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那么甘珠尔与大藏经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做了一些检索之后,我又想到师父的那句话:“三大语系佛教是一体的。”

  《大藏经》中是如何教授发心的呢?《华严发菩提心章》初中问曰:“云何名为发菩提心?”答曰:“依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众生故。”

  《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贤首品初立发菩提心章》云:“深见生死之过涅槃福利。弃舍生死趣向涅槃。随相厌求名相发心;深悟平等。知其生死本性寂灭涅槃亦然。生死寂故。无相可厌。涅槃如故。无相可求。返背前相。归正如道。故名为发。良以取相背真故。令舍相为发。亦可离相平等之心始起名发。故经说言。灭诸发不发。是发菩提心。……三真发者。菩提真性。由来己体。妄想覆故在而不觉。名为生死。后息妄心。契穷自实。由来己体。知菩提性是己体故。舍彼异求。实相现前。故名发心。亦可真证智起名曰发心。”

  龙树菩萨所造《十住毘小婆沙论》云:“众生初发菩提心,或以三因缘,或以四因缘,如是和合七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者诸如来令发菩提心。佛令发心者,佛以佛眼观众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人者,佛教令发心作是言:‘善男子来,今可发心当度苦恼众生。’二者法欲坏守护故发心。生在恶世见法欲坏,为守护故发心。三于众生中大悲而发心。四或有菩萨教发菩提心如佛善知众生心力教令发心,不以但有信乐力等教令发心。五见菩萨行亦随而发心,作是念:是人所行我亦应行所修愿行我亦应修。我为得是法故当发是愿。作是念已发无上道心。六因布施已而发菩提心:因是布施念过去诸菩萨能行施即发菩提心。以此施福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七见佛身相欢喜而发心:复有人若见若闻佛三十二相。心则欢喜作是念。我亦当得如是相。如是相人所得诸法我亦当得。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七发心中。佛教令发心。护法故发心。怜愍故发心。如是三心者。必定得成就。其余四心者。不必皆成就。”

  世亲菩萨所造《发菩提心经论》云:“菩萨云何发菩提心。以何因缘修集菩提。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四缘。发心修集无上菩提。何谓为四。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经》云:“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习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方。乃能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有一个公案我觉得特别好:往昔,有一商人十分聪慧明达事理,即仁慈又十分孝顺。他每每看见父母亲朋好友贫穷困苦,便会心怀忧恼、身心逼切,常常独自思维:“我到底能够如何才能能供给他们、帮助他们?”最后想要入海采如意宝珠,然后来供给他们宝物,这样才能使他们得离贫苦。就是这样的因缘发起了勇猛心,不惜自己的躯命也要取回如意宝珠。于是从家而出,设尽种种方便来寻求资粮以及诸善同行前往采宝的船只和船师。路走到了一半的时候,他遇到一位从海中取宝而还的人,这个人问他说:“你这么匆忙,是想要去哪里?”他将自己的情况详细的说明了之后,又说:“为了救济贫穷的人们,然后我便要去深海寻求如意宝珠,来给他们种种资具宝物。”此人对他说:“我曾经离开家也是像你一样,为了救济亲族贫穷诸般痛苦。但是从家出来取宝这一路经过了旷野,度过了砂漠,最多的便是野象、老虎、豹、犲狼、毒蛇、狮子这些猛兽,要么就是劫匪,性命强保。路经大山、大河无数,饥渴、寒、热、惊惧、怖畏、种种危难,才与船师到了大海。但在海上又遇到了十分恶毒的大风、大鱼还有恶龙,雷电、雹雨、大浪洄澓拍打着船只,几多困难坚苦说不尽。虽然受到这么多苦难,能够得到如意宝珠也得。但却没有获如意宝珠,连粗茶淡饭以资身命都难以供足,更别谈救济贫乏的亲朋眷属了。我劝仁者,请勿要艰坚苦屈的前往了,结果只是徒自疲劳。这样吧,我告你一个可以资身的方法。前往大海寻宝有种种苦难——黑风、黑山、药叉、罗剎、摩竭蛟龙——众难非一。只闻说有如意珠这样一件宝贝的名字,前往寻求的千万人却没有一个获得。我劝您还是迅速的回还家园吧。”商主听完他所讲的这些话之后并无退意,而是倍复增进于前,发了三胜心入海不退:父母兄弟宗亲如此贫苦,我怎么能够空手而归不相救济呢?我的亲属以前富有的时候,惠赠我衣食爱惜怜愍于我,现在他们也贫穷连命都不能全济了,我如何放舍而退还呢?以前我在家的时候处理家务,策役驱使大小僮仆并呵责辱骂,而自己也因贫苦好久没有给他们工资,如何能让他们欢欢喜喜的供给家庭,回到家中?就是因为缘念到要酬报这些人的恩德,于是他便发起大勇猛决定前进,入海求得如意宝珠。得到了之后便回到家里济给亲属,并且自己也恣意享受永远离了艰穷。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观于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宿世父母,怜愍我故造诸恶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诸苦恼。以是因缘而自思惟:‘以何方便济斯苦难?’作是念已,唯有入于六波罗蜜多大法海中,求佛种智,拯济有情生死之苦。……行至中路遇一魔王领诸眷属,或现天身,或显人身……魔王复云:‘我初发心亦复如是,为度一切苦恼众生,出生死家,度大流转,旷野砂碛备受饥渴,盗贼恐怖众难非一,方至六度大法海中。或遇乞头,或逢乞眼耳鼻舌身手足支节,心肺肠胃肝胆脾肾,国城妻子、奴婢仆使。如是种种随乞而施,不生悭悋勤求智宝。经无量劫,生死流转在于苦海,虽受种种诸苦难事,犹不能获无上菩提,而但回求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寂灭涅槃。我今劝汝勿强劳苦,应自修持,吾欲与汝共阶此果。……’尔时菩萨闻是语已,转增勇猛发三种心。云何为三?一者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生死已来,皆我所亲或为朋友,现受苦恼未得免离,如何退还?二者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给我衣食怜愍我深,今受轮回苦难非一,云何未报乃生退心?三者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皆我眷属,策役驱使转相呵责,未曾少分酬报彼恩。以是因缘不应退屈,更增勇猛求证菩提。若证菩提一切智宝,用济生死苦难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转。”

  最后总结起来都回归到了《广论*菩提心次第》:四缘、四因、四力、七因果、自他换。藏经与广论不同之处就是广论中有详细的、完整的修习次第,藏经中虽有涉及,但却未多开演。这让我想到在我没有系统的学习佛法之前,我认识的佛教是念佛往生、打坐开悟式的佛教,更甚者只是烧香拜拜。因为事物的无常变迁是无法更改的,几次重大的打击使佛教命若悬丝。幸存的佛寺便大多是人们在失落之余、无奈之际留连的场所。直到近代的几位大师用尽一生心血建庙、办学才使得佛教重新振作起来。但保存下来的中国佛教仍然完整,三大语系的佛教如同兄弟相互扶持,共同兴盛。过去汉地的祖师所造的论着多是释经论,是以自己点的观点解释经典;印度和藏地的祖师所造论典多是综经论,引用经典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信息发达的今天,二者可彼此互补完善,将佛陀的教法完整的曾现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便是师承,汉传佛教的师承属认祖归宗型,祖师多是横空出世,而藏传佛教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所以传承保持的很严谨。华严经中善才童子可以一生取办,其根本也是善知识。为什么善知识如此重要呢?必竟这是一条我没有走过的路,需要善知识指点我一步步向前,需要同行时时策励。

  “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这是阿底峡尊者一生的经验总结。《赞中赞》这么描述尊者:“四本部全住,尊部无傲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尊者他的教要中心只有八个字:“舍世间心,修菩提心。”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二十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二十一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二十二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三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二集

 

后五篇文章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八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七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六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五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