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二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二十

 

  “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厌,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华严经•入法界品》

  佛法和世间法在某些方面都是相通的,也就是这个“法”是没有自性的,世间很多道理你用在学习佛法上面,它就是佛法;而学习了佛法之后你把它用在世间法上面,你所学的就不叫佛法,顶多是“上了档次”的世间法。

  在世间,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是完全取决于他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以及在他的生命中有没有能够正面引导他或者影响他的人;再就是他个人的等流及天赋,比如他是不是很聪明,是不是很听话,是不是很努力等等各种个人因素。

  一个小孩子,如果想让他成为人才,想让他有所成就,想让他具备各种能力,想让他这一生痛苦少一点、快乐多一点,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他找一个学校,有老师、有同学、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从幼童到青年,一直让他在集体中成长,一直让他有老师的引导,一直让他有自己的同班同学或者校友。在他步入社会之前,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步入社会之后,无论你选择的是哪个行业,刚开始的时候还是需要有一个老师来带你一下,这期间也离不开身边同行善友的帮助和鼓励,有的还需要到专门的培训地点去学一段时间,这样你才有资格在你的领域里面打拼。

  如果这个小孩子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头脑也很聪明,没有老师引导,身边也没有同学,你给他一堆资料让他自己学,他能否成为人才呢?我想就算他是一位天才,如果一直没有老师的引导,一直没有同学的影响,他也很难成就。就算他是圣人出世,他也得需要各种外缘才可以成就。比如佛陀,他最后一生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之前,需要同行善友(天人或者其他佛菩萨)来配合他在四城门演义生老病死的场面,以促成他决意离开皇宫的因缘,以此来教化我们众生要面对真实的人生。然后到处参访老师学习,并且他每到一处,之前必须有一位善知识给他指出方向,然后他顺着这个方向去参访。一切都是有次第的,并没有顺着自己的想法到处转。就这样渐次的把所有老师的所有东西全部学圆满之后,有了功底,自己再继续深入探索,最后成佛。当然,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古佛再来,他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得到度化。佛陀在这一生所参访的老师,他们的功夫佛陀早已具备,并且很多之处佛陀已经远远超胜他们不知多少倍。比如苦行外道之苦行,佛陀在因地当中为了众生舍头目脑髓、舍身体,为了听闻佛法哪怕一四句偈,愿意用自己的皮肤、骨骼、身肉、甚至生命,乃至所有的一切去换。

  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从小到大,我所接触的人,有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学、老师、同事、领导,顺眼的、不顺眼的、比自己低下的、高高在上的、与自己竞争的……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新闻、报纸、杂志、互联网、电影、电视……这就是我的成长环境。还好我现在遇到了佛法,并且已经出家,如果再让我回到以前去过那种生活,我是绝对不愿意的。并不是我学了佛法了,出家了,境界就高了,并不是这样。虽然我接触了一点佛法的概念,但是我在世间熏习太久太深,可以说我现在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举一动无不受它们的影响,先入为主一点不假。

  如果再让我回去过以前的生活,要是说和其它动物一样,解决生存问题应该问题不大,毕竟咱曾经熏习过。你看那些动物们,成年之后也需要追求异性,之后也是为了它的家、为了它的另一半到处奔波忙碌,它们也有各种战争,闲暇时间也有自己的娱乐行为。可我是人,我已经接触到了佛法,我不可能再把我的精力浪费在那上面。

  这些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等等的本能任何一个众生都知道,已经熏习了无始劫了,再傻的一个人他对这一点他也不傻,只不过因个人的业力不同,每个人所感受苦的程度及时间有所不同罢了。但是修学佛法这条路就不同了,它是属于出世间的,超越六道轮回的,是极其陌生的一条路。所以,如果想让自己永远离苦,想得到究竟的快乐,不想再在六道里面继续转下去,必须依靠走过这条路的过来人,由他在前方引路,我们这帮弟子们形成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团队,你拉拔我,我拉拔你,谁也不掉队,跟紧领路人一起走出去,这样才有希望。这位领路人就是我们的老师——善知识,我们每一位弟子都尊称他为“师父”。

  我们这帮“小孩子”要想以后在这条路上成就,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到“学校上学”,要有自己的“同学或校友”,要有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我们所要上的“学校”就是寺庙,因为在当今这个追求物质的时代,寺庙可以提供心灵提升的修学环境,寺庙里有自己的善知识,在寺庙里才能够形成坚固的,你拉拔我、我拉拔你的修学佛法的团队。在没有“毕业”之前,必须让自己一直在团体中成长,必须一直跟紧善知识,无论自己内心有什么样的动荡,都不要离开团体。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老师(善知识),没有像他学习的心,或者哪个“学校”(寺庙)都不喜欢,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他的结局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非常苦的。喜欢自搞一套,把“书本里面的佛法”拿来自己搞,不需要善知识的引导,也不需要同行善友的拉拔,只要你不是再来人给众生示现。一个凡夫,就是聪明绝顶,早晚也要失败。

  从古至今,那些大成就者,很多高僧大德确实有“到处跑道场”、寻找善知识的经历。但是他们是不同的,他们每走任何一步,都是有善知识做引导的。虽然在外相上好像是离开了原来的师父,去依止了另外的一位师父,但是在他的内心当中任何一位师父都没有离开。

  《华严经》当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取办,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跑”了五十三个地方,最后一生成佛,他是怎么做的呢?看一下经文就知道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有一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

  时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南方有国名曰海门,彼有比丘名曰海云。汝往彼问……

  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从此南行六十由旬……彼有比丘名曰善住,汝诣彼问……

  ……”

  善财童子并没有顺着自己的想法到处参访,他每走一步都有善知识的指引,离开文殊师利菩萨并不是不依止这位善知识了,而是顺着善知识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他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任何一位善知识。

  师父总结出一个规律:只要你在这个寺庙一直安住,坚持随众,二十年后你就是大德。

  如果我们对师父引导的路还没搞明白,甚至根本没怎么学,自己的见解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见解还不是很坚固,然后按照个人的喜好去学其它的东西,乱看书,也没有经过善知识的引导,甚至不敢告诉善知识,总想“自学成才”。也就是的身体在这个寺院,但是内心已经开始远离。时间久了,自己喜欢看的哪一类东西因为不断地累积,在脑海中越来越坚固。自己很向往在脑海当中建立的那种境,那种境本道场绝对没有,因为那不是本道场目前要引导的内容,这是自己建立起来的。然后自己和这个道场越来越不相应,越来越苦,最后只得离开。

  我相信,如果不拿掉自己的见解,到任何地方都很苦,因为利用名言或别人的话语,加上自己以前串习已久的知见,判断、思维等等各种因缘建立起来的内心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有一个和这种内心世界一模一样的对境。现实世界一直满足不了自己,那就会一直很苦。如果这样,在这个娑婆世界根本找不到一个能够让自己真正值得安住之处。

  自我提醒,在这个被别人称为“末法”的时代,我还能够直遇佛法,还能够找到这样的正法道场,还能够遇到自己的师父,这是多么殊胜难得的事情。如果我们这么好的外缘不好好地利用,每天妄想纷飞,到处攀缘、观过,还想着“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自己的烦恼不调伏,就算置身于那个“美好的世界”,这个“美好的世界”和我也不会有什么关系。

  我们这些佛弟子,不管你是什么年龄,也不管你的社会经验有多么丰富,在佛菩萨的眼里、在善知识的心目中,实际都是小孩子,并且一个比一个可爱。但是我们“太淘气”了,内心总是不能安住,被自己的烦恼、知见、习气等等帮得死死的,很是让师长操心。

  尔时,善财童子蒙善知识力,依善知识教。念善知识语,于善知识身心爱乐。作是念言:

  因善知识令我见佛,因善知识令我闻法。善知识者是我师父,示导于我诸佛法故。

  善知识者是我眼目,令我见佛如虚空故。善知识者是我津济,令我得入如来莲花池故。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二十一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二十二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三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二集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一集

 

后五篇文章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九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八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七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六

XC法师·学修笔记:华严札记十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