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4课 |
 
宏演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4课
略论·3月24日讲课记录 宏演法师 二、讲说佛法的规则 1、思惟说法的利益 文:“《俱舍》云:‘无染行法施,如经而宣说。’彼自译云:是故诸邪妄说法,及染污心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宣说者,彼等皆自坏其大福利。故说法者,发心清净最为重要。如‘昔恭巴’云:‘余未尝有一次不先修无常而后说法。’若不顾视利养等而行法施,当生两聚二十种胜利,如《劝发增上意乐经》广说。 解:思惟讲说佛法的利益,如实演说佛法,作清净法布施,就能获得增长智慧等诸多利益。《俱舍》说“无染行法施,如经而宣说”。无染,谓不为世间八风所染。世间八风,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乐不乐受各有四种。如果是邪执妄说,及染污心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说法,是自己毁坏福报和法布施的功德。所以说法者,发心清净最为重要。噶当格西昔恭巴自己说每次都是先修无常观而后再说法。修死无常观,能遮止被世间八风所动,而且能生起善念。说法重在菩提心,而菩提心由慈悲心而生。先修一座无常观教授,可得加倍的二十种功德。《劝发增上意乐经》经说:“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一)谓成就正念(即正念胜利,於文句意义能不忘失)。(二)成就胜慧(即具足智胜利,由修而成修所成慧。修之初步生起功德)。(三)成就觉慧(即具足思所成慧)。(四)成就坚固(谓坚固自己了义。真实义,正见不乱)。(五)成就智慧(具足资粮、加行道智慧)。(六)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谓随顺见道、修道位智慧)。(七)贪欲微劣。(八)瞠恚微劣。(九)愚痴微劣。(谓渐能调伏三毒烦恼)。(十)魔不得便。(十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十二)诸非人等为之守护。(十三)诸天助成威德(谓得诸天赞叹、非人保护、诸佛忆念、正士助伴,皆清净说法之利益)。(十四)怨敌不能得害。(十五)诸亲爱永不乖离。(十六)言教威重。(十七)其人当得无怖畏。(十八)得多喜悦。(十九)智者称赞。(二十)所行法施是所堪念。如上得二十种功德。若发菩提心而说,更倍增二十种利益。” 如果不为名利而说法,虽然没有登狮子座,向法侣朋友而说,功德也是这样。仅说十善法,也为殊胜的法施,不必非得具足喇嘛相。只要能够向经上说的,所说没有错谬,发心清净,说善恶因果;或者高声念诵,发音清晰;或者观想不能见的有情以及已经亡故的父母眷属,前来听法,也是法布施。清净法布施,发菩提心而说,能得二十种利益。 2、思惟佛及法的功德而生起恭敬承事 正文:“佛说《般若》时,自敷法座,可见法者,犹是诸佛恭敬之田。故当念法与大师之功德及恩惠,生起恭敬。” 解:佛陀中转*轮,在灵鹫山说《般若》了义经的时候,自己敷设法座,可见法是诸佛恭敬的福田。因为诸佛都由般若而生,般若智就是佛母,思惟佛和法的功德,所以应当生起敬重。 3、说法时的心理准备 (1)、以意乐而讲说佛法 文:“第一、意乐。如《海慧请问经》中说,住五种想。谓自作医师、法如药物,视听者如病人,视如来是正士、愿法久住。此五想之外,并于眷属修慈心。更须断除恐人胜已之嫉垢,及推后之懈怠,与数数宣说之疲厌。扬已之长,彰他之短,于法生吝,希求衣食财物等过。当作是思惟,为自他得成佛故,以今说法所获清净福德。为我安乐资具。” 解:第一、以意乐而讲说佛法。《海慧请问经》中说,住五种想,即:自作医师,法如药物、视听者如病人、视如来是正士、愿法久住。这五种想,与听闻佛法大概相同,惟独没有自作病者想一种。前面为听者说,这里为说者说的缘故。这五想中,尤以第三视听众如病人想最重要。对着被业与烦恼缠绕的重病者,自然能发起医士想而生起慈愍心。 更重要的是讲法时要避免的心理过失有:恐怕别人胜过自己的嫉妒心,懈怠心,长期讲说所生疲劳的厌倦心,宣扬自己的长处,说他人的短处,对于佛法生吝惜心,希求利养心等等,都应该给予克服。总之,应该发菩提心,思惟为了自他都能成佛而行法布施。 (2)、以加行而讲说佛法 文:“第二、加行。须澡浴清净,著鲜洁衣。于清净悦意之处,敷设法座。坐已,诵降魔咒。法会方圆百由旬内,魔不能侵。从有窜入,亦不能作障碍。此《海慧问经》中所说。既诵咒已,舒颜悦色,具足定义、支分、譬喻、理由、教正而为宣说。” 解:加行二字,就是先作预备的意思。澡浴分内外,外净色身,内除烦恼,尤其重要的是内除烦恼,安住于善心所。鲜洁衣,不是由造恶业所得的衣服,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而得来的就不可以,虽然是旧衣,只要干净,也可以称鲜洁衣。法为一切圣者之所从生,故法高於一切。佛初转*轮,五百罗汉中仅除一人例外,余皆以法衣敷座。敷座须著法衣者,为重法故。(法衣极尊重,不可以入厕。)然后在清净的、令人喜悦意的地方,铺设法座,上座之后诵降魔咒,祈祷法会清净圆满,如不能念降魔咒,通常念心经,功效也一样。诵完经咒以后,再以喜悦心,从定义、支分、譬喻、理由、教正等方方面面讲说佛法。以意乐和加行讲说佛法,出自《海慧问经》。 4、应观机而讲说佛法 文:“如《戒经》云:‘不请不当说,’谓不启请,不应宣说也。虽然启请,亦当观其根器,若知是器,虽未劝请,亦可为说。此《三味王经》所言也。诸余威仪,如律广明。” 解:讲说佛法,一般情况下是“因请而说”,不启请,就不应宣说佛法,如戒经云“不请不当说”。请法,表示对法的尊重。也有不请而说的,属于例外。正说的时候,应该审察听者的根机,随机而说。因为众生根机各有不同,有些可以为他说小乘法,有些根器可以为他说大乘法,有些可以说密乘,不一而同,所以应该观察觉听者的根器而说法。佛成道后,在菩提树下静座,享受法喜,本来想即刻就入涅槃,梵天以千辐金轮,帝释以白螺供奉启请,佛陀才住世转*轮。这是表示法的尊贵和殊胜,超越一切。佛陀也有不请而自说的,比如说,大家熟知的《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不请自说的,这是不请自说的一个例子。又如饶窝那古达(阿底峡之师)於克主穷波,见尊者根机成熟,即於晨光熹微时往,为说妈哈喀拉法(六臂明王法)。此又一例也。 “诸余威仪,如律广明。”此外,还应该观察听者的态度,《戒相表记》中列了非常详细的戒相,比如对着骑马、象、牛的,不能为说;或座得比讲师高的,不能为他说;或头缠巾帕、戴帽子的,也不为他说。对坐车、或者正在路上走着,请师长在路旁,也不能为他说法;或者持雨具武装,或著鞋、卷发、空髻(如道士武装等)都不为说,如果有因缘方便开许的,才可以为他说;或者依各地风土习俗也可以开方便说。律中有明确规定。 三、说法结束时应作的规律 文:“于说听之诸善根,当发‘普贤’行等净愿印定之。能如是作,则每说听一次,决定能生经中所说之诸胜利。且依此说听要规,先时所集轻人贱法一切罪障,悉得消灭,亦能遮之新造诸恶。昔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论前代传承诸师尤加虔诚。倘于此节未获定见,心未转动,则任广说何种深法,如致本尊变魔,即彼妙法亦成烦恼助伴。事例实亦多矣,可谓从初一错至十五。诸具慧者,于此说听规律,勉励以学,当知此于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 解:对于说法者和听法者,应当发普贤行等净愿印定发心。也就是说,在讲说或听法结束时,应当依照普贤十大愿等进行发愿、忏悔、回向,以便于忏悔罪障,增长福德智慧,从而达到说法和听法预定的目的。噶当大德有云“首尾二作(开始、结束时)最为重要,首为发心,无论说者听者,均须发菩提心,以为成大乘道之资粮。结尾为净愿,即回向。即以此善根回向其他一切众生尽成佛陀”。普贤行等,见普贤行愿品。净愿,即以此善根回向,为成佛之因。如愿正法昌隆,久住等是。“能如是作者”,总括了前面所说的听者三过、六想等规律,与说者五想、观机说法等规律,能按这些规律听法说法的,功德决定毫不唐捐,能生经中说的种种殊胜功德,消灭轻人贱法堕三恶趣的罪业。依照这些规律,说者不忘失法,能入正道;听者生起善心所,也容易入正道,不再造恶业。能不能获得真正的说听功德,可以在平时观察自心烦恼是否逐渐消除,就能够知道,不用等待临命终时才知道。反之,虽然平日努力用功修持,但烦恼没有减少,就可以知道没有如法听说正法。 “总之,昔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论前代传承诸师尤加虔诚。倘於此节未获定见,心未转动,则任广说何种深法,如致本尊变魔,即彼妙法亦成烦恼助伴。事例实亦多矣,可谓从初一错至十五。诸具慧者,於此说听规律,勉励以学,当知此於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 本论传承诸师,谓自仲登巴以及噶当诸师。总之,听经为善道而来,若不如法,反造轻贱佛法的罪业。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为的是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若不如法讲说和听法,则妙法反成了生起烦恼的助伴。如果听闻佛法还生烦恼,那将用什么来对治烦恼呢?那就好比滚雪球,越滚越大;或者误以初一为初二,一直到十五,都是错误的。所以,闻法时如果不如法,则思修也都不如法。没有好的开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闻法的开始,就应该加倍小心。 结尾句是宗喀巴大师特别勉励听者说者,对应具的德相,应该勉力具足。最低限度对应该具备的条件要做到一二个条件才可以。这是说法听法前就应该预先准备的态度。这段应注意的是,虽不能完全做到如规律所说,如果能持恭敬心而听,也能消除愚痴和障碍,获得听法的殊胜利益。听闻佛法是得智慧的正因,因地不真的话,果地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应该生恭敬受持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