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中部选译:107 算数师目连经 |
 
中部选译:107 算数师目连经
算数师目连经 (Ganakamoggallana Sutta) 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里东园的鹿母精舍。有一个婆罗门名叫算数师目连(Ganaka Moggallana),他来见佛陀,与佛陀互相问候。礼貌友善的问候语谈过之后,他坐在一旁,向佛陀说: 「大师乔达摩,在这鹿母精舍里,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那就是循着阶梯,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后一级。在众婆罗门当中,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学习婆罗门法。在教导箭术的老师们当中,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教导射箭的方法。在我们教导算数的算数师这一行里头,也可以看到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那就是:逐步地教导算数。因为当我们最初教导新学生的时候,我们先教他数:一的算法、二的算法、三的算法、四的算法、五的算法、六的算法、七的算法、八的算法、九的算法、十的算法,乃至一百的算法。如此,大师乔达摩,是否可以请您叙述,在您的教法与戒律中是否也有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 「可以的,婆罗门,在如来的教法与戒律中逐渐训练、逐渐实行、逐渐进步的情况如下:婆罗门,正如一个善巧的驯马师,当他要调伏一匹纯种的小马时,首先会让马习惯于带上马勒,然后进一步训练那匹马。同样地,当如来要调教一个人时,首先会如此地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你应当持戒清净,以别解脱律仪戒来约束自己,有良好的言行与正当的去处,即使对于最微细的过失,也见到它所能带来的危害,如此谨慎地持守戒律。』 婆罗门,当比丘持戒清净,以别解脱律仪来约束自己,有良好的言行与正当的去处,即使对于最微细的过失,也见到它所能带来的危害,谨慎地持守戒律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严格地守护你的六根之门。当你的眼睛看见外物时,不要执取外物的形相与细部特征。因为,如果你不守护眼根,那么贪欲及忧伤等邪恶不善法就会侵入你的心。所以你应当约束眼根、守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戒。当你的耳朵听到声音时‥‥‥当你的鼻子闻到气味时‥‥‥当你的舌头尝到滋味时‥‥‥当你的身体触到物体时‥‥‥当你的心意认知念头时,不要执取念头的相状与特征。因为,如果你不守护意根,那么贪欲及忧伤等邪恶不善法就会侵入你的心。所以你应当约束意根、守护意根、持守意根律仪戒。』 婆罗门,当比丘严格地守护六根门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饮食要适量、节制,应当如理地思惟:你摄取饮食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沉迷于身体的健壮,不是为了让相貌美观,不是为了让肤色光洁;而只是为了延续生命与活力,为了去除饥饿之苦,为了帮助你修行清净梵行。你应当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饥饿的旧苦,并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使身体存活,避免过失,以及得到安住。」』 婆罗门,当比丘能够节制饮食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你应当努力保持醒觉。白天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初夜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中夜的时候,你应当右侧躺卧,一脚重迭在另一脚上,犹如狮子的卧姿。在内心中决定应当醒来的时间之后,保持正念与明觉地入睡。醒来之后,在后夜的时候,你应当来回地行走或坐禅,净化自己的心,不让五盖生起。』 婆罗门,当比丘能够努力保持醒觉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你应当具备正念与明觉。走路往返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向前看与向旁看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屈伸肢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穿着袈裟及携带大衣与钵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吃饭、喝水、咀嚼食物与品尝味道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大小便利的时候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行走、站立、坐着、入睡、醒来、言谈及沉默的时候都必须保持完全的明觉。』 婆罗门,当比丘具备正念与明觉之后,接着,如来会进一步训练他,说道:『谛听,比丘,你应当经常前往寂静的坐禅处,即:森林、树下、山峰、山谷、山洞、坟场、树丛、空地、草堆。』 于是他经常前往寂静的坐禅处:森林、树下、山峰、山谷、山洞、坟场、树丛、空地、草堆。托钵回来,用过餐食之后,他就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正直,建立起稳固的正念。舍弃对世间的贪欲之后,他以无贪的心来安住,使心从贪欲中净化出来。舍弃恶念与瞋恨之后,他以无瞋的心来安住,生起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慈悲心,使心从恶念与瞋恨中净化出来。舍弃昏沉与睡眠之后,他清醒地安住,觉知光明,保持正念与完全的明觉,使心从昏沉与睡眠中净化出来。舍弃掉举与后悔之后,他以向内宁静的心稳定地安住,使心从掉举与后悔中净化出来。舍弃怀疑之后,他超越怀疑,对善法不迷惑地安住,使心从怀疑中净化出来。 如此舍弃五盖,舍弃削弱智慧的内心烦恼,从感官享乐与不善法中超脱出来之后,他进入并安住于初禅。初禅有寻与伺相伴而生,并且具有由于远离而生起的喜与乐。接着,由于止息了寻与伺,他进入并安住于第二禅。第二禅具有自信和去除寻伺的心一境性,以及由于定力而生起的喜与乐。接着,由于喜也消失了,他安住于不喜不忧的平等性,保持正念与明觉,还存有身体的快乐感受,他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关于第三禅,圣者们说:『具有平等性与正念的人有一个快乐的安住处。』接着,由于舍弃了乐与苦,以及先前喜与忧的消失,他进入并安住于第四禅。第四禅具有不苦不乐的舍,以及由于平等舍而达到的正念清净。 婆罗门,这就是如来对修行增上学比丘的教导。这些比丘的心尚未达到究竟的目标,他们安住其心,以便证悟解脱束缚的至上寂静。然而,对于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已释重担、达到究竟目标、断除有结、并且透过最后的观智而达到完全解脱的阿罗汉比丘而言,这些法也有助于他们获得当下的安乐住处,以及生起正念与完全的明觉。」 佛陀如此说完之后,婆罗门算数师目连请问世尊说:「大师乔达摩的弟子们受到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是否全部都证悟了最终的目标──涅槃呢?或者是有些弟子并未能证悟涅槃?」 「婆罗门,当他们受到我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有些弟子证悟了最终的目标──涅槃,有些弟子则未能证悟涅槃。」 「大师乔达摩,既然涅槃存在,通向涅槃的路存在,而且作为指导者的大师乔达摩也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使得大师乔达摩的弟子们受到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有些弟子证悟了最终的目标──涅槃,有些却不能证悟?」 「婆罗门,谈到这一点,我想反问你一个问题,请依照你的意思来问答我。婆罗门,你熟悉通往王舍城的路吗?」 「是的,大师乔达摩,我熟悉通往王舍城的路。」 「婆罗门,假设有一个想要去王舍城的人前来问你说:『先生,我想要到王舍城去,请你指示我通向王舍城的路。』于是你告诉他说:『好的,贤者,这条路通向王舍城。顺着这条路走一会儿,你就会看到某一个村庄。再走一段路程,就会看到某一个城镇。再继续走一段路,你就会看到具有秀丽的花园、果林、草地与池塘的王舍城。』受到你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他却走上了一条错路,于是一直向西方走去。然后,第二个想要去王舍城的人前来问你说:『先生,我想要到王舍城去,请你指示我通向王舍城的路。』于是你告诉他说:『好的,贤者,这条路通向王舍城。顺着这条路走一会儿‥‥‥你就会看到具有秀丽的花园、果林、草地与池塘的王舍城。』受到你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他顺利地到达了王舍城。如此,婆罗门,既然王舍城存在,通向王舍城的路存在,而且作为指导者的你也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使得这两个人受到你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一个人走上错路而向西方走去,另一个人则顺利地到达了王舍城?」 「我有什么办法呢?大师乔达摩,我只是一个指路者而已。」 「同样的道理,婆罗门,涅槃存在,通向涅槃的路存在,而且作为指导者的如来也存在。然而,当弟子们受到我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有些弟子证悟了最终的目标──涅槃,有些弟子却不能证悟涅槃,我有什么办法呢?婆罗门,如来只是一个指路者而已。」 佛陀如此说完之后,婆罗门算数师目连告诉世尊说:「有些人没有信心,不是因为信心而出家,而是为了生活而出家,他们欺诈、虚伪、叛逆、傲慢、空虚不实、爱慕虚荣、粗言恶语、爱说废话、不守护根门、饮食不节制、不致力于保持醒觉、丝毫没有独处静修的意愿、不尊重戒律、生活侈奢、懈怠放逸、带领他人趣向堕落、疏忽而不能闲居静处、懒散怠惰、精神不振、没有正念与明觉、不摄念专注、心神散乱、缺乏智慧、胡言乱语,大师乔达摩不与这些人共住。 相反地,有些人因为信心而出家,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不叛逆、不傲慢、实在不虚、不爱慕虚荣、不粗言恶语、不说废话、守护根门、饮食节制、致力于保持醒觉、常念独处静修、尊重戒律、生活朴素、不懈怠放逸、谨慎避免堕落、引导他人闲居静处、勤勉惕励、坚定不移、建立稳固的正念与明觉、摄念专注、一心不乱、具有智慧、不胡言乱语,大师乔达摩与这些人共住。 正如黑香根鸢尾是最好的根制香料,红檀香木是最好的木制香料,茉莉香是最好的花制香料,同样地,大师乔达摩的教法是当今最殊胜的教法。 善哉!大师乔达摩,善哉!大师乔达摩,大师乔达摩以种种方式显示佛法,犹如使向下俯盖之物翻转向上,使隐藏不显之物展现显露,为迷路之人指示正途,为黑暗中人擎举明灯。我归依大师乔达摩、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团,愿大师乔达摩忆念我为终身归依的在家信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