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约翰·布列特文集:【法】第五篇 出离 |
 
约翰·布列特文集:【法】第五篇 出离
出离 Renunciation nekkhamma [编者] 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公平交换 我愿作此交易: 以衰老换得不老, 以炽烧换得解脱: 这是不再受轭的 至高宁静 与无上安稳。 ——ThagI32(长老偈) 如果放弃小乐, 他得见大乐, 智者将放弃小乐, 求取大乐。 ——Dhp290 (法句经) -------------------------------------------------------------------------------- 逆着流行观念 其时,尊者阿难与家主塔普萨往诣世薄伽梵,近前顶礼后,坐于一边。坐下后,他对薄伽梵说:“这位家主塔普萨对我说:‘尊者阿难,我们是耽溺于感官之乐、欣喜于感官之乐、享受感官之乐、纵情感官之乐的家主。在我们这些耽溺于感官之乐、欣喜于感官之乐、享受感官之乐、纵情感官之乐的人看来,出离根本是个大损失。然而,我却听说此法此律之中,年轻的比丘们视出离为宁静,内心急于出离,趋向有信心、稳步、坚定。因此正是在出离这个主题上,此法此律与大众背道而驰。’” “正是如此,阿难,正是如此。即便我自己在觉悟前、尚为未悟的菩萨时,虽想到:‘出离善哉。退隐善哉,’ 然而我的心却不急于出离,未视出离为宁静,未趋向有信心、稳步、坚定。我想:‘是何因缘、是何理由,为什么我的心不急于出离,未视出离为宁静,未趋向有信心、稳步、坚定?’ 接着我想到:‘我还不曾看见感官欲乐的过患。我还不曾思考[那个主题]。我还不理解出离的果报。我对它还不熟悉。那就是为什么我的心不急于出离,未视出离为宁静,未趋向有信心、稳步、坚定。’” “接着我想到:‘如果看见了感官欲乐的过患后,我思考该主题; 如果理解了出离的果报后,我对它熟悉起来,我的心便有可能急于出离,视出离为宁静,趋向有信心、稳步、坚定。’” “于是后来,在看见了感官之乐的过患后,我探索该主题;在理解了出离的果报后,我使自己熟悉它。我的心急于出离,视出离为宁静,趋向自信、稳步、坚定。接下来,远离感官之欲、远离不善巧的心态,我进入、安住于初禅: 从远离中升起了喜与乐,伴随着寻想与评量。” ——AN IX41(增支部) -------------------------------------------------------------------------------- 极乐 [佛陀:] “跋提,[听说]你独自在林中、树下、空静处,反复大叫 ‘极乐! 极乐!’可是真的?” [尊者跋提:]“世尊,是真的。” “你反复大叫 ‘极乐! 极乐!’时,心里在想什么?” “过去,在我居家时,为了常享君王的喜乐,我把卫兵部署于王宫内外、城镇内外、乡村内外。即便有这等保护、这等守护,我仍住于怖畏——焦躁、多疑、恐惧。但现在,独自去林中、树下、空静处时,我住于不惧、不躁、自信、无畏——不担心、不困扰,我的需要满足了、我的心如野鹿(般自由)。这就是我反复大叫‘极乐! 极乐!’时,心里所想的。” 接着,注意到那件事的重要性,世尊当时大声说: 不再受激者, 克服有与非有者, 他已超越恐惧, 有喜、无悲, 天神看不见他。 ——Ud II 10(自说经) -------------------------------------------------------------------------------- 安眠 [佛陀:]“你觉得如何: 假定一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有一栋房子: 山形屋顶、墙内外涂灰、门窗紧闭、无穿堂之风。在屋里,他有一张马鬃软榻: 上铺一床长羊毛褥、一床白羊毛褥、一床锦绣被、一床卡达里鹿皮毯,顶垂华盖、侧堆红枕。点一盏灯,四个妻子百般妩媚,伺候着他。他是否能自在安眠? 或者你认为如何? ” [阿罗毗的赫塔迦:]“是,世尊,他能自在安眠。世上的自在安眠者当中,他便是一位。” “不过年轻人,你觉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升起贪欲的身火或心火——受贪火的烧灼——他苦恼难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贪火——受其烧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恼难眠——该贪欲已被如来弃绝、根除,如拔起的棕榈、生机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年轻人,你觉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者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升起嗔怒的身火或心火——受怒火的烧灼——他苦恼难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怒火——受其烧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恼难眠——该嗔怒已被如来弃绝、根除,如拔起的棕榈、生机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年轻人,你觉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升起痴迷的身火或心火——受痴火的烧灼——他苦恼难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痴火——受其烧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恼难眠——该痴迷已被如来弃绝、根除,如拔起的棕榈、生机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常有常有自在安眠: 婆罗门已彻底解脱; 他不再粘着感官欲乐, 无积取,心清凉。 既已斩断一切缠缚, 制服内心恐惧, 平息了,他自在安眠, 已达到心的寂止。 ——AN III34 (增支部) -------------------------------------------------------------------------------- 安止 凡夫皆有生、老、死, 却厌弃受其苦者, 那些事他不能自免。 见有情受这些苦, 假如我厌弃,便不适合 以同样于他们的方式生活。 持此心态, ——了解法, 不再抓取—— 我克服了对健康、青春、生命 的一切沈醉感, 视出离为安稳。 我的力量升起, 解脱清晰可见。 如今再不可能 求取感官欲乐。 已走上梵行之道, 我不回头。 ——ANIII38(增支部) -------------------------------------------------------------------------------- 无畏 “有此情形,一个人已弃绝对感官欲乐的贪爱、欲望、喜爱、渴爱、狂热、执取。接着他重病不起。在重病不起时,他不想:‘唉,我热爱的那些感官欲乐要离我而去了、我要被迫离开它们了!’他不悲伤、不苦恼; 他不哭泣、捶胸、狂乱。这便是一个面临死亡时,对死亡不惧不怕的人。” ——AN IV184(增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