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7年 修习正念的重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7年 修习正念的重要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07日晚上   志莲净苑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修习正念的重要

  再次欢迎各位。跟昨天一样,今晚首先是一个讲座,然后大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讨论,接着是坐禅,最后我们以念诵来完结今晚的聚会。

  今晚的讲题是“修习正念的重要”。在禅修中,正念是非常重要的。很高兴看到一些人在阅读今晚所派发的《念住经在今日社会的应用》,这本书是讲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正念;亦都很高兴看到一些人在坐禅。

  昨天我曾建议大家尝试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习正念。假如你有去尝试的话,我以下所说的内容会加深你的体会。一个人若不去修习正念,他便会活得像一部机器。在没有正念的生活当中,人们都是机械地依从过往的习惯,无意识反应着去过生活。在现今的社会中有很多科技和机械,在某程度上人们亦都活得越来越像自动机器。这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实状况及生活的艺术。更不幸的是当人类变得越来越像机器时,接触事物时所生起的那种宝贵的感受亦都会变得迟钝:他们不懂得爱护自已及他人,更感受不到自己及他人内心的温暖。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现今社会有这么多暴力问题的发生。我们对自己及他人越来越暴躁,这都是缺乏正念,没有觉知自己的身心状况所引致的。以上是有关正念为何重要的第一点。

  正念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它能帮助我们生活于当下,去经验及感觉当下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有趣的是在每天大部分时间中,我们若不是生活在过去的事情上,就是在将来未发生的事情上。我们都知道,过去与将来都不是真实的,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这显示出由于缺乏正念,而使人们生活在一个与真实不符的世界中。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举出一个当下现在的事例吧。当下你的身体坐在这里,甚至你能看见我,但在心念上你可以完全处于别处。要知道我在说什么,你必须要活在当下。否则就如我刚才所说的,身体坐在这里,而内心则活在别处。有位禅师这样描述他的修行:“在吃时就吃,在走路时就走路,在睡觉时就睡觉。”这句话说来非常简单,但这表示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他当下所做的事情上。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睡觉时就睡觉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解释是这样的:一般人在睡觉时会做梦,这可以说是半醒状态的,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熟睡。但当在日间睡醒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是半睡的,这就是我们的所谓生活。假如你希望开始真正地去生活,你需要去培育觉察、醒觉及活在当下这些非常重要的质素。而所有禅修和正念的修习就是去唤醒我们的内心,去唤醒我们本有的觉性;佛陀就是被称为“彻底醒觉的人”。当我们内心的觉性能够唤醒起来的话,我们就会生活得完全不一样。

  请留意,活在当下的意思并不是不需要思惟过去与未来。有时我们是需要去计划未来的,若我们没有计划将来,你是不能够来到这里的;若你忘记过去的话,你亦不能够返回家里。所以我们要明白的,是通过觉察去知道自己是怎么样运用过去与未来。一些心理学者指出,沮丧、悲哀的情绪是源自于我们过去的经历;而忧虑、恐惧是与将来有关的。所以,透过正念我们便能有意识及善巧地运用过去与未来,以及生活于当下现在。关于这方面,我认为非常重要而需要十分强调的,是把正念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甚至乎一些小事情如擦牙、梳头、饮水、进食等。正如刚才所说,我们是多么习惯地像机器般去做事情。若你真正能将正念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话,禅修便会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我住在斯里兰卡一个在家众的禅修中心内。我们的中心强调:禅修须要和日常生活融合。否则会变成生活是一件事情,而禅修又是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如果你发心修习的话,禅修就成为你的生活方式。当你阅读今天派发的书本中有关正念的经文,或在佛典中有关正念的经文,你会看到佛陀教导我们去觉察每天大部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你会惊讶佛陀说甚至当我们上洗手间时也要保持正念,去觉察及意识在洗手间内的事情,我称这为“洗手间禅”。有时候我去探访一些富裕的家庭,当我上他们的洗手间时,看见那里有很多书本、杂志等。当各位下次上洗手间时,若能够保持正念地活在上洗手间的当下,你将会发现到和平时上洗手间时的分别。

  进食是另一个很重要的禅修训练。我们为了吃东西而做了很多事情,但当我们吃东西时是否真的有意识地去吃呢?是否有觉知到吃的当下呢?有否尝到食物的味道及意识到口中正咀嚼着些什么呢?咀嚼是非常重要的修习。若你能尝试有意识地咀嚼口中的食物,便能体会得到和以往进食时所不同的体验。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禅修是要取得一些特殊、奇异的经验。但当你留意到禅修所运用的技巧大多是一些简单、平凡的事情,像观察呼吸、觉察地行路、留心地进食等,你会发觉禅修只是关系到一些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情,而并非关系到一些奇特的事情。但若我们能有意识地去做这些日常生活的事情时,这些看来是普通的事情就会变得不平凡。只要你开始从日常生活中学习,你会知道即使是一些经常做的事情,也可以像初次接触般来认识它们。你能否看待他人就如第一次地去看待,看待自己能否就像第一次认识自己的一样,不加上过去的观念,亦不加上自己及他人的评价。你能否观看佛像或树上的花朵时,就像初次观看的一样呢?若你尝试去做的话,你会发现观看的质素是那么的不一样,它会变得充满生气、清新和纯真。在《法句经》中曾说若一个人没有正念,不能醒觉地生活就如同死人无异。作为死人或机器都是没有分别的。

  正念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探索一些不愉快的经验。在佛典中有一个很好的譬喻,就好像一位医生要进行手术,为了找出需要治疗及做手术的地方,他会运用一些仪器。当利用这些仪器找出病源问题所在时,便用手术刀将患病的地方切除,最后把疾病治愈。这个譬喻说明利用正念能够通过探索、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运用智慧去处理我们所发现的问题。在每天的生活当中我们会有一些如忿怒、焦虑、恐惧、悲伤、内疚等情绪生起,这些全都会为我们带来痛苦。像医生的仪器,我们利用正念去探索,去找出痛苦的原因,拿这些痛苦作实验。当你去探索时,你便会明白原来问题是自己所制造出来的,然后你便能够运用智慧从这些问题中解脱出来。你能运用智慧去了解自己身心正在发生什么事情,有了这种了解,我们便有机会去对治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亦可作为禅修的对象。要知道禅修并非经常是一些愉快及正面的经验。事实上,愉快及正面的经验是不会制造任何烦恼给我们的,除非我们对此生起了执着。真正的挑战是我们学习去面对这些不愉快的经验。学习怎样去处理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这此比起面对愉快及正面的经验来得更重要。我们将会有另一个讲座是关于情绪的,那时候我会尝试讲及关于香港社会文化所引致的情绪。什么情绪令你们烦恼?什么情绪为你们带来痛苦?而我将会提出一些禅修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讲座到此我想要停下来了,我已讲了一些正念的重点。就像昨天一样,我想听听大家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实际关于生活上的问题。

  听众:当我们察觉到情绪的生起,如生起了忿怒时,究竟是谁正在观察着这些忿怒呢?

  导师:这就是正念美丽的一面,由于拥有正念,我们能够知道自己当下在忿怒、在恐惧或没有恐惧。这就是我一直要指出的一点。若果没有正念你便不会知道自己的内心当下正在发生些甚么事情。透过对内心状况的了解,然后培育出智慧,最后便能处理及超越内心所生起的情绪。

  你的问题是忿怒的观察者是谁。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而需要探究的问题。探讨这问题也是一个很有力量的禅修方法。当有忿怒、恐惧、疑惑等生起时,可尝试用这个方法去反问自己:是谁在经验这些情绪呢?当真正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时,你会明白到没有任何人在经验这些情绪,会知道这些心念生起及溜走的情况只是由于一些因缘条件所导致的。一旦我们认定这些心念是属于自己的,便会认为:这是我的忿怒、我的恐惧、我的快乐、我的悲伤…‥去探索“谁”这个问题,能帮助我们去了解只有各种因缘条件的生灭而实在是“无我”、“无我所”。这是佛陀的教导中最深入的部分。

  听众:当我们看见自己的孩子作出不适当行为时,我们会生起忿怒,但看见别人的孩子作出同样行为时却不会有同样的感受。对于我们的配偶亦发生同样情况。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应该用甚么态度去处理呢?

  导师:非常好的问题。其实你已经察觉到别人的配偶或孩子有任何行为你也不在乎,但自己的孩子及配偶有某些行为时就会生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正如我刚才所说由于“自我”的执着,我们会认定某些人是属于自己的。因此他们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我的预期,但其他人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就也不会有问题。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当你的儿子生病时,你便会忧虑;但邻家的孩子生病时,就没问题。当你母亲去世时会感到悲痛;但朋友的母亲去世时,就没有同样的感受。这不是很奇怪吗?当你深入探讨为什么自己会有不同的反应时,便会明白到是因为有一种“我所”的观念——这是我所拥有的,他是属于我的!对于属于我的东西会特别关心,不属于我的便一点也不在乎。

  真正而深入的修行就是尽可能不带有“我所”的观念去看待一切事情。我们能否平等地看待任何人的苦痛吗?不管是自己孩子的,邻家孩子的或其他任何人的。这才是真正的慈心。我在稍后的讲座中亦会讲及慈心的,到时将会派发一本很重要的书《慈心的修习》。那本书指出像母亲照顾自己唯一的孩子般的就是最恰当和最高贵的慈心。如果我们能这样去对待任何人,这不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吗!有一句美丽的说话:“悲悯是平等的,悲悯是无分种族的,悲悯是没有疆界的。”这就是我们需要慢慢地、温和地遂渐去培育,去发展的内心质素。在讲及慈心的讲座中,我将会说出更多有关这方面的。正如我刚才所说,现今的人类正遂渐失去这些内心的质素,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而我们亦应该努力地开放自己的心灵去对待自己及他人。

  听众:当我禅修时有时会觉得混淆:好像是我在观看着自己的思想;又好像是自己的心念在观看着自己的思想。请问怎样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呢?

  导师:就如我刚才所说,你可以说这是正念或觉醒在帮助我们,或是说心念正在观看心念。但重要的不是去“知道”而是去“实习”。去修习正念及学习观察比起探究纯理论的问题(究竟是自己在观看还是心念在观看?)来得更加重要。培育警觉、醒觉、觉知当下等质素才是重要的。关于这方面,当讨论完结后,我们会一起尝试去实习。

  听众:就如你刚才所说,我们都机械地去做事情。我亦都观察到自己像一部机器。但我不希望自己像部机器。例如吃早餐。我每天都吃同样的早餐,亦都知道自己像部机器般地进食。虽然我已知自己的行为像机器,但怎样可使自己不像机器般生活呢?

  导师: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的问题:怎样从早餐开始每一天。我会提供一些建议使大家生活得无需像部机器。我知道大家都只有很少的时间去进食早餐。虽然只有很少的时间,请尝试明天当你进食早餐时,看看能够实践得到多少以下的建议。

  当你看见食物放在桌上,这些食物可以是生果、面包或其他食物。用些许时间,尝试以一种从未见过的心态去观看这些食物。从不同的方面来观看它们,你会体会到些甚么呢?在一些佛教的国家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在进食前首先感谢那些为我们准备食物的人;或至少因自己能够进食早餐而感到欣慰,因为世界上仍有很多人是没有早餐吃的,所以要去感恩。正如你所知,机器是不懂得感恩的。

  第三个建议是当明天进食早餐时请尽量慢慢地及有意识地去咀嚼食物。看看会有些甚么不同。就如美国印第安人所说,他们是饮食物的。意思是他们咀嚼食物直到变成流质才吞咽。当你有意识地慢慢咀嚼食物时,便会知道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太多的食物,你可能会得到这个重要的发现。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佛陀曾经告诉过一些禅修者进食要避免两个极端。大家是否知道两个极端是指些甚么呢?其一是吃得太多,而另一个极端是吃得太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吃的份量是适当呢?就是当进食时要聆听自己的身体。若你进食时听着音乐的话是不会听到胃部的感觉的。我很喜欢这说话:“聆听你自己:聆听你的身体,聆听你的思惟,聆听你的情绪。”若你能用这些方法进食早餐,这便是美好一天的开始。而跟着下来的一天中,请尝试保持这种觉醒。并不是要你们整天时时刻刻都保持觉醒,当然,若你们能够做得到是极好的。事实上你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刻能生起这些觉醒,你就不会生活得像部机器了。

  最后一个建议是在每天完结的时候去作回顾及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修习。回顾自己怎样度过这一天:找出甚么时候有正念,甚么时候有觉醒,甚么时候是像部机器;去找出一天之中曾经生起过多少次忿怒,亦都要知道甚么时候没有忿怒。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作出这样的回顾时,有时候可能会惊讶原来自己是一个这样好的人。做这样的回顾及反思能使自己很自然地净化,因为你正学习更多向内的观察取代向外的攀缘。

 
 
 
前五篇文章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7年 佛法的重要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7年 出入息念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7年 慈心禅

葛印卡老师文集: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二天

净界法师:这是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后五篇文章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7年 为何我们需要禅修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七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六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五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四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