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论语禅:敬畏之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论语禅:敬畏之心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又解释说:“就是使老百姓敬畏。”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那么这“既往不咎”是指谁呢?孔子在批评谁呢?理解这段话出现了几种看法。

  一种以为周礼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应该维护周礼的完好印象,你宰我就不应该再提起了。南怀瑾《论语别裁》说:“宰予后来回到孔子这里,报告见哀公的问答,孔子听了以后就感叹了。就周朝而言,孔子觉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没有错,只在这件事上还不大妥当,但对前辈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评,所以他说已经既成事实,再说也没有用。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既成事实,劝也劝不转来了,过去了何必追究呢?”

  钱穆《论语新解》说:“或说哀公四年亳社灾,哀公之问,或在此年。时孔子在陈(按:谓孔子周游列国,正在陈国),故下文曰‘子闻之’。”孔子在国外听到了这件事情,并非一定是宰我出国向他报告的。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后,他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宰我:宰我的说法是错误的,但错了就已经错了,也就既往不咎了。

  《朱熹集注》说:“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按照朱熹的意思,宰我这个人说话做事不踏实,自己不知道的事也要乱加解释。已经说到“周朝用栗树”就行了,却还要画蛇添足说:“用栗树的意思,就是使老百姓战栗。”这样符合周礼吗?周王敬天保民,怎么会让百姓恐惧呢?此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

  佛经说,让一切众生欢喜就是让诸佛菩萨欢喜,孔子亦是以民为本,所以,“使民战栗”理解为“统治者使百姓恐惧”,无论如何都是违背礼教的。

  那么“使民战栗”的真义是什么呢?我们认同澫益禅师的解释。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说:“云‘战栗’以敬神明,似则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

  在这里澫益禅师把“使民战栗”解释为对神灵的敬畏,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有敬畏心才能有恭敬心和虔诚心,祭祀神灵时自然应该如此,问题是哀公先不能行善政于百姓,却想要建神庙祈福,这是舍本求末。如孔子所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作为国君不能首先礼待他的臣民,又怎么能够使民战栗呢(即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孔子这是批评当政者不能推行礼治,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却大兴土木做舍本逐末的事情,应该自己反省了。如此一分析,孔子的话就是说哀公,谏哀公,咎哀公,而不是批评宰我了。

  论语禅:

  使民战栗将使自己战栗,使民敬畏自己先要敬畏。

 
 
 
前五篇文章

论语禅:孔子的音乐禅

论语禅:不为境转

论语禅:仁者的定力

论语禅:仁者的平等心

论语禅:自度度人

 

后五篇文章

论语禅:在爱情中实现涅槃

论语禅:常不轻菩萨

论语禅:在“礼”中入定

论语禅:非暴力主义

论语禅:“礼”与生活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