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吴若权: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6课 以发展自我为目的,就能把“吃苦”当做“进补” |
 
吴若权: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6课 以发展自我为目的,就能把“吃苦”当做“进补” 发现自我,可喜可贺。但是,从发现自我,到完成自我,又是漫长的道路。如何坚定自己的梦想,不轻易改变? 站在传统的观念,总会说:“愿意吃苦,把苦当补,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发现问题还是应该回到“适性”这个部分。一件事情究竟是“苦”、还是“补”,其实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如果,自己心甘情愿,再怎么“苦”、都会是“补”!举个最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对不喜爱吃蔬菜的孩童而言,吃菠菜绝对是吃“苦”,但是,对需要瞬间增加体力的大力水手而言,吃菠菜绝对是吃“补”。 圣严法师在青少年时期,就对自己有这样的体认。很多人觉得住进佛寺,吃斋拜佛,还要帮师父洒扫庭院、清理卫生、煮饭烧水……应该很苦吧。但是,在此之前,他吃过别的苦,了解自己的限制在哪里,相较之下,觉得上述这些事,比起和父兄拿着槌子、铲子下田做苦工,实在是幸福太多了。 在正式进入这个把“吃苦”当做“进补”的流程之前,有个不可忽略的前提,就是知道这些经历都是为了要发展自我,而不是基于自我享乐的立场去想。所以,做父母的人,不要怕孩子吃苦、舍不得孩子受罪,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发展自我,眼前所要经历的是“苦”或是“补”,其实都没有那么绝对,也不需要弄得很清楚,只要努力去做就对了,自然会有收获。 我的父母亲对教养子女采取比较放任的态度,并不硬性规定你只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看你喜欢做什么,就是让你自己去发展。记得五岁那年,我从台北迁居到台中。因为爸爸年轻时在大陆学的是园艺,到台湾后做些不相关的职务,最后转换工作到农林厅当公务员,他很快乐。全家跟着去了乡下,每天放学都是在喂鸭子、喂鸡,帮忙做些家事,虽然当时公务员的待遇很低,家里也比较穷苦一点,但活得很自在,而且从帮忙家事当中学会付出、学会负责。 相较来看,我做这点小事并不稀奇。圣严法师从有记忆开始,就必须要帮着父母种田、看羊喂猪、照顾家庭,尽管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一个,并不会恃宠而骄,由于哥哥、姊姊年纪都比较大,相差五、六岁,所以也都会指使他做事。因此,要建议父母让孩子多吃点苦、多磨练,将来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比较不怕吃苦,不会碰到困难就退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