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体验到苦集灭道的正见 |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体验到苦集灭道的正见
吴宝原 整理 “四圣谛”是指四种真理,我们叫做苦、集、灭、道;而“八正道”是属于道的真理。这些真理,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大多数都把它当做是一种理论、一种哲学,或者是一种仪式上的事,其实已经错了。真理永远是真理,不管你知不知,你要不要,你懂不懂,它就是这样。好像说,人生的真理就是生老病死。你知道也好,你不知道也好,你要也好,不要也好,你都一定要生老病死,你避免不了。八正道也是一样,它是一种真理,这条真理的道路就是要走向解脱,而走到最后的目的地就是涅槃。 努力做灭苦的修行 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知道,学佛都必需要有戒、定、慧。八正道也可以说是戒、定、慧,只是把它分析出来,成为正见、正思维,正语—说话方面;正业—行动方面;正命—如何得到外在的事物来养活生命;正精进—要很努力地做灭苦的修行;正念—心念念住本性,不离本性;正定—安住在空性中。这是把它分析出来,其实这就是戒、定、慧。 虚云老和尚要入灭之前说过:“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一句很好的佛法。假如我们修了戒、定、慧,而没有熄灭贪、嗔、痴,那么他的戒、定、慧是不正确的。如果修了八正道,但是我们的烦恼增加,我们的痛苦增加,那就不是正确的八正道。所以我们要认清楚这一方面,认不清就没有用。 八正道是由八个条件组合起来,在这八个条件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见解方面—正见,也就是我们的看法、观念、信念。那怎样的“见”才是“正”的呢? 问:要有智慧,要有善恶,要有因果,要有苦行(众笑)。 问:有对有凡,有前世有后世…… 答:有父亲有母亲(众笑)。这种见解也是正见,但是有漏正见、世间正见,知道这些还不能超越生死。所以佛陀开示过,这种正见,像你说的有圣人有凡夫、有是有非、有前世有后世,不是我们佛教的出世正见。 问:可是我曾经看到印顺导师这样说。 答:你还没看到完啊(众笑)!或者你断章取义。 而真正的正见,就是要体会到苦、集、灭、道。苦,什么是苦、集?什么是灭、道?这一方面,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是内在有所体验的,现在我所要强调的内在有所体验证明的才是正见,不是耳朵所听到的。耳朵听到的,你可以记住;或者有别人讲的一些话,比这个理论更好,你就会被转去了,所以它是内在体验的,内在体验到轮回的苦、世间的苦;体验到世间没有乐可谈,只有苦没有乐;体验到世间真是无常的,一直在改变;到最后体验到世间没有实在的我,没有实在的东西,全部都是因缘法,强求不来,做主不了,一切都是因缘所制造出来的。要这样去体验,体验到轮回就是无常、苦、无我,体验到厌倦离欲为止。假如还没有生起厌倦离欲的话,还不叫做正见,因为还是沉迷在世间,还是不想离开世间。那怎么样叫做正见?就是要看到世间很苦,苦到你已经厌倦它了,不想要有了,想要舍了,然后想尽办法把它放掉。只有这一种内在的感触,我们才可以称为已经有正见。 问:不过如果有些人他很富裕,他还没有体验过这些苦,他怎么可能产生这种厌倦呢? 答:有的,从早到晚我们都在体验,只是你没有在用心去观察。我们把苦海当乐园,把苦的当做乐的来享受。所以,正见的产生必须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起、每一动、每一个接触,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嘴巴吃到东西、身体感触到、鼻子嗅到、心里想到,对于这些接触,多多少少有一点体验,不是说很清楚、很圆满已经是阿罗汉了。然后对这些无常的、苦的、无我的真相的有所感觉,已经不必再听人来跟我们解说了,而是内心已经能自己证明就是这样。别人常说的、乐的、我的,我们都不会再相信他;对于外在的这一些学说,我们内心不会再动摇了。那时候,虽然我们会在世间生活,我们会吃饭,会跟人家说话,会看戏,但是我们在看的同时,我们已经不再迷了;我们会看,但是不迷。 现在我要分辨,什么叫“贪”,什么叫“迷”—沉迷。沉迷就是你还不懂得这条路怎么样走,就会迷失方向,沉迷在其中,陶醉在里面。但是有了正见的人,可能他还有贪心,还有嗔心,但是他不再迷,他已经真正的知道苦、集、灭、道;只是有可能在那个时候,他的定力不够,他的智慧还没有训练到最高超的境界,因为他不是一个完全解脱的圣人,但是他有正见,他已经知道贪心不好,只是控制不了。假设这个心被贪心所控制,但我清楚贪是从哪里来,我清楚贪要怎么样熄灭,我清楚熄灭了贪之后的内心感受是怎样,这些都已经清楚明了了,而且不需要人家教导说:“你的苦是怎么来,你的烦恼是怎么来。”他不再需要人家来跟他说了,他可以自己去修,去证,因为内心已经有了体验。 看到轮回之苦及涅槃之寂静安乐 所以在这里对于八正道的正见,要跟你们强调的是,首先必须要看到轮回的苦,第二要看到涅槃的寂静安乐。轮回也可以说是苦和集,涅槃可以说是灭和道,因为他必须要清楚体会到这两方面,知道轮回和涅槃的本质。其实涅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都有,只是凡夫、没有正见的人不懂,也不去注意它,不去把握它。 涅槃的状态就是当我们的内心没有苦。假如我们一个人从早到晚,整天不停地、苦恼地胡思乱想,你说这个人会怎么样?我敢保证,不出两天,他要住精神病院。对吧!连睡觉都不能睡,因为一直在想东西,你说他是不是不超过两天或三天,他一定精神会有问题。 所以,涅槃其实就是我们切身的事情,它一直维持住我们精神的寂静状态,它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休息;没有涅槃的话,我们的精神早就已经崩溃了,绝对不会活到今天,像我们在这里谈话。假如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整天思绪纷乱奔飞,不出三四天,我看十多岁的人也要送去精神病院;而我们现在都活到二十多岁了。所以你们要感激涅槃,没有涅槃,你绝对不会来学佛。所以精神上没有苦的时候叫涅槃。 问:那么睡觉的时候就是涅槃? 答:睡觉也可以说是涅槃,但它是昏沉的涅槃,它不是醒觉的涅槃,所以这种涅槃我们不要。但这是我们在修行上的不要,我们在肉体上还是需要。 在这里我想跟各位分析一下涅槃,也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在正见里面,假如我们对苦、集、灭、道不了解的话,不叫做正见。而且还要体验,体验到已经深信不疑。在这个里面就是涅槃,就是不苦的心态、不苦的感觉。我们可以分成三种性质的涅槃来谈。 第一,短暂的涅槃,每一个人的都有体验过的。现在你们各位都在涅槃中,假如你没有涅槃的话,我相信你不会静坐,不会安心的在这里。如果你的心烦恼,你怎么样坐?你一定会很不自在,想要起来啦,或者想要做什么啦,或者越听越烦,越听越痛苦,好像很受折磨的样子。所以现在你们已经体验到涅槃了,只是没有人跟你们提醒,你们就不知道。 好像一只小鸡,它看到钻石和看到一粒米,它也不知钻石是有价值的东西,它只知吃米。但是假如给我们懂得这种知识的人,我们会将这个钻石拿起来。或者简单说,现在我不知道高雄在哪里,有可能火车到了高雄,我也不懂得下车,因为我不知道高雄嘛!在我的印象中,在我的知识中,我不知道这是高雄啊!假如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懂得下车,就被载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这就是我们不懂涅槃,涅槃出现也不知如何把握。现在,假如我们有正见,我们就知道涅槃是这一种的状态,我们就会好好的去护持它,去掌握它,去把它发展起来,培养起来。现在心在没有痛苦中,我会仔细的把它掌握住,把它一直的保持下去。所以这个叫做短暂的涅槃,这个是每一个人都体验得到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即使有所体验,也把它放掉。 问:只要没有烦恼,就属于短暂的涅槃。那像唱歌,这种短暂的快乐,那也是属于涅槃吗? 答:那一种,要看你的心是不是在紧张刺激当中,假如你唱的歌,使你的心很平静,那么那时候是涅槃。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心平静下来,我们大家静坐一下,两分钟或一分钟就够了,给你们体验一下涅槃。 好了!假如你们在刚才的时候,心里有散乱,你们就体验不到涅槃。假如你们一心一意地,定在佛号也好,或者把你们的心专注在某一个意境的话,心就平静,那时候就是涅槃,没有烦恼。 对外境清楚而明了 问:涅槃是一种无苦的状态,当有心事的时候,是不是就不在涅槃了? 答:可以有心事,也可以没有;要想也可以,不想也可以。明白吗? 问:怎样的一种想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在涅槃里呢? 答:就是他对他的“想”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好像我现在站在路边,有很多车走来走去,但是我的内心不会依恋,不会跟着他,而且清楚自己的眼睛在看。 问:那如果说,有些时候是一个念头起来,但很快就不见了…… 答:那时候不叫做涅槃,那已经散乱了。假如真正是涅槃的话,它还没有起,就被你看到了;假如你要给它起的话,你就看着它起,不是起来了才看到。假如是真的涅槃的话,你如果不要有念头,你就看着它,它就没有念头。明白吗! 问:《六祖坛经》里面,为什么六祖惠能讲说“对境心数起”? 答:可以啊!没有问题啊! 问:如果我们“对境心数起”的话,不是不叫做涅槃了? 答:你起了,但是你没有执著地看着它,你不攀缘。好像一个小孩走来,我看着他,看着看着,但是我没有去攀缘,没有去烦恼。就像我刚才比喻的,在路边看车一样,车来知道,车去知道,但是我们的心不跟着车来来去去。 问:那我们要怎样维持这个涅槃? 答:等一下我们会说到“道”—它的方法,现在是说它的感受。涅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境界。刚才所说的是短暂的、暂时的涅槃。 第二种,刚才我教你们静坐,就是要你们体验第二种涅槃。就是我们在修定,在控制着心的时候得到涅槃。假如说,我的眼、我的心,现在一直看着这个杯子,只有这个念,我的心没有散乱,没有五盖,那我那个时候就是涅槃。这是我们训练看的,控制出来的,勉强出来的。这是第二种。 或者有一个人来骂我,我一听到,我觉察到心不够定,我就把心放在一句佛号上。假如心一放,没有一个支持的境,我的心将有可能随着这一句话去,而在轮回当中。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境界,所以我就把心放在一句佛号,或者是放在出入息上。那时候,我的心也是能够平静,也没有贪,也没有嗔;你骂我,我也不会嗔。那时候是被勉强出来的,是被逼出来的涅槃,也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以上这两种都不是究竟圆满的涅槃,究竟圆满的涅槃是用智慧得到的。现在假如我们看到世间的真理,或者看到这一句骂人的话的真理,这一句话来了,心定下来,这一句话也就灭了。这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它,它就没有意义。用这个定,用这个真理照见它,同时就会突破它,那时候才是究竟的涅槃;这样子修也比较能够解脱,或者是真正的能解脱。如果我们用智慧去放下世间的一切,不要攀缘,不要执著,这就是圆满的涅槃。 修行的人,对这三种涅槃,我们必须要去认清,要去体验。第一种涅槃是我们一直在体验的,我们只是不了解它,不认识它,所以我们把它放掉。佛使尊者也一直强调,没有这个涅槃,我们早就已经疯了,因为精神太乱,连要说话都不能说。假如没有涅槃的心,很难做事;或者是做到一半,你的心乱想,可能你的手是在做,但是可能做错了,也就是你的心没有放在工作上。 涅槃—精神的休息站 这三种涅槃,第一是短暂的,第二是被勉强出来的,第三是智慧去突破它,去看清楚它。这三种的涅槃,味道一样,它的境界一样,就是内心没有痛苦,精神没有烦恼,而且是我们精神的休息站,也是我们人生所要追求的终点。人生在世,假如你没有得到涅槃,你就白过这一生,你就白白浪费你的人生。 问:是不是有这个涅槃的话,就不会有轮回? 答:有智慧的涅槃,你就可以超越轮回。 问:比如你刚刚提到苦、集、灭、道,有苦因就会有轮回,有生灭。那么如果是一个女人,她已经是怀孕生子的话,对她来说,胎教是不是很重要,可以避免这些苦因? 答:胎教,你认为重要,或不重要都无所谓。最重要的还是佛教(众笑)!婴儿在你的肚子里,他是不知道什么的,你怎么去教他。 问:可是他不是有意识吗?我以前就是看到人的出生过程,所以去看了胎教的书,我觉得很重要,现在医学也证明说蛮重要的。可是就你刚刚所说的,好像并不见得是这样。 答:你觉得重要就重要!不觉得重要就不重要啊!真正重要的是佛教,用真理来教导他是最重要的。必须要等他出生,懂得分是非黑白,再来教导他,比较能够受益,所以佛陀说出家人最小也要到七岁,七岁才可以出家做沙弥。为什么他一岁的时候不收?两岁的时候不收?为什么? 问:不过婴儿有感觉啊!虽然没办法辨别。 答:我们佛教最重要还是智慧啊!他七岁的时候,他有辨别的智慧了,所以你教他,他才能接受佛法。可是从一岁到七岁,那个时候还不懂事,只是纯粹被天性所转、本能所转,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哭就哭,想要就要。 问:可是那时候的教育影响会比较大,不是说“六岁定终生”吗? 答:不知道,要等我回到一岁到七岁的时候(众笑)。因为我不知道重要或不重要,我所知道的是佛陀说七岁之后才能够接受真理,所以七岁的时候才可以出家,他才懂得做人。 看到真理而产生的厌离 问:请教另一个问题,刚刚说到厌倦的心是对世间的一世感到无常。可是我发现,很多人在生起厌倦心的时候,他就越来越消极,象他看到好朋友死了,看到亲人死了,他就很无助,有的人想从厌倦心走到出离心,可是,如果是一个在家居士,他还要生活在这个世间里面,面对他的亲人、家人,他并不是马上就能出家;因此当他生起厌倦心的时候,他很痛苦,他就整个都消沉了。所以从厌倦到出离,要用怎么的清净心来面对,这中间的转折要怎样应付呢? 答:刚才你说的厌倦,不是看到真理而产生的厌倦。 问:他看到无常,无常就是真理啊! 答:他虽有看到,但是他已经沉迷执著了。他不是真正的看到内心的无常,他是看到外在的变化而沉迷执著。他受到很多的打击、各方面的折磨,使得他在精神上遭受很大的压力,压得他整个人都不知道要如何是好。这样不是在涅槃,那是在轮回,心里有很多烦恼。而他所看到的这一些不是看到真理的解脱自在,他看到外在的是这些变化,而且他内心执著于这些假相。 真正看到无常的人是假设现在外在有一些情况转变,我失去了父母亲,失去了妻子儿女,我也失业了。当我看到了这些,我就有感触,感到世间都贪不来、拿不到、不能自主的,然后对世间的执著也就放了。所谓的厌倦离欲,并不是说一个人很消极,那不是佛教的厌倦离欲。佛教的厌倦离欲,是看到这些真理,他就会对这一些东西放下,不是执著;刚才你说的那种,他已经执著在里面。如果是对真理执著也是不对的,这也不是我们佛教的正见,因为他没有智慧,他不知道他已经在执著了。 假如我看到人一定要老病死,我看到了就内心有所感触,害怕去攀缘,去贪,因为我已经经历过了。当一个人很爱他的父母,对父母亲的感情很重,他就要受很多的苦,有很多的烦恼。他从哪里?从他对父亲执著,不想要放下。现在被逼放下,因为父亲死了,被逼得很痛苦。现在他看到的苦,是因为去攀缘,去执著父亲。他已经看到内心那种轮回的苦,是内心而不是外在。所以他经过这一次的体验,他以后就不太贪世间,或者沉迷于世间,因为他知道贪就是苦。所以他就要放,要离欲。外在的事情,当因缘具足时,他就会放下,去做事时,身体去做,内心尽量地不要去烦恼它,内心尽量不要贪染,因为已经知道执著就是苦,去贪,去嗔就是苦因;所以他的身体还是照样去做,但他已经没有攀缘了。就是这么多,把它做好就算了,不必再去找其它的来做了;当他做完了,他就可以放下而去出家。他是这样的状态,而不是看到这个苦、那个苦就把工作都丢掉,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那个是已经沉迷了,他分不清楚还在世间,他分不清楚外在也不是方法,因为他内心没有放下。所以刚才你说的那一些人,是在沉迷当中;他不是有清醒的头脑,去看到世间的无常,然后内心不执著。 所以一个真正看到真理的人,他的人生观是更加安乐自在,因为他的烦恼减少了。对不对?他不像以前那么攀缘、执著,当然就比较安乐自在。虽然他的工作、事情还是一样的多,但是他的内心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才叫做真正的厌倦离欲。 所以,有一些人,他解释厌倦离欲,解释得太复杂,或者太会误导别人,让人觉得厌倦离欲就是要到深山去,要脱离人间,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修。那个已经不对了,我敢证明已经解释不对了。因为真正的厌倦离欲是内心,是内心厌倦,内心放下,离开了欲望。现在他已经体验到欲望是这么的苦,他还生起欲望做什么?他还生起贪爱做什么? 我的意思是说,比如这一杯水很热,我已经碰到热了,那我还要去碰吗?不会了,因为已经体验了嘛!他的内心已经对世间放下,一点一点地放,一点一点地离开,到最后,他就完全放下。当他还没有到达最究竟的时候,他就是慢慢地在修行,慢慢地在训练,在每一个接触,他就以观照来看出真理。 用智慧去了解无常,了解执著即苦 现在假如有个人来苛责我一句话,如果我的智慧还不够,定力还不够,我有念头生起,会对这一句话有所反应,或者有所攀缘。他骂我,我就想要跟他顶嘴。念头一起,就马上看到内心很不自在、很烦躁;然而,如果自问:我还要执著吗?这么苦,要执著这一句话做什么?所以对这一句话也就放了。而且在放的时候,也清楚只要不管这一句话就没有事情了,那么这一句话也就没有了。去执著,去想它,是内心的事;其实不要管它,说了也就过了,是无常的嘛!这一句话是不实在的嘛!这一句话执著就会生起痛苦的嘛!所以我们要经常这样的去看清内心,去体会它。假如一直这样去体会,去修的话,就会对别人的话,慢慢地不会去攀缘。可能在一些因缘里,某些话真的很刺耳,而我真的是定力还不很高,起了一个妄念,但是我立刻又把心收回,然后用定,用智慧,更深入地了解无常,了解执著就是苦,也就不会觉得刺耳了。 假如说这一句话是真的不应该说的话,就要放下这一句话,并不是我没有动念,不是说我不会说话,我只是不会被这一句话转来转去,这样我的心就没有烦恼,但是我能想:“我要跟他解释一下,他不应该这样子说。”我可以有念头,可以有思考。在思考的时候,我内心已经看清楚这一句话了,而不是被烦恼转去,我的内心平静地看住念头,应该说这样,就说给对方听。在说的时候,内心还是很平静,不会攀缘这句话。 假如说了之后,对方仍跟我吵。我会知道,如果对方这么没有智慧,这么固执已见,那就算了,我也就不说了。我没有说:“你不可以不听!”我没有那一种急迫状态,这一种状态就是攀缘念头,就是一直想要跟他说,想得自己很烦恼,甚至最后跟他吵起来。这就是还有攀缘,这就不是涅槃也不是看到内心的苦的状态。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清楚,厌倦离欲不是身上,而是精神上、内心的。厌倦离欲接下来就是放松了,没有厌倦离欲就是拿着很紧,握着不放。当你感觉到苦,你就要慢慢放了。就等于说,当我们还没厌倦的时候,这个东西虽然是烧的(热的,烫的),但是我们的神经系统,没有感觉到它烧。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感觉,虽然是烧,却不知道,因为没有神经啊!但是如果有厌倦离欲,他一抓到烧就放了。所以有厌倦离欲的人,他的感觉很敏锐;不像凡夫烧到手已经烂了,还是没有“感觉”。 所以当一个人产生了厌倦离欲心,他就会松弛,他对世间开始慢慢地松了,松到对很多事情已经看开了,已经放了。那个时候,涅槃就在增长,在增加,所做的事也越圆满。他的慈悲也在增长中。因为有烦恼一定没有慈悲,有烦恼的慈悲不是究竟的慈悲,那是有污染的慈悲,只有涅槃的慈悲才是真慈悲。有烦恼的慈悲是逼人要行善的,别人不行善就去骂人;涅槃的慈悲是劝人家行善,教人家修行,但是别人如果不修行,他也不执著,但是会尽量的去教导他。 这个就是我刚才所说“灭”的这一方面。 有道而不行,也是没有正见 问:那我们要如何把涅槃观照出来?我们要用什么方式去矫正自己的心,使它慢慢地改善? 答: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来讨论一下“道”方面,否则有苦、集、灭,而没有“道”的话,我们还是很难得到正见;有“道”而不去行,也没有正见。刚才他问,我们要如何去保持这个涅槃的境界?就是要善用我们的正念,正定,正精进,精进地维持我们的正念,做什么都要有正念,不是只在静坐的时候有正念,要在工作,在说话,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尽量精进地维持正念,这样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心就能定,这种定就是正定,不是邪定,也不是没有智慧的定,而是有智慧的定,因为你的正念念在你的身、心、受、法上。就是保持这个觉念,眼睛看知道,耳朵听知道,念头起知道,全部知道得一清二楚;假如没有一清二楚,也半清半楚啦(众笑)!一半一半,再把它增长起来。 所以一直保持这个“念”(巴利文Sati),它的方法就是慢慢训练。不是说只从静坐方面训练,它的训练是没有限制的,要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上训练。而且在这训练当中最重要的还是看着“念中的念”,也是看着心。现在眼睛看到东西,一个念头起了,看着这个念头起了,尽量的观察,为什么会起这个念头?当你一问到为什么要生起,它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看到了,而一直被转,是因为我们没有问它,问个究竟,所以它一直有藉口来跟你说话;当你有智慧来问它,它就没有藉口,它就死了,这个念头就没得说了,就已经消失了。所以就要一直训练这个正念,这个念很重要。在华文,我们可以说是“明觉的心念”,或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念”。要保持住这个念,我们用各种的方法都可以。 我们在泰国,都是曾经这样教过。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动作放慢一些,然后订下一些时候,静坐也好,在经行也好。经行的时候,起初的时候,就把你的心收回来,然后就对自己:“身体站着,身体站着,身体站着。”但清清楚楚知道是身体站,不是“我”。站过后,你就说:“要走了,要走了,要走了。”三遍之后,就对自己说:“脚上,知道脚上。脚前,知道向前。脚踏,知道踏。”又:“左脚上,知道上。左脚前,知道前。左脚踏,知道踏。”比如说,我们走一段路,大概两码,那要到最后的这个地方,我们就自己跟自己说:“要停了,要停了。停了,停了。停。身体站,身体站,身体站。”就这样。然后你可以观想,从头看到脚:“这个不是我,是一个身体;不是我,是一个身体;不是我,是一个身体。” 然后如果有一个念头,想去冲凉,还是要去打电话,这个念头起来,你就把这个念头提起来,比如说:“要去打电话。”你要是提起两三次,那念头就消失了,因为你知道为什么要去打电话。 假如我们没有这样训练的话,我们想要做,我们就去做,想要打电话就去打,想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我们的心就会散乱。假如我们现在一直在训练,有一个念头想去打电话,我们就对自己说:“不要去打电话,不要去要打电话!”如果我们提起两次,那我们就会觉得现在不应该,念头就消失了。要这样子,订一段时间来训练自己。 认清念头是欲望的,还是需要的 假如我们没有这样训练的话,我们有时候很难发现这个念头是欲望的,还是所需要的、必要的,我们不是很清楚。大多数都是欲望的念头在跟我们说话,很少的念头是佛法,是智慧在跟我们说。所以我们这样去训练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这些念头在跟我们说话,大多数是欲望。当欲望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很烦。好像说,要去吃东西,这个念头一起,你假如把它提起来了:“要去吃,要去吃!”你越是把这个念头提起来,你就越是要去行动,这个就是欲望,就是偏爱,已经执著了,这就是苦、集的“集”。那你就看,为什么一定要去吃?你就会看到,原来是欲望一直在推我。那你就要尽量控制住自己:“没有什么好吃的,没什么好吃的。”你一直用佛法提醒你自己:”没有什么好吃的,没有什么好吃的,一切是因缘的。“你一直提醒,欲望就会慢慢被你压下来。 假如我们没有这样地观察内心的感受,就没有办法熄灭欲望。我曾经在泰国的东北部,有这样九天的训练,有一段时间,训练自己在一小时之内,眼睛只往前看,不管东西南北,就是不要转头。有时,你看前面,你走路向前踏。可是你看到好像有什么东西走过,你就要去看一下。其实你已经跟自己说不要去看,但是那个欲望生起就是要想去看,这是好奇心的欲望:“要去看,要去看!”这个“要去看”就是苦因,我们众生根本分不清楚。假如是凡夫的话,他就很快地想要去看就去看,有什么好去观察它,这是普通的人、没有正见的人。如果说他有正见的话,那也只是知识上,而不是体会到、证悟的、所以可以说不是正见。当你眼睛只是看这些东西,可是你好奇心一起的时候,你就想看前面远一点;以前一直很习惯走走就要看一下,现在要控制自己不要看。当你控制的时候,那个想要看的念头一起,你就有一个“戒”来戒除念头。当你想四方看看、想要看,第二次“想要看”、第三次“想要看”的时候,它的欲望更强了,你就会觉得这么不自在,你就会把这个念头放了:“不要看了,没有什么好看的啦!”所以就会赶快的把它放下。放下了,你的眼还是照样的看在这里。越想就越想要看的时候,就是在轮回里,就是在痛苦中,很烦、很急啊!就是一直要看,不看就很不自在。那时候就是轮回,它的起因就是“想要看”的贪欲。 当你想要看、想要看,你提起这个念头,一提起你就更加清醒,你就知道,一有这种念头起,内心更加烦。所以你就会发现:“现在这么烦,我不如把它放下。而且外在一直在变,你现在看的,等一下又不一样了,都是无常,有什么好看的;即使看了,也是一下子就过了,有什么好看。”这个无常的真理一提醒你,你就会很镇定地又在涅槃之中。所以你一直这样去训练,你去分析苦、集、灭、道的真相。假如你没有这样去分析,去体会的话,苦、集、灭、道都只是知识。 “道”是什么?“道”是要把你的身心放在一举一动上而“不执著”。假如你有智慧,你就不会再攀缘,你的内心就是在正定之中。“定”就是涅槃,就是没有散乱的心。你就是要在苦、集、灭、道里面去修去证,假如没有这样修证的话,只是在书本上看,苦,苦是什么?集,集是什么?而涅槃是不死不生、不减不增……只是知道一个知识,而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到也不知道。这样的话,学佛没有什么益处。 由理悟入知见,非由知识悟入 修行者,他将尽量地在“当下修行”,不会说要修行就一定要打坐,或者说要修行就一定要拿念珠,没有念珠就好像觉得很不自在,没有念珠就觉得好像没有定力,一定要找一串念珠来念。所以只有他的修行已经慢慢的不被仪式,不被外在所限制了,他的修行已经慢慢地可以普遍到每一个空间,甚至他在大便的时候,他也在修行,因为他一直在增长他的涅槃,他在减轻他的轮回。所以他的空间就慢慢扩充到每一个地方,在吃饭,在听经,在说话,在做事时都尽量地把他的心专注在动作上。如果我的脑子散乱,就把心收回来。在看书的时候就定下来看,如果我有烦恼,就要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不喜欢看这一段句子吗?当我不喜欢看,就好像被逼得很苦,我会越看越烦。知道了这个原因,就会把这个原因舍掉,慢慢地放下,把心收回来。慢慢看,慢慢看;不要紧,不喜欢也得看。不是说:“很烦,不要看了,拿念珠比较好!”也不是说:“很烦,不要了,念经比较好!”他的心已经不会被这些形式所束缚,他已经慢慢地解脱了,他用什么都可以修行,看书也可以修行,听也可以修行,吃东西也可以修行,喝茶也可以修行,说话也可以修行。所以他可以慢慢推广,使他的涅槃一直地延续延续…… 所以现在假如我们认清我们的道路,我们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涅槃,真正的苦、集、灭、道;假如我们还不清楚我们的道路,还有形式上的束缚的话,那就还很难修行。 我有时看到有一些人,我可怜他们。当他们做了一些事情而很烦的时候,就说:“去静坐好了!”或者是听一些话,很乱,很烦,就说:“不要说了!不要说了!”跑到房间去躲起来。这不是真正修行人解决事情的方法,应该是当很乱很烦的时候,就尽量地把他的心收回来,把心定下来,然后继续做事。不是把自己关起来,这个还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还不是真正的有正见。 所以我们刚才要讨论的八正道,最重要的是正见。我们若思考什么,就是透过我们的见解。我们会不喜欢别人,是因为我们的见解有污染,有邪见。我们对人家好,因为我们有慈悲的知见。我们做事,我们说话,什么都是从见解而来的。 比如说六祖惠能有“正见”,当他一听到《金刚经》,他就开悟了。他有正见,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正思、正语,但是我相信他在念头上、在嘴巴上不会违背正思、正语。我相信,而且也肯定是这样。虽然他在知识上也不知道正命是什么,但是在行动上,他却是在正命之中。虽然他可能不知道知识上,或者理论上的正精进是什么:“已生之恶要把灭了,未生之恶就不给它生,已生之善就要把它增长,未生之善就要令它生起来。”这些理论上的精进,虽然六祖惠能可能不懂,但是我相信他就是这样地在修。假如他没有这样地去修,那八个月的辛苦,他早就已经走了,哪还会得法证悟?如果是没有正见的人,他一吃到苦,你说他会不会逃?他一定会不满、厌恶:“来这里都是吃苦,有什么好处,不如去找另一间寺庙比较好。”他就不会再待下去了嘛!可是因为他有正见,他知道修行是在于戒、定、慧。 我相信,理论上六祖惠能也不知道什么是正念,但是我肯定他在行为上,在修行上就是在正念之中,就是每一举、每一动都在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我肯定他是这样。虽然他不知道正定是什么,不知道理论上正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肯定的,他在日常生活里就是在正定之中,或者一定一直在培养,一直在训练。 正见是见到什么呢?刚才已经说了,是见到苦、集、灭、道。所谓的“见到”,不是什么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那一些见,而是内心所感受的那一种“见到”、那一种的体验,我们要体验到苦、无常、轮回的原因就是贪爱、无明等等;而涅槃是没有苦的状态,它的道路就是保持正念,用真理来观察。然后我们的心就平静下来,就定下来,那个时候就是涅槃,有可能不是每一个时候都是在涅槃之中,但是我们已经体验到了。 真正的空,内心没有烦恼 真正的空,就是空掉一切,内心没有任何的烦恼。空有三种定义。第一种是物质上的空。像这个空间,因为空了,所以我们能够进来;假如这个空间挤满了东西,我们就进不来。这个就是物质上的空。 第二是世间的空,也可以说是名相的空。像现在我们这里称为“赵州茶房”,这是我们的一个名相,因为我们用它来喝茶。假如我们不把它用来喝茶,还是同样的这个空间,但是它的用处不一样,比如说它改为书店不再卖茶了,我们就不称它为“赵州茶房”。所以第二个空,是以名词假定的空,我把你称为是“果琳”,我把你称为是“美珠”、“明辉”,这个是假定的,其实是没有“明辉”、没有“果琳”。有可能别人不叫你“果琳”,别人叫你“爱琳”(众笑)。“果琳”是假的嘛!是一个代表。而且“果琳”这个身体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果琳”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是因缘和合的,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相,这个身体一直在变,小的时候有小的模样,长大有大人的样子,老的时候就有老人的模样,死了有死人的样子,甚至尸体腐烂了,不见了。所以你看外在这个世间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一直在变嘛! 外相都是所谓的“假名”,人们没有看到真相,没有看到这个是假的。所以当人家说到“明辉”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就:“哦!你说我啊!”我们就被这个“明辉”转了。因为我们没认清楚这个“明辉”是假的,是一个假设的东西。所以当人家叫你的名字,你的内心就跟着去了。如果直的看到这个名字是空,“哦!‘明辉’!你真的很好,你帮我很多事情”,那他的内心就不会被“明辉”这个名字所转动,他知道这些语言都是因缘生的。 假如我们观察得清楚一点,我们就知道,人对名字实在很执著。尤其是那一些没有修行的人,一讲到他的名,然后加上几句不好的话,他的心里就很烦了;如果是加上几句好听的话,他就很快乐了。他很执著这个名,“名哦!你看我的名字登在报纸!我是举足轻重的!”他很执著这个世间的假名。 当有我,就有烦恼;当无我,就没烦恼 所以,世间的空就是说,名字也是假的,身体也是假的。这个是第二种的空。 最后一种,是我们佛教所强调的,就是烦恼已经空了。当内心没有我,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当内心有我,感觉我要,问题就跟着产生。这个我们要慢慢去观察,而且这个就是真理;不论你相不相信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这样。不论你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还是回教徒,还是印度教徒,你都是在这一种真理之中;不论你是泰国人、印度人、中国人……你也是在这个真理之中。 当有我,就有烦恼;当无我,就没烦恼。所以当感觉有我的时候,内心就不空,精神就不空;当没有感觉有我,内心就空了,心灵就空了。 譬如,我们现在在这里,有某一个人来,他说一句话:“你们这一些人,人家要卖茶,你们来说法,扰乱了人家,坏了人家的生意,你们出去啦!”假如内心不空的人,他就会有一个感觉:“是我!他是在说我。我造成别人的烦恼,我就不应该坐在这。”明白我的意思吗?他的内心不空,所以他就会被这一件事情所转。但是假如他的内心是空的话,当他听到“你们这些人”,他内心没有感觉到是我、有我,对这一句话没有产生我执,这一句话就不会影响他,就不会使他烦恼。 所以最后的这个空,空掉自我,空掉烦恼,才是我们佛教真正追求的空。假如没有到达空的境界,就没有体验到佛法的利益;假如我们体验到没有自我的境界,内心就是在安乐之中,就体验到涅槃。所以这个空非常的重要,而且是非常实在的一种修行法门,是人人能修行的道。不是有就是空,不是空就是有。好像这个房间,不是东西满,就是没有满。这是一个真理,不管你相不相信,知不知道,它就是这样。 刚才我所讲的空是这三种:空间上的空、世间的空(包括名相的空和本质的空)、内心的空。这些空是马上可以体验到,马上可以看到的。我们必须要了解,空是实在能用的,不只是书本知识的累积而已。从开始看到结束,人们可能读了一大堆,但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好像都已经脱离了,越看就越厌倦。有些人就是因为这样而不想要学佛,他们认为佛法太深奥,深奥到摸不着,体验不到。 问:我想请问一下,我们说:北传佛教是回归到佛性,南传佛教是回归到涅槃。是不是涅槃等于空,也等于我们也等于佛性呢? 答:其实佛法最重要的是讲究体验内在的感受。现在我们拿一个比喻来说,我们喝这个茶,我相信我的味道,和英国人喝到的味道,和泰国人喝到的味道,这个“味道”是一样的。除非他的神经系统(味觉)有不正常。但是,我一喝到这个味道,因为我是华人,我就说是茶;他如果是印度人,他就有另外的说法;假如是西方人,就叫做TEA。所以各人的语言文字不一样,马来人的语言文字,印度人的、华人的、洋人的,都不一样。而实际上我们喝的是不是一样?所体验的是不是一样的味道?一样嘛!如果有两样,那我就说他的神经不对路了。 我们再拿另一件事情来说,例如我们说生病的发烧,我们华人是“发烧”,不同国家的人对发烧有不同的称呼,但是它的不舒服的感觉是一样的,而且治疗它的药物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涅槃也是一样。涅槃是一种心境的感受。你跟我说原始佛教说是涅槃,北传的后期佛教是说佛性,还是更后期的佛教说是如来藏,还有再后期的,也有别的称呼,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样。是不是佛性也就是涅槃的感受?假如指的是同样的一种感受、境界,那就是一样。这个感受就是:你的心不再有烦恼,在不苦的状态下。现在我们学佛很喜欢往名相上去打转,而不想在体验上尝一尝。 (续问) 问:因为佛法分裂为南传、北传,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大一样。我们在名相上可以不要追逐,可是要清楚的是那个道路。这个道路,可能在北传和南传,所指的“方向”并不是很接近。也许两者都一样究竟,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证悟到,所以才会产生分裂。 答:那你本身清楚了哦(众笑)! 涅槃,是心性的本来面目 涅槃有无余跟有余两种,这两种同样是在涅槃,同样没有烦恼,假如还有烦恼就不叫涅槃,而是轮回。 问:我一直搞不清楚,像释迦牟尼在人间成佛,他已经解脱了悟,那为什么他还要进入了涅槃呢?当他进入涅槃之后,他是整个消失掉,还是说…… 答:其实涅槃不必进也不必出,它是人生的本来面目,不知真理的人就认为涅槃可进出。涅槃本来是常用的一句通俗话。在佛陀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印度的婆罗门外道已经常用“涅槃”这个名词,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一直使用着“涅槃”这个名词。例如说现在这杯茶很热、很烫嘴,我不能喝;等到这杯茶已经凉了,我可以拿来喝,我就说这杯茶已经涅槃了。再举一个例子,像一个时钟,它转来转去,我们说钟还没有涅槃;现在它走着走着,没有干电池了,就不能再走了,我们就说已经涅槃。我们再来说动物方面,那种很凶猛的动物,像老虎、狮子,假如我们抓它来,把它关起来,用很善巧的方法去训练它,到有一天,我们已经把它驯服了,它已经不会再咬人了,那我们可以说这一只老虎已经涅槃了。所以“涅槃”是很普遍的一句话,而现在的人却把它讲得太啰嗦了(众笑)。 刚才是说物质以及动物,然后我们来说人与人接触的那种涅槃。在悉达多太子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他们称:如果是悉达多太子的太太,他的太太就会涅槃;如果是悉达多太子的兄弟姐妹或是靠近他的人,这些人就会涅槃。这个意思是说悉达多太子的品行很好,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我们跟他接触就会觉得很有好感,觉得很温馨。所以当人家在他父亲的面前提到悉达多太子:“你看你的孩子怎么这样好!”他的父亲一听到,是不是就在涅槃里呢? 在印度古时对“涅槃”的用词是很普通的。佛教也没有把这个名词丢掉,我们也拿它的状态来往内心去感受。涅槃可以说是已经冷了,火已经熄灭才会冷啊!火如果没有熄灭怎么会冷?这里的火是指贪火、嗔火、痴火。当嗔火起的时候,我们拿水去灭,也就是拿佛法来灭。等火真的灭了,只是它的温度还没有完全冷下来,还是热的,但是正在冷;这个时候,我们称为“有余涅槃”。当嗔火灭了,只是心还有一些分别心,还没有真正冷下来,我们就叫做“有余涅槃”,这时不会烦恼、不会痛苦,他已经没有嗔了。因为他以前经过嗔火烧过一段日子,所以他还留有热度,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火了,因此他正在凉下来。当他真正已经凉了,可以用手摸了,我们叫做“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的状态是他还有分别心,他虽然没有嗔心,没有贪心,但是他会说这个好,这个坏,这是善,这是恶,这一句话好听,这一句话不好听,这个东西好吃,这个东西不好吃,他还有这些分别,这就证明他还不够冷。 问:那么,要到达无余涅槃,是不是一定要经过有余涅槃? 答:当然啦!从有余才能到无余。 问:不一定!像六祖惠能的情况是突然顿悟的啊! 答:那是你没有看到他在猎人队里十五年,为什么他要在那边十五年?假如他一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在无余涅槃,他就不必再去修行,他就可以当下到处弘法。这就是说,他当时可能还不究竟连有余涅槃都还不是究竟,更不要说无余涅槃。境界有两种,一种是悟,一种是证,悟是知道,证是已经走到。开悟就好像我在地图上看到花莲要怎么样走,然后肯定是这样走,但是我还没有真的到花莲。 现代人所认识的涅槃已经有错误了,但我不太想说啦!因为我怕得罪人(众笑)。但是真理是这样啊!有时得罪人,也不是得罪谁啦!而是得罪他的习气烦恼。比如在泰国,他们这样解释,假如已经成就阿罗汉,但是他的身体还没有死。好像说“明辉”现在已经证得阿罗汉,永远都没有烦恼了。但是现在他的身体还存在,我们就叫做有余涅槃。然后几十看之后,“明辉”已经死了,就叫做进入无余涅槃。—他们这样解释。 问:这真是泰国人的解释吗? 答:其实,我用泰国,是不想清楚的指出是你们啦!(众笑)!一般他们是这样说,你可以去找书来看。但是真正的解释,进入无余涅槃是火灭了,而且已经凉了,有余涅槃是火灭但还没有凉。 问:这样说来,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是进入无余涅槃吗? 答:是进入无余涅槃。 问:那阿罗汉是不是还在有余涅槃? 答:阿罗汉也是无余涅槃,它的本质是一样的。 问:可是,人如果真的走了,那么是跑去哪里(众笑)?如果是无余涅槃,他就不再轮回,他就消失了吗? 答:还是存在的呢! 问:是遍虚空地存在?有时候来,有时候不来;有时候见,有时候不见? 答:很难去想象,你会越想越乱。还在想涅槃,你就已经离开涅槃了(众笑)。 问:如果说“定”能够引发“慧”,那么这个过程要怎样去掌握,怎样才不会掉入“空定”?是不是我们要先了解境界的次第? 答:了解内心的苦恼就够了!了解内心的苦、集、灭、道就够了!因为假如我现在有正见的话,我绝对不会再有退心,也绝对不会再对真理模糊。 问:要怎样才有正见呢? 答:最重要是你要听到正见的知识,也就是苦、集、灭、道;然后你要去实践,去体验,体验到能肯定自己就是这样修,已经不再退转了。所以起初我们一要从听闻佛法开始,像六祖惠能也要听到一句佛法嘛!根基好的人,他一听马上就拿来体验、实践,然后就肯定了,不再有怀疑;这样才叫做真正的正见,他的见解记住了,但是还没有修到圆满。 比如有一位信徒,他曾经结过婚,结婚之后很苦就离婚了。其实那个时候,他多少体验到占有的那种贪、嗔的苦。他所以会离婚,有可能他的太太跟其他的人私奔,还是有外遇,或他太太对他不好;以前他太太对他好,现在突然转变成这样,他就觉得很苦、很闷,才会跟他太太离婚。如果他太太一直对他很好,我相信他不会离婚。因为他太爱太太,突然间他太太转变,他就感到很苦,就离婚了。 后来他一听到某句佛法就开悟,是因为他本来就有所体验,当他听到这一句佛法就和他以前所体验的符合,他马上就能印证这就是真理。 每一个人都有经验过贪、嗔、痴的苦,每一个人也都经验过没有贪、嗔、痴的涅槃。当我们说到这些佛法的时候,有可能他对这些以前体验过的印象不够深刻,但是多多少少会知道。所以你说要怎样去增长正见,就是要听闻……再加上把最近的体验拿来对照一下,像昨天是否有贪有嗔,今天听闻佛法之后是否还有贪有嗔,相互对照一下,反省一下。 由于这一方面我们都忽略了,所以我们就学不到也无法增长正见;甚至只是一种知见而已,而没有体验。所以佛陀有一句很好的话,佛陀说:“假如一个人他还没有吃到苦头,你跟他讲佛法,他都听不进去。”也就是说,他还没有体验到苦,你跟他讲佛法,他还不会感兴趣。 假如你是勉强自己来接受佛法的话,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体验苦的原因是烦恼,所以当他太没有钱的话,他将会不择手段地去找钱,因为他实在被钱转得很痛苦,他也不懂得如何去对付问题,他以为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就是去找钱,所以他被钱转了。但是假如是真正有体验到佛法的话,虽然缺乏钱,可是内心还是很清楚地知道钱是身外物,真的需要再尽力去找,找不到也不会去烦恼,因为找不到就没有办法了,只是烦恼有什么用?烦恼它又增加两种痛苦,一种是身体的痛苦,另外是精神的痛苦。我们最重要是不要有痛苦,身上没有钱也是没有办法。身体是世间法,受着世间的因缘所左右,而内心是可以超越世间的法。 所以在这有两种真理,一种是涅槃的真理,一种是轮回的真理;一种是非由因缘组合的真理,一种是由因缘组合的真理。由因缘所组合的真理,我们叫做无常、苦、无我;而非由因缘组合的真理,我们称涅槃寂静,就是没有苦的状态。非由因缘组合的真理,只有在精神上、内心上才有;至于这个身体是由因缘所组合,它一定是无常、苦、无我,这是肯定如此的。 所以他虽然没有钱也好,没得吃也好,身体生病也好,他尽量地控制住,使他的精神不苦。他尽量地修行,有可能他一时还做不到圆满,但是他会尽量地做。因为他已经认清楚:身体生病你去烦恼它做什么?当然,也不是说他认清楚了,就不去治疗,这是不对。他还是可以照样去找医生治疗,可以去吃药,可以去做一些对身体所应该做的事。 所以,一个要获得正见的人,他只有这样去修,除此之外,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佛陀说:“唯一的道路是八正道,古仙人是走这条道路,我现在是修这条道路而成佛,甚至未来的人要成佛也要这样修。”你不这样修,就是烦恼、苦;你如果这样修,你就解脱自在。 所以我们现在多多少少有听闻佛法,加上把反观我们过去的日常生活,对所听闻的话就会正视,然后并在当下一直体验,体验到不被物质所转;假如被转的话,他也清醒,也知道要怎么转回来。这个就叫做已经在醒觉中。 有些凡夫痛苦到跟人家吵架,甚至痛苦到要自杀。像有些家庭,太太煮菜不合先生的品味,因为这个吃的问题就闹。这就是凡夫,他以为乐就是肉体上的感受。但我们以真理来说,肉体上的感受是一种苦的状态。为什么我说是苦呢?假如我们感受到这个的味道很好,我们的内心就生起贪;如果这个味道不合我们的口味,我们的内心就生起不满。我们的心本来是很寂静的,但是我们被这些东西触到,我们控制不了,就忍不了,苦就这样生起。就凡夫而言,一切外在的感官刺激,只有增加爱和恨罢了;假如他有正见的话,他就会减少爱和恨。 外在感官上的感受,就好像是钓鱼的饵。因为这些感官上的感受,使得我们有贪有嗔。简单地说,凡夫会去吃这一道菜,是因为他有贪,而吃了这个饵,他就迷在这里面,就已经被钓上去了。被钓上去即是他认为美味可口,如此当第二次接触到同样的情形时,他那旧有“美味可口”的印象又再使他贪爱。如此,由于无明而生起贪爱,又随着贪爱去做事,来满足贪爱。那这样的话,贪心的生起是—“惑”,随着贪心做事是—“业”,满足贪心的感受是—“苦果”,惑、业、苦就是一种轮回的状态,也是当下就能体验到的。所以,希望各位能把当下的轮回给摧毁,那就是达到涅槃—不苦的状态,这是每个人所期望的。 —讲于赵州茶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