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四章 佛教与文化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四章 佛教与文化

  现代的宗教

  佛教能面对现代观点和任何宗教的挑战。

  佛教对古代和现代思潮都有很大的贡献。佛教的「因果法」、「缘起法」、「五蕴论」和它的实用主义、强调道德性、否定灵魂的存在、否定外力对修持的关系、否定一切仪轨,佛教追求理性的认识和经验,它和现代科学不谋而合,建立了它卓越的现代性。

  佛教结合了宗教和一切理性所必要的条件,它更适合于未来世界的需求。佛教是如此的科学、如此的理性、如此的进步,在现代世界中,人人都以身为佛教徒而感到自豪和荣耀。事实,佛教比科学还要科学,比社会主义更社会主义,比一切进步的东西更进步。

  在所有的宗教创始人当中,只有佛陀鼓励信徒去审核自己心灵的发展,佛陀告诫他们,不要盲目的信仰,要经过试验后才接受他的教诲。所以说,佛教是现代的宗教,这一点也不夸张。

  佛教是一种尽心尽力的实际生活,也是一种自我内在文明的彻底思想,此外,它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佛教能在任何危机中,恢复我们内心的宁静,同时,帮助我们沉着的应付将来所面对的一切变化。

  没有感官的欲乐我们能生存吗?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会有道德心吗?不去神社祷告能过正直的生活吗?是的,这些都是佛教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透过智慧和内心的净化来完成。智慧是攀登高楼的钥匙,净化带来宁静与和平,使人在面对风暴等现象时能屹立不倒。

  佛教是适合现代科学的宗教,它的光明来自:自然、科学、历史的人类文明的经验。在宇宙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散发出佛陀崇高教义的光辉。

  科学时代的宗教

  宗教缺乏科学是瞎子,科学缺乏宗教是跛子。

  生活在科学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受到科学革命性的洗礼。科学革命起源于十七世纪的西方,今天它仍然继续的对我们的思想展示它惊人的影响力。

  科学思潮对传统宗教起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宗教观点已不再被科学家或知识份子所接受了。很多古老的宗教概念,在现代科学的压力下崩溃,真理并不是建立在神学的臆测或权威。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识如同肉体一样,是按照自然规律来运作,其中并没有宗教所认为的「不朽的灵魂」的存在。

  有些宗教选择接受科学来调整它们的教义。这种做法是无补于事的,现代人无法接受这种盲目的信仰。虽然它们非常的传统,可是在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只会增加唾弃和不信任者。

  科学迫使很多宗教都认为有必要给予自己的教义重新的定义。当达尔文推出《进化论》时,宗教家还是坚持:人是「神」的创造。否定了人类是由人猿进化而来的论点。认为《进化论》是异端学说,扰乱了「神」的神圣性和使人类堕落。几百年来,宗教家都反对《进化论》,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神圣宗教的一种打击。

  近年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已普遍的被接受,神学家被迫必须对宗教一开始就反对的《进化论》和他们的教义做一个全新的诠释。

  在科学文明的照耀下,宗教的宇宙观、生命观和虚妄的教义全然失色。但是,我们不否定宗教曾经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宗教也曾经为人类的生活订立标准、价值观和宗旨。虽然宗教曾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它们一样无法在现代的社会生存。在科学时代里,如果宗教继续宣扬那些没有意义的教义和仪式,将失去人类对宗教的信仰。

  佛教与科学:

  在一个世纪以前,佛教只流传于科学落后的国家。然而,佛陀的教义一开始就对科学思想采取开放的态度。

  佛教能被科学界接受的原因之一是:佛教从来就不鼓励刻板的教条主义,也不鼓励盲目的信仰,不以「神」或「天启」为基础,佛陀的教义包容了一切弹性和广泛的思想。

  另一的原因是:科学精神可以在佛陀的觉悟过程中找到。佛陀发现和试验真理的方法和精神,就是今天所谓的「科学方法」。科学家的成果,也是一样在无数次的试验和研究后才获得的。

  今天所谓的「科学方法」,在二十五世纪前,佛陀寻求内心的证悟时已经使用过了。佛陀鼓励信徒要以超然的方式,观察存在于内心的世界。科学家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外在的世界。佛陀告诫信徒不要接受现成的理论,要再三反覆的验证后才接受。科学家同样的以多次的试验和证实后,才建立新的学说。佛陀不认为他觉悟的经验是属于他个人的,科学家同样的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公诸于世。因此,在真理的探讨,佛陀与现代的科学家一样。为了寻求最高的真理和觉悟的经验,佛陀设定了一个实用性、科学性、可行性高的方法。

  虽然佛教充满了科学精神,可是不要以为佛教就等于科学。毫无疑问的,科学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让人类获得从来未有过的舒适生活。在科学的协助下,今天,人类能像鱼儿一样在大海遨游,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甚至还登陆月球。可是,科学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断的在变化、更新。科学无法有效的制约人类的心识,对道德无法提供控制或引导的方法。这是科学与佛教的最大差别。

  科学的局限性:

  科学常被人们所夸大。科学受限制于通过感官得来的知识,科学无法理解超越感官知识的存在。科学是建立于来自感官观察的知识和逻辑理论。因此,科学是相对性的真理,无法在时间永久不变。科学所求证出来的「真理」经常被新的理论所推翻。

  科学包含了心智以外的所有学问。即使是心理学家也承认无法真正了解人类的心识。当一个人内心受到外来的干扰而无法平静时,科学家也束手无策。社会学家也只能改善某些社会环境,为人类带来的幸福是有限的。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不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和舒适的生活,同时还需要有人为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烦恼。

  今天很多人受恐惧、忧虑和不安所困扰,这是科学无法平息的。当人类内心充满兽性时,科学没有能力教导它们如何调伏和控制自己的心识。

  科学能改善人类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为何在科学发达的国度里,还有那么多的动乱和不道德的行为发生。虽然科学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利益了人类。可是科学基本无法改变人类的心识,反而加强了人类的依赖性和不满足。科学的发展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安全感,反而使世界充满了危机,导致了人类对科学的毁灭性充满了恐惧感。

  科学无法给人类带来有意义的生活,也无法让人类看清楚生活的真正目的。科学不关心人类心灵的开展。科学只注重理性的物质,忽略了感性的心灵,因此,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科学的范围太狭隘了,无法解决人类各种不平等的问题。

  知识的盲点:

  佛陀所觉悟的真理超越了感官的范围,也超越了科学所理解的范围。人类的知识是由宗教、哲学、科学或艺术获得的,也就是从感官获得的。这些从感官获得的有限知识,无法真正的了解这个世界。

  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学问丰富而感到骄傲。事实,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学问不足时,就是在肯定自己,认为自己的学识丰富,反而局限性更大。

  有一位才华洋溢的作家写了一本书,他认为这是最完美的作品,书中包含了崇高的哲理,他也引以为荣。当他把他的杰作,展示给朋友看时,并要求朋友的评论,朋友给了他一张纸,要他把所知道和不知道的分别列在纸上。他答应了,可是他坐了老半天,什么也写不出来。他的自豪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于是,他在看清楚自己的无知后,放弃了那本书。

  苏格拉底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当他被人问及:「你通晓些什么?」时,他总是简单的回答:「我只通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通晓』。」

  科学以外:

  佛教虽然被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却是最有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学识不仅从感官获得,也从心灵获得。在训练和发展高度专注心灵力量的同时,佛教让我们了解到这世间的一切,并非能够从实验室里的试管或显微镜中获得。

  科学所获得的真理,经常在更动,而佛陀所证悟的是绝对和究竟的真理,并不因为时间或空间而转变。还有,与科学相比较下,佛陀不鼓励信徒执着于理论、现象或其它,佛陀教导人类根据真理、抑制感官的欲望而过正常的生活。佛陀所指示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自然而有意义的生活。

  实践对佛教徒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光懂得理论而不去实践,就好像是熟读食谱却无法烹煮一样,书本的知识无法解决他的飢饿。实践对觉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佛教的很多宗派中都很重视实践。

  在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原则下,科学家们为了自己的私欲,过度开拓或滥用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平衡和污染。而佛教却着重于心灵的发展,对现实生活来说,佛教指示个人如何调整和应付日常生活所面对的事实,对精神生活来说,佛教指引人类如何透过心灵的发展来超越自己。

  佛教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来协助心灵的调御,让人们洞察自然和觉悟究竟的真理──涅槃。这个系统是实际和科学化的,透过理智来观察浮动的心识,以正念来观察内心的世界,这种做法和科学的治学精神一样。

  科学与宗教:

  缺乏道德规范,科学为人类带来危机。科学家发明的机械统领了世界。炮弹是科学呈现给野心家的礼物,使整个世界都操纵在他们手中。人类生活在精神被虐待和恐惧中,那些科学的结晶,如:原子弹、毒气弹等杀伤力强大的武器,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在他们身。科学无法为人类提供道德规范,反而加重了人类的欲望。

  科学失去了道德的支撑,就会变成了怪物。很不幸的是,这些怪物变得比人类还要 来的强大。除非人类能够通过宗教道德的实践来抑制和管教这些怪物,否则人类将被这些怪物所控制。缺乏宗教的指引,世界将受到科学的威胁或被毁灭。相反的,科学如能配合像佛教这样的宗教,则世界将变成平静、安稳和幸福的地方。

  目前,为了人类的利益,科学和宗教的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宗教缺乏科学是瞎子,科学缺乏宗教是跛子。

  佛教的贡献:

  佛教的智慧是奠基于慈悲心。扮演着匡科学偏差的角色。未来的文明必须建立在以宗教精神为指导原则的科学基础上。佛教为那些已成为自己产品的奴隶,面对失望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心灵的指导原则和前进的目标。

  A.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种宗教能配合现代的科学,那肯定是佛教了。」佛教不受时间的影响,而科学需要不断的更新。佛教不需向科学投降,因为佛教是科学以外最科学的宗教。佛教是宗教与科学的桥梁,与科学携手合作,激发人类发展内心的潜力和环境。

  佛教不受时间限制,源远流长。

  宗教自由

  佛教鼓励信徒以自由的心灵过崇高的生活,佛教是一个自由及理性的宗教。

  佛教不阻止任何人阅读或研究其它宗教,事实,佛教鼓励信众研究和比较其它宗教。佛陀说:「假如一个宗教有它合理的一面,它的信徒也有自由去崇敬这合理的一面。」某些宗教为了征服它的信众,使他们永远受困于黑暗,坚决的不允许信众接触其他宗教,不允许信众接触其它宗教的典籍,不许信众听闻其它宗教的教理。它们不允许信众对自己的信仰和教理有所怀疑,即使教理的表现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它们使信众生活在迷蒙中,有如羊群一样被牧放。假如有人睁开双眼看见光明,它们就会说,他已被魔鬼占据了内心,要打入黑暗的地狱。这些可怜的人,没有机会去运用他们的常识、他们的教育和学识。即使有人想改变这种看法,也会因为自己不够完善,以致不能自由的运用自己的意识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佛陀所教,宗教是一种自由选择的信仰,不是律法,而是一种应该奉行的道德规范。佛教不是世间法,而是自然法。

  事实,在今天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宗教自由,人类甚至失去了思想自由。当一个人发现他无法从自己信仰的宗教获得满足时,无法为他解答某些特殊的问题。他不能自由的放弃他原来信仰的宗教,而去接受一个对他更有吸引力的宗教。原因无他,因为这是一个权威性的宗教,宗教领导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剥夺了他的自由。人类应该有选择自己宗教信仰的自由。没有人有权力去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信仰。有些人是因为屈服于恋爱对象,而跟随他的信仰,这种人对宗教的了解还比不上木偶。宗教不应该令人屈服于情感的弱点而改变一个人。在转换信仰的时候,也应该慎重的考虑,因为宗教不是一种交易。一个人不应该为了个人或物质的利益而改变信仰,宗教信仰是为了开发心灵而获得自我的解脱。

  佛教不以物质的诱惑来吸引信徒,佛教也不是在利用那些贫穷、病患、文盲和愚痴的人。佛陀告诫那些追随者,不要急于接受他的教义。佛陀要信徒们要慎重的考虑和判断他的教义,是否确实和实用。

  佛陀教导我们,对外力和仪式的信仰是无法获得智慧的,因此,对外力和仪式的信仰是没有意义的。以武力来推动佛教,意味着以压迫和不公正的手段去宣扬那公正和仁慈的宗教。是否要自称佛教徒,那是不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清楚的了解,和运用自己心识,这样才能更接近于佛陀所宣说的人生真正目的。

  宗教狂热是危险的。不正确的方法得不到好的结果,方法不对,目标也不可能对,一个宗教狂热者不可能以理性和科学性为自己的原则。根据佛陀的教义,佛教徒必须是一个自由的人,以开放和不屈服的胸襟寻求心灵的发展。佛教徒皈依佛陀,是把佛陀当作导师和自我鼓励的对象,是为了了解,而不是盲从。对佛教徒而言,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拥有极高权威能洗清他人罪孽的「神」。佛教徒把佛陀当作一位老师,一位能指引他迈向解脱之道的老师。

  佛教支持现代人的自由和进步。佛教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次都代表着人性的自由和知识的进展。面对现代科学和知识的冲击,佛教的教义并未因此而被淘汰或更动。可见佛教教义的科学性。科学的新发现越多,人类就越接近佛教。

  佛教把人类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也把人类从极权残暴的神权系统中解放出来。这是佛陀对人类的开示,要人类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不要像那些孱弱愚笨的畜生一样,盲目的接受宗教信仰。佛陀在他的教义中,体现了:理性、民主、实用和道德,佛陀是第一位用大众语言宣说教义的人。

  佛陀告诫信徒,不要接受那些没有经过适当思考的事。佛陀在《卡拉玛经》(Kalama Sutta)中,对一帮年青人说:

  「不要接受那些口头传说、传统或听来的事。

  不要相信权威性的宗教经典,

  不要相信理论和争议,

  不要相信自己的推断,

  这一切,看起来都像真的,

  但这一切都基于个人的揣测或意见,

  或基于别人表面的能力,

  或基于这样的念头:

  「这是我们老师所教导的。」

  「当你知道这对你不适当或无益时──损人不利己,你就应该拒绝它。」

  「当你知道适合和有益于你时──利人利己,你就应该顺从它并接受它。」

  佛教徒只有在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后,才接受和实践自己的信仰。同时,也确保了信仰的合理性和利人利己。

  真正的佛教徒决不依靠外来的力量而获得解脱,也不希望外力的介入来摆脱痛苦。佛教徒以清除潜在于内心的烦恼,来寻求内在的欢愉。

  佛陀在《长部》里这么说:「假如有人诋毁我,或我的教义和我的弟子,我不会因此沮丧或烦恼。这么做,只会带来伤害。假如有人赞扬我,或我的教义和我的弟子,我也不会因此的感到欢喜、感动或得意。因为这是造成正确判断的障碍。如果你沉醉于别人的赞扬中,你就无法判断赞扬的本质是否属实,或我们是否真正值得被赞扬。」

  佛陀提倡高度的自由,不单是为人类,也涵盖了一切平等的众生。自由并不是鼓励放纵。人类自由的从那些奴役人性的宗教权威、神权或宗教惩罚中解放自己。

  传教

  「僧众啊!去吧!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幸福,为了悲悯这世界,为了善,为了利益,为了幸福,为了人与人类。去吧!」 ─佛陀─

  翻开佛教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到,佛教是以和平、尊重的方式来传教,那些以暴力传教的宗教都应该感到羞耻。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从来不为「市场」而竞争。僧众或信徒从来不会为了传教而恶意去中伤或诋毁他人。宗教、政治或民族的不容忍和嗔恚,对真正皈依佛教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佛教徒从来就不赞同攻击性,这世界的流血事件或灾难,大部分都来自攻击性的教条主义、宗教狂热、和不容忍。无论在宗教或政治,都会有人觉得自己负有使命,要把人类带到理所当然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去。这种人往往为了自己的目的,攻击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佛教从来就不与传统、习俗、艺术或文化发生争执,佛教接受它们的存在,并改良它们。佛陀慈悲的言教,开启人们的心扉,让人们毫无困难的接受他的教义。也因为如此,人们自愿的协助佛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不采取殖民手段,也不借助政治力量来推广。佛教的传教士,往往是被那些主权独立,态度诚恳和包容佛教的国家,以敬重的态度邀请他们前去弘法的。

  在历史,佛教是唯一以精神力量排除种族、语言、文化、风俗的困难,而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宗教。佛教在传教中,不借助国际性的商业势力来推广,也不借助帝国主义的余威,不是科学好奇心的使然,也不是在殖民思想的冲击下为了扩展和占据新的领土。而是指示人们透过佛法的实践,能获得宁静与幸福。

  阿首咖是弘扬佛法的一颗明星。他将佛法弘扬到亚洲和西方国家。阿首咖派遣传教士到世界各地去弘扬佛陀那幸福的信息。阿首咖敬重和支持每一位传教士。他的容忍值得我们注意。

  从目前遗留在印度的阿首咖石碑中,我们清楚的发现他的理念:「不应该为了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蔑视其他的宗教。这么做,往往只会使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蒙受更大的损失。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诋毁其它的宗教并非在捍卫自己的宗教,而是伤害自己的宗教。我们应该聆听和关注其它宗教的教义。」

  在公元前二八六年,阿首咖使佛教成为当时印度的最大动力。医院、社会服务、学校、机构、水供和娱乐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竖立起来,人们也理解到无情的战争是残酷和无益的。

  在印度和其它亚洲国家的黄金时代──艺术、文化、教育,人类文明的全盛时期,就是佛教影响力最大的时期,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期。在佛教国家的历史里,没有所谓的「神圣的宗教战争」,也没有受到镇压异端和宗教歧视的伤害,是一页令人类骄傲的纯净历史。公元二至九世纪的那兰陀大学,就是佛教的产品,是世界第一所为全世界学生而开放的大学。

  在过去,交通困难,人们必须攀山越岭、横渡沙漠才能到达东方,可是佛教的传教士并不畏惧这些困难,终于使东方大部分的国家都接受了佛教信仰。逐渐的,佛教成为亚洲最主要的宗教,至今仍然是亚洲最多人信仰的宗教。今天佛陀那和平的信息已传播到西方,西方人也开始接受了佛教思想,并认为佛教是唯一能和现代科学协调的宗教。

  佛教的传教士,无意劝说那些已满足原有宗教信仰的人,放弃原来的宗教,改信佛教。佛教的传教士充分的支持其它的宗教和它们的传教士。如果他们的目的是劝人向善,提升人们的道德性,使他们过有意义的宗教生活,佛教的传教士同样的给予他们热心的支持和协助。佛教的传教士也为那些骚扰其它宗教信仰的传教士感到遗憾,如果他们的宗旨是崇高的,目的在指引人们过神圣的生活,就没有理由为了让人们转信他的宗教而做出不健全的竞争。

  佛教的传教士,绝对不会浮夸的去描画那虚妄的天堂生活,来刺激人类感官的欲望,从而获得人们的追随和信仰。佛教是以佛陀的教诲来解释人间和天堂,本来就是「无常」本质。

 ----------------------------------------------------------------------------------------------

更多达摩难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

道世:法苑珠林 序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六章 环境与生

道世:法苑珠林卷第一

道世:法苑珠林卷第二

 

后五篇文章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三章 自然.价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二章 婚姻.节育

不空大师: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

不空大师: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达摩难陀法师: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第十一章 生活与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