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48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48

 

  申三、法教久住(分二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法教久住?

  这是他圆满中分五段的第三段。第一段是诸佛出世,第二说正法教,现在是法教久住。怎麽叫做法教久住呢?这是第一科问。

  酉二、释(分二科) 戌一、正辨相

  谓说正法已,转法轮已。乃至世尊寿量久住;及涅槃后,经尔所时,正行未灭、正法未隐,如是名为正法久住。

  这以下是第二科的解释,解释这个法教久住。分二科,第一科是正辨相。佛的正法在世间永久的安住叫做「法教久住」,怎麽叫久住呢?

  「谓说正法已」,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为众生宣扬这十二分教「已」,「转法轮已」,这个转法轮也就是说正法,但是比说正法又进一步地详细地解释了说正法的事情。这个「转法轮」这个「转」这个字,就是从这裡到那裡去叫做「转」,就是由佛的心中转到听法者的心裡面去。或者第一次说法叫「转法轮」,那麽就是乔陈如尊者得圣道,这个时候名为「转法轮」。就是由佛的智慧心裡面,把佛所觉悟的正法转入到乔陈如尊者的心裡面去,所以那叫做「转」。就是佛这样说,而听法者心不散乱,把佛的法听到心裡面去了这叫做「转」。当然这个「法」就是苦集灭道、十二分教这个法。这「轮」这个字,也的确是有那「转」字的意思,就那车的轮有转动。

  但是这裡面还有一个意思,是有「摧灭」的意思,这转轮圣王他的金轮能摧伏怨敌,能降伏敌人。现在佛的法轮能灭除去烦恼,灭除去见烦恼、爱烦恼,能灭除烦恼,就是听闻了佛的正法的人,佛的正法在他心裡面起了作用灭除了内心的烦恼,那麽这叫做「转法轮」。这样说,你内心,你听闻了正法以后你再修止观,那就是佛的正法在你心裡面活动,叫做「转法轮」。但是圆满了的时候,就是灭除烦恼得圣道了,这叫做「转法轮」。

  「乃至世尊寿量久住」,佛最初为众生转法轮之后,佛继续地为一切众生到各地方去说法。「乃至」到佛的「寿量久住」那个时间,就是释迦牟尼佛住寿八十岁就入涅槃了。说弥勒菩萨,他将来成佛的时候住寿六万岁,住寿六万岁。「及涅槃后」,就是佛、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八十岁入涅槃了以后。「经尔所时,正行未灭、正法未隐」,经过那麽多的时间;这个地方在这《摩惹经》上说【注:查大正藏一册258页是《佛说大三摩惹经》一卷,然查无此文】,佛的正法住世是五百年,在《大悲经》上说呢,正法住世一千年,这个地方有点差别。在律上说,阿难尊者请佛收女人出家,那麽就把佛的正法减少了五百年,那麽比丘尼肯行八敬法又延长了五百年,就是正法就是五百年【注:照理应是一千年,可能有口误】。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有两个说法;一个说释迦牟尼佛入灭后,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五百年,或者说一千年。

  在这个时间内,在这个时段之内「正行未灭」,就是佛教徒相信佛法的这些人,在家的弟子出家的弟子「正行未灭」,就是他修四念处调伏内心的烦恼能这样用功的人,这件事还继续地存在那叫做「正行未灭」。如果是有人出家学习佛法,但是他不修四念处调伏内心的烦恼了,正行就灭了,就是没有修行了。「正法未隐」,这个「正法」就是十二部分教叫「正法」,还在世间上流传,这就是教法。「正行未灭」是行法;教、行、理这个行法未灭,这个教法也没有灭,这是在这五百年之内的时候。「如是名为正法久住」,这就叫做正法久住。

  这「正法久住」这上面你要……假设有人问你怎麽叫做「正法久住」?你就根据这一段文解释,「正行未灭、正法未隐」这叫做正法久住。

  《披寻记》七六七页:

  正行未灭正法未隐者:此中正行、谓即行法。正法、谓即教法。摄事分说: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页)若于尔时,无彼二种像似正法显现,是名正行未灭,正法未隐。

  「正行未灭、正法未隐者:此中正行,谓即行法」,修行的法门。「正法谓即教法」,就是十二分教。这个「摄事分说」,这《瑜伽师地论》一共是五分,在摄事分说,我们现在这个文是本地分,在摄事分裡面说「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与正法像似,它不是正法但是与正法像似,是什麽?一个「似教正法」,他说出来的这种佛法,和佛说的法像似但是不是佛法,这是一种。第二种是「似行正法」,和佛那个行正法像似但是不是行正法,这是这麽二种。这在(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页)。「若于尔时,无彼二种相似正法显现」,若是那个时候,没有那二种的像似的正法;像似的行正法、像似的教正法这两种事情没有出现,「是名」叫做「正行未灭、正法未隐」,就是这样子。

  我现在又开始有口过了。我们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我们不肯修四念处,也不肯念阿弥陀佛,这样的出家人不算数,这个不说了。就是不修四念处还肯念阿弥陀佛,还好,还能往生阿弥陀佛国还是好。但是若有一种人自作聪明,美其名曰善巧方便说出来一种佛法,说:「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应该是这样子才是佛法,应该是这样修行才是契理契机的」,就是自作聪明。但是我在想,我们若学习经教的时候,你学习这个经律论的时候,其中有一件事,就是那上面告诉我们这个生死流转的这件事主要就是我执和法执,这就是无明,由无明缘行,有惑就有业,有业就有苦,这样流转生死。

  现在说是若修学圣道当然是要得涅槃,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灭除这个我执,我执、法执生死的根本嘛,你修行的时候这个法门裡面一定要破除我执、破除法执这样子才能够得圣道,你这生死流转才能停下来才能得圣道,这理论很明白的事情是这样子。说现在说出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最深最妙,但是没有破我,没有说这我空、法空的道理,说是也有破法执的意思,但是没有破我执,那你能得圣道吗?你那个我还在呀!因为从无始劫来这我、我、我的这样的执着熏习了很多的种子,这我执的种子在你心裡面,你现在不修我空观,这我执还在那裡,那你能得圣道吗?你能了脱生死吗?

  所以这上面说这似教法、似行法;像似的教法,像似的行法,这样子使令人就不能了脱生死。但是他若不学习经教,他知道这件事吗?但是我们学习经教,你初开始学习,学习一知半解的时候,你还是不知道这回事!哎呀!这老祖师这法灵得不得了,你这可以吗?但是你想一想,你是祖师说的对呢?是佛说的对?是弥勒菩萨说的对?你想一想这个道理。

  戌二、明说意

  如是久住,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

  前面是说这正辨相,这佛的正法住世的相貌。刚才说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住世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弥勒菩萨他的正法住世六万岁,他住世也是六万岁,他的正法住世也是六万岁。前面是住世的相貌,下面是明说意,这解释这个「住世」它的意趣。

  「如是久住」,像这样子五百世【或许应是「五百年」】住在世间,这个「久住」你要注意,「当知说彼胜义正法」,是说彼佛的「胜义正法」在世间。这「胜义法正」是什麽呢?就不是那个「教正法」,是「作证道理」,就是你能够证悟了佛的那个胜义的正法,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得初果以上的圣人,这个时候这「胜义正法」是出现了他能作证了,他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修学四念处,他证悟了「正法」明白这个道理了,如实觉知就是真实地明白了,不是在文字上的虚妄分别。

  这样说呢,就是正法住世的时代,也就是佛教徒裡边有圣人住世,这个时候是正法住世的时代:譬如说,这个时候不知道谁是圣人了,那就不是了,不是胜义正法住世的时代,这有这样的不同的。

  《披寻记》七六七页:

  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者:决择分说: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一、真义理门,二、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四、远离二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六、意趣理门。(陵本六十四卷四页)彼说证得理门,即此作证道理。于证得中复有四种:一、诸有情业果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当知最初唯是世间,为简彼故,唯取后三,是故说言胜义正法作证道理。言道理者:谓如实性、离颠倒性。若此胜义正法作证道理未灭未隐,即此正法名为久住。

  「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者:决择分说: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切佛的圣教,若想要简要地解释「什麽叫做诸佛的圣教?」的话,就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你从这六种理门上就可以明白了。「一、真义理门,二是证得理门」,这个真义理门,就是佛的语言文字的佛法表达苦集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这叫做真义理门。第二、证得理门,就是佛教徒由于听闻佛的真义的佛法而后信解行证,你得圣道了,这叫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就是你自己得道以后你就去教导一切众生去,就是教化众生也能得圣道,这就是化导众生了。前面是佛教化众生,现在是「教导理门」是佛弟子教化众生。「四、远离二边理门」,这远离二边理门就是解释那个真义理门,什麽叫做「真义理门」?就是「远离二边」,远离有边、远离无边。这个「边」是个偏邪,就是错误了的意思,你要远离这个错误,你执着这一切有为法,执着是真实的,那就是遍计执,那就是不对了。你说没有这一切法,那也是不对,没有因果,也有问题。说这个地方,真是你要有那种巧妙的智慧,你才能证悟这个真理,才能证得真理,这是远离二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就是那个第二「证得理门」,那个圣人证得真如理,证得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以后那是离名言相的,不可以语言文字去分别去言说,不可以内心去觉观分别的,所以叫不可思议理门。「六是意趣理门」,这个就解释那个「教导理门」,这个教导,佛教导佛弟子,在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他一段一段、有一段的意趣的,他有一个意。譬如说,这一段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意趣教你这样修行。下一段说也还是说「佛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可说」这也是还是说无我的道理,但是这是引证,那个意思引证,「佛是这样觉悟的,所以你要相信这件事」。下面说「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还是说无我的道理,那是引阿罗汉,引四果的声闻人来作证,也还是这样子。「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还是说无我、无我所,但是引菩萨了。就是引佛为证,引四果声闻为证,引菩萨为证。同样是说无我、无我所,但是意趣不同,你要明白那个义。所以这地方说教导理门,就是这个第六意趣理门,你要明白那个意、这样意思。

  这六个理门是(陵本六十四卷四页)就是《瑜伽师地论》在这个地方说的。「彼说证得理门」,「彼」那决择分那六个理门那第二个「证得理门」,「即此作证道理」,就是现在这裡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就是和这意思是相同的。「于证得中复有四种」不同:「一、是诸有情业果证得」这个诸有情业果证得;你作善业将来你得安乐的果报,你作恶业将来你得苦恼的果报,那就叫做「证」,这就是由因而感果叫做「证」。「二、声闻乘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得圣道这是证得。「三、独觉乘证得」,他是久种三多(注:福德多、闻法多、善根多),所以出在无佛世,无师自悟,也是得圣道。「四、大乘证得」,十地菩萨得无生法忍,乃至最后得无上菩提。「当知最初唯是世间」,这四种证得裡面,头一个有情业果证得这是世间的有漏法。「为简彼故」,这个不算数把它挑出去不算数。「唯取后三」,后三个证得。「是故说言胜义正法作证道理」,就是声闻的证得、辟支佛的证得、佛的证得,这都是证得。

  「言道理者」,作证道理这个话怎麽讲呢?「谓如实性、离颠倒性」,这个道理就是理门,「谓如实性」,那个「理」就是真实地没有错误地没有颠倒性的东西,叫做「实」,叫作「真实」叫做「道理」。

  「若此胜义正法作证道理未灭未隐,即此正法名为久住」,这「如实性,离颠倒性」,以此为门,无颠倒性就是理,依此无颠倒性的理为门去学习去,就远离了一切颠倒,就是「证」、「入到」,门就是「入」的意思,证入到,也就是契合了那个真义的道理了,就是作证了。「若此胜义正法作证道理未灭未隐,即此正法名为久住」,这就叫「久住」。当然,这样的正法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

  申四、法住随转(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法住随转?

  这是第四科。前面是法教久住,法教久住在这地方可不简单,法教久住。现在是第四个法住随转。「云何名为法住随转」?这是问,下面解释。

  酉二、释

  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此有人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

  「谓即如是证正法者」,这句话就是说,这个人他证悟了佛说的第一义谛的正法,他证悟了那他就是圣人了。「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这个人证悟正法之后他接触到众生,他教化众生的时候他知道这一个人,「了知」知道这个人有智慧力、有善根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这个人他能证悟佛说的正法的众生,这个众生能证悟如是正法,这个圣者他知道这件事。「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知道了以后,他就能够如自己所证悟的那个正法,「随转」随顺那个人的根性,当然可能也有些善巧方便,来「转」就把这个正法转入到他心裡面去了。「随顺教授教诫」,那个人因为有善根,也就随顺这个圣者的教授,随顺这个圣者的教诫,修善断恶也得正法了也证悟了,这叫做「法住随转」。

  这个「转」这个字,在这裡有两个意思。「从此至彼」叫做「转」。也有个「现起」的意思,也叫做「转」。就这个圣道在那个众生心裡面现出来了,就是佛的正法由这一位圣者转入到那个众生心裡面去叫「转」,那个众生随顺教授教诫之后圣道现起,所以叫做「转」。「法住随转」,是这样意思。

  酉三、结

  如是名为法住随转。

  这就是佛的正法住世的相貌。这个上面,「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这个人不简单,这个人不是平常人,这个圣者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了,这和凡夫完全不同,凡夫那知道这个事情!

  申五、他所哀愍(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为他所哀愍?

  这是第五个,他圆满裡面第五个「他所哀愍」。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名为他所哀愍?」这是问,底下解释。

  酉二、释

  他谓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随顺淨命资具,所谓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

  「他谓施主」,「他所哀愍」这个「他」指谁说的呢?就是施主。这施主是谁呢?「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随顺淨命资具」,那个在家居士,他对于出家修行人起哀愍心,可怜他;哎呀!你感觉生死是苦,但是你又没有时间自己生产,全部的精神要修学圣道,我同意你这个行为,我同意你出家,好!你好好修行,我呢「惠施随顺」,布施给你「随顺淨命的资具」,清淨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所需的一切的资具。是什麽呢?「所谓如法的衣服」,你出家人你要穿有合乎你出家人的身份的那个衣服叫「如法」。这佛也有规定,这「衣服、饮食、诸坐卧具」,还有「病缘的医药」,我负责供给你,我哀愍你、可怜你,当然同情你呀!

  酉三、结

  如是名为他所哀愍。

  这是这麽意思。

  所以这上面的意思呢,这个在家的居士护持出家人修行,目的是说帮助你得圣道,目的是这样意思。知道你是个生死凡夫,你现在要修学圣道我同意,我来帮助你,就是这麽意思。

  这是第五个他所哀愍。这个自圆满裡面,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淨信、离诸业障,这是自圆满。他圆满也是五个: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也是五个。那麽一个自圆满,一个他圆满,这两科解释完了。下面说第三科善法欲,这是按照前面那一段文的次第加以解释。

  午三、善法欲(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善法欲?

  怎麽叫做善法欲?这句话怎麽讲?下边就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出因缘。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出因缘

  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淨信。

  「谓如有一」,就是有这麽一个人,「或从佛所」,佛在世也可能从佛那裡听法或者是从佛弟子那裡听法,若佛灭度以后那只有是从佛弟子听法了。「闻正法已」,听闻了苦集灭道的这生死的缘起、涅槃的缘起的正法以后,「获得淨信」,得到了一个清淨的信心,他相信:「喔!原来是这麽回事情。好!我愿意转凡成圣」,他有这样清淨的信心了,这叫做「出因缘」。

  这善法欲从什麽地方来的?是从淨信来的。所谓淨信是善法欲的因缘,如果你没有在佛法裡面得淨信,你没有善法欲生起的,是「获得淨信」。这下面第二科正辨相,正式地说明这善法欲的相貌。

  申二、正辨相

  得淨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捨一切妻子眷属、财穀珍宝。于善说法毘奈耶中,正捨家法,趣于非家。

  他对于佛说的生死的缘起、涅槃的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这是生死的缘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这就是涅槃缘起。喔!是这样子,他相信了以后呢「应如是学」,他自己心裡想:「我就应该这样学习」。

  他发了这麽一个心的时候,他有什麽反应呢?「在家烦扰」,我现在是在家裡面很多的烦恼扰乱我。「若居尘宇」,就像居住在那个尘垢的房子裡,房子裡面有很多的污垢,但是这范围就这麽大你还出不去,就是住在这个污染的……空气也是污染的、很多都是污染的事情在那裡住着,你说你心裡舒服吗?但是这是要觉悟了才有这种想法,如果没觉悟感觉到很舒服嘛!很快乐嘛!「出家闲旷」,若是从这个尘垢的家裡面出来了,那就是忽然间感觉到非常地「闲」,就是没有烦恼的扰乱你,你心裡面就感觉到「闲」,而且特别广大,这个境界。「犹处虚空」,像虚空广大没有障碍的境界。「是故我今应捨一切妻子眷属」,所以我现在应该弃捨了一切世间上这些尘垢的事情都弃捨它。什麽事情呢?「妻子」还有「眷属」,其他亲爱的人,还有「财穀珍宝」都不要了,这都是尘垢污染的东西都不要了。「于善说法毘奈耶中」,就是佛法裡面「正捨家法」,在这裡面正式地弃捨了这些烦恼的家,污染的家。「趣于非家」,前进到没有污染的地方去了,这样子。

  《披寻记》七六八页:

  正捨家法趣于非家者:在家位中,于诸妻室有YIN欲相应贪,于馀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正捨此故,是名正捨家法。趣求出离一切恶不善法,是名趣于非家。

  「正捨家法趣于非家者:在家位中,于诸妻室有YIN欲相应贪」,这是一个污染。「于馀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对于其馀的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看见儿心裡也欢喜,看见自己的女也欢喜,看见所有的人都心裡都欢喜,其实这都是爱;看见自己的财富也欢喜,看见自己的权利也是欢喜,看见都是欢喜,而这些欢喜都是染污,有这些染污的爱。「正捨此故」,说这个有善法欲这个人,就把这些妻子的YIN欲相应贪也弃捨了,其他的这些亲属、财货,这些染污都弃捨了。「是名正捨家法,趣求出离一切恶不善法」,一切的有罪过不清淨的东西都解脱了,都弃捨这些东西,「是名趣于非家」。

  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

  既然是从这烦恼污染的地方解脱出来以后,那就精进地修这戒定慧的这些胜行,「令得圆满」,使令他能够得解脱,圆满了解脱的境界。这是第二科,现在第三科。

  未三、结

  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这就是在佛的法毘奈耶中有如是欲,有这样的愿望,这叫「善法欲」。

  这是第三科善法欲。下面第四科正出家,分三科。第一科徵。

  午四、正出家(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正出家?

  云何叫做正出家呢?

  未二、释

  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先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

  「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就是因为这一个人他有这样殊胜善法的愿望,他想要得涅槃想要得解脱得圣道,有这样高尚的意愿。这个高尚的意愿不是一般的,是「增上力故」,有强大的力量的这个愿望,那麽他就出家了,就是「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拜一个师父受沙弥戒,然后白四羯磨去受比丘戒,比丘戒就是具足戒,可以得涅槃了所以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或者这个时候先受这沙弥戒,「劳策」就是他不怕辛苦勉励自己,修学圣道去求取涅槃,这样的意思,得受这沙弥十戒。

  未三、结

  是名正出家。

  这叫做出家。

  午五、戒律仪(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戒律仪?

  这是第五科,前面正出家是第四科,现在第五科。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什麽叫做戒律仪呢?

  未二、释

  谓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坚牢防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皆得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一切所有学处。

  「谓彼如是正出家已」,谓那个人现在正式出家了以后呢,「安住具戒」,这上面说出家是受戒的意思,没受戒还不算。那麽他受了戒以后就安住在所受的戒法上面「坚牢守护」,坚固地防护所受的「别解」脱「律仪」;「别解律仪」就是一样一样的解脱,说「不杀生」就把杀生的苦恼的事情解脱了,「不偷盗」从偷盗的罪过的事情解脱出来,一样一样的解脱,这叫「别解律仪」。就坚固地守护戒律,不可以因为有贪心而犯了杀戒、犯了盗戒、犯了YIN戒、犯了什麽什麽…,不可以因为瞋心而犯了杀戒、盗戒、YIN戒、各式各样的戒,这样子。

  「轨则所行皆得圆满」,前面是受戒,另外还有很多的事情,比如说你供佛有轨则,这侍奉师长也有轨则,你学习佛法、学习经律论也有轨则,乃至到你理髮、沐浴、洗衣服,它都是有轨则的。这些事情都能圆满、清淨,随顺而不违犯。「于微小罪见大怖畏」,总而言之,受了戒以后,小小的罪过就生大恐怖。哎呀!这样子能障碍我的圣道,令我不能解脱生死苦,就有这种恐怖心,何况犯大罪。「受学一切所有学处」,师长的教导我能接受,我学习一切所有的这些戒律、戒法。「学处」,就是一切的戒法,一切的轨则都在内。

  未三、结

  是名戒律仪。

  这是出家以后戒律仪的事情。

  第六个是根律仪。戒法,严持戒律,这是第五科。现在第六科根律仪,你出了家以后,这个根律仪这一方面还要注意的。分三科,第一科徵。

  午六、根律仪(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根律仪?

  怎麽叫做根律仪呢?

  未二、释 (分二科) 申一、眼根

  谓即依此尸罗律仪,守护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

  这是第二科解释,解释裡边先解释眼根。

  「谓即依此」,「谓」就是说这个人他就根据所受的戒律;这个「尸罗」是印度话、中国话就是戒。根据所受的戒律仪「守护正念」,你要常常的守护这一念心,就是第六意识。你心裡面用你的智慧保护这一念心,不要叫贪瞋痴来污染他,注意这一念心叫它不要贪、不要瞋、不要痴,不要愚痴,不要有种种的过失,要保护这一念心,时时的这样子注意这一念心叫「守謢正念」。

  「修常委念」,这裡边现成的语言叫做「常委念」,就是「常念」和「委念」这二种念「以念防心」,这个「常念」呢你这个正念要永久的不间断的要保持住不要失掉叫做「常念」,「委念」就是特别的尊重殷重,就是特别的处处都这样注意周遍的注意,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你心裡面都要注意,就是特别周遍详细的意思叫做「委念」。「以念防心」,用这个常念和委念来保护你这一念心,保护它的安全,不要叫这个贪瞋痴的贼来伤害到它。

  「行平等位」,以念防心以后你的心的现象是什麽样呢?它是平等的。这平等位,什麽叫做「平等位」呢?就是「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这就叫做「行平等位」,你这眼看见一切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看见小孩也好看见老太婆也好,看见一切的形象以后「而不取相」,你这心裡面不去执着那个人的相不取那个人的好,这个「相」是大的部位,这个「好」是庄严的相的周围的那个相貌,用「好」来庄严那个「相」,所以那个「相」是大的部位,「好」是相的周围小的部位。你不要去执着它去,不要执着「而不取相不取随好」。因为你看这个相,如果是特别美好那个贪心就来了,如果是特别丑陋你这个憎恶心就来了,不是贪就是瞋所以心就不平等。现在心平等位不取着,心裡面老是平静的清淨的,那叫做平等位。

  「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为什麽要这样呢?说是我们受了戒,持戒清淨就好了吗?为什麽还要这麽多的噜囌,还要根律仪这件事呢?不是,不是这样子。「恐依是处」,你受戒持戒清淨是好了,但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你还是要注意的,「恐」怕你在这个地方,「由不修习眼根律仪」,假设你若不学习、不修习这「眼根」的「律仪」,这眼见色的时候不要有过失这叫做「律仪」,若是你不修习这个眼根律仪的时候,也就是不「防护而住」,你不保护你这眼根的时候,「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你这个眼见色以后你这心就动了,就流出来「漏泄」就流出来贪心,流出来贪爱心,流出来这个忧苦这个忧愁的这种心,这个染污心流出来了,就会有罪过的不善法发生了,会有这种事情的。「故即于彼修律仪行」,所以你受了戒,你出了家受了戒,持戒清淨。你还要修学眼根的律仪,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这个眼根在活动的时候要保护它清淨,不要因此而有过失,还是这件事。

  这是眼根。下面是第二科馀根。

  申二、馀根

  如是行者,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依于意根,修律仪行。

  「如是行者,耳闻声已」说是修眼根律仪那个人你还要修耳根,其他的耳鼻舌身意根,你还要修。那麽耳根「耳闻声」以后、「鼻嗅香」以后、「舌尝味」以后、「身觉触」以后、「意了法」以后,你的第六意识来明了一切境界的时候,「而不取相,不取随好」,也是一样也不取着所了的这一切境界。

  「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就恐怕你在这个地方,你不修习意根律仪、耳根律仪、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律仪。你不修习,你不防护其心而住的话,「其心」就「漏泄所有的贪忧恶不善法」出来了。「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依于意根修律仪行」

  未三、结

  是名根律仪。

  这样意思。前面是第六科根律仪。现在第七科于食知量。分三科,第一科徵。

  午七、于食知量(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于食知量?

  这句话怎麽讲呢?就是你饮食的时候你要知道量,不可以放纵自己的贪心,也不可以放纵自己的瞋心。你吃饭的时候,用贪心用瞋心来吃饭就是不对了。

  那麽这是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释。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离欲乐边

  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

  「谓彼如是守诸根已」,「谓」那个修行人出了家受了戒以后,守护诸根律仪以后呢还有一件事要注意,什麽呢?「以正思择食于所食」,就是不要有贪心不要有瞋心,要用智慧来思惟观察「食于所食」,你用饮食的时候你要用智慧。

  「不为倡荡,不为憍逸」,如果你用贪心吃饭,那就是倡荡、憍逸、饰好、端严了。现在「不为倡荡」,这个倡荡,「倡」就是唱戏、演电影的这些人,「荡」就是心裡面乱,心裡面动了YIN欲的心,动了贪欲心。我不是为了这件事吃饭的,不是为了YIN欲的事情吃饭的,就是这麽一句话好了。「不为憍逸」,也不是为了憍慢放逸而要吃饭的。「不为饰好」,不是吃了饭以后这是一种装饰,使令自己好一点,不是为了这件事吃饭的。「不为端严」而吃饭的。不为端严食于所食,不为饰好食于所食,不为憍逸食于所食,不要有这些染污心吃饭。

  这是第一科,离欲乐边,不是为这些事情而吃饭的。现在第二科离自苦边。

  申二、离自苦边

  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飢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

  「然食所食为身安住」,然而你还是要吃饭的,不吃饭不可以。吃饭的时候目的是什麽呢?为了这身体四大调和安乐而住。「为暂支持」,为暂时这个身体让他能支持下去能活下去。「为除飢渴」,我若不吃不行,要除掉这个飢渴。「为摄梵行」,为了吃了饭以后我有精神能修学圣道,这样吃饭的。

  「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了断灭以前的,这个「故」就是过去的,过去这种贪相应受、瞋相应受这个烦恼这些受,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不是贪就是瞋这些受,这些「受」现在要「断」灭它。「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令以后刹那刹那生的时候,不要像以前那样子老习惯了,这样意思。「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我吃饭的目的为了这个生命的存在,要保养他使令它有力量,使令这身体有力量使令心情安乐,但是是没有罪过的,不是与贪瞋痴相应的,心裡面「安隐而住」,四大调和心情就安隐了,这样才能修学圣道,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是离自苦边,现在第三科是结。

  未三、结

  如是名为于食知量。

  这「于食知量」是这样意思。

  午八、悎寤瑜伽(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

  这是第八科悎寤瑜伽,分三科,第一科徵。

  怎麽叫做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

  未二、释

  谓彼如是食知量已,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淨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淨修其心。过此分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右胁而卧,众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后分速疾悎寤、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淨修其心。

  「谓彼如是食知量已」,这位修行者他食能知量以后「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他白天的时候他在经行或者是宴坐,在一处寂静坐或者是放了腿子去经行就是这二种威仪,这个修行人只有这二种威仪。「从顺障法淨修其心」,经行也好宴坐也好,内心裡面就是做这件事「从顺障法淨修其心」,我心裡面原来就顺于贪欲障、瞋恚障、昏沉、睡眠、掉举恶作这些染污的事情这些都是障道的因缘,从这个「顺」于「障」碍的事情上面来「淨修其心」,用这四念处来清淨自己的心,叫他不贪、不瞋、不痴,就是做这件事。就是用四念处来调伏其心使令心裡面没有烦恼,而有清淨的智慧有清淨的戒定慧出现,就是做这件事。

  「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说白天是这样子做,到夜间的时候呢,初夜的时候也还是经行的威仪、宴坐的威仪、也还是「从顺障法淨修其心」的。「过此分已」过了初夜以后,这就是到了中夜了,中夜的时候怎麽的?「出住处外」从你住处的地方出来到外面去,「洗濯其足,右胁而卧」把你的脚洗一洗,然后就是卧在床上面要右胁而卧,「重累其足」这二个足把它累起来这样子。

  「住光明想」,这时候要睡觉了,你心裡面不能想黑暗,要想光明想。这光明想也要练习一下才可以,就是现在比如说有太阳的时候,万里无云都是光明,你要看这个光明,然后闭上眼睛想这个光明,然后再睁开眼睛看光明,你这样子训练它一个时期,你心裡面虽然闭上眼睛了心裡面有光明,心裡面一想这个光明光明就在心裡面现出来,虽然是黑夜都不开灯你一闭上眼睛心裡面想光明心裡面光明就现出来,这叫做光明想。这「光明想」也要想一想,心力强的人不是难事,心力弱的人就要练习练习才可以。

  所以你在右胁而卧重累其足的时候,你心裡面想光明,这样子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这个「正念」还是要保护自己的心不要有贪瞋痴,无贪、无瞋、无痴的这个念,在这裡面正念这个境界。「正知」要注意若是有贪瞋痴来赶快的把它驱除出去,保护这个心叫它不贪瞋痴叫它清淨,这叫「正念、正知」。还「思惟起想」,要心裡面想:「我到什麽时候我就得起来,不要继续的卧在这儿睡觉。」这麽想,你常常这样做呢他到那时候就起来,你第六识这样子给一个时间,第八识到时候就叫你起来了,就会起来了,「思惟起想」。

  「于夜后分速疾悎寤」,这个中夜这时候你要休息休息,到夜后分的时候呢「速疾悎寤」,要赶快的要醒过来,醒过来以后做什麽呢?还是「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淨修其心」还是这样子,还是这样修四念处这样的。和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的功课不是的,不一样,很不同的。

  这就看出来这个出家人应该怎麽样用功修行,这个次第。

  下面第三科,结。

  未三、结

  如是名为: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4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1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2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3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47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46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25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2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23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