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2

 

  辰二、约补特伽罗相辨(分四科) 巳一、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分三科) 午一、徵

  云何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

  这是第二科约补特伽罗相辨。前面第一科是约法相辨,现在是约补特伽罗辨,就是约人说。前面那个法相是人所具足的功德,现在是说具足功德的人。分四科,第一科是「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怎麽叫做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解释。

  午二、释

  谓初获得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未从此后复经一生。

  这下面第二科解释。「谓初获得」,就是说这位佛教徒初开始在佛法裡面,他得到了他成就了,成就什麽呢?「于诸如来正觉」,这个「正觉」是讚歎佛,佛所正说的法和律「所有正信」,对于佛法中的法和律他有了正确的信仰,这是第一个功德。「广说乃至调柔诸见」就是智慧,前面文已经解释过,信戒闻捨慧,他成熟了这五种功德。「未从此后复经一生」,成就了这个功德就叫做趣入,就是他来到佛法裡边来了。「未从此后」,没有从这以后再经过一番生死,这个不在内。

  午三、结

  是名唯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

  这句话就是结束这段文了。这前文都解释过,这裡不多说。

  巳二、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分三科) 午一、徵

  云何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

  这是第二科叫「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分三科,第一科徵。下面第二科。

  午二、释

  谓初获得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从此已后复经一生、或二、或多,而未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馀如前说。

  「谓初获得于诸如来正觉正说法毗柰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成就了信戒闻捨慧这五种功德之后。「从此已后复经一生、或二、或多」,他成就了这五种功德之后,又经过一番生死,或者是二番生死,或者是更多的生死。「而未获得最后有身」,又经过这麽长的时间,他的信戒闻捨慧有进步有增长了,虽然是增长了但是还没有得到最后有身,还没有。这「最后有身」就是最后这一生他就要进入到圣位了叫「最后有身」,就是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谓住于此,得般涅槃,馀如前说」,怎麽叫最后有身呢?就是住在这个身体裡面,他再继续用功就能入涅槃了就能得阿罗汉果了。「馀如前说」,还有其馀的意义像前面说过,就是能够入正性离生也算是住最后有身。

  午三、结

  是名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

  这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三科结。

  巳三、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分三科) 午一、徵

  云何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

  第三科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这位修行人也是趣入到佛法裡面来、并且也成熟了善根、不是将成熟的境界?比将成熟的境界更高了一步了。这是个问。下面第二科解释。

  午二、释

  谓即如是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复已获得最后有身。若住于此、得般涅槃,馀如前说。

  「谓即如是已得趣入补特伽罗」,这是说这位修行人,就是前面亦趣入、亦将成熟的这个人,「已得趣入」,他已经成就了来到佛法裡面的功德,就是具足了信戒闻捨慧的功德这个人。「复已获得最后有身」,他一生又一生不断的进步他又成就了「最后有身」就可以得圣道入涅槃了,这个人这就叫做「已成熟」。怎麽叫做最后有身呢?「若住于此得般涅槃,馀如前说。」

  午三、结

  是名亦已趣入、亦已成熟、非将成熟。

  是这样意思。这样子呢,什麽叫做趣入?什麽叫做将成熟?什麽叫做已成熟?他们中间的差别就很清楚了。这等于是一个尺,你量量自己你现在到了什麽程度?

  巳四、非已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分三科) 午一、徵

  云何非已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

  这是第四科,也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这个人也没有趣入、也没有将成熟、也没有已成熟呢?。这是个问,下面就回答。

  午二、释

  谓即如是有涅槃法补特伽罗、唯住种性而未趣入。

  「谓即如是有涅槃法补特伽罗」,就是他的色受想行识裡面有无漏的种子,这个人。「唯住种性而未趣入」,他只是有无漏种子而已他还没能够具足信戒闻捨慧,这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他在佛法裡边还没有信心、他还没能够持戒、没能多闻、也没能够惠捨、也没能够有智慧,这五种功德还不具足。

  午三、结

  是名非已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补特伽罗。然有堪能,定当趣入,当得成熟。

  然而他内心裡边有无漏种子,他有能力趣入佛法、将成熟、已成熟这种功德他一定会成就,他有这种能力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来,这就叫做「非已趣入、非将成熟、非已成熟」,只是住种性而已。这是第四科。

  寅二、别简(分二科) 卯一、标

  复有一类补特伽罗,定无堪能当得趣入当得成熟。谓离种性无涅槃法补特伽罗。

  这是第二科别简,这个别简就是安立这一科。这个趣入地这一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是自性、第二科就是安立。这安立这一科裡面第一科就是别辨相,第二科是总料简,还没讲。别辨相这一科第一科是种类,这一科讲完了。这个种类裡面分二科,第一科略释,第二科是别简。前面略释这一科讲完了,现在讲别简,就特别的简别一下,其中还有不是的。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复有一类」,前面说出来这是四类:住种性、趣入、将成熟、已成熟分这四类,现在再简别一下。「复有一类补特伽罗定无堪能」,就是还有一类人他决定没有这种能力,没有什麽能力?没有能力「当得趣入当得成熟」,没有这种能力,他不能够相信佛法,当然也不可能有善根成熟这件事。这个人是谁呢?「谓离种性无涅槃法补特伽罗」,就是那一个众生他的色受想行识裡面没有无漏种子,没有这个得涅槃的法没有得涅槃的善根这种人,这个人他「定无堪能当得趣入当得成熟」,这个人决定不可能对佛法裡面有信,他也信戒闻捨慧都不具足的。

  这是标,下面解释。

  卯二、释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无种性故;定无堪能当得趣入、及当成熟,何况当能得般涅槃?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无种性故」,因为他的色受想行识裡面没有无漏种子,没有这种功德,所以决定「无堪能当得趣入及当成熟」,「何况当能得般涅槃」呢?更不能了。

  丑二、位摄(分二科) 寅一、辨差别(分四科) 卯一、标

  当知此中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六位所摄。

  这是前边这个「种类」这一科讲完了,现在第二科是位摄。这个「位」就是阶级,就是前后深浅的次第用这个来分别他、来解释,这个「摄」就是属于位次属于这个范围内。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差别,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当知此中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六位所摄」,前面这麽多类裡有四类人,一共可以分成六个阶级,属于、统摄于六个阶级之内。这一句话是标。下面第二科。

  卯二、徵

  何等为六?

  这是问。下面第三科是列。

  卯三、列

  一、有堪能补特伽罗,二、成就下品善根补特伽罗,三、成就中品善根补特伽罗,四、成就上品善根补特伽罗,五、究竟方便补特伽罗,六、已到究竟补特伽罗。

  「一、有堪能补特伽罗」,这是第一个;有六位,这是第一个阶级。「二、成就下品善根的补特伽罗。三、成就中品善根的补特伽罗。四、成就上品善根的补特伽罗。五、究竟方便补特伽罗。六、已到究竟补特伽罗」,就是分这麽六个位次,这是列出来。下面一一的解释,分六科,第一科就是什麽叫做「有堪能补特伽罗」?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卯四、释(分六科) 辰一、有堪能(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堪能补特伽罗?

  这是徵。下面第二科回答了。

  巳二、释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而未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毗柰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说这个众生从无始劫以来法尔所得无漏的善根,这个善根在他的色受想行识裡面、在他眼耳鼻舌身意裡面安住不动,无论是做善做恶、到天上去或者到三恶道去他这无漏种子安住不动,就是这个人。「而未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虽然他有种性,但是还没有在佛法裡面成就信戒闻捨慧。

  巳三、结

  是名堪能补特伽罗。

  就是这个人有「堪能」,有这种可能性、有这种功能性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来。这就叫做有「堪能补特伽罗」。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成就下品善根。

  辰二、成就下品善根(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成就下品善根补特伽罗?

  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

  巳二、释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

  这个人对于佛法有了正信、而且还能够受戒,信、戒、还能多闻,信戒闻捨慧,用佛法的苦集灭道的智慧来调柔他的我、我所见、调柔他的邪知邪见,使令这个见逐渐的消融、逐渐的溶解了,能得正知正见。

  巳三、结

  是名成就下品善根补特伽罗。

  这是结束这段文。这是在佛法裡边、来到佛教裡边来,不断的学习佛法,他对佛法的信戒闻捨慧这五种功德都成就了。

  但是这个慧这个地方……。「信」、对佛法有信心,我们通常说他有信心、实在这个信心是逐渐成就的,和这个慧有关係;信和智慧有关係,你对佛法得到正知正见以后的智慧你这信心就建立起来了,说完全不明白什麽是佛法、说「他有信心」这是靠不住的事情。他有了信;有了慧才有信。有信、「信」这句话这个字有什麽意思呢?就是他希望得圣人希望成就圣道,这「信」裡边有这样的愿望。信、愿、行,我们通常说淨土法门信愿行,其实普遍的一切佛法的法门裡面都是有信愿行的。所以这个第一个是信实在是最后的智慧建立的。

  有信他就有愿,怎麽知道有愿了呢?他受「戒」。受戒他就是恶事不可以做;我们心裡想「我要自由才可以嘛!怎麽可以约束我呢?我愿意怎麽的就怎麽的」,不是,他现在感觉到做恶有恶报不可以做,不可以那麽自由的,要约束自己所以他就有戒。信、戒。

  但是这个信和戒是从智慧来的,智慧从那来的?从多闻来的。你要「闻」、要听闻佛法,佛教说这些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非常的有道理,这他才有智慧然后才有信有戒,所以信、戒、闻、「捨」,这个捨就是慈悲心,有智慧、从智慧裡边生出慈悲心,对于别人有什麽困难我要帮助他,对于别人有同情心这个瞋心就少了,有慈悲心就减少了瞋心所以会帮助别人。

  闻、捨、慧这都是由智慧来的。有智慧是什麽呢?就把自己的我见、我所见、常见、断见、有见、无见慢慢的都消融了、都融化了那就是智慧的表示。

  这是「下品善根」,在佛法裡面成就了初开始的善法,初开始所成就的功德信戒闻捨慧这五样。所以这「安住种性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的法毘奈耶所有的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这个执着心没有那麽重了,「是名成就下品善根的补特伽罗」这个人,这叫做下品善根,也就初开始成就的善根。

  辰三、成就中品善根(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成就中品善根补特伽罗。

  这是第三科,也是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巳二、释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从是以后或经一生、或二、或多,展转胜进;而未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初于佛正觉正说法毘奈耶所有正信,广说乃至调柔诸见」,你成就了这个下品善根。「从是以后或经一生」,从这麽以后又经过了一生,经过了一生一次的生命,这一次的生命或者活一百岁或者活五百岁,那麽你从知识成熟了以后这个善根又出现了,你又遇见佛法你又增长你的信戒闻捨慧。或者「经二生」、「或多」不只三生、四生、五生乃至几百千生,「展转胜进」,一生又一生、一生又一生的使令你的善根有进步都是胜过于前一生。「而未获得最后有身」,进步倒是进步,但是还没有到达最后这一生会得圣道,还没到这个程度的时候那就是「中品善根」。「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这叫最后身。

  巳三、结

  是名成就中品善根补特伽罗。

  辰四、成就上品善根(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成就上品善根补特伽罗?

  这是第四科,怎麽叫做上品善根补特伽罗呢?

  这第一句是问。现在第二科解释。

  巳二、释

  谓即如是展转胜进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后有身,若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谓即如是展转胜进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后有身」,怎麽叫做最后有身?「若住于此能般涅槃」,能得阿罗汉道入无馀涅槃了。「或能趣入正性离生」,能得初果也算是最后有身。因为入初果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所以那「最后有」那是凡夫的最后身,以后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

  巳三、结

  是名成就上品善根补特伽罗。

  这上品善根的补特伽罗就是这样意思,就是他有堪能这一生得圣道。

  辰五、究竟方便(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名为究竟方便补特伽罗?

  这是第五科究竟方便,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究竟的方便呢?这个方便有初开始的方便、有最后的方便,这最后的方便叫「究竟方便」。

  巳二、释

  谓已获得最后有身补特伽罗、为尽诸漏、听闻正法、或得无倒教授教诫、正修加行;而未能得遍一切种、诸漏永尽;未到究竟。

  「谓已获得最后有身补特伽罗」,这第二科解释。说这个人他这个信戒闻捨慧一生又一生的进步现在达到「最后有身」,现在这个凡夫身现在是「最后」,凡夫的最后这一身这个人。「为尽诸漏、听闻正法」,这个人他是为求「尽诸漏」,消灭一切的烦恼,他的目的要消灭自己的贪瞋痴要得涅槃,他就「听闻正法」,就是以涅槃为上首来学习佛法;「听闻正法」就是学习,就是学习佛法。「或得无倒教授教诫」,或者他又得到了没有错误的「教授教诫」。这个前面「听闻正法」是一般性的、大众一起的听佛说法、或者是听菩萨、听阿罗汉说法。「或得无倒教授教诫」就是你自己的戒和尚你这位亲教师,他一对一的、或者是一比二也可能、就是少数的,他的师长专对他的徒弟、专对他的弟子来「教授教诫」,来教授他佛法、教授他怎麽样修行、教诫他这个事情不可以做,就是这样意思。教授他修观叫做「教授」,教授修止叫做「教诫」。或者是修定慧叫做「教授」,教他持戒叫做「教诫」。就是这样「无倒的教授教诫」。「正修加行」,他得到了正法、得到了「教授教诫」之后,他就努力的去修学戒定慧,努力的修行了。

  「而未能得遍一切种诸漏永尽」,虽然是开始修行了,但是还没能够在一切法上都无所执着「遍一切种诸漏永尽」,就是在一切的境界上还没能够无分别、还没能够不执着还没能够不受一切法,他心裡面遇见色声香味触法遇见一切的境界的时候他心裡面还有虚妄分别,那就是烦恼还没有断尽。「未到究竟」,他是有修行了,但是没到究竟圆满的程度,这个事情。

  巳三、结

  如是名为究竟方便补特伽罗。

  这「究竟方便」就是这样意思。这裡面表示已经到了三果,到了四果向的程度了,但是没有得阿罗汉果。

  辰六、已到究竟(分三科) 已一、徵

  云何名为已到究竟补特伽罗?

  这是第六科「已到究竟」,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麽叫做已到究竟了呢?就是到了最后圆满的程度了呢?「已到究竟的补特伽罗」呢?这是问,下面解释。

  巳二、释

  谓即如是补特伽罗,为尽诸漏听闻正法,获得无倒教授教诫,如是如是正修加行,已能获得遍一切种诸漏永尽,所作已办,究竟获得第一清凉。

  「谓即如是补特伽罗,为尽诸漏听闻正法,获得无倒教授教诫,如是、如是正修加行」就是这样子、这样子修这个无漏的戒定慧,修学止观了。「已能获得遍一切种诸漏永尽」,这个人达到这个程度了,无论是什麽时候什麽境界举心动念的时候,他心裡面对于一切法都不执着,「无着得最上捨」;这「不着」就是「捨」的意思。达到这麽一个境界了,是一点烦恼没有了「诸漏永尽」。「所作已办」,所应该修行的圣道已经完全办好了,已经办妥了。「究竟获得第一清凉」,就是初果圣人已经得到了清凉但是还不究竟不圆满,到二果、三果到四果的时候这时候究竟了,达到最殊胜的境界,是最殊胜清凉的大自在的境界。这个烦恼是热、是热恼,圣道是「清凉」,就是一点虚妄分别没有了是「第一清凉」,纯是光明的境界了,像虚空裡面没有云了阳光普照的这种境界。

  巳三、结

  如是名为已到究竟补特伽罗。

  这是到大阿罗汉的境界。

  寅二、明渐次(分二科) 卯一、别辨相(分五科) 辰一、能获下品善根

  当知此中堪能种类补特伽罗,即以种性为依为住、便能获得下品善根,及能趣入。

  这是第二科明渐次。这个位摄这一科裡面第一科是辨差别,刚才说这麽多的差别。现在第二科明渐次,渐次还是说这个差别,说这个差别前后有次第这个意思。分二科,第一科别辨相,别辨这个差别的相貌。分五科,第一科能获下品善根。

  「当知此中」这个「堪能的种类补特伽罗」,就是唯入种性的这个补特伽罗,「即以种性为依为住」,他这个人就是以他心裡面所具足的无漏种性为依止会生出来善根,这个善根以他无漏种性为依止而生出来的;就从那个种子生出芽来,这芽以种子为依才生出来的。现在你的信戒闻捨慧你就得要依这无漏种子「为依」,这个「住」就是生出来这个善根以后就是相似相续的随转叫做「住」,相似相续的随转,就是随顺这个善根的成就而继续的维持下去而不失掉叫做「住」。「便能获得下品善根」,他就是依原来的无漏种子,这个无漏种子是不经过努力本来就成就的,就是依他为本钱为本,那麽你遇见佛法的时候你就能「获得下品的善根」。「及能趣入」,这个下品善根就是刚才说的信戒闻捨慧,他就来到佛法裡边来了;怎麽叫做来到佛法裡边来?就是你内心对佛法有了信戒闻捨慧了,你就是佛教徒了,这个意思。

  这是获得下品善根。第二科能获中品的善根。

  辰二、能获中品善根

  既趣入已,下品善根为依为住,复能获得中品善根,以此善根而自成熟。

  「既趣入已」,你既然成就了下品的信戒闻捨慧的善根来到佛法以后,「下品善根为依为住」,就以你有的下品善根「为依为住」,「复能获得中品善根」,就是进一步了,你的信戒闻捨慧有增长有进步了,好过初开始的信戒闻捨慧。「以此善根而自成熟」,就是这又以中品的善根,你自己来成熟自己。

  《披寻记》七八三页:

  以此善根而自成熟者:此中成熟谓将成熟,非已成熟,如前已而应知。

  「以此善根而自成熟者:此中成熟谓将成熟」,就是刚刚的要成熟了,「非已经成熟」了,像那个苹果,还不是已成熟但是它就要成熟了,所以叫「将成熟」。「如前已说应知。」

  辰三、能获上品善根

  彼于如是自成熟时,中品善根为依为住,复能获得上品善根,已得成熟。

  这是第三科「能获上品善根」。「彼于如是」,那位修行人那个佛教徒,在他这个「自成熟」他自己努力成就的这个善根,什麽呢?就是「中品善根」,「为依为住」,「复能获得上品的善根,已得成熟」,这上品善根成熟了。这前面解释「上品善根成熟」是什麽?就得到最后有身了。

  辰四、究竟方便

  彼由如是上品善根修集为因所得自体,复能修集转胜资粮,由是触证心一境性,复能趣入正性离生;证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而未能证最胜第一阿罗汉果。如是名为究竟方便补特伽罗。

  「彼由如是上品善根修集为因」,这是第四科究竟方便。说那个修行人那位佛教徒,由于他有这样的「上品善根的修集」,就是修集成就了上品善根「为因」,依上品善根为因,「所得自体」,所成就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成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就是你的最后有身所成就的一个自体,这个色受想行识裡边有很大的智慧福德,有很强大的信戒闻捨慧。「复能修集转胜资粮」,在这个基础上他又能进一步的修集更殊胜的资粮。这是什麽呢?就是到了内凡位,到了煖、顶、忍、世第一了;前面是外凡位、修集资粮是这麽意思。这个「转胜资粮」就是内凡位的这个戒定慧,内凡位的止观的资粮就是因,它是得到圣道的因所以叫「转胜资粮」。

  「由是触证心一境性,复能趣入正性离生」,由于你成就了这个「转胜的资粮」,也就是得到了最后有身的时候,你这时候转胜资粮的相貌是什麽呢?二个相貌;一个是「心一境性」、一个是「趣入正性离生」这二个相貌。「触证心一境性」,你最低限度得到未到地定了,或者是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最低限度是你成就了未到地定的心一境性,这是奢摩他的止。第二个相貌「复能趣入正性离生」,就是毘钵舍那观。依心一境性为依止,修毘钵舍那观、修无我观、修四念处一下子相应得初果了,就是见到苦集灭道了;见到苦谛、见到集谛、见到灭谛、见到道谛了,你就是圣人了。

  「证预流果」就是成就了预流果、就是初果,「或一来果」就是二果,「或不还果」就是三果,「而未能证最胜第一阿罗汉果」、还没到,这叫做「究竟方便」,是这样意思,「如是名为究竟方便补特伽罗」。

  辰五、已到究竟

  若已证得一切烦恼皆悉永断阿罗汉果,尔时名为已到究竟补特伽罗。

  「若已证得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这是第五科已到究竟。若是这个修行人,他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他这时候进一步成就了「一切烦恼皆悉永断」,所有的贪瞋痴没有剩馀的都消灭了,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一切法的时候得最胜捨,一点执着心没有了无执着的境界,所以阿罗汉也翻作「无着」。「尔时名为已到究竟补特伽罗」,就是到了这个程度。

  这个「明渐次」裡边第一科是「别辨相」,这一科分五科讲完了。下面第二科是结略义,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卯二、结略义(分二科) 辰一、标

  此则显示由初中后,一切声闻所修正行,所立六种补特伽罗。

  前面这一段文就「显示」出来,「由初」、开始发心到经过「中」间努力的栽培到最「后」成功了,分三个阶段,一切的声闻人所修的正行,这个戒定慧的正行就是不出这个范围。「所立六种补特伽罗」,就包括这六种的不同。

  这是第一科标,下面第二科解释。

  辰二、释

  由有种性声闻正行,显示最初补特伽罗,由到究竟声闻正行、显示最后补特伽罗;由馀声闻所修正行、显示中间补特伽罗。

  「由有种性声闻正行,显示最初补特伽罗」,就是下品善根,他这个时候最初有种性,遇见佛法以后他有信戒闻捨慧的「正行」,这是「最初的补特伽罗」下品善根。「由到究竟声闻正行」,到最后第一清凉到阿罗汉道的时候,「显示最后的补特伽罗」。「由馀声闻所修的正行」,这「初」和「后」剩馀的、除掉初和后剩馀的就是中间的「声闻所修的正行」,所修的戒定慧,「显示中间的补特伽罗」。就是分这麽三大部份,这就是前文的一个略义。

  子二、总料简(分二科) 丑一、问

  问:已得趣入补特伽罗,为有定量一切时等,得般涅槃?为无定量一切时分而不齐等,得般涅槃?

  这是第二科「总料简」。前面第一科是「别辨相」都说完了。现在是第二科「总料简」,是把前面这一大段文再重新地检查、观察一下。分二科,第一科是问。

  说「已得趣入补特伽罗」,他有了种性遇见佛法以后他就发出来下品善根信戒闻捨慧,这时候就是来到佛法裡面来了。这个人「为有定量,一切时等」,就是有一定的数量,什麽数量呢?「一切时等」就是有那麽多的时间,决定要经过那麽多的时间得入涅槃,是这样吗?「为无定量一切时分,而不齐等,得般涅槃?」「为」是没有决定的时间、没有说一定是多少时间,没有。「而不齐等」,此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大家不一样,得涅槃的时间大家不一样。

  这是一个问,「有定量」?「无定量」?这麽一个问题,下面就是回答了。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标有差别」。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标有差别

  答:无有定量、亦非一切时分齐等,得般涅槃;然随所应、如所遇缘有差别故。而般涅槃。

  「答:无有定量,亦非一切时分齐等,得般涅槃」,这是没有决定的数量的,也不是一切时分都是一样的,「得般涅槃」,不是的,不是这样。「然随所应,如所遇缘有差别故,而般涅槃」,为什麽没有定量呢?不是说大家一样的,为什麽不是这样呢?「然随所应」是因为他,(这个「然」字当「是」字讲),是因为每一个人随他所相应的境界,这个境界这个有情是相应的、但是那个有情就不相应,这是有这种事情。「如所遇缘」,如每一个有情所遇见的能发道心的因缘「有差别故」,不一样,这个人遇见这个因缘能发道心、那个人遇见这个因缘不能发道心,这是有差别的,所以他就入涅槃的时间也不决定,是不一定的。

  这前面是标有差别。下面列释种类,分二科,第一科列三种。

  寅二、列释种类(分二科) 卯一、列三种

  当知此中,或有一类极经久远,或有一类非极久远,或有一类最极速疾,得般涅槃。

  这底下把前面这个回答详细地解释了。「当知」这裡边这个问题,或者这样说有一类的有情,「极经久远」,经过很久很久的时候他才能入涅槃。「或有一类非极久远」不是那麽长。「或有一类最极速疾,得般涅槃」,分这麽三类。

  这是列出三种来。下面随难释,随他有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解释解释。

  卯二、随难释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最极速疾般涅槃者,要经三生。第一生中最初趣入,第二生中修令成熟,第三生中修成熟已。或即此身得般涅槃,或若不得般涅槃者,必入学位方可夭没,极经七有得般涅槃。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最极速疾般涅槃者」,就是他有无漏善根的这个补特伽罗,这个众生他能迅速地「入涅槃者」。「要经三生」,要经三生才能得涅槃。怎麽叫做「三生」呢?是「第一生中最初趣入」,「第一生中」他最开始的时候,他对于佛法有信戒闻捨慧具足了这个功德,这是第一生。有了信戒闻捨慧大概这个人也应该修五停心观了,他也是这样熏习的。

  「第二生中修令成熟」,那「第二生中」……,头一生有了信戒闻捨慧还能够修五停心观死掉了,第二生没有堕落又来到人间,他「修令成熟」又继续地修学佛法使令他前一生的善根进一步的成熟,又使令他的信戒闻捨慧又进步成熟了;进步成熟了,这是第二生。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于佛法栽培地很多了,应该是有到了内凡的开始。第一生完全是在外凡的境界,第二生就进步到内凡,但是还没得定,这个奢摩他还没成就。

  「第三生中修成熟已」,「第三生中」就是煖、顶、忍、世第一,得到心一境性了最低限度得到未到地定了。「或即此身得般涅槃」,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就在这裡修止观,就「得般涅槃」,或者是得涅槃、或者是这一生得阿罗汉果了。「或若不得般涅槃者必入学位,方可夭没」,这个人或者是没有得涅槃、没得四果,但是「必入学位」,一定到初果,初果、二果、三果「入学位」,「方可夭没」,这个才会死掉,他达到这个程度。是「极经七有」,若得到初果最长的时间再经过七番生死「得般涅槃」,就是入无馀涅槃得阿罗汉果了。

  癸三、结

  如是名为趣入安立。

  前面是这个趣入地有自性,这一大科讲完了。现在第二科是安立,这一科也讲完了。

  这「三生」有这样解释;这个其中有一个意思,就是第二生的时候他的奢摩他还没成功,因为奢摩他成功了你在奢摩他裡面修四念处当生应该得初果,那就是两生就成功了。所以现在说三生,就是第二生这个奢摩他也没成功,奢摩他没成功毘钵奢那也不能成功,所以到第三生成功了。这裡边有这麽一个曲折。

  壬三、诸相(分二科) 癸一、徵

  云何名为已趣入者所有诸相?

  这是第三科。第一科是自性,第二科是安立,第三科是诸相。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说怎麽叫做「已趣入」的人的相貌?怎麽知道他成就了信戒闻捨慧?他有什麽相貌?你说说我听听。这是第一科是徵。第二科解释是分二科,第一科是种类的差别,分八科。第一科是第一相,第一个相貌,分二科。第一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不乐恶说,分三科。第一科辨相。

  癸二、释(分二科) 子一、种类差别(分八科) 丑一、第一相(分二科) 寅一、释(分二科) 卯一、不乐恶说(分三科) 辰一、辨相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纔已趣入,设转馀生,于自大师及善说法毘奈耶中,虽复忘念;若遇世间现有恶说法毗柰耶、及有善说法毗柰耶、虽久听闻以无量门讚美恶说法毗柰耶有胜功德;而不信解爱乐修行,亦不于彼而求出家。设暂出家,纔得趣入、寻复速疾弃捨退还。

  「谓安住种性补特伽罗,纔已趣入」,他这个有无漏种子这个人,他刚刚来到佛法裡边来成就了信戒闻捨慧,这功德成就了经过多少时间以后就死掉了。「设转馀生,于自大师及善说法毘奈耶中,虽复忘念」,假设他转到「馀生」,就是第一生趣入了后来就死掉了、死掉了就到第二生那叫做「馀生」。第二生是什麽相貌呢?就是「于自大师」、对于他原来头一生所归依的佛陀,「及善说法毗奈耶」及佛所宣说的法和律「虽复忘念」,他忘了。他自己他不知道我前一生是信佛的、我是归依佛法僧的、我成就了信戒闻捨慧,这些事统统都忘掉了,不知道了。

  虽然是忘掉了,「若遇世间现有恶说法毘奈耶」,假设他在世间上若遇见了「恶说法」,遇见那邪知邪见的人他说一些不合道理的法和律。「及有善说法毘奈耶」,遇见这两种人,一个是宣说宣扬佛法的、一个宣扬邪知邪见的这两种情形。「虽久听闻以无量门讚美恶说法毘奈耶有胜功德」,虽然是长期的听那个邪知邪见的人讲,那个邪知邪见的人也有些邪智慧,他以「无量的门」无量的、很多的态度从各方面来讚歎那个恶说法、律的殊胜、「恶说法」有胜功德,这麽讚歎。「而不信解爱乐修行」,这个前一生趣入到佛法的这个人,他对他不相信、不信解,总是不感觉有道理「不解」,也不欢喜按照他的邪知邪见去修行去,这个人「亦不于彼而求出家」,也不在那个外道的邪知邪见裡面去要求出家,也不做这个事。这是个相貌,有这个相貌。

  现在这底下说「设暂出家纔得趣入,寻复速疾弃捨退还」,假设他暂时的出了家,在外道法裡面出了家。「纔得趣入」,刚刚的一深入要想要用功的时候,「寻复速疾弃捨退还」,立刻的又弃捨了,「我不欢喜、不高兴」。这是一个相貌。

  这是辨相。下面引这个譬喻。

  辰二、引喻

  为性于彼,不乐安住。如蜜生虫,置之酽酢,或如爱乐受妙欲者,置淤泥中。

  「于彼不乐安住」,他对在那外道裡面的境界他不欢喜,不在那裡。「如蜜生虫,置之酽酢」,就像那蜂蜜裡边生一个虫子,把这个虫子拿出来放在那个「酽酢」,「酽」就是很浓厚的那个酸醋裡面去,那牠是不欢喜,这个虫在那裡牠就不欢喜。「或如爱乐受妙欲者」,或者世间上那个欢喜这个色声香味触、欢喜享受五欲的人,「置淤泥中」,把他放在那个淤泥裡面去他也不欢喜,类似这种情形。

  这下面第三科解释这个因由。

  辰三、释因

  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

  为什麽以前成就了信戒闻捨慧的人对于外道的邪知邪见不欢喜呢?「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说那个修行人因为他前一生在佛法裡面栽培了殊胜的信戒闻捨慧的那个力量,那个力量来保护他就是使令他不欢喜邪知邪见,是这样意思,原因就在这裡。

  卯二、爱乐善说(分三科) 辰一、辨相

  若暂听闻讚美善说法毘奈耶少分功德或全未闻,虽暂少闻或全未闻,而能速疾信解趣入、爱乐修行、或求出家。既出家已,毕竟趣入,终无退转。

  这是第二科爱乐善说。前面是不欢喜恶说,现在爱乐善说。

  说是这位这个有善根的人「若暂」时的听「闻」了一个人「讚美」,佛法裡边佛所说的这个「法毘奈耶少分功德」,还没有多说、只是讚美出来一小小的功德。「或全未闻」,或者是这个有善根的人完全没有听人讚歎佛法,完全没有听,少少的功德都没有听过。「虽暂少闻或全未闻」,说这个有善根的人虽然「暂时」,就是时间短,「少闻」佛法的小小的功德,或者是完全没有听闻佛法的功德。「而能速疾信解趣入,爱乐修行」,但是对于佛法就很迅速的就发欢喜心了,他就欢喜在佛法裡面出家修行。「或求出家」,或者是他就要求在佛法裡要出家修行了。「既出家已,毕竟趣入,终无退转」,他若是出了家,离开了这个烦恼家以后来到佛法裡面来,他就是决定的深入向前修行了。「终无退转」,决定不会再向后退的,说「我不修行了、还俗了」,没有这回事情。

  辰二、引喻

  为性于此爱乐安住。如蜜生虫,置之上蜜;或如爱乐受妙欲者,置胜欲中。

  「为性于此爱乐安住」,说这个人他的心,他的心性就是爱乐佛法,在佛法裡边到寺庙上去就欢喜这样子。「如蜜生虫置之上蜜」牠也是欢喜的。「或如爱乐受妙欲者置胜欲中」也是生欢喜的,他就不愿意离开了。说这个有善根的人就是这样子。

  辰三、释因

  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

  这下面第三科是释因。「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前一生栽培的善根保护他,他就会这样子。

  寅二、结

  是名第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这个成就了下品善根来到佛法裡边这个人,他就有这种趣入佛法的相貌。这是第一个相貌。

  丑二、第二相(分三科) 寅一、标

  复有所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这是第二相貌,底下标。还有「所馀」,前面第一个相貌之外还剩馀的,还有趣入佛法的相貌,已趣入的相貌。这是标。下面解释分三科,第一科辨相。

  寅二、释(分三科) 卯一、辨相

  谓虽未得能往一切恶趣无暇烦恼离繫,而能不生恶趣无暇。

  「谓虽未得能往一切恶趣无暇烦恼离繫」,说这个成就下品善根的这个人,他还没能够断烦恼;这个烦恼有什麽不好?有什麽过失呢?「能往一切恶趣无暇」,你有这样的烦恼你就跑到三恶道去了,跑到这个八难,(八难就是八无暇)跑到那裡面去,跑到那裡就不能学习佛法了。说这个成就下品善根的人还没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没能断这些烦恼(这一定要初果才可以嘛!)「而能不生恶趣无暇」,但是这个人他不会生到三恶道去、不会到八难裡面去。这是一个相貌。

  卯二、引教

  世尊依此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密意说言:若有世间上品正见,虽历千生不堕恶趣。

  下面引教。「世尊依此已得趣入补特伽罗」,这是说佛依据这个「已得趣入补特伽罗」所以说出来这种话。「密意说言」,那裡面有深意但表面上不明白。说什麽话呢?说「若有世间上品正见,虽历千生不堕恶趣」,说是这个众生他还是个生死凡夫,但是他成就佛法的「上品正见」,他有上品的正知正见了,就是相信了佛法不敢做恶事。「虽历千生」,经过这麽长久的在生死流转他不会到三恶道去的。这是佛说这个偈颂,就是根据这个意思说的,就是有成就了「下品善根」的这个人说的。底下证成。

  卯三、证成

  彼若已入上品善根,渐向成熟,尔时便能不生无暇及馀恶趣。

  说是那位佛教徒他若是进入到「上品善根」的时候,那就是由初品善根、中品善根进到上品善根,是渐渐地趋向于成熟。「尔时便能不生无暇」,他就不会生到那个八种无暇的境界裡面去,「及馀」的三恶道裡面去,不会去了。

  寅三、结

  是名第二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前面是说他不乐恶说、欢喜佛法,这是第一相貌。第二相貌,他不会到三恶道裡面去,这裡是这个意思。下面第三相貌。

  丑三、第三相(分三科) 寅一、标

  复有所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

  寅二、释

  谓暂闻佛或法或僧胜功德已,便得随念清淨信心,引发广大出离善法。数数缘念融练淨心,身遂毛竖、悲泣雨泪。

  「谓暂闻佛或法或僧胜功德已」,或者这个佛教徒他少少的时间听人家讚歎佛的功德、讚歎法的功德、讚歎僧宝的「胜功德已」,「便得随念清淨信心」,他就能够得到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那种清淨的信心决定不疑惑,他就有这种境界出现。「引发广大出离善法」,从这个清淨的信心裡边能进一步的引发出来更广大的出离尘劳的功德善法,就是有更殊胜的无漏的戒定慧了。

  「数数缘念,融练淨心」,他就一次又一次地缘念三宝、缘念佛法僧的功德,「融练淨心」,来融化他的贪瞋痴、陶练他的清淨心,使令他清淨心逐渐的增长,他就有这种功德。「身遂毛竖」,他听闻佛法的功德他全身的毛都竖起来了。「悲泣雨泪」,就是有这种……流泪像下雨似的,说他有这种现象。

  寅三、结

  是名第三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这是对于佛法的好乐心达到了这麽个程度。下面第四相。

  丑四、第四相(分三科) 寅一、标

  复有所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什麽呢?

  寅二、释

  谓性成就勐利惭愧,于所现行诸有罪处,深生羞耻。

  「谓性成就勐利的惭愧」,这个成就信戒闻捨慧的这位佛教徒他还有一个相貌,就是他的心裡面成就了「勐利的惭愧心」,很强大的惭愧心。怎麽叫做勐利惭愧呢?「于所现行诸有罪处,深生羞耻」,就是他自己若有这种行为显现出来,杀盗YIN妄的罪过的事。「深生羞耻」,不用别人说,自己就是感觉到羞耻。

  寅三、结

  是名第四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这个也就是解释了前面不到三恶道的原因,原来是这麽回事情。

  丑五、第五相(分三科) 寅一、标

  复有所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这是第五相。

  寅二、释

  谓于受持、读诵、请问、思惟、观行,求善法中有深欲乐、勐利欲乐。

  「谓于受持、读诵、请问、思惟、观行、求善法中」,说这个人这个佛教徒,对于「受持」佛法的道理,「读诵」佛法的文句,「请问」、有不懂的地方肯低头、肯谦虚、肯去请问人家,请问了以后他内心裡面常常「思惟」,还能「观行」、观即是行叫「观行」就是能够深入的观察,那就是在奢摩他裡修观的意思。「求善法中,有深欲乐」,这个受持、读诵、请问、思惟、观行这都是希求善法的一种行为,在这件事裡边「有深欲乐」,有深深的好乐心欢喜心,「勐利的欲乐」特别强,其他的事情都不做了,这件事特别重要。

  寅三、结

  是名第五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丑六、第六相(分三科) 寅一、标

  复有所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寅二、释

  谓于一切无罪事业,修集一切善品加行正方便中,能善修集,坚固发起,长时发起,决定发起。

  「谓于一切无罪的事业」,没有过失的事业。「修集一切善法」的加行的「加行正方便中」,「修集一切善法」佛法裡面的戒定慧的,这种努力修行的正方便裡面「能善修集」,他有这个能力能好好的努力去修学。「坚固的发起」,他若发动这件事的时候无论什麽事情不能障碍他,所以叫做「坚固」。「长时的发起」,还不是短时期。「决定发起」,一点不犹豫的努力的去做这件事。

  寅三、结

  是名第六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丑七、第七相(分三科) 寅一、标

  复有所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下面第七个「复有所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呢?

  寅二、释

  谓彼为性尘垢微薄、烦恼羸劣,虽起诸缠而不长时相续久住,无谄无诳、能制憍慢我我所执,好取功德、憎背过失。

  「谓彼为性尘垢微薄」,说是这个人他那个性格「尘垢微薄」,这个杂染的事情很少,不能说没有、可也很少。「烦恼羸劣」,他也有贪瞋痴的烦恼但是它没有力量,这个「羸劣」就是很薄弱的很没力量的。「虽起诸缠而不长时相续久住」,虽然现出来有的时候也起烦恼,但是时间很短不会相续久住的不会这样。「无谄无诳」,这个人的性格他不谄诳、不虚伪、不欺骗人。「能制憍慢」,这种人他的确过去世栽培善根,他也有憍慢的条件的但是他能制伏,「我不应该憍慢」、制伏自己。「制伏憍慢、我、我所执」,能制伏这我、我所的执着。「好取功德,憎背过失」,有功德的事情他努力的去做,有过失的事情就弃捨了。

  寅三、结

  是名第七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丑八、第八相(分三科) 寅一、标

  复有所馀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这是第八个。

  寅二、释

  谓能善巧藏护其心,于诸广大所应证处不自轻懱,不自安处无力能中,其所信解增多勐盛。

  「谓能善巧藏护其心,于诸广大所应证处不自轻懱」,这件事也很重要。他能够「善巧」的就是他有智慧「藏护其心」,就是保护他的心不要被烦恼染污了,不要有罪过的事情染污他的心,使令那个心清淨鲜白,这是一件事。「于诸广大所应证处」,对于那个圣人所成就广大的那种圣道的境界「不自轻懱」,他不轻视自己,他也有信心,「我也能成就」他有这个信心。「不自安处无力能中」,他不会把自己放在「哎呀!我不行啊!我怎麽能够修学圣道呢?我怎麽能得圣道呢?这个事办不到的呀!这贪瞋我怎麽能断呢?我不能啊!」他不会这样子。「其所信解增多勐盛」,他对佛法的信解渐渐、逐渐的增长,特别的勇勐殊胜有力量。

  寅三、结

  是名第八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前面是辨差别,现在是善根的差别。前面是这个标释的差别裡面这个诸相裡面。有自性一科、安立一科、诸相一科。诸相这科裡面,种类的差别,现在是善根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标已说。

  子二、善根差别(分三科) 丑一、标已说

  如是等类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当知无量,我于是中已说少分。

  这个来到佛法裡面的这个有信戒闻捨慧的这个有善根的这位佛教徒,他的相貌很多很多的。「我于是中已说少分」,前面说了八段,我说的这是一少分。

  这是已说。下面是总料简,分三科,第一科是下品。

  丑二、总料简(分三科) 寅一、下品

  如是诸相,若有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下品名有间隙,未能无间,未善清淨。

  「如是诸相,若有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这个前面说的这麽多的相貌,若是有安住在下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下品,名有间隙」这裡面也有详细说这个善根的相貌。若是这个人他是属于下品善根的,就是初开始栽培的信戒闻捨慧这样程度的佛教徒「名有间隙」,就是裡边还有其他的过失夹杂在裡面「有间隙」。「未能无间」,他还没能够全部都是清淨的善根。「未善清淨」,还不全是清淨的裡面还有杂染。这是这个下品善根的相貌,有这样事情。底下是第二,是中品。

  寅二、中品

  若有安住中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中品。

  这个人就是中等的,也还是有点间隙,这六根还没能完全清淨。

  寅三、上品

  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上品无有间隙,已能无间,已善清淨。

  「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者,当知上品无有间隙」,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他的这个六根裡面全是清淨的现行,而没有过失夹杂在裡边。「已能无间、已善清淨」,这个人全部都是清淨的了,他举心动念都是清淨的。

  丑三、结趣入(分二科) 寅一、堕趣入数

  如是名为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成就如是趣入相者,当知堕在已趣入数。

  这是第三科结趣入,分二科,第一科堕趣入数。

  「如是名为」,说前面这麽解释有下品、有中品、有上品,他是由下品进步到中品,由中品进步到上品,这就叫做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到佛法裡面的相貌,这还没得圣道。「成就如是趣入相者」,你成就了这样相貌的人,「当知堕在已趣入数」,当知这个人就是属于这个趣入的范围内了。

  这是第一科堕趣入数。现在第二科为他现证。

  寅二、为他现证

  应知如是安住种性已得趣入补特伽罗,所有众多吉祥士相,唯佛世尊及到第一究竟弟子、以善清淨胜妙智见、现见现证。随其种性、随所趣入、如应救济。

  「应知如是安住种性已得趣入补特伽罗,所有众多吉祥士的相貌」,只有这个人,「唯佛世尊及到第一究竟弟子」,就是唯独佛「以善清淨胜妙」的「智见、现见现证」,佛有最殊胜清淨的智慧,最殊胜的佛眼所见「现见现证」,看见这个人有这个程度了。「及到第一究竟弟子,以善清淨胜妙智见现见现证」,这个第一最殊胜的究竟的佛的弟子,那应该是弥勒菩萨,等觉菩萨是可以这麽说。「随其种性、随所趣入,如应救济」,那麽佛和佛的最第一弟子,看见这个佛教徒有这麽好的程度以后,佛有什麽表示呢?就「随其种性」,随这个人的善根。「随所趣入」,他应该以什麽法门能进步到圣道裡面去。「如应救济」,佛就随其所应来教化他、来救济他,使令他得入圣道。你若达到这个程度,你不用忧愁你不必顾虑,佛菩萨时时地会照顾你、要来救护你、来帮助你的、来加持你的。

  这是这个第三科这个诸相解释完了。下面第四科数取趣,分二科,第一科徵。

  壬四、数取趣(分二科) 癸一、徵

  云何名为已得趣入补特伽罗?

  这是约人说,分二科,第一科徵。现在第二科解释,第一科是列差别。

  癸二、释(分二科) 子一、列差别(分二科) 丑一、列

  谓或有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唯已趣入、未将成熟、未已成熟、未得出离。或有亦已趣入、亦将成熟、未已成熟、未得出离。或有亦已趣入、亦已成熟、未得出离、随欲而行。

  「谓或有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唯已趣入」,这个人只是达到这个程度,只是趣入这个范围内,「未将成熟」还没成就中品善根,「未已成熟」还没成就上品善根,「未得出离」还没得入圣道。「或有亦已趣入,亦将成熟」达到中品善根,「未已成熟」没有成就上品善根,「未得出离」还没得圣道。「或有亦已趣入了,亦已成熟了」,还「未得出离,随欲而行」,得出离了的圣人他的一切时、一切处随智慧行,就是「随欲而行」了。这位修行人还没达到这个程度。

  丑二、指

  如是差别,应知如前已办其相。

  前边是列出来这差别,现在是「指」。像这样前面这个说这麽多「差别」,「应知如前」文已经说了,前面已经说过多少次了。

  下面第二科「指随应」。前面列差别,这指随应。

  子二、指随应

  复有所馀、如种性地说软根等补特伽罗所有差别,今于此中如其所应,亦当了知所有差别。

  「复有所馀,如种性地说软根等补特伽罗」,就是下品「所有」的「差别」。「今于此中如其所应,亦当了知所有差别」,现在这裡边说补特伽罗的差别,就和前边种性地所说的,也应该这样。

  这是第三科是总结,这个趣入地的总结。

  辛三、总结

  如是所说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已趣入者所有诸相、若已趣入补特伽罗,一切总说名趣入地。

  「如是所说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已趣入者所有诸相、若已趣入补特伽罗」,这四大科,「一切总说名趣入地」,这四大科和合起来叫做趣入地。

  这个种性地和趣入地讲完了。这个声闻地一共分三地;第一个种性地,第二个趣入地,第三个就是出离地、那就是到二十二卷。这个二十一卷就是把这个种性地、趣入地这两地说完了。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3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5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6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7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1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5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4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48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247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