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21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老法师:好,我们开始。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大家好!惭愧学生张有恒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孝经》学习心得报告」。

一、缘起

在去年七月二十六日,后学奉净空师父上人指示,在台南极乐寺开办《群书治要》学习班。由于师父在极乐寺讲经时提到此事,并鼓励大众报名参加,因此开班当天参加学习的学员非常踊跃;同时开班的当天,师父上人亲自莅临极乐寺指导并开示。师父上人指出,《群书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篇章,学习《群书治要》不仅可以修身,也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群书治要》不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传到日本之后,也造就了日本的盛世。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徵、褚遂良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共五十余万言,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后学秉持师命,开办《群书治要》学习班,心中实在是诚惶诚恐。由于《群书治要》共有五十卷,分量相当庞大,后学首先选取《群书治要》其中第九卷的《孝经》,做为学员优先学习的经典。正式报名参加的学员约有五十名,共分为孝顺、友悌、忠恕、诚信、礼让、道义、廉洁、知耻、仁爱、和平十组;学员利用每周六,上午九时至下午五时上课,于每周上课完毕后,隔周由每一组轮流报告所学习的经文白话解释,以及学习心得。由于大家学习得非常用心,《孝经》在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完成后,后学便将大家共同学习的成果,编成《群书治要.孝经》白话解释,与大众结缘。

二、《孝经》简介

《孝经》为儒家十三经(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之一,是记载孔子为弟子曾参讲解孝道的一部重要经典,相传孔子为说明六经(按: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之纲领而做。《孝经》精要阐述儒家对于孝道的见解,昭示了孝道与和谐天下的深层关系。《孝经》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提出了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明代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何为而作也?曰:为阐发明王(按:在天子之位,且有圣人之德者)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这一治国理念为后世历代帝王所奉行。唐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曾亲自为此书作注(按:即《孝经注》),刻石太学,诏天下家藏其书。

孔子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之宗趣,总汇六艺,综述道、德、仁、义,为孔子示范后世之行门,是儒家学问之根、千经万论之本,是成圣成贤之基础,人人应尽之义务。

《孝经》一书,其书名之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宋邢昺《孝经注疏》说:「孝者,事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可见,「孝」是侍奉双亲的意思,「经」是恒常力行的典籍。皇侃《孝经义疏》说:「经者,常也、法也。」它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恒常,这部经典是恒常不变的真理;第二是本性的性德。

《孝经》共十八章,大体可分为六个部分,其内容是:第一章「开宗明义章」,是全经主旨,开宗明义,总述孝的宗旨和根本,阐明事亲、事君、立身之孝道三层次。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论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种贵贱不同者应如何落实孝道,统称「五孝」。第七章至第九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这三章是说明圣贤教育始于孝道。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纪孝行章」是叙述孝子应如何侍奉双亲,而「五刑章」与「纪孝行章」相配,论述行孝的第一个层次。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这三章是阐述「开宗明义章」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及孝道与扬名于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谏诤章」指出君臣、父子之间都有劝谏的道义;「感应章」说明孝悌之道做到极致,不但可以感动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也;「事君章」是论说如何事君,为全民服务;「丧亲章」阐明父母去世后能够慎终追远继续祭祀,才算是尽孝的道理。

本经篇幅简短,计一千七百九十九字。然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圣德无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孝道是安定社会、和谐世界的根本法宝。

《群书治要》节录《孝经》,除「丧亲章」外其他章节几乎全部收录,可见魏徵等人对《孝经》的重视。然而,本次台南极乐寺《群书治要》学习班仍将《孝经》之「丧亲章」补入,使《孝经》内容更为完整。

《孝经》的作者,据传是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邹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为商后宋国贵族。孔子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司职吏(管理畜养),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不为时君所用。归鲁着书讲学,编订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这就是汉代儒家常说的「六经」。《乐》后来失传。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儒家学问是对古圣先王道统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孔子一生,如《礼记.中庸所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行仁道,希望能恢复建立大同之治:「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后世历朝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王」。孔子的言行主要载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享寿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边上(今孔林所在地)。弟子服心丧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孔子儿子名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着《中庸》。

三、学习心得

本次台南极乐寺《群书治要》学习班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位学员都是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学习,虽然工作忙碌,但是大家都非常认真的学习。兹将此次《孝经》学习班部分学员的学习心得,摘录如下:

(一)孝名为戒―成圣成贤的大根大本。

佛在《梵网经》告诉我们,世尊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等正觉,即先制定菩萨戒,即「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乃菩萨戒行万行因中之最胜因也。其中父母即生身父母,以吾人此世身,系父母怀胎、乳哺,移干就湿,种种辛勤抚育而成;师即本师和尚,乃法身父母,因我们法身乃是遵守世尊教戒而生;僧则有同学、同见、同行,皆有成人之德;三宝即佛、法、僧,乃慧命父母,因我们慧命乃是依赖三宝薰修之力而得。是故,父母、师、僧、三宝对我们皆有深重恩德,实难报答,故当发孝心,而顺事之,方是孝顺;如不孝者,禽兽之不如也。

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亦即要以孝来开发我们自性中之善也;《梵网经》亦云:「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盖以孝顺深因,自然梵行具足,因得戒名,乃能趋无上佛果至道之法;非同世间孝道,仅得人天小果而已。《兰盆疏》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由此可知,吾人若学习释迦牟尼佛,把孝道做到究竟圆满,就能成佛道极果;反之,若不孝,当致至极苦果也。

《法苑》云:「戒即是孝,众生皆吾父母,是故不杀、不盗,即守戒也;皆吾父母,即行孝也。」《梵网经》亦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因此,吾人若杀众生而食之,即杀我们父母;若能不杀害众生,即是孝,即守戒也。在《梵网经》首尾贯彻,所说十重戒及四十八轻戒中,皆云孝顺心、恭敬心、慈悲心。而恭敬心、慈悲心悉从孝顺心中流出,是故孝心即是菩提心也,也就是每个学佛人必须遵守的生活规范。

因此,「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所谓制者,法制也;止者,禁止也。因此,以诸戒心修一切善,便是孝顺心中之法制也;以诸戒品灭一切恶,便是孝顺心中之禁止也。因此,吾人可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戒」,若能真正落实,乃是大孝也。

由上述可知,如来出世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所诠者即是戒定慧三学,所修者即是六度万行,所证者乃无上佛道。从世尊始成无上正等正觉,制定菩萨戒,终至涅盘会上云:「汝等诸比丘,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如佛在世,无有异也。」其中波罗提木叉即是戒也;是汝大师即是孝也。由此,可知佛陀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始终所说,一以「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总括收尽而无余也。是故,吾人若要往生净土,当持戒念佛,而持戒乃是至少要真正做到「净业三福」之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此念佛才能往生也。

(二)阳光阿姨的孝心分享

一九八九年,已经花了好几年在德国求学及工作的我们夫妻俩(按:即人称阳光阿姨夫妇),终于拿到了努力争取许久的德国工作签证,这几乎等同拿到德国居留权,在那个年代对东方人来说真的相当不容易!带着十分雀跃的心情,马上打国际越洋电话给在台湾台南的妈妈,跟她分享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妈妈听完后也很高兴,只是在最后有点落寞的说:「可是德国!那真的好远,多久才能见一次面啊?」挂上电话,原来的喜悦变成了烦忧:「对啊,要多久才能和妈妈见面呢?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上一次呢?」几天以来的辗转难眠与天人交战后,对妈妈的挂念胜过了对未来的憧憬,最后我跟先生决定回台湾工作,最重要的是可以常常见到、赖在妈妈身边。

回到台湾打拼事业不到半年,有一天台南娘家突然来了一通电话,顿时让我六神无主,脑海一直不停的转着那句话,妈妈怎么会得癌症呢?茫然的搭上计程车,请司机先生载我到最近的庙宇,心里非常冲动、很不能接受,就觉得一定要去跟神明请求、跟佛菩萨拜托!

司机先生把我载到台北龙山寺,平常鲜少走动台北的寺庙,所以根本也不清楚龙山寺内祭祀的是哪尊神佛,用力挤进香客拥挤的寺内,就对着天公炉急呼呼的恳求,顾不得身旁热心的大婶们不停的指正该先朝外拜、然后再向内拜的礼俗,但心中的话、眼中的泪却早就不听使唤的同时爆发,望着眼前模糊的神明哭诉着:「佛祖啊!我真的很乖,我从小到大都很听妈妈的话,为什么世人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为了能和妈妈在一起,放弃德国大好的工作机会,结果才回国没多久,为什么妈妈就突然得了癌症,我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孝顺妈妈呢?我真的诚心诚意的祈求佛祖保佑我妈妈一定要健康起来啊!」

已经忘记当天是怎么回去的,但是那天的心情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之后每次看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警醒世人及时行孝的话,都会让我想起当时那个勇敢向神明、佛菩萨争取孝顺机会的自己。

而佛菩萨也真的是大慈大悲,听到了我恳求的心声,妈妈后来开刀痊愈了,让我至今都还能承欢膝下、开开心心做个好孩子,每天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晚上七点都会接到妈妈吃晚餐的电话,要我早点回家吃饭,陪她看电视。感恩伟大的佛菩萨,让我从此有缘亲近佛法、亲近师父净空上人,也才能学习《群书治要》的《孝经》课程,与大家分享更懂得珍惜感恩的幸福!

(三)孝的行为表现

孝是一种发自内心良好的德性,所以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也正如佛教所谓「孝名为戒」。人类良好的道德品行,也都是从孝展开出来的,所以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孝道一定要真心诚意从内心做起,如此一来,不论在家侍奉双亲、出外待人接物、工作上与人和睦相处等等,都应该符合孝道的标准。而《孝经》也明白指出孝道就是爱敬之心啊!

孝的行为表现我将之区分为对内(家庭的)与对外(家庭外)。对家庭内有祖父母、双亲、兄姐弟妹等,对祖父母或父母亲恭敬亲爱的行为,亲人在世时,以敬爱心进行孝养,亲人过世时,以恭敬心、感恩心祭祀他们。相同的用爱敬心对待兄弟姊妹,表现出来就是兄友弟恭的行为了。对外则有朋友、公司长官或部属,做生意上有顾客或供应商等,同样的都以用恭敬心为基础,表现出来的行为则合乎诚信、谦让、礼义等符合道德品行的规范。正所谓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即以一心(即忠恕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所以孝是所有良好道德品行的根本表现。

我的母亲已经过世了,但是她给我的教导都还一直存在,一直影响着我。当我小的时候跟着她去逛市场、逛夜市,她只要看见困苦之人,都会叫我拿零钱过去给他们。有一次,我看电视报导后,就跟母亲说,你看那些乞丐有的是假装骗人的。母亲微笑的对我说,慈悲心是发自我们自己的内心,你何必去在乎那些人是真的还是假装的,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只要心里面起了慈悲心就应该去做,更何况如果错过了真的需要帮助的人,内心才是真正过意不去。

现在的我,已经成家有了小孩,我也是这样跟我的小孩说,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小孩。这就是继承先人的良好品德,持续传承给下一代,代代相传下去,我想这就是孝最基本延伸的表现。尤其能养父母亲之慧命,教育下一代的慧根,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尤其吾人能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更是孝道的究竟表现。净空师父上人说:「佛道是孝道」,「唯有究竟成佛,孝道才算圆满。连法身大士,只要还有一品无明习气没断尽,孝道就不能算是圆满。」故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方有能力广度生生世世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如此方为大孝。

四、结论

面对当前世界各地动荡不安、冲突不断、治安败坏,以及天灾人祸频仍的局势,吾人如何安身立命?以及何处是安身立命之所?乃是当前吾人必须省思的重要课题。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因此,如何落实汤恩比博士的真知灼见,以解决当前世界的种种社会问题,乃值得吾人深思:

一、推广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即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恢复人人本具的善良本性:尤其《群书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广《群书治要》的学习,从自己修身开始,亦可正向影响别人,挽救当前世界之乱象,达致世界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之目标。

二、学习《群书治要》收录的《孝经》,以孝治天下:古圣先贤之所以重视孝道,是因为孝可以开发每一个人善良的本性,进而明心见性,成圣成贤,最终能了脱生死轮回。因为孝道教我们不仅爱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推广其爱敬之心到最疏远的弱势团体(如老年、残障、鳏寡孤独等人),使人人都能得到欢喜。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使人人能爱敬存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做到老子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大家都能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如此必可移风易俗,使人人改往修来,洗心易行,国家社会何患不能安定?世界何患不能和平?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我们如以孝敬之道、仁义道德来修身齐家,不去争名夺利,就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则「长幼顺,故上下治」,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大同之治就能实现,这就是《群书治要》之所以能救世界的精神所在啊!

三、心净则国土净:由于外在环境之变化,乃是众生之心所影响的,正如国父所说:「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国家之治乱,系乎政治之隆污;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是故要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必须要从净化人心下手,唯有众生的心地清净,人人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消除当前世界的乱象。由上可知,既成环境的骤变会影响我们的生存,但是只要我们集合众人的心力,同样可以改造环境。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只要力行孝道,恢复本有的清净平等心,定能塑造地球成为安和乐利的人间净土。

四、安身立命,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长治久安,教学为先。因此,欲达到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安定、世界和谐的目标,唯有靠不断教学与培养弘传圣教的师资,使人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发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菩提心。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72集)

净土法门:到极乐世界成就快

净土法门法语:有一点点怀疑,就障碍你的成就

净土法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集

净土法门:这三种书教你怎么发财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精神生活真正能带给我们幸福美满

净土法门:什么样的人最伟大?

净土法门法语:孝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

净土法门法语:真诚恭敬要从小培养

净土法门:学佛的人一定要惜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