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念佛的四层工夫(1) 宋智明 对治的方法相应地也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应放松,自然平直,不偏不倚,不挺不弯,使身觉轻安舒适。 二、静坐时最好是金刚持与默念,要出声也只能低声念,不可高声称念,如要高声念,可在座下绕佛时。 三、念佛时应离开粗重的分别执着心,不急不缓地直心而念,使心地宁静安泰,如此心佛相融为一,妄念消归於佛念,自然能得身心轻安。 四、念佛人平日应观苦、空、无常、无我,对於人事应能看得破、放得下,不可计较尘世的缘情。对於所发生的任何事,当观因缘如此,唯有随顺因缘而不变念佛求生方能安然处之而不动,念佛的功行才得以进步。 问:念佛已有多年,徙少念到多,但为何总难以得到轻安汝喜之法乐? 答:这是因为信愿之心仍不真切,世事没有真放下,所以厌欣未具,念佛自然无力。另外,由於在计数定课期内,用心偏重於念佛的数量,忽略了念佛的质量。因此,由念佛所产生的身心轻安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以後可由计数改为计时定课,如静坐一次两小时,用闹钟来定其终止,心即无时间相,容易得入忘身之境,佛自然速入一心。 除此之外,平时熏陶大乘佛法,净土经论,如理地观察人世,明达因果事理,真正洞悉佛法真理,引发对净土法门的真正信仰。由此藉闻思熏习之力,念佛正行之修必能契入,再加以五戒、十善、读诵、持咒、六度万行等之助行,则念佛如风帆行於顺水,必能速证念佛三昧了。 问:念佛数年後,初步得到了念佛中的轻安,一天念佛时,忽然发现耳边闻到的声音都成了佛号声,而且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这到底是何缘故? 答:这是因为念佛的时间久了,耳膜神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在佛号惯性频率振动下,耳根的神经功能把一切音波化为佛号声,这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却不能执以为好而生欢喜心,更不能在佛号声未出现时,用观力激它再现。由於执着心之故,而易造成神经功能的失调,影响了念佛的进展。因此,只能听之任之,不去理会它。久而久之,自然外声消而内心静,达到了忘我之境。 问:念佛稍为得力时,妄想反觉得比以前多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答:这是由於念佛的功德开始了觉智,使以前不曾觉察到的妄想明显化了,所_ 以在念佛时反而觉得妄想多了。正如阳光透过缝隙便会发现更多的尘埃在浮动。此时,不要怕妄想,不制止它、不随逐它,只是不理睬,一心持念名号,妄想即化为乌有。因为众生只有一念,打妄想之念与念佛之念不二,所以提起正念,妄想即消融了。 问:念佛较前轻松自然,心念也平静了许多,唯在对境时,为何反比以前更容易受污染,一碰就好像黏了上去,心里也就有明显的动相,这到底是退步还是进步? 答:这是因为念佛之力涤洗了几分的烦恼习气,心地也有了些宁静安详,所以一旦接触外境,心念仍有动相,反把故旧粗的种子翻了出来,立即觉受到心的染污与变动,因此,感觉反比以前明显。这犹如一块较白的布与脏物一碰就容易显出污点一样,而本来脏的布就不会有此反映,可见这是进步的好现象,但仍须努力上进,继续用功,方能到达对境不动的自在境地。 问:念佛时身体己似有似无,感觉也挺舒服的,但外界突然传来的声音为甚么会容易受惊?有时甚至有直接传到心脏的剌激感? 答:这是行人将人定而未入定之际,各部神经功能变得更为敏感,所以对声波等的反映也更为突出。此时应注意不要受惊,否则气脉易受到干扰而生紊乱,心脏也可能会受到损害。心脏本已衰弱者更应注意。对治的方法有三: 一、修持的环境应避免喧闹处。 二、受惊後应立即提起正念念佛,不可再想受惊的感觉。 三、平时应加强健身运动,多拜佛。 问:在一次打念佛七时,由於精追用功,忽然正念分明中,顿失根身器界,心如虚空,异常舒适,此时佛号之声历历分明,自然而念,只觉得心量广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而此念佛之声,又不知从何而来,去向何方。如此持续了约半小时,下座後,虽然绕佛行走,身体犹如在空中行走,虚空之心,明了之念,仍是持续不断。徙此之後,烦恼不起,睡眠减少,甚至在睡眠中也不见有身,仍如虚空般地正念分明,慈悲之心,往生之念,愈加深切。请问这是甚么境界? 答:这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如能保持不失,临终必能往生西方净土。因为得着此中念佛的法味,再也不求任何世味了,五欲不染,心地安详。人虽在娑婆,其心已在西方,时时与弥陀感应道交了。 问:得证事一心不乱後,应如何保护呢? 答:初得事一心不乱,是因地的初入事三昧境,只是伏烦恼,如能保护不失,不断增长,乃至日夜如斯,则为果中事一心不乱,证极事中三昧工夫,断尽三界烦恼,当生即为出世圣者,临终则可往生方便有余土了。 初得事一心不乱者,保护之法有四: 一、不要对一般人说及此中境界,只可对师父善知识求予印证,否则必退无疑。 二、初得入之人应在数月内停止一切杂务,一心安养正定,不涉外缘,使此定得以稳固。 三、坚持打坐入定,礼佛诵经,平时应正念相续,形成一种精进不退的念力。 四、适当地依善知识听闻大乘佛法,以开慧解,发起菩提心,加行慈悲济世的方便之行。因利他即自利故,道业得以增长。 由於得了事一心不乱,且保护不退,身心恒处安详法乐之中,并不断地深入体会佛法的真理,对世态也看得更透彻,因此,临终之时就有预知时至的智慧,能自在地撒手西归。 问:听说理一心不乱的功夫比事一心更深一层,不知如何修法,证达时的境况如何? 答:理一心不乱的工夫,重在体究、返源,体此一念念佛之心究竟从何而来,体之不已,毕竟悟入一心之源。既入一心之源,全体理性即得现前。要修「理一心不乱」,可以在事一心不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白中道实相之意趣,则於念佛时不起分别对待之观,正念无念,打破诸受,刹那即能顿入无生理体。如未得事一心不乱者,则应研究《弥陀疏钞》、《弥陀圆中钞》、《生无生论》、《念佛三昧论》、《念佛三昧摸象记》等,细细体究,深深返思,在念佛时,使达於即念即观,观念不二,如水乳交融,一旦念尽情亡,豁然大明,灵光妙智,即得现前,证到实相,此与禅宗悟人的人,更无二致。所以一切法门到最後一着,皆归於自心净土,即成就理体上本具的一切妙德。 至於证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唯证者自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未到之时,不必询问或探讨,自责於自心中,深入持念,直到和念脱落时,便知家珍恒在。 以上的问答,基本上是念佛四层工夫的不同情况的说明,有心深入念佛法门者,不妨参考对照。如想进一步提高则应参学善知识,遍阅净土经论,以作宝山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