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五 净土总要四 【经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只劫,行菩萨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1],饶益众生。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经上说:阿弥陀佛经历了无数劫行菩萨行,成就了安忍之力,不计各种身心劳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能善护口业,不说他人过失;善护身业,不失坏下至微小的律仪;善护意业,不起贪嗔痴想,清净无染。 【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幡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须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故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 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以及一切最上等的所须物品,布施利益众生,令众生心生欢喜,由此摄受其心,施行教化。以此因缘,使得无数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 【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如是善行”,即包括布施在内的六度万行。 弥陀因地所行的菩萨行,无量无边,纵然穷年尽劫,亦说之不尽。如是历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入于佛位。 【是以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所以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 由于阿弥陀佛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成满一切所愿,所以十方无央数世界中的人与诸天,下至小飞虫小爬虫之类,都无不救度。因此,一念皈依阿弥陀佛,便能往生佛的国土,都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不经母胎,自然长大,也无需母乳哺养,都是受用自然化现的食物。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致。 【其容貌形色,端明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 又,人人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端严光明,清净妙好,不但世间人类不能比,天人的身也不能比。都是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 如欲界人身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沉重、污秽。莲花化生的色身,则非血肉之躯,清净虚灵,毫无浊秽。而且寿命无有穷极,非如人寿不满百年。 【遍彼刹中,皆诸上善人。无有妇女。】 遍在彼佛净土中,都是诸上善人,无有妇女。 【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 净土圣贤,都是寿命无边劫数,都获得广大神通,洞见无量世界的种种色相,彻闻无量世界的种种音声。“洞视”,指天眼开阔,洞见十方粗细色法;“彻听”,指天耳灵通,闻见十方粗细音声。“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指对遥远的色、声,了了见闻。 【皆求善道者,无复异人也。】 广大无际的佛国里,都是求善道者,不见杀盗YIN妄,不闻恶语之声,无有贪嗔痴,听不到任何地狱、饿鬼、旁生的名字。 【虽历万劫,己所从来,靡不知之;复知十方世界去来现在之事。复知无央数天上天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心所欲念,口所欲言。复知此等众生,当于何劫何岁,尽度脱为人,得生极乐世界。以其慧性通彻故尔。】 往生之后,得佛力加持,心自然转成通彻的体性,有广大的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等等神通。即使亿万劫来发生的事,比如自己每一世如何转生,生于哪一家,世寿多少,作何行业,如何修道,都现于心前,了了分明。又了知十方世界过、现、未来显现之事。又了知无央数天上天下的人民,下至小飞虫、小爬虫之类,心中想什么,口里想说什么,都如明镜现像,一目了然。又知道,这些众生将来在何劫、何年度脱为人,得生极乐。能这样彻知彻见,是因极乐圣贤慧性通彻之故。 阿弥陀佛累劫中,圆满修集了无量福慧资粮,成满一切所愿。因此,只要将心融入佛的愿海,就能享受到佛愿海所赐予的一切妙果。就像世间的父亲经多年辛勤经营积累的万贯资产,身为他的孩子,不必要再受辛苦,就能随意受用。 所以,以佛愿力为增上缘,一念皈依便能往生佛国,便能莲花化生,相好端严,寿命无量,衣食自然,便能得到远胜人天、小乘的广大神通。这都是佛的愿力加持所致。障重凡夫于浊世修行,欲界定尚难修成,何况四禅八定,五眼六通?但一生极乐,不可想象的广大神通境界不修而成! 净土总要五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 净土传上讲,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入生死海中,在苦难深重的娑婆世界,招引众生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送至西方。一个人如果肯上愿船往西方,没有不能往生的。 (就像一条大河涨满了水,成千上万的人漂溺水中,具悲心的船师驾着船去救人。他的心愿是:谁肯上船就把他救起,护送到岸上。阿弥陀佛就是如此。身陷轮回苦海的任何众生,只要肯诚心祈佛,佛一定会救度到西方。) 【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这就看出,佛与菩萨是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法超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引人生净土。就像船师开船到河里招人上船,把人护送到彼岸。 【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 人只怕不信,真要相信,肯去西方,纵有罪恶,也无不得生,因佛的慈悲、威力不能拿凡人的境界来比。 【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于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 凡人要不为权势利益,就不会与人相交;不是有益于自己,也不会与人相交。所以,凡人着重自身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益就不会做。贤人君子都不如此,何况佛呢?因为不慈悲就不足以作佛,不度众生也不足以为佛,不具度众生的大威力也不足以作佛。佛有慈悲,所以见众生沉于苦海就会去救度。佛有大威力,所以能实现度生的大愿,成就度生的功业,这就是佛之所以为佛的原因。 这就像大医王有慈悲心,愿为人解除疾苦,又有高超的医术,能治一切病,因此就无病不治。佛既有度人的慈悲,又有度人的能力,因此一心归佛,必定得蒙救度。 【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 经中说,大医王能治一切病,独不能治命数已尽的人(命尽当死,神医也束手无策)。佛能度一切众生,独不能度不信的人。以“不信”比喻“命尽”,可谓说到极点。 【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信”,就是一个心念。心是主宰,身体随心而转。人在生之时,心想去那边,身体就去那边,心想坐下,身体就坐下,身体是听心的。但也有心想去某处,身体却被拖住的情况。命终身体坏时只有一念心,这时一念到哪里,就到那里。所以,一念在净土,就必生净土,更何况还有佛和菩萨接引人往生? 以上讲的是“有信必生”的道理。佛的愿船就停在每个人面前,谁有信心上船,佛就接他去。信心也就是一念。现在就要训练把心送往西方,念念缘极乐世界。心经过串习,力量很大(就像一棵大树,平常向西倾斜,最后倒时就往西倒下),一旦念力坚固,临终就一心缘西方,就与佛愿相应,直接生西方。 净土总要六 【阿弥陀佛有誓愿云:已生我国,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愿,永不复坠三恶道。】 阿弥陀佛有誓愿说:已生我国的人,以后想生他方利益众生,都能如其心愿随意受生,而且永不再堕三恶道。 【何则,生净土者,必证无生法忍。且无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论其理固无坠堕。况又仗佛力,故坠堕必无。是以生净土者,非徒长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 为什么?有自他两方的原因:一、自方:往生净土后,必证无生法忍;而证无生法忍,就了了生死;了了生死的人,虽入在生死界,一灵真性明明不昧;既不昧,怎么会造恶?不造恶就不堕恶道。二、他方:得佛愿力加被,再入生死界时,必定不堕落。所以,生净土不但长生不老,而且生死自如(即,入生死而不堕生死。凡夫未证无生忍,为业所牵,随业受生无自在地生死流转。)。 【欲设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复惑于外物,不复牵于业缘。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所谓世出世间者是也。谓虽在世间而出世间矣。】 若欲设法教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此时自己的真性常湛然明朗,不为外物所惑,不为业缘所牵。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这就是所谓的“世出世间”,也就是:在世间而超出世间,犹如莲花不着水,在现相界中无染无著,无拘无系。 【是故生净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间亦可;欲生大富贵中亦可;欲生清净中亦可;欲长生不灭亦可;欲灭而复生亦可。随意所欲,无不自在。此所以贵于修净土也。】 因此,生净土得到了生死自如,想生天上也行,想来人间也行,想生富贵家中也行,想生清净土也行,想长生不死也行,想不住很久,再转一个身也行……,总之,随心所欲,无不自在。这是修净土的可贵之处。 所以生净土,就能实现度生的大愿,在净土成就无生忍后,在生死中就能随意度生。因此,《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大士劝导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一同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以往生极乐为捷径,便能速疾圆满普贤广大行愿。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rdquo 【世人不知此理,徒为生死所苦。欲生富贵中,反生于贫贱;欲生快乐中,反生于愁戚;欲生而长寿,反生而夭促;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恶趣。种种皆被外物所惑,业缘所牵,不得自在。是以无始劫来,轮回六道,不得出离。】 世人不知这个道理(即不知以往生净土为捷径以速超生死),因此白白为生死所苦,一而再地被惑业牵着鼻子走。想生富贵中,却为业牵,生于贫贱;想生快乐中,却生在苦恼中;想出生后长寿,却短命夭折;想生于善道,却堕于恶道。种种都是为外物所惑、为业缘所牵,不得自在。由此,无始劫来轮转六道,不得出离。 三界凡夫时时在境中迷惑,集生死业,若不往生,就会被这层出不穷的惑业所牵,一世又一世地流转。(有一种烦恼、业,就牵人受一次生,有多少种烦恼、业,就牵人受多少次生。看到因上源源不断地起惑造业,就知道果上需要辗转地受生,出现无边无际的生死。)而往生西方得到了生死自如,再来就是随愿随意受生。所以,是否往生有很大差别,往生后再入轮回,是大菩萨游戏度生;不往生而随业受生,是凡夫为业所拘,沉于生死。 【当念此等忧苦,回心净土。所以名极乐世界者,其意可见矣。】 所以,要常念此等生死忧苦,回心向往净土。一经往生净土,就无苦、无忧、快乐、自在,灵明觉性,广大显发,一切时都受用大安乐,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净土总要七 【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 《居士传》记载:北宋杨次公,名杰,少年即位登高科。元丰年间,官居太常。最初喜好禅宗,参访了许多禅门尊宿,都不契会。后来随天衣怀禅师出游,禅师常引庞公机语让他参究。 一次,杨杰奉命到泰山祭祀。一天,公鸡初鸣,见日出如盘涌,忽大悟,改写庞公偈语说:“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把偈子寄给天衣禅师,得蒙印可。 这位开悟的大居士说:众生根性有利有钝,取贴近而容易了知,简要而容易行持的法门,唯有西方净土,只需一心观念,就能仗佛愿力,直生净土。 【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净,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 有一年,次公为母亲守孝,离任返乡。闲居时阅藏经得到启发,从此归心西方净土。他怜愍众生,心溺于五浊,轮转不已,却不知出离,而参禅人往往视净土为权教,妄生种种偏见,深负诸佛大悲方便导引之心。就在此时,王敏仲写完《净土决疑集》,次公为他作序。序中有一段说: 弥陀光明如大月轮,遍照十方,水清净而静定时,月就全体显现,月并未趋水而来;水污浊而动荡时,月就隐而不现,月也未离水而去。在水,有清、浊、动、静。在月,却没有取、舍、去、来。 天月没有入水,也没有离水,又没有“我要现在清水中,不现在浊水中”的分别,这叫“无有来、去、取、舍”。意思是说,佛没有来到众生心前,也没有从众生心前离去,也没有“我只去清净者那里、不去染污者那里”的取舍分别。一切都是随缘而起,众生心水净,佛身自然现;众生心水浊,佛身自然隐。 (这里要分清因、缘、果三者,水清是因,天月是缘,因缘聚会显现月影为果。水中只是现月影,而不是天月从天而来,“现”和“来”不一样。而且,这只是缘聚而现,不是月亮有只取净水的分别。同理,心清净是因,佛的法身愿力为缘,因缘聚会,心前显现佛身影像,为果。这是自心中现佛身,不是佛走过来;又是缘聚而现,不是佛有“偏爱此人,要现在他心前”的分别。隐没方面同理可知。) 【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 因此,《华严经》记载解脱长者子说: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此处,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自己的心就见到。 这个“随意即见”很有意味。意即,在见佛的因缘中,佛方面的因缘已经圆满,关键看众生的心,众生心清净,随意即见佛。 经上讲了这么一则公案:?萨罗国有五百个盗贼,结伙抢劫。当时波斯匿王遣兵追捕他们。捕获后,挑去双眼,赶到黑暗林下,受极大折磨。他们受苦时,出声说:“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整日整夜,嚎陶痛哭。 佛当时住在只桓精舍,听到他们的声音后,生起慈心。即刻天起凉风,吹来香山种种香药,吹满他们的眼眶。不久他们便双目复明,开眼见佛在前面说法。群贼听佛说法,都发起了菩提心。 佛说:我并没有作风吹动香山的种种香药,也没有立在他们面前说法。要知道,这是由慈善根力,让群贼见到此事。 这是很好的证明。慈善根力圆满,是佛方面的因圆满。猛利祈祷佛,是群贼自己方面的因圆满。因缘聚会,在群贼心前显现佛身。所以,佛身是从自己心中现的,只要自心清净,佛身就现前,都是唯心自现。 【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 由此就知道,众生专注于念佛,就一定见阿弥陀。如果生到佛国,就永离诸苦。 《般舟三昧经》上说:当菩萨证得三昧时,当处能见阿弥陀佛(说了“当处”,即不移一步。当下心清净,心中即现佛身,所以:“弥陀不远,当处可见;西方非遥,当处即生。”)。 以事例说明:有人听说毗耶离国有一YIN女叫庵罗婆利,舍卫国有YIN女叫须曼那,王舍城也有YIN女叫优钵罗盘那。有三个人听别人赞美这三个女人长得端正,就起了贪心,日夜思念,贪着不舍。由此梦到与YIN女交会。醒来他想,YIN女没有入到我的梦中,我也没有去她那里,就这样成办了YIN事。由此觉悟到一切诸法都是如此(即悟到诸法都是从内心显现,悟到“诸法无来无去,唯心自现”。)。 他们就去跋陀和菩萨那里汇报心得。菩萨说:的确如此,诸法由自己心念生。然后,菩萨给他们说法,都证得不退转地。 贪欲者听到他方YIN女,专注忆念不舍,就在梦中现前女身、现前YIN事。与此相同,菩萨在此方娑婆闻到西方阿弥陀佛,专精注念,久之功深力极,决定见佛,或在白昼,或在梦中。 又像一个人出门在外,思念家中的亲人和财产,就在梦中回到家乡,面见亲人,彼此欢喜交谈。醒后,他对朋友说:我回家了,见了亲人。像这样,菩萨闻到佛名号及所向往的佛国在何方后,常时忆念向往之地,想见彼方之佛,由忆念力,一切处皆能见佛。 【《般舟三昧经》云: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般舟三昧经》上,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未来众生如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导说:“但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这就是“念阿弥陀一佛,能见一切佛”的证明。 【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 又《大宝积经》说:若他方众生闻到阿弥陀如来名号,乃至能从心里发一念清净信心,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极乐,就一定随愿往生,得不退转。 【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 以上都是佛的诚实语。不信佛语,还有什么语可信?不生净土,还有什么土可生? 佛是天中天、圣中圣,如果连佛语都不信,更有何语可信?六凡、三圣都低于佛,都以佛为导师故。其次,净土迥超于三界,而净土中又以极乐为殊胜,不生极乐净土,更生何土? 经中说,闻到弥陀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西方,就一定随愿往生,得不退转。可见凡夫都有条件往生。佛语诚谛不虚,所以人人有份,具足信愿行,就一定往生。 【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苏东坡说,次公晚年做监司太守时,平时画一幅一丈六高的阿弥陀佛像,带在身边随时供养、观想、忆念。到他临终时,感得阿弥陀佛迎接,端坐而化。 次公往生后,有位荆王夫人和侍妾同修净土。侍妾先往生,带夫人梦游西方,见杨杰坐于莲花,衣带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 龙舒净土文卷第二终 -------------------------------------------------------------------------------- [1] 爱语:为菩萨四摄法之一,即为众生无误开示六度教法,令众生对佛法生起信解。
|